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娟
閱讀,能拓展學生的詞匯量,促進學生語言輸入、語言技能的提升,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能增進學生的學習體驗,引發他們對語言材料的思考。但在傳統的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只注重語法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作者寫作意圖的分析、主題思想的領悟以及學生語言思維的發展。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他們搭建恰當的支架,以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他們的閱讀技巧,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支架,也稱為腳手架,原指架設于建筑物外部用于幫助施工的設施。在課堂教學中,為促進教學任務的完成,教師應為學生搭建“支架”,在他們熟悉掌握學習技能、完成學習任務后,適時拆除。在支架的引導之下,學生循序而進,步步前行,從依賴“支架”到逐漸擺脫“支架”,從而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獨立學習的過程中,會存在一些障礙、錯誤,難以完成學習任務,教師依據學生的學習起點,為他們搭建支架,以促進任務的完成、學習目標的達成。當他們掌握了任務后,教師就要撤去支架,讓學生擺脫對材料的依賴,能獨立地完成學習任務。支架具有暫時性,當學習者的能力增加時,教師再逐漸撤退,直至他們能獨立地完成學習任務;支架具有及時性,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及時為他們搭建不同的支架,當學習活動結束時,要為他們搭建一個更高的“支架”,以及時地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支架具有前瞻性,要依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不宜過難也不宜過易,能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支持,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支架具有差異性,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現有不同發展水平,尊重學生的個人選擇,讓他們在解決問題時得到相應的指導與幫助,讓他們能發揮不同的潛能;支架具有合作性,通過師生之間的共同努力,能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師要適時調整學習規劃、調整教與學的關系,通過討論、合作等方式讓學生獲得整體水平的提升。
一、提問支架,克服閱讀障礙
當學生在英語閱讀中出現理解障礙時,教師要借助提問這一支架促進學生對詞匯、語法的理解、大意的概括、隱含意義的推測,能幫助他們跨越障礙,順利地完成閱讀任務。比如在教學譯林版九上Unit 4 Growing up的Reading“Never give up”時,教者在學生閱讀文本之后提問:What was Spud Webb?'s big dream? What achievements did Spud Webb get when he was in junior high / senior high / college / university? What did Spud Webb prove? 提問能引發學生的進一步思考,促進他們對文本知識的建構,幫助他們克服閱讀的障礙。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參與討論、獲取信息、解決任務,能產生良好的閱讀效果。
教師要圍繞閱讀目標為學生搭建克服閱讀障礙的支架,這樣的提問才會更有針對性,能幫助學生克服詞匯、文體、語篇的障礙。針對詞匯障礙,教師可以借助記憶性問題、解釋性問題提問,幫助學生掃清詞匯障礙,擴充詞匯儲備,掌握運用構詞法閱讀的方法。對于語篇中容易出現的高頻詞匯,教師要借助解釋性的問題引領學生猜測詞義,獲取其大致意思。針對不同的文體障礙,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說明文可以采用事實性問題、轉換性問題提出問題;議論文可以采用推理性、評價性的問題。在說明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What、When、Who、Where等開頭的提問,幫助學生獲取基本信息、厘清知識結構,對于一些晦澀難懂的內容,教師可以借助于轉換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去解決問題。議論文的結構嚴密,教師可以運用一些推理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去論證作者的觀點,從而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后,教師要借助評價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表達交流,闡述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學完語篇內容時,教師要為學生留有探討交流的時間,讓他們展示自己的想法,教師要借助評價性問題去激活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引發他們的討論和交流。學生在遇到語篇障礙時,教師要借助分析性問題幫助他們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語篇內涵。教師要借助應用性問題引領學生去掃讀、跳讀、細讀文本,以猜測詞義、預測下文、了解后置信息,從而能形成有效的閱讀策略。對于文化背景障礙,教師要以記憶性問題引導學生了解背景知識,以參考性問題讓學生預測文本內容,通過閱讀的支架幫助他們克服文化背景知識的障礙。
二、情境支架,形成直觀體驗
