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蘭(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 老年病科)

90歲的沈大爺如廁時突然出現(xiàn)大汗淋漓,氣急胸悶,四肢冰涼,家人送他急診就醫(yī),測血壓80/45mmHg,呼吸 30次/分,脈搏120次/分,體溫 36.1度,做心電圖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血化驗:心肌酶譜及TNI定量明顯升高,急診冠脈造影顯示:右側冠狀動脈主干可見80%狹窄,植入1枚支架,給予抗血小板、對癥治療,沈大爺胸悶氣急緩解。
為什么出現(xiàn)這種變化?仔細詢問患者家屬,沈大爺這段時間便秘明顯,這次用力解大便出現(xiàn)了氣急胸悶。便秘在老年人中發(fā)病率較高,因此充分了解便秘,降低便秘對老年人造成的不良影響的風險顯得尤為重要。
老年人便秘的主要表現(xiàn)為排便困難和(或)排便次數(shù)減少、每周排便少于 3次、糞便干硬。這不僅與老年人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有關,而且還有其他影響因素密不可分。
1.生理因素:老年人消化功能衰退,胃腸腺體分泌減少,加上胃腸蠕動減慢,腸內容物在腸道停留時間延長,水分吸收增加;老年人結腸肌層變薄,腸反射降低,肛門內外括約肌收縮不協(xié)調,腹部和骨盆肌肉收縮無力,產(chǎn)生便意少,使糞便長時間滯留腸道內引起便秘。
2.心理因素: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往往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心理改變,如衰老感、孤獨寂寞及空虛無聊,同時合并睡眠障礙的概率增加,需要服用藥物助眠。已有研究報道,便秘病人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如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遠高于非便秘者。便秘也會影響機體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和代謝廢物的排泄,導致人體神經(jīng)激素分泌異常,從而產(chǎn)生精神心理障礙。因此,我們也要關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提高老年人自我認識能力,不會因為衰老所致的功能減退產(chǎn)生抑郁焦慮情緒,減少便秘的發(fā)生。
3.其他影響因素:老年人日常體力活動減少,飲食中缺少膳食纖維,沒有養(yǎng)成每天吃水果的習慣,故便秘的發(fā)生率增高;老年人常常患有多種慢性疾病或惡性腫瘤,長期服用多種藥物,如氨氯地平、帕羅西汀、卡馬西平、碳酸鈣D3片以及含鋁的止酸劑和鐵劑,也因為藥物的不良反應導致便秘。
研究報道,便秘老年患者中,有38.6%是衰弱前期,24.2%是衰弱期,便秘是衰弱的危險因素。衰弱是老年人多系統(tǒng)功能及其儲備能力下降的狀態(tài),可表現(xiàn)為軀體衰弱、認知衰弱和心理衰弱等,體力活動減少是衰弱的重要臨床表現(xiàn)。
便秘不會對老年人產(chǎn)生致死的風險,但會加重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及抑郁癥等多種疾病的臨床癥狀,同時老年人往往合并衰弱,便秘也會成為加重基礎疾病的危險因素。老年人出現(xiàn)便秘后,由于用力排便,可使心率增快,血壓降低,左心室負荷增加,常易誘發(fā)心力衰竭、心絞痛、心律失常,嚴重時可引起心肌梗塞、休克、心臟驟停發(fā)生猝死。同時,有些老年人存在長期用藥及多重用藥的情況,也會引起結腸病變,加重肛裂、痔瘡、腸梗阻、腸穿孔、疝氣的發(fā)生。再者,長期便秘的老年人無法及時清除腸道內氨、胺類、硫化氫、組織胺和吲哚等有毒物質,就會被吸收入肝,若不能在肝內分解而進入腦組織,就會形成假神經(jīng)遞質,增加老年癡呆癥的患病風險。
1.非藥物治療
提倡老年人多食用粗糧、水果、蔬菜等食物,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可以清晨空腹飲溫開水,促進胃腸蠕動。每天進食細嚼慢咽,可在兩餐之間進食香蕉、蘋果及獼猴桃潤腸通便。指導老年人養(yǎng)成有規(guī)律的生活作息,盡可能養(yǎng)成每天早餐后排便的習慣,排便時不看書報,有便意時不要抑制。增加體育鍛煉,鍛煉腹部肌肉,避免久坐不動。
2.藥物治療
(1) 容積性瀉藥作為一線便秘治療方案,其機制主要是通過吸收腸道內的水分,增強腸道體積而通便,常見的藥物有歐車前、麥麩等。(2) 滲透性瀉藥是通過滲透壓的梯度增加糞便中的含水量,臨床中常見的藥物有聚乙二醇和乳果糖等糖類瀉藥。(3) 潤滑劑通過增加糞便中的脂質和水分使大便軟化,適用于糞質干硬者,常用的有開塞露、蓖麻油和磷酸鈉鹽灌腸液等。(4) 刺激性瀉藥主要通過作用于腸神經(jīng),刺激腸道蠕動和分泌,減少水和電解質的吸收,但長期使用容易導致結腸黑變病,如比沙可啶和番瀉葉,目前很少使用。(5) 5羥色胺受體激動劑屬于促動力藥,作用于腸肌間神經(jīng)叢調節(jié)腸道運動、內臟敏感性和腸道分泌功能,常用的藥物有莫沙比利、西尼必利等。(6)促分泌藥物如阿片受體拮抗劑(艾沙度林)、腸道氯離子通道激活劑(魯比前列酮)、鳥苷酸環(huán)化酶C激動劑(利那洛肽)等,通過調節(jié)內臟敏感性,增進平滑肌收縮和胃腸運動,加快了腸內容物的傳送,增加排便次數(shù),改善大便性狀并減少排便費力、惡心等作用,從而治療慢性便秘。
3.物理治療:
(1)生物反饋療法:通過訓練矯正盆底肌、肛門括約肌等與便秘有關的神經(jīng)肌肉來促進排便。(2)超聲音頻電療法:通過刺激胃腸交感、副交感神經(jīng)及腸道肌肉,促進胃腸分泌、吸收功能,加速腸蠕動,松散便團治療便秘。
4.腸道益生菌治療:研究表明,便秘患者在服用短雙歧桿菌DSM16604和植物乳桿菌LMGP-21021后,大便黏稠度得以改善,并且在停止補充益生菌后這種有益作用仍然存在。此外,雙歧桿菌CCFM16產(chǎn)生的乙酸、丁酸等短鏈脂肪酸能夠改變腸道微環(huán)境,刺激腸道蠕動。
5.手術治療:便秘患者在保守治療無效或造成危重并發(fā)癥時,可采取手術治療方案,常用的手術方式是腹腔鏡下次全結腸曠置+回直逆蠕動側側吻合術。手術指征主要包括:(1)病史在3年以上,規(guī)范內科治療無效(至少3個月);(2)反復檢查結腸傳輸時間明顯延長(一般>72 h);(3)排除小腸傳輸功能障礙;(4)有3個或3個以上的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特異性癥狀;(5)排糞造影檢查需顯示直腸黏膜內套疊(>10mm)伴或不伴直腸前突;(6)對患者生活造成嚴重影響,患者有較強烈的手術意愿,并排除手術禁忌證;(7)合并成人巨結腸患者,首選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