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玉芹
摘 要:本文分析了新媒體語境下粉絲文化的變化以及粉絲文化的主要特征,并探討了粉絲文化的成因與影響,認為粉絲文化“雙刃劍”效應明顯,家庭、學校、社會各方要形成合力,推動粉絲文化步入健康發展軌道,幫助青少年在粉絲文化中找到正面榜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獲得積極動力。
關鍵詞:粉絲;粉絲文化;粉絲經濟;青少年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3)05-0114-04
粉絲(Fans)是指對特定對象深度傾慕、崇拜的受眾,他們會為喜愛的對象投入大量的精力、情感和金錢,常會表現出癡迷狂熱的情緒,這些特定對象包括但不限于各類明星名流、影視作品、綜藝節目或特定品牌、特定類型的產品等。粉絲文化是指粉絲為喜愛的特定對象付出無償勞動或進行消費的現象,不僅包括粉絲與偶像之間的頻繁互動、粉絲與粉絲結成社群、粉絲有組織地應援“愛豆”(英文idol的音譯,意為偶像),也包括粉絲在“愛豆”作品基礎上展開的同人創作等[1]。粉絲是粉絲文化的主體,消費性是粉絲文化的本質。
一、新媒體語境下的“偶像”崇拜
2005年,湖南衛視制作的綜藝《超級女聲》開啟了“全民造星”的娛樂新紀元,眾多觀眾通過編輯手機短信為心儀歌手拉票助威,隨后,“玉米”“盒飯”“涼粉”等粉絲團體成立,他們為宣傳偶像組織了多種活動,這時,粉絲及其所代表的粉絲文化開始進入我國大眾的視野。2014年,騰訊、阿里等互聯網巨頭加入文娛行業,打造了以“明星IP”為核心的泛娛樂產業鏈,同年,新浪微博正式上線“明星勢力榜”,一系列新媒體榜單也隨之涌現。2018年,《創造101》《明日之子》等偶像制造節目橫空出世,火爆全網。此后,各類真人秀節目、網絡綜藝節目層出不窮,文化娛樂產業規模逐漸增大,粉絲群體、粉絲文化也不斷發展,顯示出較強的影響力。
如今,粉絲追星已從最初的購買一盒磁帶、一張海報,看一場演唱會的個人自發模式、“散粉”模式,進化為“集群參與”模式、“陪伴成長”模式,即集資應援、打榜投票、刷數據、買“周邊”等;粉絲也不再滿足于對偶像遠距離地、安靜地仰慕,而是追求和偶像更直接的接觸。這種變化催生出一種新型偶像———“流量明星”,他們不需要具備精湛的演技和代表性的作品,只要擁有足夠龐大的“粉絲群體”,就能維持流量和熱度。此外,娛樂行業也系統性地引入了粉絲運營模式,明星經濟公司與明星工作室紛紛主動對接粉絲團,組建官方后援團,通過收編“粉頭”(指粉絲組織的關鍵人物)、雇傭“職粉”(指職業粉絲),逐漸將觸角滲入粉絲圈層,滋生出了“打榜”“網宣”“控評”等各種“飯圈”(指粉絲圈子)亂象。
蘇州大學新媒介與青年文化研究中心對青少年進行了是否有偶像崇拜行為的線上調研,結果顯示:40%的被調查者有過崇拜偶像的經歷,其中,14%的被調查者正在經歷這一過程。被調查者所崇拜的“偶像”類型占比由高到低依次為:娛樂明星、體育明星、專業人士、父母、商業名流、歷史人物與虛擬人物以及道德楷模、老師、政治領袖等。崇拜“偶像”的原因,占比由高到低依次為:偶像的個性特點、才華努力、原則觀念、外貌裝扮、個人貢獻、粉絲群體氣質、說不清楚、受他人影響等。了解“偶像”信息的渠道,占比由高到低依次為:好友間交流、社交媒體、傳統媒介(包括電視、雜志、海報等)、百度貼吧、搜索引擎、明星官號(指官方微信公眾號)或官網、粉絲論壇、門戶網站等。粉絲/崇拜者之間的交流渠道,占比由高到低依次為:社交媒體、百度貼吧、粉絲論壇、當面交流、官號留言、粉絲/崇拜者聚會等[2]。
調查結果表明:青少年是粉絲群體的主力軍,他們所崇拜的“偶像”趨向多元化,粉絲與“偶像”的接觸性活動增長顯著;“偶像”崇拜是個人選擇與環境影響的綜合結果,崇拜的終結主要依賴于個人主觀因素;粉絲們崇拜的“偶像”包含社會各行各業的人,比如,明星藝人、商業巨子、科技先鋒、作家學者等。如今,職業粉絲和專業粉絲社群越來越多,粉絲現象及其帶來的粉絲文化正在快速發展,已經成為了網絡文化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這將是我們觀察當代社會的一扇窗口。
