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
小張是一名16歲高中生,因為學習壓力大和人際關系問題逐漸出現情緒低落,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精力下降,記憶力變差,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自卑,失眠。經過精神科醫生診斷,小張患有抑郁癥,服用抗抑郁藥物治療后,他的癥狀得到明顯改善,學習和生活都恢復正常。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小張的家人注意到一些不尋常的變化,他變得格外開朗,話多,自我感覺特別良好,腦子像開了竅一樣,感覺自己有使不完的力氣,而且花錢如流水。經過精神科醫生評估,將小張的診斷更改為雙相情感障礙,目前處于躁狂發作,建議停止使用抗抑郁藥物,改為使用心境穩定劑和抗精神病藥物來控制癥狀,同時接受心理治療。幾個月后,小張的情緒逐漸穩定,異常行為消失,生活回歸到正常軌道。
看了上面案例,可能有人會擔心,服用抗抑郁藥會不會導致躁狂呢?首先,絕大多數抑郁癥患者在使用抗抑郁藥物治療時不會出現躁狂癥狀,抗抑郁藥物對大多數患者來說是安全有效的,它可以幫助改善患者的情緒、睡眠、食欲等方面的癥狀,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然而,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抗抑郁藥物確實可能誘發躁狂癥狀,這主要出現在雙相情感障礙患者身上。因此,患者在使用抗抑郁藥物前,應該首先獲得正確的診斷,如果確診為雙相情感障礙,抗抑郁藥應在評估轉躁風險后謹慎使用。
雙相抑郁發作和單相抑郁發作是兩種常見的疾病,它們的表現有所不同又相互關聯。了解它們之間的區別,可以幫助更好地識別病情,從而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單相抑郁發作,也就是大眾通常所說的“抑郁癥”,主要特點是:持續性的情緒低落,伴隨著興趣下降和愉悅感缺乏,還可能會出現疲乏、自我評價過低、對未來悲觀、睡眠和食欲改變、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現。要識別這種抑郁類型,關鍵是在病程中沒有出現過躁狂或輕躁狂發作。
雙相抑郁發作是雙相情感障礙的一種臨床表現,雙相情感障礙的患者會在不同時間段經歷抑郁發作和躁狂(或輕躁狂)發作。雙相抑郁發作的表現與抑郁癥類似,躁狂發作主要表現為:持續性的情緒高漲、精力旺盛、自我評價高、睡眠需求減少等,輕躁狂發作的癥狀較躁狂發作輕微。
區別雙相抑郁和單相抑郁的關鍵在于:識別輕躁狂或者躁狂病史。如果患者在過去的病程中有躁狂或輕躁狂發作的經歷,那么就屬于雙相抑郁。如果不能提供相應病史,但表現出以下特點,未來發展為雙相抑郁的可能性較大:(1)精力旺盛型人格;(2)每次抑郁發作的持續時間短暫,少于3個月;(3)抑郁癥狀不典型(例如食欲增加、睡眠過多、人際關系敏感);(4)抑郁伴有精神病性癥狀(例如幻覺、妄想);(5)首次抑郁發作年齡小于25歲;(6)產后出現的抑郁;(7)抗抑郁藥物效果逐漸消減;(8)3種以上的抗抑郁藥物治療沒有效果;(9)有雙相情感障礙的家族史。
綜上所述,要區分雙相抑郁發作和單相抑郁發作,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
雙相情感障礙的治療目標是控制病情、減少復發次數,并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的生活和社會功能。治療通常分為三個階段:急性期、鞏固期和維持期。下面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這三個階段的治療策略。
急性期治療的主要目標是迅速控制癥狀。這一階段一般需要6~8周,治療方法通常包括物理治療、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物理治療包括經顱磁刺激(TMS)和電抽搐治療(ECT)等方法,需在醫生的嚴密監控下進行,以確保安全有效。藥物治療包括心境穩定劑、抗精神病藥物和抗抑郁藥物等,具體的藥物種類和劑量需根據患者的病情來調整,藥物濃度的監測關系到療效與用藥安全性,應該定期復查。心理治療包括認知行為療法、家庭治療和心理教育等,這些治療方法有助于患者更好地理解疾病。
鞏固期治療的主要目標是鞏固急性期治療的成果,降低復發風險。這一階段通常在急性期治療后2~6個月內進行。在鞏固期,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調整藥物劑量,以保持病情穩定。患者需遵循醫囑,按時服藥,避免出現病情反復。鞏固期的心理治療重點在于提高患者的應對能力,幫助患者認識和預防可能觸發復發的因素。
維持期治療的主要目標是長期維持病情穩定,預防復發,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維持期治療的時間因個體差異而異。對于病情較輕且病程較短的患者,維持治療時間可能相對較短。而對于多次復發或有嚴重自殺風險的患者,維持治療可能需要持續較長時間,有些患者經歷多次停藥復發后建議終身服藥。具體的維持治療時間應由醫生根據患者的病情和治療反應來判斷。
對于雙相情感障礙的維持期治療,最重要的是藥物治療,其中定期監測藥物濃度、各項身體功能指標尤其具有重要臨床意義,對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在計劃懷孕前應與醫生討論并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切不可自行停藥。在服用精神類藥物期間,需要小心地選擇其他藥物。某些常見的藥物,如感冒藥、發熱藥、止痛藥、抗組胺藥等,可能會與精神類藥物產生相互作用,影響藥物的療效或導致藥物副作用加重。因此,最好在服用其他藥物之前先咨詢醫生或藥劑師的意見,以避免潛在的風險。

總之,雙相情感障礙的治療涉及急性期、鞏固期和維持期三個階段。不同治療方法相輔相成,共同發揮作用。患者及家屬應充分了解疾病,樹立信心,積極配合治療,以期早日回歸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