文·李勇涌(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老年醫學科)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說“千金難買老來瘦”,那么,老年人是否真的越瘦越好,當然不是,老年人如果出現體重逐漸下降,要警惕是疾病的征兆,這就是——肌少癥。
肌肉減少癥,簡稱肌少癥,是指與年齡相關的肌肉質量減少、肌肉力量下降、患者軀體功能逐漸喪失的一種與年齡相關的老年綜合征。患有肌肉減少癥的老年人站立困難、步履緩慢、容易跌倒骨折。人體衰老過程中,各系統器官的功能都會逐漸下降,肌肉組織也不例外,所以隨著年齡增長,健康的老年人也會出現骨骼肌逐漸減少和肌肉力量逐漸減退。肌少癥屬于慢性隱匿性進展疾病,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研究發現70歲以上的老年人肌少癥患病率約為20%,而80歲以上的則可高達50%,一旦出現跌倒等不良事件,預后嚴重。
肌少癥分原發性肌少癥(與年齡相關)和繼發性肌少癥(與不良生活方式、營養不足及其疾病相關)兩種類型。肌少癥臨床表現特異性不強,主要是肌力下降引起的運動能力和運動耐力的下降,如果老年人出現乏力、行動緩慢、握掃把容易掉、擰不開瓶蓋、走路容易跌倒等等情況,就必須警惕是否有肌少癥。那么,如何盡早發現是否有肌少癥?根據我們國家的建議,可以通過測量步行速度來初步篩查和診斷肌少癥,個人常規步行速度通過4米的測試區域,計算平均步行速度,步速超過0.8m/s,則進一步測量優勢手握力,握力下降進一步檢測肌量,肌量降低則診斷為肌少癥,步速0.8m/s及以下,則直接檢測肌量來診斷肌少癥。
肌少癥,目前無有效的治療藥物,重在預防。首先要保證充足的營養和蛋白質攝入,蛋白質是合成肌肉的重要原料,飲食當中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都不能少,要積極引導老年人每日攝入一定量的牛羊魚禽等動物蛋白,同時可適當補充維生素促進營養物質吸收和減緩肌肉衰老;其次要保持一定的運動量,保持肌肉質量和強度。運動量要因人而異,建議有氧運動(慢跑、騎自行車、游泳等)和肌肉訓練(坐位抬腿、舉啞鈴、拉彈力帶等)相結合,推薦每周運動3次以上,每次20-30min,以運動后微出汗第二日晨起后無明顯疲乏不適為宜;最后對于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群,一定要控制好慢性病,預防因慢性病炎癥反應導致蛋白質分解增強引起的肌肉減少,同時要在醫生指導下合理飲食及規律鍛煉來預防肌少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