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梅
從文化載體的角度來說,經、史、子、集,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中國傳統文化從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開始,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從來沒有離開過日常生活。家國天下,修齊治平,君臣父子,都是從日常生活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身邊之人、身邊之事開始,由近及遠,由小見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不同民族形成的思想和文化綜合,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組成部分。高中語文作為一門綜合性課程,其中包含著大量的文化元素,對學生的價值觀形成起到影響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要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學生的民族文化歸屬感,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融入的作用
(一)有助于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豐富的傳統思想、文化、民俗、節日、戲曲等內容,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發展中形成的寶貴財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我國的文化特色,在學習中全面認識傳統文化的內容和價值。學生在了解和學習中華優秀思想精神的過程中,在欣賞我國的藝術和文學作品的過程中獲得心靈的凈化和情操的陶冶,促使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積累文化素材,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在傳統文化的教學中凸顯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二)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歸屬感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學生了解信息的渠道增多。不同形態的文化思想充斥在互聯網上,學生在接觸和了解這些文化和意識形態時可能會受到不良信息的誘惑,產生錯誤的思想觀念。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能夠提高學生的思想防御能力,自覺將不良信息過濾,在正確文化價值觀的引導下,學生能夠全面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形成過程,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無限魅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有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和推廣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提高學生的文化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不同的文化與傳統文化進行對比,引導學生在對比中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性和優越性,提高學生抵制不良文化和思想的能力。借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的文化和精神底蘊提高學生的宣傳和弘揚文化的自覺。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存在的問題
(一)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不充分
受傳統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更加關注語文文化基礎知識的講解,忽視了語文教材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育人價值,也沒有引導學生進一步挖掘其中的內容,導致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較少,對其中的精神和思想、作品等的認識不夠全面和深刻。
(二)師生交流互動力度不足
新課標下的師生關系是相互的,教師在教學中既要引導學生學習知識,也要為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臺。但是在傳統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調控整個教學流程,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也僅限于問題的提問和回答,學生的思維發展受到較大限制,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思考也不夠全面。
(三)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單一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教學的方式主要是對課文內容的講解和分析,要求學生在學習中掌握文本的主旨和主要內容,但是對文本中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內容的介紹和延展較少,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和價值理解不夠透徹。雖然多媒體等信息化教學設備在教學中已經投入使用,但是教師還沒有發揮出現代教學工具的最大優勢,削弱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四)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模式單一
當前高中語文教學評價中,教師主要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成果,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忽視了學生在傳統文化學習中表現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使用,在教學反思中也無法根據學生存在的問題調整和改進教學方式。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融入的路徑
(一)深入分析教材內容,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語文教材是國家教育部門根據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新課標教學目標制定的,其中選擇的文本都具有文化和人文教育價值,也包含著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內容。教師在教學中主要以教材為依據,引導學生學習和分析其中的主要內容、思想和價值觀等信息。在制定語文教學方案之前,教師需要深入研究語文教材,結合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教學要求和教學目標,在教學中體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立德樹人理念指導下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實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創新。
教師在挖掘和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需要以教材為載體,從中發現書法、傳統節日、藝術作品、文化作品等內容,從字里行間挖掘傳統文化元素,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比如在人教版高中語文高一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燭之武退秦師》教學中,教師先通過對燭之武名字的分析引導學生初步感受傳統文化中古代文化常識。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燭之武這個名字,燭是他的姓嗎?根據學生掌握的姓名常識,學生認為這是他的姓,但是事實完全相反,燭之武的名字中,燭表示地名,以邑名為氏。所以他的名字含義是燭地一個叫武的人。這是因為我國古代的姓氏包括“姓”和“氏”,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姓是區分氏族的特定標志符號,在春秋戰國時期合二為一。
我國古代還有許多姓名的由來,教師為學生舉出幾個例子,然后讓學生分析由來,比如司馬、陸、金、夏、齊等。學生通過討論和分析得出司馬是職務、陸是數字、金是少數民族、夏是祖先祖號或者廟號、齊是國別地名。在姓氏常識的補充學習中,學生對我國的姓氏文化學習產生了興趣。
(二)有效開展師生交流,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策略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在設計和開展教學活動時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探索和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過程中實現語文學科育人的目標。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教師也要尊重學生的學習特點,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增加與學生的互動,積極與學生探討交流,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誦讀、品析、辯論、表演、探討等形式多樣的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讓學生在積極參與和互動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內在情感,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情,提高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語文高一必修上冊第六單元第十課《勸學》教學中,教師以這篇文言文的中心主題——學習貴在堅持不懈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分析文本中的句子。比如“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這句話主要的意思是駿馬跳躍一次,也不能有十步(遠);劣馬奔跑十天也能跑很遠,在于堅持不懈;雕刻一下便放棄,即使是腐朽的木頭也不能被折斷;雕刻并且持之以恒,就是金石也能被雕刻。作者主要說明的意思是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決定學習的因素,只有堅持不懈才能學好。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堅持到底。學生在分析了《勸學》的主要思想之后,教師讓學生分享一些在做事上堅持不懈并且做出成就的人物故事,從他們身上獲取學習的動力,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
(三)充分探索課堂教學模式,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途徑
高質量的語文課堂模式需要在高質量的教學設計引導下進行,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要綜合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語文教學目標、教材內容等,然后設計教學方案,開展教學活動。高中語文可以開展的學習活動是多樣的,學生能夠自主設計和參與的活動形式和內容也比較豐富,比如文藝表演、知識競賽、讀書分享、誦讀比賽、藝術節等,教師要充分利用我國的傳統節日等優勢,為學生提供實踐的平臺,促使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語文高一語文必修下冊第七單元《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學生主要了解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紅樓夢》的篇幅較長,文本晦澀,教師在教學中以《林黛玉進賈府》章回為例,引導學生閱讀主要內容,比如文章中都出現了哪些人物、作者是如何描繪這些人物的,你能從中感受到這些人物的什么性格特點等。同時教師在教學中也可以為學生提供相關的影視劇資料,借助視頻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主要內容,回答教師的問題。感興趣的學生也可以繼續閱讀,借助各種網絡資料補充學習,解決在閱讀中遇到的難題。在學校的文藝匯演中,學生也可以進行表演,通過拿捏還原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等更加深刻地感受每個人物的不同之處,結合故事的背景與主人公產生共鳴,了解我國封建社會時期大家族中人物命運的發展特點,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語文高一必修下冊第三單元第七課《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認識了青蒿素和屠呦呦之后,讓學生認識我國歷史上的華佗、扁鵲等醫學始祖,了解他們為我國中醫發展做出的貢獻和成果,在課外知識的延伸中增加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識。
(四)積極開展課后教學反思,優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法
課后反思是教師對語文課堂教學整個流程的全面回顧,包括教學方案的設計、教學內容的設計、課堂問題的設計、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成果、教學手段的應用、傳統文化融入的效果等。教師只有在不斷的反思和調整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思考改進的策略。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教材編排的特點相符,與學生的思想認識需求貼合,也與立德樹人和語文核心素養目標一致。教師在開展語文知識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深入了解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和思想,在優化教學方法的同時提升傳統文化教學能力,構建高質量語文課堂體系。
綜上所述,語文學科對學生的文化修養和道德修養的提升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語文教學中挖掘傳統文化內容,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的幫助下引導學生認識傳統文化背后的深層次本質,通過歷史典故和古詩詞等實現跨越千年的對話。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促使學生理解和應用傳統文化,培養學生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人,促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傳播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