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燕 姬含笑



摘 要:服務型制造已經成為制造業培育競爭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趨勢。文章選取2008—2020年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從理論與實證角度探討了服務型制造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及其作用機制。研究發現:服務型制造水平與企業績效水平之間呈現出顯著的U型關系,中國制造業企業大多還位于U型曲線的左側;基于企業異質性的檢驗發現,服務型制造水平與企業績效的U型關系在非國有企業、高技術企業與東中部地區企業中仍然成立,而在國有企業、低技術企業與西部企業中卻不再成立;通過對于兩者之間作用機制的檢驗發現,服務型制造能夠增強企業的差異化戰略水平,進而與企業績效之間的U型關系進一步得到強化。文章研究結論對于中國制造業企業進一步發展服務型制造,獲取持續競爭優勢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服務型制造 差異化戰略 競爭優勢 企業績效
DOI:10.19592/j.cnki.scje.401422
JEL分類號:L6,L25,M11?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 - 6249(2023)05 - 127 - 16
一、引言
服務型制造作為推動產業發展和變革的必然產物(羅仲偉,2021),已經成為近年來全球生產網絡中的焦點。《中國制造2025》指出服務型制造是實現制造業結構優化的重要戰略路徑。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抓住服務型制造發展的機遇,不僅是當前培育制造業競爭優勢,實現制造業提質增效的首要選擇,也是新發展格局下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路徑,更是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形勢所需。與制造業服務化所強調的制造業企業的產品生產過程整體向服務化轉型不同,服務型制造作為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的一種新型制造模式,意味著制造業企業不再僅僅是單一產品的生產者和提供者,而是開始傾向于提供融合了服務的多元化混合產品,其本質是商業模式的轉變(張峰等,2021)。服務型制造重點仍然是制造,只不過制造業的內涵發生了變化。鑒于目前我國工業化還尚未完成,制造業“大而不強”,還存在著“過早、過快去工業化”的問題,所以不能盲目忽視實體經濟發展,導致經濟“脫實向虛”問題更加嚴重。因此,發展服務型制造更加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要求。
“制造+服務”模式已經成為當前制造業生產端調整的主流選擇(夏秋,2020),制造業企業通過開展服務型制造來增強競爭力也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對于自身技術能力較為薄弱的中國企業而言,服務增強作為一種競爭手段將會成為其價值創造的重要來源(藺雷、吳貴生,2007)。Porter(1990)提出低成本戰略與差異化戰略兩種基本產品競爭戰略以來,很多研究基于其經典競爭理論展開分析,大部分實證研究結果都表明差異化戰略能夠促進企業績效提升并且形成企業獨特的競爭優勢。翟勝寶等(2021)通過實證檢驗發現,差異化戰略比低成本戰略能夠更顯著地正向調節企業績效。由于產品服務系統的某些無形屬性可以抵抗目前市場上普遍存在的競爭,服務型制造可以通過創造差異化優勢來獲取溢價效應(Baines,2007;楊慧等,2014),提升企業的風險承擔水平和核心競爭力(馬寧、王雷,2018)。而制造業企業的競爭力最直觀的體現就是績效水平的高低。制造業企業通過開展服務型制造進而提升績效水平,本質其實就是企業的一種競爭戰略。因而從差異化戰略角度來探討服務型制造對企業績效水平的影響,能夠實現提升企業競爭力和企業績效水平的目標。
綜上所述,雖然目前已有不少關于服務型制造與企業績效關系的研究,但是從差異化戰略視角來考察服務型制造對企業績效影響的研究還較為缺乏,尤其缺少相關的實證研究。基于此,本文從理論和實證層面探討了差異化戰略對服務型制造與企業績效關系的作用機制。相對于現有文獻,本文邊際貢獻可能在于:(1)從微觀層面展開分析,以制造業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就服務型制造對企業績效的非線性影響及其機制進行了深入探討。且文中的服務型制造水平變量通過WIND數據庫制造業企業主營構成中的服務業務整理所得,更能夠為研究提供詳實可靠的數據支持。(2)率先從差異化戰略視角來研究服務型制造與企業績效之間的作用機制,為企業制定競爭戰略提供了更加具有實踐價值的決策依據。(3)基于制造業企業所在地區、技術水平及所有制類型,檢驗了服務型制造對企業績效水平的異質性影響,進而為不同類型的企業開展服務型制造提供了參考。上述問題的探討,將有助于深入開展服務型制造和差異化戰略在企業層面的研究,為我國制造業企業績效的提升以及相關部門制定推動服務型制造發展的政策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服務型制造與企業績效
服務型制造能夠給企業帶來新的價值增長點和利潤空間,是制造業企業獲取競爭優勢,提升績效水平的有效途徑(Watanabe and Hur,2004)。但是Oliva and Kallenberg(2003)卻提出相反的觀點,認為制造業企業發展服務型制造可能會帶來經營風險,反而會抑制企業績效水平的提升。所以服務型制造與企業績效水平之間可能并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而是可能呈現出U型(江積海、沈艷,2016;許和連等,2017)、倒U型(陳潔雄,2010)或者馬鞍型(Kastalli and Looy ,2013;李靖華等,2015)的非線性關系。