二、新媒體語境下粉絲文化的特征
(一)偶像信息獲取更加便捷
移動互聯網時代,各種新媒介層出不窮,偶像信息獲取更加便捷,尤其是社交媒體和自媒體出現之后,以前由傳媒集團、經紀公司等專業機構控制的偶像包裝宣傳、獨家信息發布模式以及偶像與粉絲的指定交流渠道被打破,偶像和粉絲之間的邊界逐漸消失,偶像也走下了“神壇”,未經美化的真實“后臺”信息被更多地曝光。粉絲與偶像接觸、交流的渠道和機會進一步增加,以社交媒體為載體,二者之間的互動方式也更加扁平化。
新媒體時代,以新浪微博、百度貼吧等為代表的專業娛樂平臺匯集了各類偶像動態信息,粉絲通過搜索引擎、社交媒體就可以輕松獲取偶像資訊。信息的唾手可得,加上廣泛的媒體宣傳,讓偶像崇拜行為受到越來越多青少年的追捧。中國未成年人研究中心曾對6000多名中小學生進行了偶像崇拜行為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8.4%的中小學生最崇拜的偶像是明星,主要包括歌星(占比為37%)、影星(占比為20.5%)和體育明星(占比為10.3%)[3]。如今,偶像與粉絲之間的關系越來越表現為一種強聯系,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青少年粉絲的探究欲望、溝通欲望和模仿欲望。
(二)粉絲社群化、組織化特征顯著
社交媒體出現之前的偶像崇拜主要為個體行為,崇拜者之間缺乏交流的渠道和機會。新媒體時代的偶像崇拜社群化特征明顯,主要依托三類平臺進行傳播交流:一是以門戶網站、電視、報紙、雜志、廣播電臺的相關版塊為代表的,以信息集成發布為中心的傳統媒體;二是以官方微博、Facebook、官方微信公眾號等為代表的,以“偶像”個人信息為中心的自媒體平臺;三是以百度貼吧、明星論壇、粉絲QQ群、粉絲微信群等為代表的,以粉絲交流溝通信息為中心的社交平臺。粉絲們在網絡虛擬空間結成的各類“飯圈”已成為青少年的交流陣地之一,具有較強的影響力。
如今,粉絲群體已由傳統的分散性、個體性、自發性存在轉化為社群化、組織化、團體化存在,呈現出管理層級清晰、分工明確、有利益鏈條等特點;粉絲群體中的“站姐”(指偶像“應援站”的管理者和經營者)、“粉頭”“數據民工”等角色深度參與偶像的日常活動,制造熱度,維護偶像形象,提升偶像的商業價值;粉絲的組織化應援(指粉絲自發地“支援”偶像)活動增多,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粉絲為偶像買熱搜、打榜單、做數據的新聞也屢見不鮮。
(三)粉絲群體獲得更大的主動權
新媒體時代,粉絲由被動的媒體信息接收者變為了主動的篩選者,交互式的傳播拓展了粉絲的話語空間,粉絲們反客為主,逐漸代替專業化傳播媒介成為了“議程設置”主體,他們通過關注、留言、評論、消費、應援、無償勞動等方式,改變了與偶像之間的權力結構,有的粉絲組織甚至可以干預偶像參演的角色、劇本走向、代言活動等。
通過富有創造力的活動,粉絲群體催生出了一種新型的“參與式文化”。粉絲熱衷于以自己的知識經驗和理解自主性地闡釋媒體文本,粉絲群體不斷地對文化產品進行討論、交流,一方面拓展了文化產品的意義,另一方面打破了生產者對媒介內容的主宰,創造出了粉絲文本,實現了從媒介消費者到媒介生產者的跨越。
(四)粉絲文化傳播呈現迷狂化
在新媒體語境下,單個原子式的粉絲已不復存在,粉絲們為了共同的偶像集結在一起,形成了情感共同體。他們因偶像而集結,所以情感和判斷高度同質化。微信、微博、貼吧等平臺成為了粉絲群體聚集的平臺,粉絲的創造力和能量在此得到了釋放。
