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向正
摘 要:精神文明建設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要推手,也是推進鄉村文明建設,促進農村發展的重要保障。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目的不僅在于改善生活環境,更在于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因此,將精神文明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深入結合,對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具有重要意義,不僅有利于加強農村道德建設,還能引導村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關鍵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精神文明建設;鄉村振興
當前,我國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已進入系統提升、全面升級的新階段,傳統的整治舉措已無法滿足新階段的要求,精神文明建設作為推動工作重要的思想保障,將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一、精神文明建設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的必要性
(一)提高村民生活質量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鄉村生態振興的內在要求,必須抓緊抓好,村民的生活質量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從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入手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將會促進村民對該項工作的內生動力,有助于村民提升自身的精神風貌和健康水平,進而提高生活質量。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要求為村民完善基本的居住設施,增加安全設施,改善村民衛生條件。從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入手,滿足村民對優美環境的需要,是提升村民環保意識,激發村民不斷追求美好生活的有利推手,將進一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二)促進農村全面發展
農村社會的發展需要良好的人居環境、自然環境、經濟環境等。從精神文明建設的角度出發,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可進一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推動農村社會的全面發展。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可完善共建格局,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示范點、示范村,在此過程中,實施科技創新、品牌建設、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等措施,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推動農業產業升級。在此基礎上,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完善鄉村組織建設,促進民主決策,提高基層干部能力,提升農村社會管理和服務水平,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增強村民自身發展動力。
(三)改善農村社會氛圍
改善農村社會氛圍離不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開展各類文娛活動,能帶動村民廣泛參與到家鄉建設中來。開展科普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用老百姓聽得懂、聽得進、記得牢的語言,把紅色精神和黨的理論送入千家萬戶,讓群眾感受到黨的理論的可親可近、科學可用,增強村民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提升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水平,更進一步提高村民的自我管理能力,減少社會矛盾和沖突,改善農村社會的氛圍,推動農村社會和諧發展。
二、當前精神文明建設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作用發揮不夠充分
目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宣傳力度不夠大;一些地方在宣傳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同時,對精神文明建設的宣傳不足。要對村民廣泛宣傳精神文明建設的意義和價值,引導村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養成文明習慣。
(一)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投入不足
精神文明建設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投入經常被忽視。有關部門要加大對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投入,提高精神文明建設的實效性。
(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落實力度不夠
精神文明建設需要廣大村民積極參與,在具體工作中,由于各種原因,村民的參與積極性不高。有關部門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充分調動村民積極參與精神文明建設工作。
(三)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特色不夠突出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涉及各方面,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特色往往被忽視。有關部門要強化精神文明建設的特色,注重發掘農村文化的價值,推動農村文化事業發展,促進農村文化與環境和諧發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如果沒有特色,就難以吸引村民關注和積極參與,甚至會被視為形式主義,難以產生持續的影響。每個地區的農村文化、自然環境等都不盡相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缺乏特色,就難以為農村的文化建設、旅游業等帶來新機遇。
三、精神文明建設助力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途徑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精神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加強文化引領、文明鄉風建設、法治建設、群眾監督、科技創新,形成多方合力,不斷深入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升村民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主動性,切實提高整治效果。
(一)加強文化引領,推動鄉村振興
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或群體所共同創造的價值、信仰、風俗、傳統、藝術等方面的綜合體。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需要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充分發揮文化的引領作用,利用傳統文化、科技文化、現代文化等多種方式,提升村民文化素質,激發他們的創造力,推動鄉村振興。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村民精神內核和道德規范的來源,對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價值引領作用。應充分發揮文化的引領作用,通過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提高村民的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培育文明鄉風、淳樸民風。例如,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思想,不僅能夠引導村民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念,還能夠培養村民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行為,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提供教育啟迪。另外,傳統文化中的詩詞歌賦、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文學作品,能夠讓村民更好地了解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幫助村民提高生態環保意識,進而更好地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
