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珍珍

產后抑郁癥多數是與生產后激素水平的改變有關,加上各種外部因素,易使產婦心理變得脆弱,對丈夫、親人的依賴性大幅提升,這就需要做好產婦的家庭心理照護工作,與產婦共渡難關。
產后抑郁癥發病因素眾多,生物因素、內分泌因素和環境因素是最典型的因素。產婦生產后,機體內部內分泌環境會出現巨大變化,特別是性激素水平快速下降,與產后抑郁癥的發生不無關系。
從客觀角度來看,產婦產后抑郁癥的發病因素有以下幾點。
生理因素。部分有精神病家族史的產婦,會因為遺傳的因素,更容易患上產后抑郁癥;產婦在生產前后,體內的激素水平發生劇烈變化,雌激素、孕激素迅速下降,增加了產婦患上產后抑郁癥的概率。
社會心理因素。產婦在照料孩子時會遇到各種困難,這是產婦在生產后面臨的一項挑戰,面對脆弱的新生兒時,產婦需要格外小心,有時可能因為喂奶、哭鬧等問題整宿睡不好覺,這時產婦的情緒很容易出現波動。一些產婦在這一階段的自信心會大幅降低,產生焦慮、無助的感受;一些產婦在生產后,家庭無法為其提供足夠的情感、物質幫助,甚至未盡到幫助產婦照料孩子的責任,產婦可能會因過大的生活壓力陷入抑郁。另外,產婦未做好角色身份轉變的心理準備也容易引發產后抑郁癥。其中,盡管難以避免產婦產后的生理因素變化,但從社會心理因素方面,通過適當的心理應對方法能夠有效緩解產后抑郁情況。
產后抑郁癥的許多表現非常明顯,有一些產婦會因為孩子感到煩躁,開始變得多話、敏感、多疑,有時會因為家人的無心之舉產生許多消極的想法;有一些產婦難以感受到快樂,日常生活中情緒容易激動,特別是在觸及爆發點時,可能會覺得他人充滿敵意,表現出嘶吼、流淚、摔打等。
營造良好家庭環境是針對產后抑郁癥患者進行家庭照護的基礎工作。對患有產后抑郁癥的產婦,考慮到產婦情緒變化無常,容易受外部環境影響,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對家庭環境的優化,丈夫、家人需要主動為產婦營造一個安全、舒適、健康的休養環境,在照料患者時保持較強的耐心、細心,讓產婦充分感受到來自家人的支持。
身體照料是產后抑郁癥照護的基本手段,產后抑郁癥患者因為身體、精神上的強烈疲勞感,常常會產生一系列負面心理,家庭成員需要體諒,主動幫助其承擔育兒、撫養等工作。患者家屬需要學習并掌握相關的知識,正確看待疾病,多給予患者關心和愛。在日常生活中學會觀察,運用恰當的方法,必要時可以前往正規醫療機構進行治療,避免因病情加重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
產婦在患上產后抑郁癥后,各方面能力會有所下降,丈夫與家人應主動承擔家務,幫助產婦分擔照顧孩子的重擔,對產婦日常生活提供足夠的幫助,讓其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馨和家人的幫助。家人在幫忙照顧孩子時,一定不能忘記和產婦密切溝通,觀察產婦情緒上的變化,一旦發現其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需要及時進行疏導,增強產婦的信心,讓其感受到家人的愛。
心理支持是產后抑郁癥家庭照護的核心內容,在對產后抑郁癥患者心理支持的過程中,陪伴其實是對產婦最好的照料。家人首先要理解產婦在剛生產后的感受,要與其有同理感、認可其情緒,多給予一些陪伴,不能因其訴說而感到厭煩甚至出現指責的情況。對產后抑郁癥患者的心理照料可以從多方面入手,其中,家庭是最關鍵的部分,丈夫、婆婆等家庭成員在其中承擔著重要作用,能夠為產婦提供較強的情感支持。
產婦患產后抑郁癥后,家庭成員要給予理解,尤其是丈夫,要給產婦提供良好的情感關懷,多與產婦溝通,即使工作再忙也要多關心產婦近期生活、精神狀態,多溝通、多理解,多為其提供一些幫助。除了來自丈夫的幫助外,家庭中的其他成員也需要充分了解產后抑郁癥,要理解患者,不能給她帶來過大壓力。
作為產婦的家屬,主動學習產后抑郁癥護理相關知識非常重要,主動取得與醫護人員的聯系,按醫囑對產婦實施心理照料,尤其要重視健康宣教,通過面對面交流的方式,提高產婦的自我認知,引導產婦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總之,懷孕、分娩是很多女性都會經歷的過程,在這一階段孕產婦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特別是初產,雖然懷孕分娩是一個自然過程,但是對多數產婦來說,生理、家庭、社會等,是產后抑郁的誘發危險因素。考慮到產后抑郁癥產婦身體健康以及新生兒生長發育,對產后抑郁癥的家庭照護必須引起重視,從家庭環境、家庭身體照料與家庭心理照料多個層面出發,力求獲得最大化的家庭照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