英語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活動大多依賴于課堂進行,由于缺乏交際的語境,學生的表達能力不盡如人意,經常出現“啞巴英語”的狀況。教師要借助實物、掛圖、表演、多媒體等創設學英語的環境,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能促進學生的語言輸入,擴大學生的語言接觸量,讓他們能積極參與其中去感受、體驗、交流,能促進語言的輸出。情境支架要用“景”去感染,學生融入自然、社會、聲象的情境去感受知識、理解語言,并運用語言交流,從而能讓學生自主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用“趣”去構建教學模式,能引發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好奇,促進他們對知識的鞏固;用“樂”去組織課外生活,能讓他們的知識得到鞏固,增加語言實踐的機會,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比如在教學譯林版七上Unit 7 Shopping的Reading“Going shopping”時,教者讓學生拿起自己的文具進行Shopping活動,運用購物的日常用語創編對話,比如:Can I help you? / What can I do for you? I want to buy... / I'ike to buy... How much is it? / How much does it cost? Here is your change等。讓學生在真實的活動中運用所學的句型對話,可以拉近生活和所學知識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同時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
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搭建不同的教學支架,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簡筆畫為學生構建場景,讓他們邊看圖邊交流,能創造性地進行語言表達。學生在圖片支架的影響下,會主動愉悅地融入交際過程,從而能更加愿意表達、敢于表達、善于表達。教師也可以借助多媒體,以生動的畫面、優美的音樂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多媒體具有信息量大、圖文并茂的特點,教師以多媒體搭建支架,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吸納。教師也可以借助體態語言搭建支架,運用簡單的動作,或配上一定的表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進他們對所學知識的感知。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搭建生活情景的支架,引導學生進入現實生活,通過“看醫生”“打電話”等活動,讓他們掌握運用語言知識交際的能力。教師也可以借助實物、直觀教具,結合內容為學生創設交際的語境,引導學生表達交流,促進他們對語言知識的理解鞏固。教師要為學生搭建對話情境的支架,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順利地參與對話交流,闡述自己的觀點。教師也可以引領學生改編故事內容,讓學生分角色扮演劇本,讓枯燥、抽象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學生與教師同臺演出,在理解所學知識的同時,體會語篇的寫作內涵。
情境支架的方式多樣,但要為教學目標與內容服務,不能為追求多樣化而忽略了目標的達成、支架的促學功能。教師要借助情境支架引導學生開展語言的操練,激活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語用能力的提升。情境支架要彰顯“學生主體”這一原則,要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動眼,設計活動讓他們體驗語言知識的運用過程。
三、合作支架,促進智慧碰撞
在同一班級中,由于學生的知識基礎、智力水平、個體經驗之間存在差異,教師可以為學生搭建合作支架,讓他們通過互助互學的方式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在大膽表達、積極闡述中能促進他們語用能力的提升。同時,小組合作支架能克服個體差異、缺乏合作等方面的弊端,促進學習目標的順利達成。
很多學生的合作意識薄弱,教師要為學生搭建合作支架,幫助他們掌握合作的技能。學生要學會傾聽,能從中聽取他人的建議、聽取小組成員的發言,不隨意打斷他人。在他人發言后,要積極地思考,同時發言者也能接受他人的批評與建議。學生要學會質疑,對他人的不足大膽質疑,交流合作中暴露出問題,這樣才能使討論走向深入。學生通過多角度查詢任務,能豐富詞匯量,突破學習難點,完成既定目標;通過多視圖討論活動,在分享交流中加深理解,提升效率;通過多角度交際任務,調動學生的交際興趣,增加學生的學習動力;通過多維辯論任務,能根據對生活的認知和諧表達觀點、發展思維。
教師在搭建合作支架時,要提出銜接性的問題,能引導學生調用原有的知識結構,引發他們的探索與思考,調動他們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能積極地參與討論交流,在合作中有所思考、有所提升。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尋求問題的多個答案,這樣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散。教師要鼓勵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出題、相互考評,這樣能調動學生表達交流的興趣,同時能促進他們對知識的鞏固。教師要增強即時性表演的內容,能根據教師發出的指令后交際,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示。通過表演、比賽、游戲等趣味性的方式,讓學生有更多合作交流、語言交際的機會。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熱烈的氛圍中獨立思考、有序表達,讓他們的思維得到激活,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要留有溝通交流的空間,讓他們經過討論交流后由組長潤色、匯報員報告結果,在班級內展示。這樣能促進學生的互動交流,提升學生的合作技巧,同時也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
總之,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搭建合適的支架,喚醒學生的學習自覺,調動他們的求知動力,減少他們學習的挫敗感。支架的搭建,能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能增進他們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促進學生語言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