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妙群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化發展,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的培養已成為學科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得到了應有的凸顯。高中物理新課標也指出,物理教學應引導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體會科學探究方法,培養科學思維習慣。鑒于此,高中物理教師應著力構建創新性、自主性、實踐性的高效物理課堂,更好地發展學生的多項能力。同時,教師也要意識到,高考仍是我國高中教學的主要目標,課堂教學既要以素質教育理念及新課標為指導,也要以高考為導向,借助必要的學習目標規范學生的學習行為,使其在教師的指引下進行深入的思考探究,收獲良好的學習成效。文章簡要分析了現階段高中物理教學的突出問題,從宏觀、中觀、微觀等角度出發設置教學目標,結合教學實例探討了目標導向下高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以供同仁參考之用。
目標導向教學是一類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學目標為主線的教學方式,實際教學中,師生的“教”與“學”都必須圍繞著教學目標展開,由教學目標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以此確保教學有效性。新時期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師對目標導向教學法的應用需要結合現階段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一方面,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素質教育”“核心素養”成為中小學教育教學的關鍵詞,對一線教師的教學觀念形成及教學方法選擇造成了深刻影響,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教育教學的首要目標。因此,物理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應以新課改的整體目標為參考,強調對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優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及探究意識。另一方面,高考仍是國家選拔人才的主要渠道之一,大多數高中生都希望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進入自己心儀的大學。故教師應結合新高考對學生知識、能力、素養的具體考查內容設計教學目標,建立完善的課堂教學與評價機制,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新高考。
一、現階段高中物理教學的突出問題
(一)沒有以宏觀目標指導教學設計
傳統的高中物理課堂中存在著“唯分數論”的功利化教學傾向,教師往往會重點講解高考常考的知識點,傳授學生相應的應試技巧與方法。此類教學方式容易打擊學生的物理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并不符合素質教育理念。由于高考重點考查的知識點往往是物理課程中比較重要的、有價值的內容,教師據此可輕松設置宏觀教學目標。但在新課改深化推進的背景下,物理教學的宏觀目標趨于多元,教師不能僅參考重要知識點設計教學目標。部分教師對新時期下物理教學任務的認知不夠清晰,難以設置科學的宏觀目標,缺少了具體目標的指導,物理教學的質效也難以得到提高。
(二)沒有以中觀目標指導教學組織
現階段,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時既需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又需要適當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主導教學活動的“度”是很難把握的,有的教師自身缺乏相關的實踐研究經驗,只能照搬教材上要求的教學形式,或是使用網絡平臺搜索相關教學案例,套用他人的方法,沒有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調整優化,導致教學缺乏針對性,師生互動流于形式,阻礙整體教學效果的提升。
(三)沒有以微觀目標指導教學活動
新課改的不斷深化促成了新課標、新高考、新教材的“三新”教育局面,最新的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案例知識,突出了案例指導與實踐操作的重要性,旨在幫助學生全面理解物理知識及規律,優化其學習效果。教材內容的細化為教師提供了明確的教學方向,但也會限制部分教師的思維,有的教師會完全按照教材的內容和體例展開講解,不從微觀視角出發,詳略得當地設計教學活動,導致最終的教學效果不甚理想。
二、目標導向下高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
(一)以宏觀目標為統領,完善備課機制
1. 物理核心素養培養目標
以物理核心素養培養為目標導向,教師在備課時不應局限于本節課程知識內容,而應立足整體視角,聯系本節知識的前后知識點設計教學方案,為學生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指導。新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內容的設置遵循了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且各單元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較為緊密。為此,教師應準確把握教材知識的內在聯系,帶領學生從多角度學習物理知識,助力學生自主構建物理知識體系,提高其對物理知識的運用及遷移能力。例如,“摩擦力”和“功、熱和內能的改變”這兩節內容就存在由運動到做功的遞進關系,教師在“摩擦力”備課環節可融合高三階段的知識內容,不單一依據力學原理講解摩擦力知識,通過統籌兼顧帶領學生了解力學與熱力學知識,明確兩者的內在聯系,從而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這樣,進入高三階段后,學生在學習熱力學知識時也能快速把握學習要點,實現物理學習能力的有效提升。
2. 高考應對能力提高目標