在服務型制造發展的早期階段,制造業企業剛剛涉足服務領域,由于對市場認知還不夠充足,容易陷入“服務化困境”,對企業績效提升產生負面影響。服務化困境這個概念最早由Gebauer et al.(2005)提出,并將其界定為由于成本上升造成服務要素投入增加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從而導致制造企業無法順利實現產品向服務轉型的現象。Neely(2008)將服務化困境定義為獲得更高收入的服務型企業的利潤比單純制造業企業更低的現象。肖挺等(2014)指出淺度的服務化水平會引發“服務化困境”問題,只有企業的服務化程度越過了拐點之后,服務化戰略才能夠對企業的績效產生積極的作用。本文認為制造業企業在轉型初期容易陷入服務化困境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在企業服務型制造水平較低時,企業改變傳統業務范圍進入到不熟悉的領域無疑會帶來成本和經營風險的增加;二是由于自身知識資產儲備和資源整合能力的欠缺會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企業有限的資源無法兼顧制造和服務(Breinlich et al.,2018;李靖華等,2015;肖挺,2021),從而無法順利實現服務型制造轉型;三是制造企業在服務型制造發展初期,國內制造業企業提供的服務較多還是低端服務,缺乏具有高附加值的優質服務要素投入,與發達國家的服務型制造發展水平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羅彥等,2021),這就導致無法形成有效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
然而隨著企業服務型制造發展逐漸成熟,服務型制造初期對企業績效的負作用逐步消失,開始對企業績效產生效益。一方面,由于對所提供服務項目認知的加深以及對市場需求信息感知更加及時,制造企業為顧客提供的服務數量和服務種類就會增加,并且服務質量也會有所提升,這能夠提高顧客滿意度和忠誠度。另一方面,制造業企業通過“產品+服務”的多元化策略能夠延伸制造業企業傳統生產鏈條,使其向價值鏈下游延伸,這就擴大了企業的市場份額和規模。在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積極影響下,促使制造業企業的收益水平提升(肖挺等,2014)。當服務型制造水平超過一定的臨界值時,服務要素投入的增加不僅能夠促使企業擺脫局限于低端要素的困境,并且更加傾向于技術、人才及管理等高端服務要素的引進,同時還會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理念,促進具有高附加值的新產品和新服務的發展。羅仲偉(2021)實證研究發現,制造和服務融合的思維能夠使企業的視域和時域得到充分擴展,企業組織方式變得高效集約,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手段也更加豐富,這有助于企業在更大范圍內來挖掘消費者的有效需求、并且通過有效的資源利用,實現生產過程的變革,創造出新的價值。此時服務型制造能夠為企業帶來財務、戰略和市場等方面的競爭優勢(董華、江珍珍,2018),不僅能夠促進企業生產率提升(Reiskin et al.,1999;Grossman and Rossi-Hansberg,2010;Arnold et al.,2008),還能顯著影響產品的市場競爭力(Lodefalk,2014)。
因此基于以上理論分析,本文提出假設H1:服務型制造水平與企業績效水平之間呈現“U型”的曲線關系,即在服務型制造發展初期會抑制企業績效提升,到發展后期會對企業績效產生積極影響。
(二)差異化戰略對服務型制造與企業績效關系的影響
企業為了獲得競爭優勢而提供有別于競爭對手的產品或服務,并且被全行業所認可的戰略就是差異化戰略。服務型制造的目的就是通過提供具有差異化功能和質量的產品和服務,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和多元化需求,從而提升市場占有率和企業績效。越來越多的制造業企業開始通過挖掘消費者需求提升企業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在產品中融入服務要素有助于企業形成獨特的差異化優勢,是企業進行創新的重要媒介(張峰等,2021;張文紅等,2010)。Ulaga and Reinartz(2011)通過實證研究指出,制造企業差異化戰略的核心競爭要素已經逐漸依賴于服務要素的投入,而不再是傳統的產品和價格等要素。但是差異化戰略一般會具有時滯性(雷輝等,2015),在服務型制造發展初期無法給企業帶來實際的競爭優勢和績效水平的提升。也就是說,企業實施差異化戰略需要較長時間的投資建設(周兵等,2016),并且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夠凸顯出其優勢。并且當企業實施差異化戰略時,往往會加大在產品研發和專用資產等方面的投入,還會擴展新的業務領域,這會使企業面臨研發周期長和產出不確定等問題,進而承擔較大的風險(馬寧、王雷,2018)。因此,制造業企業在轉型初期企業為了塑造差異化優勢而投入的成本和受到不確定風險的影響,反而會抑制企業績效的提升。
張文忠、王丹(2017)研究認為,相較于普通的低成本戰略,差異化戰略提高企業績效的滯后期更長,但是持續期也更長。實施差異化戰略能夠幫助企業逐漸形成專用的無形資產和獨特的競爭優勢,這種專用資產一般是無法模仿且不可替代的,可以使企業的競爭優勢更具有持續性(Barney,1991;藺雷、吳貴生,2007)。翟勝寶等(2021)則認為差異化戰略對企業的積極影響在成熟期企業最為顯著。當服務型制造發展到一定階段,差異化戰略帶來的優勢逐漸開始顯現。在服務型制造發展后期,企業可以通過服務環節感知到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和個性化偏好,而這些需求恰好能夠讓企業在之后進行設計研發產品和服務的過程中考慮并吸收進去,顧客全方位參與將帶來更多差異化。同時,企業還可以通過提供優質的安裝、維護以及售后服務等活動實現差異化優勢。企業實施服務質量差異化競爭時,能夠通過服務創新引起差異化,這種服務差異化會促進企業績效水平的提升。所以,在初期差異化戰略的投入會抑制企業績效提升,但是在后期差異化戰略的投入會促進企業績效提升。因此,企業采取差異化戰略初期會強化服務型制造對企業績效的抑制作用,后期會強化服務型制造對企業績效的積極影響,整體強化了兩者之間的關系,使U型曲線變得更加陡峭。
