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燕莎
在“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兒童詩歌的收錄日益增多,主要是因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兒童詩歌具有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內容豐富等特點,對于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有著非常大的幫助。然而,由于兒童詩歌的類型和主題的多樣性,在“雙減”的作用下,教師必須采用多種教學手段,為幼兒詩歌教學提供質量較高的教學方式,從而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知識。
兒童詩是一種面向兒童而創作的詩,大多數童詩都具備朗朗上口等特點,同時也能使教師在兒童詩詞的教學中發現很多有益的教學內容,從而使學生在情感和人文方面得到更好地培養。在當前“雙減”政策下,兒童詩對于優化兒童智力、解放幼兒天性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更需要加強對兒童詩教學的重視,及時改變當下不相適應的教學方法,發揮兒童詩在教材中的最大作用。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兒童詩歌教學,同時結合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形式,只有這樣才能全面發揮出兒童詩的作用。
一、兒童詩教學的積極作用
1. 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兒童詩常常采用生動的語言和修辭手段,使學生在閱讀和學習兒童詩歌時,可以從中吸取和欣賞這些技巧,從而提高自己的寫作和審美水平;在孩子們的詩歌學習過程中,通過朗讀,可以提高他們的閱讀水平,增強他們的閱讀能力;其次,小學生在學習兒童詩的時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們的聽、說、讀、寫等能力,也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促進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2. 陶冶學生情操
兒童詩中往往蘊含著一定的教育意義,能夠在學生的學習中引起他們對精神內涵、情感表達等方面的思考,也能夠通過教師的引導和教學使學生對人生的哲理與生活中的問題進行更加深刻的探究。兒童詩中蘊含的教育意義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情操的陶冶與感染,從而提升思想道德修養,培養優良品質,健康快樂地成長。
二、兒童詩的特征
與兒童小說的情感、閱讀的連續性相比,兒童詩歌具有精美等特點,并且注重從孩子的角度來傳達孩子的思想。它也可以是孩子們最自然的呢喃,而不必背負太多成年人的壓力,讓兒童文學更加的純粹,比如:《不是人人都有星期天》《素馨》等兒童文學作品,都是經過了漫長的時間、空間和編輯們的精心挑選的。像《加號》《兩個老鼠抬了一個夢》這樣優秀的詩歌,作家們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同時,用孩子的聲音表達喜悅、失望、憤怒,既能滿足兒童的心靈需求,也能讓大人們看到兒童內心的細膩和豐富。在兒童詩的海洋中,有的是千錘百煉的作品;有的是自然的呢喃;有的是幽默的童謠;有的是幼稚的幻想;有的是孩童時代的回憶。
三、兒童詩教學目標
在小學階段,教師可以根據孩子們的需要,引導學習《月亮》《大海睡著了》《雨媽媽的話》等內容,以此來完成兒童詩朗讀目標:首先,在閱讀兒童詩歌過程中,不僅能夠提高兒童的識字能力,同時也為兒童的閱讀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其次,在朗讀兒童詩的過程中,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朗讀所帶來的快樂,從而愛上朗讀;另外,讓學生了解兒童詩歌必須要有的斷行格式,同時也要注重朗讀時的韻律、節奏等音樂美。緊接著,通過閱讀,可以初步了解詩歌的意思和意境。最后,除了在課堂中學到的兒童詩歌以外,還可以主動朗誦現代優秀的兒童詩歌,并能朗誦80首優秀兒童詩歌。
中年級段則可以通過指導閱讀《涼爽的池塘》《哈哈鏡前》《冰鍋蓋》《日歷和時鐘》等兒童詩達成以下目標:1. 能夠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兒童詩;2. 通過優秀詩作的誦讀,增強對詩作在遣詞造句方面獨特要求的理解;3. 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完全領會和深入理解學生詩作;4. 能夠自主地選擇兒童詩進行閱讀,且基本上能讀懂;5. 誦讀兒童詩 80 篇。
到了高年級,可以通過閱讀《夏天的覺》《舅媽的裙子》等作品,實現以下目標:1. 持續增加對詩歌的閱讀,全面使用圖書館等網絡資源開展探索。通過閱讀,拓展知識,按照孩子們的需求,閱讀兒童的詩歌;2. 開始重視詩詞的措辭,語言精煉、表達能力強、張力以及感染力;3. 讀詩由抒情轉為敘述,了解敘事詩的表現手法;4. 閱讀詩歌已經成為我們的一種精神需求,也是我們與他人溝通的一種需求。培養在任何時候都能用詩歌來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的習慣,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5. 閱讀80首兒童詩歌。
四、當前少兒詩歌教學中的一些問題
1. 教師缺少靈活的教學方式
將兒童詩與其他課文做對比,其題材較為豐富。另外其語言題材也非常的有趣,能夠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此外,兒童詩的主題多種多樣,內容多樣,具有豐富的教育性,其中蘊藏著深厚的內心情感或者生命哲學。然而,在當前的兒童詩教學中,很多教師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得教材中生動活潑的內容很難得到開發,同時,由于單一的教學方式,往往會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很難使幼兒詩歌的優點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2. 重視基礎知識的培養,忽略了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