為提高學生的高考應對能力,教師應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備課。當前,高考仍然是高中教學的主流導向,大多數學生都需要借助高考進入自己心儀的學校,進行更高層次的學習與研究。因此,教師應兼顧素質教育理念的落實與學生物理成績的提升,以提高學生應對高考的能力為目標,采用科學的教學方式解析重要知識點,幫助學生突破思維阻礙,做到了解、記憶、領會、運用物理核心知識內容,在面對不同的物理題型時都能靈活應對、舉一反三。同樣以“摩擦力”一課教學為例,摩擦力的概念及相關公式屬于基礎知識,摩擦力的方向、大小、效果等知識則屬于重點內容,教師應圍繞著重點內容展開細致講解,并組織學生進行少而精的習題訓練。尤其針對理解難度較高的“靜摩擦力”相關知識,教師可準備一些實驗型、生活型的題目,幫助學生透徹掌握這一知識點,以免在考試中出現不必要的失誤。
3. 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目標
高中生普遍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意識,已經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能夠自覺學習、探究復雜的課程知識,故高中階段的教學較少采用游戲教學、趣味教學等方法。但根據現代教育理念,趣味性教學內容的引入能夠調動學生理解課程知識的積極性,降低抽象復雜物理知識的理解難度,并從情感層面緩解部分學生對物理學習的畏難情緒。為此,教師可在教學中引入物理方面的趣味故事,營造輕松開放的學習氛圍,強化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并使物理基礎較薄弱的學生感受到物理學習的樂趣,能夠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穩扎穩打,實現自我提升。仍然以“摩擦力”一課教學為例,為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教師可引入田徑運動鞋的演變故事。在田徑、籃球、足球等運動項目中,運動員所穿的鞋子鞋底都有各種紋路,有的穿的還是跑釘鞋,這是為什么呢?相關故事的講述能夠讓學生認識到,運動鞋底的紋路設計是為了增大摩擦力,提高運動員的速度并防止他們滑倒,從而讓學生了解到摩擦力知識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明白物理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緊密聯系。
(二)以中觀目標為導向,優化教學組織
1. 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實際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物理能力及思維品質的優化提升,并根據這一目標任務細化教學活動的組織,以優質的教學指導幫助學生了解物理學科的內涵與本質,進而以扎實的學科知識與良好的思維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獲得物理核心素養的提升。為此,教師應以思維能力發展為中觀目標,采用情境教學方法進行物理教學,讓學生在生動具象的情境中扎實學習物理知識,獲得邏輯思維能力與理性思維能力的提升,感受到物理學習的樂趣。高中階段的物理學習中,熱力學、電磁學等專題的學習難度較高,教師應引導學生系統化地認知這些知識,指導學生認真觀察物理現象,探尋其中蘊含的物理知識,準確把握物理規律,逐步形成個人獨有的物理思維體系。
2. 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將提高學生高考應對能力的宏觀目標落實到具體教學過程中,即為強化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掌握,只有學生全面掌握物理知識且能熟練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才能不斷提高自身實戰能力。為此,教師應結合多元化的教學指導,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比如,教師可從網絡教學平臺下載優質的教學視頻,或是自行制作微課視頻及課件,以多樣化的形式傳遞物理知識,增強學生的記憶力與理解力。例如,在教學“磁場對運動電荷的作用力”一課時,教師可以微動畫的形式展示磁場對運動電荷的作用力,便于學生觀察電荷在磁場作用下的變化,更好地掌握電磁學相關知識。
3. 提高學生的物理實踐能力
物理是一門建立在實驗探究基礎上的學科,實驗課程對物理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應優化實驗教學的組織與設計,將發展學生的物理實踐能力作為實驗教學首要目標,為學生創造更多自主設計、操作實驗的機會,使其在思考、探索、試錯中獲得知識與技能的提升。例如,在“電路及其應用”這一章節教學中,教師可鼓勵學生運用電阻、電線、燈泡等材料自行設計電路,當燈泡出現閃爍、不亮、燒壞等情況時,引導學生分析電路故障的原因,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
(三)以微觀目標為指引,細化教學指導
在目標導向下的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從宏觀層面進行教學設計,從中觀層面進行教學組織,也要立足微觀視角,細化每一節課的教學指導。一堂物理課中,教師應明確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問題,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好引導作用,帶領學生順利完成各項學習活動。例如,在教學“能量守恒定律”相關內容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與公式,也要以提問形式深化學生的思考與探索。比如,教師可設置一些生活化的問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專注于課程核心知識的探究。隨后,教師可組織學生練習能量守恒定律相關的例題,若題目難度較高,教師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探討例題,高效解決問題。最后,教師可布置兼具開放性與實踐性的課后作業,引導學生在課后對課程知識展開深層思考,嘗試搜集更多相關的學習資料,豐富自身認知。教師也能從學生的作業中了解其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調整優化后續的教學指導。
綜上所述,在高中物理課堂中引入目標導向教學法,并從宏觀、中觀、微觀等角度細化目標,能夠確保物理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探究物理知識,掌握更多實用的物理知識及技能,獲得物理核心素養與物理學習成績的同步提升。作為高中物理教師,應清醒地認識教育教學實際,明確物理教學目標,并以科學細致的目標指導教學實踐,幫助學生在物理領域更加長遠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