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俊衡
摘 要:在疫苗研發、接種以對抗COVID-19的過程中,主流媒體對新冠疫苗的報道關系到公眾對新冠疫苗的認知和接種積極性。本文以《人民日報》官方微博所發布的新冠疫苗相關報道為研究對象,使用內容分析法探索其報道特征,通過高頻詞統計分析了文本建構特征,并計算出各議題的傳播效果。研究發現,《人民日報》官方微博重點報道了新冠疫苗的研發過程,并通過各種呈現策略,重點凸顯了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增強了內容的可信度,建立起了公眾接種疫苗的信心,有效提高了公眾的接種意愿。
關鍵詞:新冠疫苗;《人民日報》;文本特征;影響力
中圖分類號:G2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3)05-0121-04
一、引 言
2020年底,中國研發的新冠疫苗正式上市,并展開了全民接種工作,截至2021年6月,國內新冠疫苗接種逾10億劑,接種工作在短時間內獲得巨大突破。在此過程中,媒體對新冠疫苗的報道具有重要影響,直接關系到公眾的疫苗認知、輿論和接種行為[1]。本文以《人民日報》官方微博所發布的新冠疫苗相關報道為研究對象,以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發布的222篇新冠疫苗相關報道做為樣本,以此分析主流媒體對新冠疫苗報道的呈現特征、文本內容特征和傳播效果。
二、研究過程
首先,通過內容分析法從議題設置、消息來源和呈現形式三個方面考察《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對新冠疫苗的呈現。其次,通過編寫Python程序,對文本進行分詞,提取了文本報道中的高頻詞,并分析了新冠疫苗的文本內容特征。最后,統計新冠疫苗報道的評論量、轉發量和點贊量,計算出各議題的活躍度、傳播度和傳播影響力指數,綜合二者進行傳播效果評估。
根據實際情況,將新冠疫苗報道議題分為八個類目:疫苗研發、疫苗科普、疫苗政策、疫苗生產/出口、疫苗安全性、疫苗促進宣傳、疫苗接種情況以及疫苗相關信息。將消息來源分為六個類目:專家、政府官員、政府部門、世界組織、其它和模糊。其中,“其它”指除去上述四類來源以外的消息渠道,如民間個人、企業等;“模糊”指報道中沒有提及消息源或是無法分辨消息源。報道呈現形式可分為三個類目:文章、短文+圖片以及短文+視頻。先抽取奇數編號報道共45篇(20%)試編碼,Holsti信度檢驗系數為0.87,通過了信效度檢驗,最后完成全樣本編碼。
三、新聞報道特征
(一)時間特征
從發布時間分布上看,從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國暴發不久,《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便發布了新冠疫苗相關新聞,并進行了持續報道;2020年11月前,《人民日報》官方微博月發布的相關報道數量較少,次月發布的數量開始增加,2021年5月,又急速下滑。時間分布上,出現過三個峰值,分別為2020年4月(開展疫苗臨床試驗)、2021年1月(疫苗上市)和2021年4月(疫苗大范圍推廣)。從整體上看,《人民日報》官方微博關于新冠疫苗的報道主要集中在疫苗上市后,并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
圖1對新冠疫苗報道的議題設置進行了統計。其中,報道新冠疫苗研發過程的疫苗研發議題(42篇,18.92%)獲得了高度關注,占比多且貫穿整個時間線。傳播新冠疫苗知識的疫苗科普議題(39篇,17.57%)和反映疫苗接種情況的議題(35篇,15.77%)關注度也很高,但報道主要集中在疫苗上市后。疫苗促進宣傳議題(22篇,9.91%)和疫苗安全性議題(16篇,7.21%)占比均不高,前者的報道集中在2021年4月,后者的時間分布一直很平緩。疫苗生產/出口議題(16篇,7.21%)和疫苗政策議題(15篇,6.76%)占比較低,前者的報道集中在2020年12月,后者集中在2020年9月后。在議題劃分時,我們將上述七個議題以外的報道都納入疫苗相關信息議題。值得注意的是,疫苗相關信息的議題有37篇,占比16.67%,這也說明了新冠疫苗信息的呈現較為多樣。
