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



【摘要】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提出作業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手段,是確保課堂效果的關鍵環節,也是落實“雙減”政策的主要抓手。本文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實踐中探索出幾種作業設計方案。
【關鍵詞】“雙減” 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3-0136-03
一、作業設計背景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又稱“雙減”。教育部當天發文闡述《意見》出臺的背景和過程,表示當前義務教育階段一個最突出的問題仍然是中小學生負擔過重,教育短視化和教學功利性問題尚未根本解決,多種因素造成學生作業負擔、校外培訓負擔過重,給學生和家長的精力、經濟造成過重負擔。種種包袱,嚴重影響了教育改革發展的成果,廣大人民群眾對此反映十分強烈。在學校內部,學生的作業負擔還比較重,作業管理還不夠健全。為了進一步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水平,就要更加科學合理地布置作業。[1]
二、作業設計總體要求
教師遵循初中學生德育形成規律和德育、法治教學規律,以構建初中德育、法治優質教學體系為重點,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精心設計作業。主要有以下要求:精選作業內容,布置作業適量,明確作業要求,形式豐富多樣,完善收交制度等。總之,控制操作難度和總量,明確操作內容,進行有效的角度、層次和梯度的操作統籌。從豐富作業形式到改進評價指標,從控制作業總量到提高作業質量,教師創設了形式多樣的分層作業、個性化作業、實踐性作業甚至跨學科綜合性作業,充分體現了作業的趣味性、層次性、開放性、創新性和可操作性,同時也尊重了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個性差異和認知規律。
三、作業設計原則
(一)面向全體原則
新課標在課程理念中提出: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手段,推進知行合一。過程評價要注重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和提高作用。增值評價要重視學生思想品行的發展與進步,重視對學生的激勵作用。[2]遵循新課標的要求,準確把握學段目標、課程內容和學業質量說明的要求,根據教材內容合理有效地控制作業難度和數量,力求每一項作業都能面向全體學生,對學生的激勵作用能得到全面體現。
(二)創新性原則
《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法治理念、道德修養、人格健全、責任意識。[2]從提高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需要出發,設計多樣化的作業類型,避免抄寫等機械性記憶作業,杜絕無效率、懲罰性作業,探索高質量、高效率的作業類型,如解題型作業、價值型作業等。另外,面對新中考“無情景不命題”的要求,老師們在平時的作業設計中,應結合情景進行作業創設。
(三)差異性原則
根據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符合學生不同學習階段的特點,力求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分層布置基礎性作業、鞏固性作業和拓展性作業,鼓勵彈性作業和個性化作業的安排。基礎作業要求所有學生完成,鞏固性作業和拓展性作業由老師給出不同等級的評價要求和評價機制,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題目來完成,不同等級的學生因此而獲得自己的成功經歷。
四、作業設計思路
(一)基礎性作業
基礎作業主要是《道德與法治》學科配套的《道德與法治》練習冊,人人必選作業,此類型作業重在夯實《道德與法治》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面向全體學生,復習鞏固與當堂學習所涉及的內容或技能緊密相連,達到本課必做的基礎目標。
(二)鞏固型作業
此類作業面向大部分學生,以本課知識為核心,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分梯度設計不同難度的綜合性作業。作業設計注重知識的運用與遷移,突出啟發性與典型性,培養學生多角度、辯證地思考問題的學科能力。某單元學習結束后,為了幫助同學們構建新的知識體系,促進新舊知識之間的鞏固與貫通。可安排學生進行單元思維導圖設計作業。作業要求主題突出,層次分明,知識詳略得當,字跡工整,布局美觀,整潔等,學生在畫圖的過程中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同時在知識的融會貫通中構建了清晰的聯結體系,真正做到在知識點的掌握上事半功倍。
(三)實踐型作業
本項作業主要針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可設計綜合性、探究性、實踐性適中的作業。結合學段目標和課程內容,創設合理的生活情境和背景,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觀察、分析、解讀和評價社會現象,并針對問題提出建議,注重知識的整合和發散思維,促進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發展,使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如成立研究性學習小組,幫助學生確定課題,選好人員,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解決源于生活情境的問題,從而掌握學生的學業達成情況,在此過程中,教師及時介入,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反饋和指導。
五、作業的批改和反饋
(一)多元評價,及時反饋
作業評價不僅要重視結果,比如學習作品,包括內容質量、呈現形式等,還要重視過程,比如在方案策劃、素材搜集、創意構思等方面的完成參與。根據作業意圖,確定作業評價的側重點,既可以注意統一要求,也可以注意表達創意,處理好二者的關系。綜合運用定性分析、定量考核,更加注重書面或口頭反饋,發揮考核的導向和激勵作用。[2]