據此,本文提出假設H2:服務型制造能夠增強企業的差異化戰略水平,進而與企業績效之間的U型關系進一步得到強化。
三、研究設計
(一)數據與樣本
本文選取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涉及到2405家制造業上市公司2008—2020年的數據。本文數據來源主要包括兩個部分:(1)反映制造業上市公司的服務型制造水平變量,通過WIND數據庫制造業企業主營構成中的服務業務收入計算所得。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7)標準將WIND數據庫中制造業企業的主營構成劃分為服務業務收入與非服務業務收入。然后通過對制造業企業服務業務收入進行加總,計算其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來構造企業的服務型制造水平。(2)研究涉及的其他相關數據均來自CSMAR數據庫。最后根據上市公司的證券代碼及公司名稱對數據進行匹配,得到本研究所需的全部數據。為了保證數據的合理性,本文還對樣本數據進行了篩選,篩選標準如下:(1)剔除 ST、*ST或PT樣本;(2)剔除關鍵變量缺失嚴重的樣本;(3)剔除變量值異常的公司。最后,為了消除異常值的影響,本文還在此基礎上對連續型變量進行了縮尾處理。具體的變量說明及描述性統計見表1。
(二)基準模型設定
根據機制分析和理論假說,本文構建了計量模型如下所示:
其中,下標i表示企業,t表示年份。[Performanceit]表示在t年企業i的績效水平,[Serviceit]表示在t年企業i的服務型制造水平,[∑Controlsit]表示一系列企業層面的控制變量,[∑Ind]為行業固定效應,[∑Year]為年份固定效應,[εit]表示誤差項。考慮到服務型制造水平與企業績效關系未必是線性的,模型(1)中加入了服務型制造水平的二次項[Service2it]。
(三)主要變量測量
1.被解釋變量
資產報酬率ROA和總資產凈利率JROA是衡量上市企業績效的最為廣泛的指標,能夠全面地反映企業資源價值和盈利能力(田利輝,2005;張峰等,2021;朱正浩等,2021)。因此,本文采用ROA與JROA來衡量企業績效水平Performance,其中ROA的計算方法是通過總利潤占總資產的比重來衡量,JROA具體計算方法是用凈利潤占總資產的比重來衡量。由表1可以看出,ROA的均值為0.067,最小值為-0.164,最大值為0.271,而JROA的均值為0.049,最小值為-0.415,最大值為0.245,說明企業績效水平之間存在著較大差距,甚至還存在負值。
2.解釋變量
本文通過收集制造業企業服務業務收入數據,計算其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來構造企業的服務型制造水平Service(陳麗嫻、沈鴻,2017;張峰等,2021),原始數據來自Wind數據庫中制造業企業的主營構成。變量具體測算過程如下:第一步,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7)標準,將WIND數據庫中制造業企業的主營構成劃分為服務業務收入與非服務業務收入;第二步,對制造業企業所包含的服務業務收入進行加總;第三步,計算制造業企業收入中包含服務業務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通過該比重來衡量企業的服務型制造水平。由表1可以看出,服務型制造水平的均值為0.077,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0.628。表明我國服務型制造平均水平還較低,處于服務型制造發展初期,且企業間的服務型制造水平存在較大差距。
3.控制變量
企業績效除了受到服務型制造水平的影響之外,還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因此參考現有研究,本文中控制了資產負債率(Lev)、托賓Q值(TobinQ)、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INST)、企業成長性(Growth)、董事人數(Board)以及股權制衡度(Balance)等變量,以確保估計結果的有效性和準確性,防止因為遺漏變量造成的影響。
4.典型事實描述
本文參照國家統計局《高技術產業(制造業)分類(2017)》,根據制造業企業之間存在技術水平差異將樣本劃分為高技術企業與低技術企業。圖1是全部制造業上市企業、高技術制造企業以及低技術制造企業在2008—2020年服務型制造水平均值及變化趨勢。由圖1可以看出,我國制造業企業整體的服務型制造水平不高,均值在0.077上下波動。高技術制造企業近年來的服務型制造水平要高于整體水平,而低技術制造企業近年來的服務型制造水平還位于整體水平之下,更是遠低于高技術制造企業。
此外,根據本文整理測算的企業服務型制造數據,統計年限內制造業上市公司最多涉及到的服務業務是房地產業,具體包括了房地產開發經營、租賃經營以及物業管理等業務。但是這種情況在2019年開始發生了變化:在2008年,在制造業企業涉及到的服務業務中,房地產相關業務出現的頻次占到了15.6%,并且在2012年達到了18%;但是在2019年,只占到了9%,2020年為8.4%。與此同時,金融、商業等服務業務近年來出現的頻次越來越多,信息技術相關服務也開始出現。可以看出,近年來企業的服務型制造轉型的重點也發生了變化,由房地產業開始向金融等現代服務業轉變。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基準回歸結果分析