在“沉迷式”追星過程中,粉絲會對偶像寄予強烈的精神和情感依戀,甚至認為“偶像”完美無缺,極易陷入一種盲目維護“愛豆”的迷狂狀態,做出不理智行為。刷分控評、操縱賬號、流量造假等“飯圈”亂象皆是粉絲文化走向迷狂化的表征,一些無良資本和平臺奉行“流量為王”“利益至上”,聯合明星經濟公司操控“飯圈”,加速流量變現,導致人生閱歷較淺、認知辨別能力較弱的青少年粉絲成為了畸形“飯圈”文化的最大受害者。
三、粉絲文化的成因與影響
(一)粉絲文化的成因
1.內驅動力:心理需求
社會心理學的“使用與滿足”理論認為,文化接受者會根據自身的文化需求來選擇使用哪種媒介,從而獲得滿足。通過崇拜偶像并成為粉絲群體中的一員是個體滿足自身心理需求的一種選擇,粉絲進行追星活動時,往往會把現實生活中的煩惱拋在腦后,進而對自身的審美特點進行印證,找尋志同道合的伙伴。
桑德沃斯用“自戀性的自我映射”來形容粉絲與偶像之間的這種特殊關系,他認為偶像實際上是粉絲對自我的一種延伸;粉絲通過深入了解偶像,來找尋自身與偶像的共同之處,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這個共同之處包括生活經歷、情感價值、理想信仰等各個方面,這為粉絲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內在動力[4]。粉絲往往飽含強烈的激情和依戀情緒,他們會想象出一個完美的偶像,并在偶像身上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5],進而通過收集信息、購買產品和社群聚集等方式實現自我情感的表達,通過溝通建立情感信任,獲得心理上的歸屬感。
2.前提:技術賦權
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新媒體的出現,不僅為用戶提供了越來越多的信息資源,也為用戶賦予了更多權利。粉絲們不再滿足于單向接收媒體發布的偶像信息,而是主動獲取偶像的相關資訊,傳播偶像的作品,發起關于偶像的話題,在互聯網上為偶像造勢,這給傳統的“造星鏈”帶來了較大的沖擊。
互聯網時代,層出不窮的各類新媒體應用讓粉絲之間的交流互動變得更加便利,交流成本更低,交流程度更深。認同是粉絲聚合在一起的前提,互動性的增強不僅進一步強化了粉絲群體內部的身份認同,也讓粉絲群體的能量和影響力得到了膨脹、擴張。互聯網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粉絲聚集起來,形成了一個個“虛擬團體”,粉絲們在其中暢所欲言,甚至偶像及其經濟公司為了拉近與粉絲之間的距離,也會主動對接粉絲群,并和粉絲積極進行交流。如今,偶像與粉絲之間的關系已不再是傳統的“傳者-受者”關系,而是一種直接的交流關系,這種“親近感”既可以吸引更多的“路人粉”,又能提高原有粉絲的“忠誠度”,從而為粉絲文化的發展打下人員基礎。
3.推手:粉絲經濟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社交媒體的出現,對社會生產、生活等各個領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以購買偶像參演的作品、代言的產品及“周邊”,為偶像提升關注度、增加流量等為特征的粉絲經濟,逐漸成為了近年來經濟生活中的新增長極。在資本和媒體平臺的推波助瀾下,粉絲通過不斷消費來拉近自身與偶像之間的距離,并從中獲得愉悅體驗,而粉絲關注、追捧偶像所帶來的流量,往往可以轉化為產品“銷量”和經濟效益。
粉絲的情感熱度與文化消費構成了粉絲經濟的商業基礎,不斷增強粉絲黏性、抓住粉絲心理是粉絲經濟的制勝之道。2018年被認為是我國粉絲經濟爆發式增長元年,此后,粉絲經濟的發展勢頭強勁,規模越來越大,出現了以明星偶像為中心、以網紅為中心、以企業品牌為中心、以IP資源為中心等多種類型的商業運作模式。如今,科技創新、消費升級、產業變革為粉絲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充足的動力[6],為粉絲文化的多元化發展拓展了空間。
(二)粉絲文化的影響