在進行兒童詩歌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能由于教學任務繁重、課程時間緊張等因素,更加注重在課上學生是否掌握生字、是否能將兒童詩進行朗誦等內容,卻忽視了對于兒童詩本身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內涵的開發與挖掘,通常在分析完兒童詩的基本內涵之后,就會馬上結束課堂,但卻沒有全面培養學生思維、創新、思辨能力等方面,從而忽略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五、“雙減”背景下語文兒童詩教學方法
1. 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鑒賞
在小學語文幼兒詩歌教學中,閱讀與欣賞是其重要的一部分。通過閱讀、欣賞和分析這些優秀詩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詩歌的主題、意境、思想感情、語言藝術和寫作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積累學生的詩情。舉例來說,以金本的《木舟樹》、雪野的《樹葉》、王宜振的《樹的苦惱》、邱易東的《五個杈丫的小樹》四首關于樹的不同文體的詩歌,引導學生欣賞不同的文章:在教學中,以第一首詩為重點,讓學生體悟其精神,使學生感覺到,不管是在大海中游蕩還是在岸邊,都不會忘記自己是一棵大樹,要生根,要生長,要無私奉獻!第三首是關于樹木與鳥類的關系,特別是那些沒有翅膀、渾身長著綠色羽毛卻無法飛行的悲傷的手,描寫了樹木的痛苦,著重于使學生感受到詩歌中的淡淡哀傷。對于第二首詩,可以采取讓學生續寫的辦法,讓學生學會了筆鋒突起,并且又能充分表達自己意境的方法。至于第四首詩,把握自己的希望,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一個更好的未來的思想感情分析。通過以“樹”為題材的詩歌比較,讓學生對“樹”有了更多的理解,同時在自己創作關于樹的詩時,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
2. 促進學生模仿創作
孩子生來就是詩人,生來就是創造者。兒童詩歌具有語言簡潔、文字數量少、結構簡單、易于閱讀、易于模仿、易于創作等特點。所以,兒童詩歌的創作是有可能的。對于孩子來說,寫詩屬于一種比較輕松的精神游戲,而游戲對于兒童來說非常受歡迎。
就模仿創作來說,應當指出,詩歌寫作的第一步是模仿教科書中的作品,孩子們則根據詩歌的形式,嘗試著自己寫一小段。生活是創作之源,是詩之發源地。關注周圍,真正走入大自然,你會發現,五彩繽紛的自然是一座寶庫,植物和動物都是創作的目標。在游戲活動中,我們還可以找到詩的主題,并進行詩詞創作。總之,孩子們的詩歌創作固然有其本性,但也需要教師、家長的引導與協助。
3. 向學生灌輸知識感情
兒童詩歌中蘊涵著豐富的內涵,無論是對自然的熱愛,還是對父母的關愛,又或者對國家的愛,這些都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在兒童詩歌的學習中,兒童自身也會收獲到優良品質的熏陶,從而提高了學生的道德素質,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對幼兒詩歌的情感和思維進行指導,深入地闡釋幼兒詩歌的內涵和含義,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思考。通過對幼兒詩歌中的修辭手法、重點詞語的使用等方面的研究,讓孩子們在字詞中逐步體會到其所蘊含的豐富的意蘊。同時教師還要向孩子們解釋兒童詩中所蘊含的語文知識,比如生詞、常識、知識等等,都是對知識的擴充和充實。
4. 課外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形成一種文化氛圍
“雙減”政策在課程目標上對中小學生的閱讀有以下幾點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語感,教師應重視學生的情緒體驗,培養學生的感覺、理解力;朗讀優秀詩詞240篇(段落);九年的課外讀物總數應該超過四百萬字。可見,新課程標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非常高,但僅憑課堂中的閱讀是遠遠不夠的。課堂上的閱讀是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的,而課外的閱讀則使學生在課堂上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因此,教師應多鼓勵幼兒詩歌課外閱讀,把課堂上的經驗與感覺擴展到課堂之外。首先,為了保證學生的課外閱讀時間,學校設立了“童心悅讀班”和“童心詩韻班”,并定期組織“詩文朗誦”活動。其次,教師還可以為小學生課外閱讀進行引導,主要內容有:推薦優秀兒童詩歌書目、引導閱讀方式、制定閱讀方案等,只有這樣才能營造出良好的閱讀氛圍。
5. 體味語言,享受詩美
作為教師,我們要從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出發,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個性,對教科書進行美的發掘,主要有詩歌之美與詩歌之意象之美,同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去體味、鑒賞美,使其在閱讀、學習中受到美的影響,從而獲得美的享受,并提高其審美水平。在小學語文課本里,有很多詩歌,比如《長江之歌》《長江和黃河》,作家用優美的筆法向我們展示了祖國的壯麗景色。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用朗誦的方式,用多媒體的形式重現文本,使學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且能直觀地體會到人物的性格、心情等等。這些生動活潑的文本,通過朗誦,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引起他們的共鳴,感受到其中的美感,從而增強他們對美的渴望和享受。
總之,兒童詩歌不僅豐富了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而且對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審美情趣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對小學語文教師而言,在“雙減”政策的影響下,要充分掌握幼兒詩歌的重要價值,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幼兒詩歌的教學上,提高幼兒詩歌的整體素質,使幼兒詩歌在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系鯉城區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第一批)《小學語文兒童詩“讀—賞—創”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LCJG145-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