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琴
“雙減”政策的實施是為了進一步落實素質教育理念,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發展的機會,讓其能夠高效地掌握文化知識,不斷提升自己的各種能力和素養,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目標。在此背景下,各學科教師除了要調整課堂教學策略,努力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外,還要對作業進行優化設計,使之符合“少量優質”的要求,保證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鞏固知識、發展能力,并學會靈活應用,由此提高其學科綜合素養。本文以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為例,著重分析了設計學科作業的原則和策略。
一、“雙減”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作業設計原則
(一)生活化原則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的知識內容與現實生活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也可以指導他們的言行,不斷提升其道德素養。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可秉承生活化原則,既可以將具體的章節知識與實際的生活案例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思考,也可以設計任務要求學生們展開生活化探索,從而使之在此過程中明確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的內涵和現實意義,同時結合作業內容展開深入思考,不斷完善個人的認知體系與行為習慣,從而促使學生內外兼修,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二)趣味性原則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興趣是一種非智力因素,但會對其學習態度和成效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積極落實趣味性原則,首先要保證作業內容的趣味性,確保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他們主動展開思考和探究,采取有效措施完成作業,其次要保證作業形式的趣味性,使學生在練習中獲得新穎的體驗,并順利吸收和掌握對應的知識,同時體驗到更多成就感,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輔助提升其發展質量,彰顯作業的價值。
(三)分層次原則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雙減”背景下設計作業時,還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了解每個人的興趣愛好和學習水平,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滲透分層理念,即需要立足整體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明確每個人的優勢和缺陷,再將他們劃分到對應的層次中,而后根據課程教學目標分別為學生設計難度、深度不同的作業,以便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讓他們在能力范圍內順利完成作業,不斷強化自身的學科素養,繼而提升整體的教學質量,推動學生良性發展。
(四)實踐性原則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包含豐富的理論知識,但開設本學科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夠在實際生活中做出正確選擇,以較高的標準要求自我。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也要遵循實踐性原則,即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開展各種類型的實踐活動,并要求其及時總結,從中提取合適的經驗,據此完善個人的內在認知,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以便有效落實學科教學目標,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五)拓展性原則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設計作業時,不僅要關注教材中的知識內容,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發展實際,積極設計拓展類任務,便于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發展自我。具體來講,教師可聯系不同學科的內容設計作業,也可以借助作業任務引導學生挖掘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源,同時促使他們發散思考,學會辯證看待各種事件,能夠進行全面且客觀的分析,從而在拓展中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助力他們的良性發展。
二、“雙減”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作業設計策略
(一)作業接軌現實生活,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可精準對接現實生活,一方面能夠以學生熟悉的事物引發其興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在更加真實、具體的場景中進行思考和分析,真正領悟各種理論知識的內涵,并能夠運用學過的知識妥善處理,進而不斷完善其認知體系,提高他們的學習質量。以人教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課本中的《學習新天地》一課為例,講完具體的內容之后,教師就可以設計如下作業:結合課表安排和個人的學習水平,設計一份合理的學習周計劃表。據此,學生們需要梳理每天上課的時間以及需要做的事情,同時結合各學科目標和作業完成情況來制定詳細的計劃,而且要給自己留出休閑娛樂、鍛煉身體的時間,保證勞逸結合、科學合理,而后可將自己的計劃表分享到班級群中,供其他同學參考,在接下來的一周按照該計劃表進行學習和休息,每完成一項就要做出標記,并在結束之后進行反思和總結,繼續制定之后的計劃表。通過設計生活化作業,可以培養學生珍惜時間、努力學習的意識,使之充分體驗到做計劃的樂趣和用處,進而優化其作息和學習習慣,助力他們不斷進步。
(二)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精心設計彈性作業