表2中第(1)、(2)列和第(3)、(4)列分別報告了服務型制造水平Service與企業績效水平ROA以及JROA的基本回歸結果。在只固定了行業效應和年份效應的情況下,如列(1)和列(3)所示,不管是針對ROA還是JROA,服務型制造水平的一次項系數符號和二次項系數符號分別在1%的水平上均顯著為負和為正,這就表明服務型制造水平與企業績效水平之間存在顯著的 U 型關系。在此基礎上,列(2)和列(4)控制了資產負債率(Lev)、托賓Q值(TobinQ)、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INST)、企業成長性(Growth)、董事人數(Board)以及股權制衡度(Balance)等一系列企業特征,檢驗結果發現服務型制造水平對企業績效水平的影響效應仍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呈U型關系,表明服務型制造水平與企業績效的關系中存在一個臨界值,當服務型制造水平位于U型曲線左側,沒有超過該臨界值時,服務型制造水平對企業績效呈現負向的抑制作用;當服務型制造水平位于U型曲線右側,超過了該臨界值時,服務型制造水平的提高將對企業績效提升產生積極影響。假設H1得證。
基于第(2)、(4)列的服務型制造一次項和二次項的估計系數,可以計算得到臨界值分別為0.329和0.379。而樣本期內中國服務型制造水平的均值為0.077,遠低于臨界值,因此中國制造業企業服務型制造水平與企業績效的關系仍處于U型曲線的左側,與前文預期一致。也就是說,目前我國服務型制造發展還未對企業績效形成有效的促進作用,還面臨著服務化困境的問題。但是在產品市場需求日益多元化和競爭越發激烈的背景下,低附加值的勞動和資源密集型制造業企業發展將步履維艱。在服務型制造發展到一定階段,服務型制造為企業帶來的競爭優勢將會逐漸顯現,才能對企業績效水平起到有力的促進作用。此外,企業特征等相關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基本符合已有的關于企業績效檢驗的結論。
(二)穩健性檢驗
1.替換被解釋變量
本文進一步選取能夠反映企業績效水平的凈資產收益率ROE、總資產增長率Assetrate以及托賓Q值TobinQ作為企業績效的替代指標來進一步檢驗回歸結果的穩健性。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與基本回歸結果相比,不管采用ROE、Assetrate以及TobinQ哪個指標對企業績效水平進行測度,并且不管是否加入控制變量,服務型制造水平在1%水平上與企業績效水平仍呈現顯著的U型關系,回歸結果均與基本回歸保持一致,本文的假設仍然成立。
2.改變服務型制造水平衡量指標
本文通過改變服務型制造水平的測算方式來進行穩健性檢驗。制造業企業員工中包括了生產人員和非生產人員,本文以后者非生產人員數量占員工總數量的比重來衡量企業的服務型人員結構SerP(趙宸宇,2021)。通過對服務型人員結構的測算,來度量制造業企業的服務型制造水平。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分別對被解釋變量企業績效水平ROA和JROA進行回歸,且無論是否引入控制變量,服務型制造水平SerP與企業績效水平之間都呈現出顯著的U型關系,前文假設仍然成立。
3.改變樣本期和統一統計口徑
為進一步檢驗結果穩健性,對數據的樣本期以及統一口徑進行改變。一是選取2013—2020年作為樣本期進行回歸,回歸結果如表5中第(1)、(2)列所示。二是刪除上市時間在2018年之后的樣本,目的是保證選取的樣本企業至少有兩年以上的平穩經營,回歸結果如表5中(3)、(4)列所示。實證結果表明,在對企業績效水平ROA與JROA的回歸中,無論是選取2013—2020年作為樣本期,還是刪除 2018年之后上市的制造企業,回歸結果都與基本回歸保持一致。服務型制造水平與企業績效之間仍然呈現顯著的U型關系,前文假設仍然成立。
4.內生性問題探討
前文的基本回歸模型已經控制了年份固定效應和行業固定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樣本選擇和遺漏變量引起的內生性問題,但是仍然可能存在其他內生性問題。因此本文選取如下兩個工具變量。
一是服務型制造水平的滯后三期項。借鑒許和連等(2017)的研究方法,使用服務型制造水平滯后三期的一次項和二次項作為工具變量,進行兩階段最小二乘估計(2SLS)。企業以往的服務型制造發展會對現在的發展水平存在關聯,但不會對當期的企業績效水平產生直接的影響,因而工具變量的選擇是合理的。回歸結果如表6中第(1)、(2)列所示,服務型制造水平對企業績效的影響表現為顯著的U 型,與基準回歸結果一致。
二是構建加權平均服務型制造水平指標。制造業企業的服務型制造水平會受到其他制造業企業服務型制造發展狀況的影響,但是其他企業的服務型制造水平并不會對本企業的績效水平產生影響。因而通過構建加權平均服務型制造水平指標基本滿足工具變量的性質。參考Beverelli et al.(2017)以及聶飛等(2021)的研究方法,構建加權平均服務型制造水平指標如公式(2):
式子中,下標i表示本企業,下標w表示其他企業,[Seri]為企業i的加權平均服務型制造水平,[Serw]為企業w的加權平均服務型制造水平,[SIwi]為企業i和企業w的相似度權重,根據企業間的資產規模大小判斷,通過[SIwi=1?AssetwAssetw+Asseti2?AssetiAssetw+Asseti2]計算得到,權重越大說明企業的相似度越高。回歸結果如表6中第(3)、(4)列所示,加權平均服務型制造水平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仍表現為顯著的U 型,與基準回歸結果一致。
(三)異質性分析
企業的服務型制造發展也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不同的企業所有制類型、不同的技術水平以及不同地區的企業之間都會存在一些差別,從而影響到企業的發展和績效水平。因此本文考慮了企業異質性問題,在前文的基礎上分別基于所有制類型、技術水平和所在地區對全樣本進行分組檢驗。
1.基于企業所有制類型異質性的檢驗