從社會文化生態維度來看,粉絲文化是互動傳播時代里不可缺少的一道風景線,具有鮮明的時代感與生成的合理性,是我們了解多元化社會的一把鑰匙。作為一種根植于網絡的亞文化,粉絲文化不僅豐富了文化樣態,打破了傳統的傳播體系,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文化生態的多元化發展。
從經濟和商業維度來看,作為粉絲文化的核心,粉絲經濟催生出多種新業態和新盈利模式,促進了產業融合,拉動了消費,增加了就業崗位。以提升偶像正面形象和積極影響力為目標的粉絲應援文化(如慈善、環保等),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但不可忽視的是,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一些資本操控下的平臺機構追求“流量至上”,粗制濫造,誘導粉絲集資打榜、刷量應援、炒作隱私,甚至不惜“流量造假”,致使“飯圈”亂象叢生,危害青少年粉絲的身心健康,亟需整治規范。
從粉絲群體及其活動維度來看,粉絲在追星過程中可以增進自我認知、表達自我,獲得自我認同和歸屬感,通過偶像崇拜寄托情感、舒緩壓力,獲取心理慰藉。但是,他們不僅會把努力奮斗、堅持夢想的優質偶像作為奮斗目標,為自己增加前進的動力,也會因“光環效應”對偶像形成過于理想化、浪漫化的社會認知,進而產生特殊的情感依戀或迷戀,比如,部分青少年花費大量時間、精力、金錢追星,影響學習、生活,深陷“信息繭房”而不察,容易盲從跟風、缺失理性,形成不良的人生觀、價值觀。
四、結 語
粉絲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我們不僅要看到偶像崇拜的正向作用,也要警惕商業利益驅動下粉絲文化盲目、迷狂、非理性的一面,積極引導粉絲文化步入健康發展軌道。因此,家庭、學校、社會各方要共同參與,形成合力,有效應對粉絲文化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第一,家長要正視并合理地滿足處于特殊生理、心理時期青少年的需求,增加對子女的關心關愛、陪伴引導,避免讓他們過度迷戀、崇拜偶像;第二,學校要定期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思想教育活動,幫助青少年提高網絡媒介素養,培養文明上網習慣,引導他們理性追星,自覺抵制不良粉絲文化的影響;第三,平臺機構要壓緊、壓實主體責任,加強正面引導和監督管理,幫助青少年在粉絲文化中找到正面榜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獲得積極動力,培育向上、向善的粉絲文化;第四,政府要加大對“飯圈”亂象的整治力度,嚴厲打擊網絡黑、灰產業鏈,推動粉絲文化良性發展,共同建設文明健康的網絡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 胡妍妍.發揮“迷”與熱愛的正向作用[N].人民日報,2019-07-16.
[2] 馬中紅,楊長征.新媒介·新青年·新文化中國青少年網絡流行文化現象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168-171.
[3] 郭馨澤.青少年追星,如何正確引導[N].中國教育報,2021-08-02.
[4] CornelSandvoss.Fans:TheMirrorofConsumption[M].Cambridge:PolityPress,2005:95-114.
[5] 楊玲.西方消費理論視野中的粉絲文化研究[J].長江學術,2011(1):38.
[6] 黃楚新.粉絲經濟:新媒體環境下的經濟增長活力[N].中國青年報,2019-08-19.
[責任編輯: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