(二)消息來源特征
筆者對新冠疫苗報道的消息來源進行了統計,在所有報道中,50.00%的報道來源于權威渠道(政府部門和專家),31.09%的報道沒有提供明確的消息來源;消息來源為國際組織、其他和政府官員的占比很少,分別為8.56%、7.20%、3.15%。進一步分析發現,疫苗研發、疫苗政策、疫苗安全性和疫苗接種情況議題的主要消息來源為“政府部門”;疫苗科普和疫苗促進宣傳議題的主要消息來源為“專家”;疫苗生產/出口和疫苗相關信息議題的主要消息來源為“模糊”。由此可見,《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強化了部分重要議題消息來源的權威性,提高了報道信息的可信度和說服力。
(三)呈現形式特征
對新冠疫苗報道的呈現形式進行統計分析后發現,《人民日報》官方微博采用“短文+圖片”形式的報道占比為50.00%(111篇);采用“短文+視頻”形式的報道占比為48.20%(107篇);采用“文章”形式的報道占比為1.80%(4篇)。筆者對八個議題報道的呈現形式做了細分,發現疫苗生產/出口、疫苗促進宣傳和疫苗相關信息三個議題偏向采用信息容量大、認知門檻低的“短文+視頻”方式;疫苗研發、疫苗科普、疫苗政策、疫苗安全性和疫苗接種情況五個議題偏向采用直觀、易于抓住受眾注意力的“短文+圖片”方式。事實上,圖片和視頻也是最能激發受眾閱讀及轉發興趣的內容呈現形式,能夠提高傳播效果[2]。
四、文本特征分析
本文使用Python第三方中文分詞庫jieba的“精確模式”進行文本分詞,并統計和提取了詞頻,形成了圖2的詞云圖。整體看,“疫苗”“接種”“新冠”“中國”“病毒”“研發”“國家”以及“臨床試驗”是新冠疫苗報道中出現最頻繁的詞匯。“疫苗”與“接種”提及最多,說明新冠疫苗報道的核心是疫苗接種問題。文本中,“疫苗”“接種”與“新冠”“病毒”常常一起搭配,說明在討論新冠疫苗接種問題時,通常也會提及新冠病毒情況;“研發”“臨床試驗”也提及較多,這與前文議題的統計結果一致,說明新冠疫苗研發過程是新冠疫苗報道的重點。

筆者提取了各議題排名前十的高頻詞,以此分析各議題的文本內容特征發現:第一,在疫苗研發方面,該議題聚焦國內新冠疫苗研發,尤其是重點關注臨床試驗,詳細介紹了新冠疫苗各實驗階段的具體情況。一方面是告知公眾“我們距離戰勝病毒越來越近”,以增加公眾抗疫信心;另一方面是讓公眾知曉我國新冠疫苗是嚴格按照疫苗研發標準研發的,凸顯了新冠疫苗的安全性。第二,在疫苗科普方面,該議題的核心是介紹新冠疫苗的接種對象,比如向公眾科普哪些人群可以接種,哪些人群不適合接種,并通過權威專家向公眾普及新冠疫苗知識。第三,在疫苗政策方面,該議題核心是介紹國內新冠疫苗的接種方案,尤其是不同人群接種疫苗的時間安排和注意事項。同時,“免費”“價格”則表明政策的第二個重點落在公眾最為關心的“費用”問題上。第四,在疫苗生產/出口方面,“中國”“中方”指代國家主體,而“巴基斯坦”“發展中國家”強調中國提供疫苗援助的對象。該議題主要報道了中國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疫苗援助的事實,凸顯了中國的國際擔當和責任。第五,在疫苗安全性方面,該議題聚焦公眾最關心的兩個問題,即新冠病毒變異和疫苗的不良反應,回應了公眾對疫苗安全性的顧慮。一是新冠疫苗對變異后的病毒依然有效,說明新冠疫苗的有效性;二是國內接種新冠疫苗出現不良反應的概率很低,說明新冠疫苗的安全性。第六,在疫苗促進宣傳方面,一是直接闡釋個體接種新冠疫苗的益處來鼓勵公眾盡快接種;二是借助權威專家的影響力,強調形成群體免疫的好處。該議題從利己、利他兩個層面來建議公眾接種新冠疫苗。第七,在疫苗接種情況方面,“我國”“中國”“國家”反復強調國家主體,而“次”“累計”“億劑”強調疫苗接種的數量。該議題的核心是及時傳播我國新冠疫苗接種數量,從側面告知公眾身邊人都在接種新冠疫苗,基于“從眾”和“責任”的心理,鼓勵公眾積極參與接種。第八,在疫苗相關信息方面,該議題的文本建構大體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從國內視角,關注新冠疫苗接種實驗中的志愿者,講述與他們相關的故事;二是從國際視角,通過世界衛生組織等組織獲取的信息反映我國新冠疫苗相關情況,以提高新冠疫苗的接種率。