本文根據企業所有制類型把制造業企業分為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兩種,回歸結果如表7和表8第(1)、(2)列所示。首先對于非國有企業,服務型制造水平對企業績效的影響表現為顯著的U 型,說明當服務型制造水平位于U型曲線右側,超過了臨界值后,對非國有企業的績效水平將會產生顯著的積極影響。而對于國有企業,服務型制造水平的系數與基本回歸結果出現了偏差,并且不顯著,服務型制造沒有對國有企業績效形成有效的促進效應。存在這種情況可能的原因是國有企業的服務型制造發展較為緩慢,還沒有足夠的服務要素投入,或者是還處于向服務型制造轉型的初期,難以從有限的服務型制造發展中獲益。
2.基于企業技術水平異質性的檢驗
本文參照國家統計局《高技術產業(制造業)分類(2017)》,根據企業之間存在技術水平差異將樣本劃分為高技術企業與低技術企業兩組。回歸結果如表7和表8所示。表7和表8中第(3)列利用高技術企業進行回歸,估計結果顯示,服務型制造水平與企業績效水平之間仍然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呈現出U型關系。高技術企業的實證結果與基準回歸保持一致,支持了前文假設。而第(4)列表明,低技術企業的服務型制造水平一次項顯著為負,而二次項卻不顯著。原因可能是低技術企業服務型制造水平較低,且企業的學習能力和技術吸收能力也較低,沒能從有限的服務投入中獲得積極影響。
3.基于企業所在地區異質性的檢驗
本文將企業按照所在地域劃分為東部地區企業、中部地區企業和西部地區企業,進行了分組回歸檢驗,估計結果如表7和表8所示。第(5)列和第(6)列分別利用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企業樣本進行回歸,結果顯示,服務型制造水平與企業績效水平與基本回歸結果保持一致,這就支持了前文假設。而第(7)列利用西部地區的子樣本進行回歸,西部地區服務型制造水平一次項顯著為負,二次項不顯著。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服務型制造發展較為緩慢,服務型制造轉型給中西部地區帶來的更多是負面影響。
(四)服務型制造對企業績效影響機制檢驗
1.服務型制造對企業績效影響機制設定
為了進一步檢驗服務型制造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機制,本文引入差異化戰略的交互項來進行檢驗。模型(3)是在模型(1)的基礎上,增加了差異化戰略 [Differit],以及差異化戰略與服務型制造水平的一次交互項[Differit?Serviceit]和二次交互項[Differit?Service2it],用來檢驗差異化戰略的影響效應。[ ]
參照現有研究對于差異化戰略的測算(李健等,2012;譚瑾、羅正英,2017),本文采用營業毛利率和期間費用率的平均值來衡量差異化程度Differ。因為消費者會對提供獨特產品和服務的企業產生一定的信任度和品牌依賴度,從而降低對產品或服務價格的敏感度,這就能使企業獲得的營業毛利率較普通企業高。另一方面,企業為了保持自身獨特性以及和其他企業的差異性,在銷售、管理與研發環節投入一般都比較大。因此,本文認為以上兩個指標的平均值越大,就越能說明企業采取了差異化戰略。
2.影響機制實證結果分析
參考許和連等(2017),當[Differit?Serviceit]的估計系數顯著為負,[Differit?Service2it]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時,表明差異化戰略Differ對服務型制造水平和企業績效水平之間的U型關系有強化的作用,差異化程度越高,企業服務型制造水平和企業績效水平之間的U型關系越是陡峭;反之則表明差異化戰略對服務型制造水平和企業績效水平之間的U型關系有削弱的作用,差異化程度越低,企業服務型制造水平和企業績效之間U型關系越平坦。
表9分別檢驗了服務型制造通過差異化戰略Differ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機制。第(1)、(2)列是在沒有控制變量和加入控制變量的情況下分別對企業績效ROA進行回歸分析,第(3)、(4)列是在沒有控制變量和加入控制變量的情況下分別對企業績效JROA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表明,無論是否引入控制變量,服務型制造與差異化戰略一次交互項Differ*Service和二次交互項Differ*Service2的估計系數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負和正。服務型制造能夠增強企業的差異化戰略水平,進而與績效之間的U型關系進一步強化。假設2得證。這是因為差異化戰略的優勢具有滯后性。服務型制造開展初期,企業為塑造差異化優勢帶來的投入成本和不確定風險會抑制企業績效的提升。只有當服務型制造發展到一定階段,差異化戰略帶來的優勢才會逐漸顯現,企業通過服務創新引起的差異化會顯著地正向影響企業績效。
五、結論和政策啟示
(一)研究結論
在如今世界經濟不斷動蕩下滑的背景下,探討中國制造業如何通過打造自身競爭優勢提升競爭力,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本文基于2008—2020年2405家制造業上市公司的樣本數據,分析了服務型制造水平對企業績效水平的影響機制,還進一步分析了差異化戰略對兩者關系的影響機制。得到以下結論:(1)服務型制造水平與企業績效水平之間呈現出顯著的U型關系,這就表明在服務型制造發展初期會對企業績效產生消極影響,但是在發展后期服務型制造水平越過臨界值后,將顯著地促進企業績效水平的提升。這一結論在改變不同衡量指標和樣本范圍并且考慮了可能出現的內生性問題等方面的影響后仍然成立。(2)基于企業異質性的檢驗發現,對于非國有企業、高技術企業與東中部地區企業,服務型制造與企業績效之間仍然呈現顯著的U型關系;但是對于國有企業,低技術企業以及西部地區企業而言,情況就變得更加復雜。服務型制造與企業績效的U型關系與基本回歸存在偏差,原因還是在于國有企業,低技術企業和西部地區企業服務型制造發展水平較低,還未能對企業績效形成有效的促進效應。(3)對于差異化戰略影響機制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服務型制造能夠增強企業的差異化戰略水平,與績效之間的U型關系進一步強化。
(二)政策啟示