教師要及時批改作業,根據批改情況,對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反饋。通過作業了解學生知識的缺漏情況,從而采取集體講評、個別講解、個性化交流等方式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反饋。也可以利用好智學網等信息技術手段,進行作業分析與診斷。
(二)集中會診,典型示范
全面批改作業后,對一些學生出錯較多的典型錯題要“集中會診”。教師要傾聽學生對錯誤原因的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在“會診”中歸納、總結出正確的解題思路。同時,積極挖掘作業中的優秀案例和創新思維,加大展示推廣力度,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鼓勵學生開拓多元化的視野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引導學生養成反思的良好習慣。
(三)個別輔導,激勵評價
作業是學生學習情況的直接反饋,教師從中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和知識掌握情況,從而對教法進行及時的調整,對學法進行指導。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中的不同需求,制定個性化的輔導計劃,設計個性化的、適合校情班情的作業。同時,教師在批改作業時,可采用引導和鼓勵的評價性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探究的積極性。
(四)單元梳理,專題提升
教師在學習某一單元后,可設計布置給學生的單元作業。單元作業設計意在了解學生對本章知識的掌握情況,針對學生在作業中出現的共性問題,教師通過專題進行重點突破,理清知識結構,幫助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的培養,以期促使學生形成和發展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質。
六、作業設計案例
以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理解權利義務》為例
(一)基礎性作業:
第一關:【思維導圖我來填】
請在對應的序號內正確填寫:①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答對一題就送給自己一顆星星吧!☆☆☆
第二關:【模擬法庭我斷案】
你會斷案嗎?答對一題就送給自己一顆星星吧!
☆☆☆
【設計意圖】本課時作業用時大約5分鐘。目的是使學生及時復習鞏固已學知識,加深對核心觀點的認知和理解,同時通過思維導圖填寫、模擬法庭斷案等形式,對學生理解和運用“公民基本權利”有進一步的促進作用。
(二)鞏固型作業
第三關:【權利義務我來辨】
2021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將人格權獨立成編,對生命健康權、名譽權、隱私權等重要權利進行了規定,強化了對人格的整體保護,成為《民法典》編纂工作的最大創新和亮點之一。
在學習了《民法典》的一些內容和精神后,有人說:“《民法典》賦予公民如此多的權利,就等于公民只需行使自己的權利。”
請結合材料,運用權利與義務的相關知識,簡要辨析這種觀點。
你學會如何正確對待權利與義務了嗎?
☆☆☆☆☆
第四關:【履行義務我踐行】
2021年6月18日,河北省灤平縣金山嶺長城文物管理處保護人員巡查時,發現金山嶺長城城墻上新刻了兩個大字,及時上報,并上報公安機關。經查,該刻字系游客聶某某、趙某某等人所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的規定,灤平縣公安局決定對聶某某罰款200元,對趙某某行政拘留十日,并處罰款500元。
根據案例查找相關法律資料,我們從“法定義務必須履行”的角度,來談談這個案例對我們的警示。
你說得太棒了!
☆☆☆☆☆
【設計意圖】本課時作業用時大約10分鐘。目的是通過運用社會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對基礎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并能結合實際靈活運用。拓展性作業以情景材料的形式讓學生在分析信息和設問的過程中懂得如何正確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通過“反映”“評價”“如何對待”不同的設問方式,綜合考查學生的閱讀信息、分析問題和語言組織表達能力《道德與法治》的學科語言,引導學生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規則意識內化于心,進而外化于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
(三)實踐型作業
恭喜您通關啦!同學們,你們的表現真棒!為了更好地了解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建議您制作一份《權利和義務伴我行》的電子小報。大家可以通過網絡或各種書籍尋找相關素材,將各種素材合理排版編輯,最后以小組為單位,每組上交一份電子小報。
【設計意圖】本題為實踐探究型作業,學生自主收集、分析、處理各種材料信息,主動參與、感知、觀察、記錄,感受和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獲得課堂以外豐富的學習經歷,在操作和實踐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價值觀的內化,真正感受到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形成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還可以這樣設計多種形式的作業:單元思維導圖設計作業、創意項目式作業、時政課教學記錄感悟、大國重器電子小報制作比賽、時政小報制作、圖說時政新聞播報。切實提高作業設計的科學性和規范性,切實增強作業布置的效度和信譽度,從而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充分發揮育人功能。
總之,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設計要以學生身心特點和學科特點為出發點,鼓勵布置有層次、有彈性、個性化的書面作業和實踐活動作業,探索跨學科的實踐作業,積極開展校本作業。最終形成綜合評價+平時作業評價+學生成長評價+期末考試評價的辦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闡述中央“雙減”《意見》出臺背景,光明網,2021-07-24
[2]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