在設計作業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差異性,能夠真正從他們的角度出發分析問題,從而使他們在能力范圍內展現自我、提升自我,輔助提升整體的教學成效。為此,教師可設計彈性作業,給學生提供更多選擇的機會,并使之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例如,講完人教版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教材中的《公民義務》一課之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設計“必做作業”和“選做作業”,前者側重于考查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引導學生以不同形式復習概念、理論,后者則更加側重于綜合練習,要求學生調動新知和舊知分析問題,在探究中形成完整的思路,而且可以將這些作業設計成“盲盒”的形式,由學生們自主抽取,只要是“必做作業”,就必須全部完成,而“選做作業”則可以根據個人需求來完成,有助于以趣味形式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通過設計彈性作業,可以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在參與中各展所長,不斷完善自己的認知體系,同時樹立自信,順利掌握課程知識,以便進一步提高其綜合素養。
(三)設計小組合作作業,強化學生參與意識
結合新課標與“雙減”政策的要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還可以設計小組合作作業,以便為學生提供交流、互動的平臺,使他們在思維碰撞中獲得更多靈感,不斷完善其學習思路,進而提高其協作意識和探究能力,凸顯作業的價值。以人教版九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教材中的《我的畢業季》一課為例,教師可根據教材中的“多彩的職業”這一模塊設計小組作業:利用課余時間搜集與不同職業有關的資料,了解職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明確職業道德內容,制作幻燈片展示你眼中不同職業的偉大之處。據此,學生會分小組進行探索,分工搜集生活中常見職業的資料,從不同角度了解這一職業的重要性,并下載圖片或視頻、搜集描寫不同職業的文章等,而后整合資料制作幻燈片,融入教材中的各種理論知識,準確傳遞本組對不同職業的看法,同時有效回顧和復習學過的知識,還可以在幻燈片中展示個人的職業理想和實現職業理想的方法。通過完成此類作業,學生們可以更加準確地領悟教材中相關理論知識的內涵,也會在實際應用和探索中受到啟發,有助于切實提高他們的學習成效。
(四)設計跨學科作業,促使學生拓展學習
根據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具體內容,教師可以在設計作業時融入跨學科理念,以便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使學生們在探究中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切實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例如,講完人教版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教材中的《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一課后,教師可以布置寫作類作業,要求學生結合教材中的理論知識擬寫一份關于規則的倡議書,號召同學們在不同場所遵守特定規則,從而保證社會生活的秩序,真正成為一名有素質、有道德的青少年。而講完《國家利益至上》一課之后,教師則可以要求學生們利用課余時間搜集相關的歷史人物和事件,而后可以搜集合適的背景音樂,錄制一段講故事的音頻資料,并在結尾通過準確表述傳遞個人對愛國人士的崇敬之情、對教材中相關內容的理解。由此,可以增強學生們完成作業的成效,不斷強化其學科素養,實現“雙減”目標。
(五)布置知識梳理作業,滲透思維導圖模式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要不斷前行,也要及時回望過去,通過復習、梳理來查漏補缺,從而更加準確地掌握知識要點,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鑒于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就可以在講完一部分內容之后設計梳理作業,要求學生根據個人的理解,圍繞不同的主題來總結和歸納學過的知識,以便使之準確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切實提高其學習成效。以人教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教材中的第二單元《做情緒情感的主人》為例,教師可讓學生們將“情緒情感”作為核心詞匯繪制思維導圖,分別列出本單元中每一個課的標題作為主干,而后借助分支展示每課的要點知識,而且可以使用顏色、粗細不同的線條連接不同的知識點,并標注其關系,從而在此過程中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順利增強他們的復習成效。
(六)優化設計實踐作業,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實踐探究是理論學習的最終歸屬,也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保證其學習質量的重要媒介。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積極融入實踐理念,為學生們提供拓展思考和動手操作的機會,以便使之在親身體驗中完善個人的認知體系,形成良好的學科素養。以人教版九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教材中的《守望精神家園》一課為例,教師可在教學活動結束后要求學生們完成如下作業:了解篆刻文化的歷史,制作篆刻作品;繪制國畫作品,感受其魅力;錄制剪紙視頻,體會傳統藝術的價值。之后,教師可為學生搭建展示作業成果的平臺,并鼓勵其介紹自己的作品,以此使他們置身于各種優秀的文化之中,并使他們在實踐中準確把握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完善個人的文化價值觀,有助于從根本上提高學科教學質量,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當充分領悟“雙減”政策的核心精神,明確作業設計方向,同時結合學生的學習水平、認知特點和課程教學要點創新作業的內容和形式,以便使學生在練習中高效地掌握理論知識和學科技能,切實提高其學習成效。具體來講,教師需要從縮減數量入手,有效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而后再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課堂表現確定作業的重點內容,再進行合理編排,使之更具趣味性、探究性和啟發性,能夠使學生在練習中回顧學過的知識,學會靈活應用,進而不斷增強他們的學科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