本文的研究結論對制造業企業加快推動服務型制造以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啟示:
(1)積極探索服務型制造發展新模式,助力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升級。本文研究發現中國的服務型制造整體發展水平較低,位于U型曲線的左側,還未能充分發揮服務型制造的積極作用。因而制造業轉型不能局限在現有的低端競爭之中,而是要積極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和發展路徑,推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和協同發展。一方面,積極響應工信部等15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促進服務型制造發展的指導意見》,發展個性化定制和共享制造,加強供應鏈管理,提供系統解決方案和全生命周期管理,通過發展模式創新為服務型制造高端化升級持續賦能。另一方面,通過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制造業進行智能化改造,推進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為服務型制造智能化升級提供強勁支撐。此外,還要健全服務型制造標準化體系,協同各方制定服務型制造發展的標準和規范。同時積極推進金融、信息通信、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開放,破除制造企業進入服務領域的壁壘,增加公共服務供給,為服務型制造創造良好的發展生態。
(2)加強制造企業創新能力及品牌建設,塑造企業差異化競爭優勢。將創新作為推動服務型制造水平提升和高端化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鼓勵支持制造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提高產品技術附加值和競爭力。積極推進科技創新成果市場化,實現產品與服務協同創新。通過完善制造業創新體系,保護企業創新成果,激發企業發展服務型制造的活力和創造力。在創新驅動服務型制造發展的同時,注重制造企業品牌建設,通過品牌建設將現有的技術創新優勢和產品服務優勢轉變為長久的品牌優勢,塑造企業的差異化競爭優勢。通過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制造品牌,樹立中國制造良好的品牌形象,進一步提升中國制造業的國際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加快中國由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的步伐。
(3)針對企業異質性采取差別化的轉型策略,通過先行先試開展示范推廣。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服務型制造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存在著異質性,因此制造業企業要根據環境變化以及自身發展狀況靈活調整經營戰略。特別是對于國有企業、西部地區企業、以及技術水平較低的企業而言,服務型制造發展需要更長的過渡期并且面臨更多的不確定風險,應該更加謹慎地權衡具體的實施策略。以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與重點項目的培育和推廣為抓手,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先行先試,遴選培育一批引領帶動作用強、可復制可推廣的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形成服務型制造跨國領先企業和產業集群。鼓勵產業集群內龍頭企業致力于構建服務型制造網絡,不斷提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協作能力,推動產業鏈供應鏈網絡協同運作,促進制造業共性技術聯合攻關和互聯共享。
參考文獻
陳潔雄,2010,“制造業服務化與經營績效的實證檢驗——基于中美上市公司的比較”,《商業經濟與管理》,第4期,第33-41頁。
陳麗嫻、沈鴻,2017,“制造業服務化如何影響企業績效和要素結構——基于上市公司數據的PSM-DID實證分析”,《經濟學動態》,第5期,第64-77頁。
董華、江珍珍,2018,“大數據驅動下制造企業服務化戰略:基于‘服務悖論克服的視角”,《南方經濟》,第10期,第132-144頁。
江積海、沈艷,2016,“制造服務化中價值主張創新會影響企業績效嗎?——基于創業板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科學學研究》,第7期,第1103-1110頁。
雷輝、王亞男、聶珊珊、歐陽麗萍,2015,“基于財務績效綜合指數的競爭戰略績效時滯效應研究”,《會計研究》,第5期,第64-71+95頁。
李健、陳傳明、孫俊華,2012,“企業家政治關聯、競爭戰略選擇與企業價值——基于上市公司動態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南開管理評論》,第6期,第147-157頁。
李靖華、馬麗亞、黃秋波,2015,“我國制造企業‘服務化困境的實證分析”,《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第6期,第36-45頁。
藺雷、吳貴生,2007,“我國制造企業服務增強差異化機制的實證研究”,《管理世界》,第6期,第103-113頁。
羅彥、段文靜、祝樹金,2021,“制造業服務化如何影響企業競爭優勢——基于企業加成率視角的研究”,《財經理論與實踐》,第1期,第125-132頁。
羅仲偉,2021,“服務型制造是構筑產業發展新格局的著力點”,《價格理論與實踐》,第7期,第39-43+158頁。
馬寧、王雷,2018,“企業生命周期、競爭戰略與風險承擔”,《當代財經》,第5期,第70-80頁。
