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
項目式學習模式基于現實世界,設計與教材內容相關的項目探究活動,用“做中學”的理念來促進數學課程的教學。為達到利用項目式學習發展兒童關鍵能力,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在教學實踐中采用行動研究的方法開展了項目式學習的設計、實施與評價的探索。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內涵和價值,發現應讓學生從單向接受式學習轉變為在探索與合作中實施項目式學習,從師問生答的方式轉變為在知識綜合應用中實施項目式學習,從單純學習書本知識轉變為在創造和生成中實施項目式學習。同時應利用過程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推動學生的持續發展,激勵學生創新和創造。通過實施項目式學習,促使兒童關鍵能力在問題研究中萌發,在核心活動中成長,在項目作業中滋養,最終實現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
項目式學習利用源于生活的真實問題設計學習項目,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習動機與興趣,實現學習方式方法的革新,學生在完成項目活動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在自主生成項目成果的過程中創新和創造,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關鍵能力。
一、項目式學習的設計和實施
1. 在探索與合作中實施項目式學習
項目式學習模式是一種探究型的學習模式,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下通過完成學習項目自主建構知識,學會在探索與合作中學習。
比如執教《擲一擲》這節課,以探索“同時擲出兩個骰子,朝上的面的點子之和為多少的可能性大”為活動項目,四人小組共同探索學習。以擲骰子做實驗的方式進行探究式學習,實驗結束時小組討論交流規律。項目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猜想、實驗、驗證的完整的數學學習過程。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不斷產生和發現新的數學問題,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比如學生研究兩個骰子朝上的面的點子之和時,對“4與5的組合和5與4的組合是一樣的嗎”這個問題引發爭論。筆者引導學生通過列表枚舉出骰子朝上的面的點子之和的所有情況,發現4與5的組合和5與4的組合是不同的,再發現表格中所有和的規律,發現和是7的可能性最多。這時筆者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思考:為什么和是7的可能性最多,但是小組里擲的時候不一定擲出和是7的次數最多?引發學生再次的認知沖突和更深入的思考,讓學生初步體驗事件出現的概率的大小。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擲出的結果自已畫出條形統計圖,更加直觀地看出擲出的和在2至12中間位置的次數比較多,兩邊的次數較少,得出和為5,6,7,8,9的可能性大的結論。通過項目式學習促進了學生觀察、對比、推理、歸納和總結的能力。
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方式下,通過嚴密的“數學化”過程,自己得出正確的結論,隱藏于項目活動中的數學奧秘是由學生自已探究出來的,為學生個性化的思考和創造性的解決問題提供空間和時間,讓學生獲得成功、能力增強的良好體驗。
2. 在知識綜合應用中實施項目式學習
借助項目式學習模式,可以激發每一個兒童無限發展的潛能以及無窮的學習動力,學生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學習,提高兒童的關鍵能力。
(1)兒童關鍵能力在問題研究中萌發
讓學生在項目活動中發現數學問題,并且合作解決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知識綜合運用能力。比如二年級學生學完長度單位和量一量后,讓學生測量教學樓的高度,這一項目活動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所學的知識和工具進行測量與計算。有的學生選擇尺子測量教室的高度,然后估計一層樓的高度,再計算四層樓的總高度;有的學生用尺子量出一級臺階的高度,再數出一層樓梯的階數,算出一層樓的高度再算出教學樓的高度。這些探究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測量、估算、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步驟,體會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鍛煉團體協作的能力,使兒童關鍵能力在問題研究的過程中萌發和成長。
(2)兒童關鍵能力在核心活動中成長
項目式學習讓學生全面參與學習項目,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挑戰式地學習,促使學生的關鍵能力在項目核心活動中成長。比如筆者執教《認識鐘表》這節課時,項目活動就是讓學生自已補畫出完整的鐘表,并且自學認識鐘面,自學整時的認、讀、寫。在補畫鐘面的過程中鍛煉了觀察和動手操作能力,也加深了學生對于隱藏在鐘面中的數學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指針順時針方向轉動,時針轉得慢分針轉得快,分針轉一圈的同時時針轉一大格。這些細微的變化是需要一年級的兒童全神貫注的觀察與思考才能發現的,培養了學生細心觀察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學生在小組中討論交流,在全班發表觀點,提高了學生的數學交流與表達的能力。自學整時的認、讀、寫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學生再次通過合作學習完善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成功感和學習自信。
(3)兒童關鍵能力在項目作業中滋養
