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
在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標準深入實施的背景下,音樂課程的教學地位在不斷提升。合唱教學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反應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為了充分發揮合唱教學的優勢和價值,教師需要重視合唱教學的有效性,客觀考慮合唱訓練的規律特點及學生的音樂學習情況,選擇和探索符合學生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的教學方法,凸顯音樂合唱教學的魅力,吸引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合唱教學活動,挖掘學生的音樂潛能,提高學生的合唱水平。基于此,本文探究了提高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效率的策略,希望能為小學音樂教學工作者提供參考。
一、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新課程體系深入推廣的背景下,學生逐漸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在小學音樂合唱教學中,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思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立足學生的音樂基礎和音樂能力,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合唱教學。合唱充分體現了音樂的層次感和立體感,能夠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醇厚和生動,有助于學生健康成長。為了能讓學生在合唱學習中更加專注、興趣更加濃厚,教師要積極探索正確的教學方法,借助多元化教學手段,讓學生保持長久的學習動力和激情,促進學生對合唱相關知識的吸收和內化,從而提高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基于學生的性格、思維特點,選擇最合適的教學手段。如在選擇合唱曲目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提供備選曲目,然后組織學生對備選曲目進行討論,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讓所有學生參與選曲,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最后,在師生的共同討論和研究下,選出學生最感興趣、最容易接受的合唱歌曲。
一方面,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喜好開展不同形式的合唱活動,引導學生在合唱的過程中欣賞曲目,感受曲目中蘊含的情感和音樂知識;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不同的形式表演合唱曲目,如男生合唱、女生合唱或男女聲對唱等,讓學生從中獲得新鮮的體驗,提高學生的合唱興趣,增強小學音樂合唱的教學效果。
二、采用多元化的訓練方法
在教學實踐中,小學音樂教師要對傳統的合唱教學方式進行創新,改善傳統合唱教學方式的不足,通過多元化的合唱訓練讓學生掌握正確的發聲點和節奏感,確保合唱效果達到預期。
比如在合唱中,對氣息的控制非常重要,但小學生年齡比較小,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訓練,他們在合唱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氣息不連貫的情況。基于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不影響教學進度的前提下,制定并實施科學合理的呼吸訓練計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演示合唱中正確的呼吸控制方式,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手勢進行氣息控制訓練。教師也可以用游戲比賽的形式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強化學生對氣息控制技巧的掌握,提高學生的氣息訓練效率。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在學生合唱訓練之前,以生動的視頻、動畫等形式將有關合唱氣息控制的知識直觀地展示出來,為后續合唱訓練活動高效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以《小螺號》合唱教學活動為例,這首歌曲需要用歡快的聲音進行演唱。在合唱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展現歌曲的力度變化和節奏變化,鼓勵學生在發聲的基礎上控制自己的氣息,與音樂產生情感共鳴,保證不同聲部間的協調配合。
三、強調豐富的情感演繹
合唱需要不同聲部之間的有效配合,完美的配合不僅可以體現曲目的藝術美感,還可以體現樂曲的和諧感,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音樂課是一門具有明顯的人文特征和情感特征的課程,在音樂表演中,合理的情感烘托不僅可以體現音樂的表演張力,還可以體現音樂強大的生命力,讓聽眾充分感受不同合唱者所表達的情感。小學生由于年齡小,生活閱歷不足,對樂曲的理解不夠深刻,難以表達出音樂中蘊含的深刻情感。因此,在音樂合唱教學中,為了促進學生對樂曲思想感情的理解,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可以從情感演繹方面開展合唱訓練,鼓勵學生在合唱中帶入自己的情感,保證合唱的和諧性和統一性。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合唱曲目,了解曲目的演唱技巧、演唱風格和音樂作品的背景,以多樣化的方式促進學生獲得不同的情感體驗,在合唱中積極表達自己的情緒。
以《歌聲與微笑》合唱教學活動為例。首先,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自主分析歌詞內涵,并結合認知經驗理解歌詞中蘊含的情感。然后,教師可以播放該歌曲的合唱視頻,要求學生賞析歌曲中表達的思想情感,并拋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歌曲進行分段理解,對不同樂段中所蘊含的情感進行分析,如“歌曲的第一樂段在演唱的過程中需要深情飽滿,給人一種親切甜美的感覺;歌曲的第二樂段在演唱的過程中需要表現出和諧的場景,讓人感到溫暖”。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合唱訓練,切身體會合唱的魅力,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發出自然飽滿的聲音,展現合唱的和諧性和平衡性,感受音樂的情緒,體會音樂的樂趣。教師還可以通過豐富的肢體動作引導學生在演唱過程中表達出自己歡快的情感,在歌曲的不同部分,讓學生學會情感的遞進表達,幫助學生掌握合唱技巧,從而提高合唱質量。
四、發揮樂器的輔助作用
在合唱教學實踐中,為了充分表現出不同聲部之間的音準和音高,提高合唱教學效率,教師可以根據合唱的內容選擇適當的樂器,發揮樂器的輔助作用,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整體把握曲目的節奏、音高和音準。樂器輔助教學有助于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營造濃郁的音樂合唱氛圍,在合唱教學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合唱訓練前,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合適的樂器,鼓勵學生嘗試演奏,提高學生對曲目旋律的熟悉程度。
在合唱過程中,教師通常會選擇一些容易掌握的小型樂器,如口風琴、豎笛等,配合學生合唱。教師可以用樂器演奏曲目的高聲部旋律,引導學生演唱低聲部,這樣的合唱教學更能讓學生與音樂產生情感共鳴,增強合唱的協調感和節奏感,強化集體合唱的效果。
五、開展分層合唱教學
為了匹配各層次學生的合唱能力,教師需要根據合唱教學現狀改變傳統的合唱教學方法,開展分層合唱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分層教學的優勢,促進各層次學生在合唱中提高個人能力、發展自身素養,進而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全面提高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的效率。在合唱教學中應用分層教學,教師需要明確分層對象,確定分層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改善和優化傳統合唱教學模式的不足。教師要從不同的層面、不同的維度著手,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和豐富的教學內容,充分挖掘學生的音樂潛質,根據學生的音樂認知能力和認知經驗,對合唱教學進行系統性的分層設計,實現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的創新發展。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在音樂方面表現出來的能力和水平差異較大,教師需要據此合理劃分學生層次,促進學生在分層教學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和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將不同層次的學生合理地分布在不同的小組,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唱競賽,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的良性發展。
以《盧溝謠》合唱教學活動為例,由于這首歌的音調較高,大部分學生在合唱時并不能準確掌握控制音調的核心技巧,因此經常會出現破音或氣息不足的問題。對于高年級的小學生而言,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音樂基礎,自身的理解能力也較強,教師可以教授他們用腹部發力唱歌的技巧,幫助他們根據歌曲的需要調節氣息,尋找最佳的換氣時機,發出激昂有力的聲音。相對而言,低年級小學生的音樂基礎比較薄弱,理解能力有限,教師可以將需要換氣的地方標注在歌詞中,并在合唱過程中使用豐富的手勢提醒學生低音區和高音區注意調整氣息。
同時,教師也可以從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出發,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合唱活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小組演唱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體現出合唱的立體感與和諧感,實現組內成員之間的優勢互補,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合唱技能,豐富學生的合唱知識,強化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的成效。
結語
在小學音樂合唱教學中,音樂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思維,結合合唱教學的現狀,在了解學生音樂能力和音樂水平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教學途徑,調動學生參與合唱訓練的積極性,豐富學生的合唱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的合唱能力。教師要不斷完善合唱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努力構建高效課堂,從而全面提高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作者單位: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汪川鎮汪川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