聶飛、李劍、毛海濤,2021,“制造業企業服務化能否抑制金融化?”,《經濟評論》,第6期,第3-18頁。
譚瑾、羅正英,2017,“高管變更、競爭戰略與企業社會責任——基于戰略耦合的視角”,《山西財經大學學報》,第5期,第82-93頁。
田利輝,2005,“國有股權對上市公司績效影響的U型曲線和政府股東兩手論”,《經濟研究》,第10期,第48-58頁。
夏秋,2020,“產品內分工下制造業服務化與出口二元邊際——基于系統GMM的經驗研究”,《南方經濟》,第3期,第53-72頁。
肖挺,2021,“怎樣的制造企業更愿涉足服務業務?——‘服務化困境問題的生產率匹配探析”,《統計研究》,第2期,第57-72頁。
肖挺、聶群華、劉華,2014,“制造業服務化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基于我國制造企業的經驗證據”,《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第4期,第154-162頁。
許和連、成麗紅、孫天陽,2017,“制造業投入服務化對企業出口國內增加值的提升效應——基于中國制造業微觀企業的經驗研究”,《中國工業經濟》,第10期,第62-80頁。
楊慧、宋華明、俞安平,2014,“服務型制造模式的競爭優勢分析與實證研究——基于江蘇200家制造企業數據”,《管理評論》,第3期,第89-99頁。
翟勝寶、聶小娟、童麗靜、程妍婷,2021,“競爭戰略、企業生命周期和企業價值”,《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第4期,第846-860頁。
張峰、戰相岑、殷西樂、黃玖立,2021,“進口競爭、服務型制造與企業績效”,《中國工業經濟》,第5期,第133-151頁。
張文紅、張驍、翁智明,2010,“制造企業如何獲得服務創新的知識?——服務中介機構的作用”,《管理世界》,第10期,第122-134頁。
張文忠、王丹,2017,“競爭戰略下技術創新企業績效與長期競爭優勢分析”,《稅務與經濟》,第6期,第38-43頁。
趙宸宇,2021,“數字化發展與服務化轉型——來自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南開管理評論》,第2期,第149-161頁。
周兵、鐘廷勇、徐輝、任政亮,2016,“企業戰略、管理者預期與成本粘性——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經驗證據”,《會計研究》,第7期,第58-65+97頁。
朱正浩、戚聿東、趙志棟,2021,“技術生態位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技術寬度和技術重疊度整合視角”,《南方經濟》,第4期,第,86-105頁。
Arnold,J.M.,Mattoo A.,and Narciso,G.,2008,“Services Inputs and Firm Productivity in Sub-Saharan Africa:Evidence from Firm-level Date ”,Journal of African Economies,17(4):578-599.
Baines,T. S.,Lighetoot,H. W., Evans,S.,Neely,A., Greenough,R.,Peppaed,J., Roy,R.,Shehab,E.,Braganza,A.,Alcock,J.R.,Angus,J.P.,Bastl,M.,Cousens,A.,Irving,P.,Johnson,M.,Kingston,J.,Lockett,H.,Martinez,V.,Michele,P.,Tranfield,D.,Walton,I.M. and Wilson,H.,2007,“State-of-the-Art in Product-Service Systems”,Engineering Manufacture,221(10) : 1543-1552.
Barney,J.B.,1991,“Firm Recourse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Management,17(1):99-120.
Beverelli,C.,Fiorini,M. and Hoekman,B.,2017,“Service Trade Policy and Manufacturing Productivity:The Role of Institution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4:166-182.
Breinlich,H.,Soderbery,A. and Wright,G., 2018,“From Selling Goods to Selling Services: Firm Responses to Trade Liberalization”,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Economic Policy,10(4) :79-108.
Gebauer,H.,Fleisch E. and Friedli,T., 2005,“Overcoming the Service Paradox in Manufacturing Companies”,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3(1):14-26.
Grossman,G.M. and Rossi-Hansberg,E., 2010,“External Economie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Redux”,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25(2):829-858.
