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蕓
近幾年,職工“心理亞健康”越來越普遍。怎么提高職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所謂職工心理健康,簡單地說就是職工有一種高效而滿意的、不間斷的心理狀態,通常在以下幾個方面均處于積極均衡的狀態:一是職業壓力感;二是職業倦怠感;三是職業方向感;四是組織歸屬感;五是人際親和感。
對職工心理健康狀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發現職業狀態背后更為深層次的心理原因,通過采取切實可行的方式來協助職工從心理焦慮中掙脫出來,從而緩解壓力產生的心理傷害,以此來促進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全面提高。
了解完什么是職工心理健康之后,我們來了解一下提高職工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吧!
應當對職工予以足夠的關心與照顧,掌握職工的內在心聲,妥善協調好與職工之間的關系,激發員工工作的熱情,充分挖掘職工的內在潛力,旨在讓他們擰成一股繩,從而為單位的可持續發展獻出自己的應盡之力。
在第一時間進行溝通與交流,能夠實現對職工心理障礙的有效消除,并且還能夠降低矛盾情況的發生率。單位需要將“暢通職工合理訴求”滲透到改革、發展、參與、幫扶的每一個環節中,將協調勞動關系、完善職工需求表達機制當作加快單位發展的關鍵方式,需要對職工的內在心聲予以充分尊重,尤其是涉及其合法權益的問題,一定要認真傾聽他們的想法與建議,這樣才能切實確保全體職工的合法權益。在實現單位綜合效益最大化的基礎上,還要從若干個角度來激發職工參與管理的熱情,以此來保持職工隊伍的穩定。
首先,不斷豐富職工的業余文化生活。通常情況下,單位可通過以下幾種活動讓職工來獲取成就感、滿足感等相關良性情緒:一是文藝競賽;二是體育競賽;三是讀書活動;四是團隊訓練活動等。
其次,構建融洽的人際關系,創設健康和諧的人文環境。深度剖析職工在實際交流期間發生問題的主要原因以及表現形式,強化人際關系處理技巧的培訓,不斷提升職工的交際能力,相關領導者應當對全體職工予以充分的關心與照顧,前往一線和職工交流彼此的想法與觀點,妥善協調好因人際溝通給職工帶來的心理問題,構建和諧健康的人際關系。
最后,高度重視人文關懷,營造出輕松愉快的工作環境以及生活環境。這是因為輕松愉快的工作氛圍,能夠在第一時間讓職工適應新的工作環境,旨在讓其舒適感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將勞動保護政策落實到實際工作中,確保全體職工有合理的休息時間,在指定的時間內組織職工開展以下幾種活動:一是體檢活動,二是健康養生活動,三是文體活動等,促使他們在擁有良好體魄的基礎上也能擁有健康的心理,繼而為單位的發展出謀劃策。
通常而言,職工的心理問題有的能夠通過自我調節來得到一定的緩解,有的卻因為自身認識不足以及客觀因素無法解決。而此時將心理引導機構滲透其中就能夠實現對職工心理狀況的有效疏導,繼而降低心理焦慮情況出現的概率。
所以,單位需要讓以下幾個部門的作用得到全面發揮:一是黨支部;二是行政;三是工會。
同時還要對以下職工予以高度重視:一是一線困難職工,二是弱勢職工。旨在對這些職工的特殊情況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并與其進行充分的交流,以最快的速度疏導一些容易衍生出心理健康問題的矛盾;不斷提升職工的生活水平,通過比較健全的薪酬體系來激發職工的工作熱情;妥善處理好各種福利以及保險,為職工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價值予以切實保障;針對員工結婚、患病等相關情況,單位應當給予職工額外的關心與假期;科學指引職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時常向職工提供相關項目,比如保健項目、健康項目等,條件允許的話可以構建以下幾個場地:一是保健室,二是健身中心,在此基礎上將這些場地免費提供給職工使用,同時還要配備相應的健康指導員監督鍛煉計劃以及活動;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集體活動,比如唱歌比賽、體育比賽等,這樣能夠讓職工心理健康水平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從職工的角度出發,倘若碰到挫折以及困難時,那么此時可以告訴自己:現在我表現出來的這種情緒反應是正常現象,不僅是我,大部分人都會產生這種心理反應等;在學會接納不良情緒的基礎上,端正自身的工作態度,投入到本職工作當中;保持著樂觀豁達的心態,協助自己從不良情緒中快速“走出來”,探索不一樣的感覺。并且,在常規生活中也需要引導自身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正向的行為當中,對自身的情緒進行科學控制,從而為保持心理健康創造有利條件。
基于我國心理、精神疾病患病率與日俱增的趨勢,用人單位應當主動行動起來,找準影響職工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并采取針對性的手段加以優化,對職工的身心健康予以切實保障。職工也應密切關注自身的情緒變化,在不健康的心態產生時及時覺察,必要時可向單位尋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