項目式學習作業通常從課上延伸到課后,呈現形式靈活多樣,可以是一次錄制的口頭陳述小視頻,可以是一份書面項目報告,也可以是一個創新產品設計。兒童關鍵能力就在這些項目作業中滋養、發展、提高。比如:四年級學生在學習統計相關知識后,筆者布置學生每天將家中的垃圾進行分類,分別稱出重量進行統計,并制成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然后每月制作一個家庭垃圾情況統計圖,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發現并提出數學問題,再挑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方法變得多樣化,學習能力和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比如:有的同學調查了解有害垃圾的種類及其危害,就將查閱的有關資料制成項目報告,和同學們分享,讓同學和家長們了解垃圾分類的作用、意義,了解有害垃圾的處理方式。而有的同學則根據家庭統計的塑料垃圾的數量引發思考,一個家庭一年產生的塑料垃圾量是多少?全國的家庭一年產生的塑料垃圾量是多少?從而引發下一個思考:塑料垃圾對環境有哪些危害?怎樣處理塑料垃圾?怎樣減少塑料垃圾?這些問題串引發學生不斷深入地思考,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學生在進行項目式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提升了綜合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在創造和生成中實施項目式學習
未來社會需要有創造性的人,項目式學習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創新與創造,讓學生在創造和生成項目成果的過程中學習。
筆者在執教《克和千克》這個內容時,給學生準備了天平、臺秤、電子秤、體重秤,以及食品、飲料、水果等物品,讓學生根據項目活動的要求,自已稱物品的重量,探索和感知克和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的概念與應用,學生在使用各種秤來稱物品的過程中,感悟1克和1千克的質量大小,通過項目活動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理解這兩個質量單位,會進行單位換算和計算,并能靈活運用于生活。在項目活動過程中學生對各種秤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在課后布置項目作業,讓學生調查古代的秤什么時候出現?有哪些種類?如何使用?現代的秤有哪些種類?和古代的秤比較有哪些優點和新的功能?再讓學生設計并動手創造一個秤,制作秤的項目報告,在《秤》這節項目式學習課堂上匯報調查成果,展示自己制作的秤,并介紹設計意圖、功能和作用。
學生在項目式學習的課堂上有充足的時間自主探索,自已動手操作感悟知識體系,增強動手操作能力,讓全體學生充分參與學習,提高學習能力,在嘗試和實驗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自主學習中生成知識,在項目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與技能,增強數感、量感,提高推理能力和數學建模能力,學會批判性思考,敢于創新和創造,敢于打破常規思考問題,提高深入思考、深度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在創造和生成中學習。
二、項目式學習多元化評價
1. 過程性評價
項目式學習對項目開展過程的關注導致了其評價機制對過程性評價的關注,這也是學生學習體驗的重點。同時由于項目式學生打破了課內外的界限,學生的學習不僅發生在課內,課外的學習也同樣需要評價,所有建立課堂過程性評價與課后過程性評價非常有必要。
其中課堂過程性評價以教師的觀察為主要方式,觀察點包括:學生個體在課堂中提出問題、回答問題的積極程度、小組合作活動中小組的合作程度等。比如給敢于提出高思維含量問題、敢于質疑的學生頒發“思考星”;給勇于回答問題、有獨立的見解、表達時邏輯思維清晰的學生頒發“表達星”;給有創造力的學生頒發“創新星”;對小組合作良好的小組頒發“最佳小組”獎勵等等。
課后過程性評價通過收集的學生項目報告、學生參與課后項目學習過程的記錄、學生合作學習的表現等進行綜合評價。教師通過對學生課后項目學習的觀察、筆記、照片、錄音、視頻等,進行分析形成教師評價,再結合學生互評、自評和家長的評議進行綜合考量。學生互評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組長和全班同學參與評價,對學生學習的參與程度和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及思維的靈活性與表達的準確和流暢,都制定了評定標準,再將同學們和組長的評價由小組長進行綜合評定,結合教師評價形成課后過程性評價,以優秀、良好、合格三個等級的形式記入檔案。
過程性評價能夠記錄和評定學生項目式學習的過程和表現,展現學生項目式學習的成果,對學生的學習起到肯定和激勵作用,讓學生充滿自信,是學生持續學習的動力源泉。
2. 發展型評價
發展型評價將每一次項目的課內外評價綜合起來,以1:1的權重建立學生綜合發展的軌跡。以課堂參與、小組協作、設計思路、項目成果四個指標來綜合評價學生的項目實踐情況。將項目作品和評價一起放入學生項目發展檔案,陪伴學生一至六年級的發展和成長,學生每一次的成長都不容忽視,在每周一次的項目作品評價與總結課上,同學們的展示和交流尤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是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是思維的開發和啟迪,增強了學生的數感、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的能力,提升了學生的核心素養,利用發展型評價推動學生的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項目式學習實現項目特點、數學學科特點、學生年齡特點三位一體,多元角度進行考慮,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項目式學習模式能夠促進學生在項目活動的過程中發展關鍵能力,學會學習和創造,使學生成為21世紀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新人!
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項目式學習模式促進兒童關鍵能力發展的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編號:FJJKZX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