文化也是一種行為規范。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文化可以為村民提供行為準則和標桿。例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厚德載物”“勤儉持家”等思想,能夠引導村民養成勤勞節儉、勇于奉獻、愛護公共環境等良好行為習慣,從而更好地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
(二)建設文明鄉村,弘揚時代新風
文明鄉村建設對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影響。有關部門應加強文明引導,挖掘農村傳統文化的價值和意義,利用精神文明建設的傳播和推廣,激發村民的環境意識和環保熱情,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需要注意的是,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開展要注重挖掘地方特色,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尋找獨具特色的點,把這些點作為整治工作的切入口,更好地體現地方特色。同時還要創新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例如,因地制宜建設村史館、文化館、文明實踐所等場所,在展示鄉村的特色歷史和文化、豐富村民生活的同時,還可以借此平臺,解決群眾生產生活難題,化解鄰里矛盾,切實解決群眾的鬧心事、揪心事、煩心事。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涉及文明鄉村建設的方方面面,需要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培養文明意識。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一項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需要從心理、行為、觀念等方面入手,培養村民的文明素養和自我約束能力,提高他們的環境意識和責任心。二是加強文明規范建設。需及時制定相關的規范標準,加強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監督和管理,規范村民的行為,營造文明和諧的環境,開展以文明教育為主題的活動,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引導村民樹立良好的文明習慣和道德觀念,提高自我修養和自我管理水平。三是建設文化場所。建設文化廣場、閱覽室等,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促進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推動村民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深入。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新時代村民文化,傳遞文明生活理念,從而增強村民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認同感。四是建設文明鄉村。支持和鼓勵村民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發揮創新創業的精神,提高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可持續性。
(三)加強法治教育,建設平安鄉村
法治對整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影響。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法律可規范人們的行為,保障公共環境的衛生、安全和整潔,防止不良行為的發生,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同時,法律和制度可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要建立健全法律執行機制,以保障整治工作的順利開展。一方面,規章制度可以確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標準和要求,為整治工作提供明確的標準和方向。另一方面,制度可以明確相應的責任和處罰措施,對于污染、破壞環境等違法行為進行懲處,幫助大家提高環境保護意識,促進環境保護知識的普及。法律法規的實施可以為農村社會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規范和約束各方面的行為,從而保障農村社區的和諧、穩定發展。宣傳法律法規、加強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可使村民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有關部門應充分發揮法律的約束力和規范作用,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引導村民積極參與到環境整治工作中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需要堅持法治化原則,嚴格依法整治,健全法治宣傳、培訓和服務機制,加強法律法規宣傳教育,推廣合法合規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營造文明法治的社會氛圍。
(四)發揮監督作用,共享環境成果
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群眾監督是一種重要的工作形式,有助于推進工作高質量開展。一是群眾監督能夠加強政府部門的責任意識和行動力,督促有關部門切實履行責任,主動解決群眾反映的環境問題,推動整治工作的開展。二是群眾監督還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強化部門工作人員的工作紀律,促進工作效率的提高,從而保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順利進行。三是群眾監督有助于引導村民積極參與到環境整治工作中,保護村民的合法權益,最終形成社會共治,推動整治工作的可持續開展。要發揮廣大村民的監督作用,提高村民的自我監督意識和能力。
有關部門應加強對群眾監督的引導和支持,利用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增強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和責任感,倡導村民廣泛參與,推進環境保護法治化,共同維護美好的鄉村環境。
(五)弘揚創新精神,激發科技活力
創新精神與創新思維是精神文明建設內涵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精神文明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要弘揚創新精神,開展科普學習教育,培育創新土壤,助力鄉村振興。
一方面,精神文明建設是提高全民素質、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過程,需要依靠現代科技手段來推動。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的發展,我們可以更好地傳播正能量、樹立正向價值觀,促進社會文明進步。比如,通過手機應用程序等科技手段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普及法律法規等,以提升廣大村民的精神文明素質。另一方面,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需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隨著科技的進步,可采用更加先進的技術手段改善農村環境。比如,采用智能化農機具可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減少農業化學品的使用;利用清潔能源,可減少農村環境污染;建設智慧農村,可提高信息化水平,改善農村基礎設施。
在精神文明建設中,創新精神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供了有力支持。應加強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和投入,不斷推動科技進步和應用,使科技成果更好地造福村民。
精神文明建設助力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有關部門、社會團體和廣大村民共同參與和努力,才能夠營造出一個和諧、文明、幸福的鄉村環境。
參考文獻:
[1]姜琳,曹乾,王茹,等.家庭衛生對居民健康的影響[J].中國公共衛生,2019(10):36.
[2]劉鵬,崔彩賢.新時代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法治保障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5):102-109.
[3]閔師,王曉兵,侯玲玲,等.農戶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影響因素:基于西南山區的調查數據[J].中國農村觀察,2019(04):94-104.
[4]唐洪松.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居民垃圾分類行為研究:基于四川省的調查數據[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11):1.
[5]劉沛林.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留住鄉愁”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地理研究,2015(07):34.
[責任編輯:李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