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艷
摘 要:自媒體時代,個體的表達權和知情權得到極大的滿足,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發布者、新聞評論者,但是也出現了部分自媒體通過發布假新聞、謠言來吸引公眾注意力的現象,甚至不乏出現網絡暴力、詐騙等違法行為。本文運用文本分析法,探究當前網絡自媒體傳播失范的現狀以及原因,旨在從法律監督、政府監管、平臺審核等方面探求解決之道。
關鍵詞:自媒體;傳播亂象;網絡監管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3)05-0129-03
自媒體時代,網絡信息傳播呈現出“去中心化”“裂變式”特征,個人可以通過智能手機發布信息、評論新聞,當信息被大量網民關注,就有可能登上“熱搜”,成為熱點,自媒體成為“大眾麥克風”。對大眾的技術賦權促進了話語權向大眾傾斜,這種變化帶來的最大改變,是人類的傳播行為由單純的信息傳播轉向權力和關系的重構,輿論的多元化時代正式到來[1]。但是,網絡上大量有害信息、標題黨文章、虛假新聞以及低俗內容充斥其中,人肉搜索、個人信息泄露等事件頻頻發生,網絡暴力事件不斷涌現,這些劣質內容在消耗網民注意力的同時,也導致了優質內容的生存空間被擠占,不利于凈化網絡環境。
一、自媒體傳播失范現狀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自媒體平臺成為當下信息傳播的主渠道之一,互聯網用戶可以在微信、微博等平臺閱讀高質量文章,在新聞APP平臺獲取有價值的資訊,在短視頻平臺收聽收看各類資訊[2]。但是,自媒體平臺仍然存在大量傳播失范現象,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標題黨”泛濫,消耗網民注意力
所謂“標題黨”,是指采用斷章取義、偷換概念、夸大其詞等方法來擬寫標題,并以此來騙取用戶點擊、獲取流量。比如,有些文章僅看標題非常“吸睛”,常見的有“不看就刪了”“不得不公開一個深藏已久的秘密”等,但當用戶點開后發現只是一些常識性信息。“標題黨”的泛濫,究其原因是自媒體利用人們的好奇心,以言辭夸張的標題吸引網民“點擊”,從而通過流量獲利。用戶看似隨手的“點擊”實則會被算法捕捉,從而會給網民推送更多類似的內容,如同雪球越滾越大,形成惡性循環,導致大量劣質內容被分發。
(二)謠言叢生,假新聞不斷
自媒體時代是放大了的個人時代。出于博眼球、擴流量、賺利益等目的,有的自媒體用戶發布的是虛假信息,有的為了蹭熱點不惜傳播謠言,甚至有的為了滿足一己私欲捏造假新聞。比如,2022年上海爆發大規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眾多謠言、虛假信息充斥短視頻平臺。曾火爆全網的短視頻“網傳上海東灣小區業主毆打江蘇醫療隊隊員”引起輿論嘩然,不明真相的網友紛紛譴責上海民眾,后經警方調查,事件起因是該小區居民與該樓的樓長有糾紛,居委會干部(身穿“大白”防護服)調解時被誤撞倒在地,此時正在為居民做核酸的江蘇醫務人員上前進行救助,并非是網上傳播的江蘇醫務人員被打。又如2022年5月3日,網傳“涉嫌從事危害國家安全活動,杭州國安局對馬某采取刑事強制措施”引發了網友熱議,“杭州”“馬某”,讓網友立刻聯想到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云,導致在港股上市的阿里巴巴股價狂跌,并引發了整個市場的恐慌和震蕩。后經確認,被杭州市國家安全局采取刑事強制措施的是“馬某某”,不是“馬某”。可見,造謠者有意遮蔽關鍵信息,發布不完整信息,惡劣影響通過網絡被無限放大,謠言被炒作,民意被操縱,導致嚴重的后果發生[3]。
(三)網絡暴力肆虐,侵犯個人權利
雖說網絡是一個虛擬時空,但也和現實世界相互影響。“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近年來,網絡暴力事件不斷涌現,不斷挑戰著法律和道德的底線,引發了網友的廣泛關注和討論。例如,河北邢臺17歲男孩劉學州在尋親過程中,部分網民認為他在利用尋親炒作自己、立人設,最終,劉學州不堪忍受網絡暴力而選擇了輕生。浙江杭州女子取快遞時被造謠出軌快遞小哥,導致工作生活受到了嚴重影響。自媒體時代,隨意謾罵、侮辱他人尊嚴等語言暴力現象層出不窮,嚴重侵犯個人的聲譽、隱私以及人格尊嚴。有些網民抱著法不責眾的心態隨意在網絡上發表言論,加之幕后推手惡意引導,導致很多本可以靜下心來討論的話題在網絡上變成了一場罵戰[4]。在熱點過后,人們不再關注當事人的處境,只有當事人獨自承受著網絡施暴者給他們帶來的傷害。
二、自媒體傳播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準入門檻低、違法成本低
傳統媒體的設立和發布信息要經過層層審核,而自媒體時代,大眾只需一部手機就可以成為信息發布者。由于自媒體平臺注冊方便、門檻低,導致用戶的素質參差不齊。目前,自媒體正處于蓬勃發展時期,法律法規還未及時更新,因此,違法的低成本加劇了傳播亂象的發生。
(二)政府部門監管難