Kastalli,V. and Looy. V.,2013,“Servitization: Disentangling the Impact of Servic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n Manufacturing Firm performance”,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31(4):169-180.
Lodefalk,M.,2014,“The Role of Services for Manufacturing Firm Exports”,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150(1):59-82.
Neely,A.,2008,“Exploring the Financial Consequences of the Servit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Operations Management Research,1(2):103-118.
Oliva,R. and Kallenberg,R.,2003,“Managing the Transition form Products to Servi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14(2):160-172.
Porter,M.,1990,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New York: The Free Press.
Reiskin,E. D., White,A. L., Johnson,J. K. and Votta,T. J.,1999,“Servicizing the Chemical Supply Chain”,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3(2-3):19-31.
Ulaga,W. and Reinartz,W.J.,2011,“Hybrid Offerings: How Manufacturing Firms Combine Goods and Services Successfully”,Journal of Marketing,75(6):5-23.
Watanabe,C. and Hur, J.Y., 2004,“ Firm Strategy in Shifting to Service Oriented Manufacturing: The Case of Japans Electrical Machinery Industry”,Journal of Services Research,4(1): 6-22.
Abstract: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rend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cultiv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nd achiev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By selecting the A-share manufacturing listed companies from 2008 to 2020 as the research sample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from both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There is a significant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 level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level, and most Chinese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are still located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U-shaped curve;Based on firm heterogeneity test, the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competitive strategy still exist in non-state enterprise, high-tech enterprise and enterprises in eastern and central China, but not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low-tech enterprises and enterprises in western China.By examining the mechanism of action,differentiation strategy strengthens the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hines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o further develop 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 and obtain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Keywords: 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Differentiation Strategy;Competitive Advantage;Corporate Performance
(責任編輯:徐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