每個自媒體用戶的道德觀念、個人訴求都不一樣,一些用戶缺乏規則意識與底線意識,為了制造輿論熱點甚至不惜歪曲事實。還有一些用戶發布的信息內容觸犯了法律,例如,短視頻創作領域存在挪用他人創意、違規使用他人拍攝的短視頻等,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權。隨著自媒體在手段、技術上的更新,呈現出管理運營機構化等特點,進一步增加了政府監管治理的難度。同時,政府監管模式和思路的陳舊、涉及的部門眾多、主體責任不清,造成協同聯動能力不夠,難以杜絕有害信息、虛假新聞的傳播。
(三)自媒體平臺把關難
人們都有獵奇的心理,有些人熱衷于看“熱鬧”,因此,自媒體平臺要把好信息的入口關、審核關[5]。當前,自媒體平臺對信息審核把關的難點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審核人員面對海量的信息,審核壓力大,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漏網之魚”;另一方面,平臺采用技術手段進行審核,難免存在審核不嚴格或者過于嚴格的問題,不利于信息的正常流通。
三、自媒體傳播防范策略
(一)完善法律法規,規范自媒體發展
為了保障網絡安全,維護網絡空間主權和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我國《網絡安全法》于2017年6月1日開始施行,《互聯網用戶公眾賬號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于2017年10月頒布。此外,針對侵犯個人權利的行為,《民法典》《侵權責任法》《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也作出了相應規定。互聯網是公共空間,自媒體屬于新興事物,且發展迅速,法律法規的制定相對具有滯后性。因此,我國在推進自媒體法治化建設的進程中,要根據具體國情及時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明確自媒體傳播主體責任,發揮法律約束力,為自媒體傳播的良好秩序提供有力保障。
(二)加強政府監管,凈化自媒體市場
網絡謠言影響惡劣,政府相關部門要壓緊壓實對自媒體平臺的監管責任,落實實名認證和分類管理制度。比如,政府網絡信息部門要加強輿論引導力,將辟謠和禁謠相結合,利用大數據、算法推薦等技術對網絡謠言進行攔截,提升治理能力,消除謠言傳播帶來的隱患。對于謠言,一方面,政府相關部門要及時公開事實真相;另一方面,要使用法律手段懲處造謠者,切斷有害信息的傳播。與此同時,政府相關部門還要增強網民鑒別信息真偽的能力,充分利用“三微一端”提升輿論引領力,掌握網絡領域的話語主動權。
(三)平臺要加強審核力度,及時清理不良信息
自媒體平臺要做好內容的把關人、審核人的角色,通過技術手段及時清理有害信息,及時辟謠,避免不實信息在平臺肆意傳播。
(四)加強自媒體人的管理,提供優質內容
每一個用戶都是“議程設置者”,每一個用戶都能設置自己的個性化議程。筆者認為,相關平臺要鼓勵自媒體運營主體生產高質量的信息內容,深耕垂直領域,為大眾提供優質內容。例如,嗶哩嗶哩的知識類分享短視頻平臺搭建了網絡學習空間,讓用戶在互動中共享學習場景。另外,平臺要鼓勵原創、打造精品,輸出受眾喜愛的、有價值的信息內容。例如,傳統文化類短視頻創作者可以利用故事化表達方式,營造獨特的文化意境,展現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自媒體的運營者要有法律意識,遵守平臺規則,遵守公序良俗,恪守不造謠、不傳謠的底線,規范自己的網上行為。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言論的邊界在哪里,自媒體的邊界就在哪里。
四、結 語
當前,自媒體傳播失范現象嚴重,這就要求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法律監管,平臺要加強把關審核力度,自媒體運營者要加強自身管理。只有通過多方的合力,構建起合理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引導自媒體用戶理性看待社會現象,才能讓自媒體傳播生態更加清朗。
參考文獻:
[1] 葛自發,王保華.從博弈走向共鳴:自媒體時代的網絡輿論治理[J].現代傳播,2017(8):140-144.
[2] 彭蘭.連接與反連接:互聯網法則的搖擺[J].國際新聞界,2019(2):20-36.
[3] 謝新洲,胡宏超.社交媒體用戶謠言修正行為及其影響路徑研究———基于S-O-R模式與理性行為理論的拓展模型[J].新聞與寫作,2022(4):57-69.
[4] 劉永昶.生活的景觀與景觀的生活———論短視頻時代的影像化生存[J].新聞與寫作,2022(4):24-32.
[5] 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2021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EB/OL].https://mp.weixin.qq. com/s/gwVyqaMwjEay1wmrCD0SFw,2021-06-02.
[責任編輯: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