五、報道傳播效果分析
本研究借鑒了清博大數據平臺的微博傳播指數計算公式,對新冠疫苗報道議題的活躍度(W1)、傳播度(W2)和傳播影響力(BCI)進行計算,通過比較各議題的活躍度、傳播度和傳播影響力,可以了解各議題文本特征和傳播策略運用的效果。
首先,活躍度最高的是“疫苗研發”(W1=3.76),最低的是“疫苗政策”(W1=2.77)。其次,各議題傳播度和傳播影響力一致,從高到低依次為疫苗政策(W2=12.63,BCI=1705.01)、疫苗科普(W2=12.25,BCI=1686.34)、疫苗研發(W2=12.21,BCI=1683.73)、疫苗促進宣傳(W2=12.20,BCI=1661.82)、疫苗相關信息(W2=12.04,BCI=1656.89)、疫苗接種情況(W2=11.58,BCI=1596.96)、疫苗安全性(W2=11.21,BCI=1526.02)和疫苗生產/出口(W2=10.91,BCI=1486.51)。雖然疫苗政策議題的活躍度最低,但其傳播度和傳播影響力最高,說明該議題的傳播效果最好,獲得了公眾的廣泛認可;疫苗生產/出口議題的傳播度和傳播影響力都最低,表明該議題的傳播效果有限;疫苗科普議題不僅活躍度高,其傳播度和傳播影響力也很高,側面反映新冠疫苗知識的普及符合公眾需求。
六、結論與討論
(一)采用各種呈現策略,增強報道內容可信度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在報道新冠疫苗的相關信息時,無論是時間分布、議題取向,還是消息來源、呈現形式,都極具策略性。時間分布上,主要集中在疫苗臨床試驗和疫苗上市前后,并選擇不同時間進行不同側重的報道,以實現報道的整體平衡;報道議題上,分八個議題對疫苗進行呈現,詳細報道了新冠疫苗各個方面;消息來源上,有約50%的報道以政府部門、專家為消息來源,有意強化消息來源的權威性;呈現形式上,主要采用“短文+視頻”“短文+圖片”等易于認知且能快速抓住受眾注意力的呈現形式??偠灾趫蟮佬鹿谝呙绲南嚓P信息時,《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做出了周全的考慮和規劃,各種信息呈現策略的使用有效增加了信息的說服力,提高了報道傳播效果。
(二)重點關注疫苗安全性,提高公眾對疫苗的認可度
文本內容上,各議題的文本建構各有特征,但是,都以凸顯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為核心,努力建立起公眾對接種疫苗的信心。首先,《人民日報》官方微博通過詳細報道新冠疫苗的研發過程,積極科普新冠疫苗相關知識,引導公眾正確認知新冠疫苗;其次,對于網絡上蔓延的負面情緒和不實言論等,《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及時給予公眾正面回應,建立公眾對接種新冠疫苗的信心;最后,通過報道國內新冠疫苗接種數量及權威專家的建議等,多維度、多視角地展現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聚焦關鍵影響因素,有效減少疫苗接種阻礙
疫苗接種意愿的影響因素眾多,涉及公眾對疫苗的感知有效性、感知安全性、接種費用和接種便利性等[3]?!度嗣袢請蟆饭俜轿⒉┰趫蟮纼热萆?,重點凸顯了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政策傳播上,重點強調了新冠疫苗“免費接種”這一政策。雖然疫苗政策議題的報道數量不多,但其傳播度和傳播影響力很大,公眾對國家出臺的“免費接種”政策給予高度肯定。由此可知,《人民日報》官方微博聚焦新冠疫苗接種的關鍵影響因素,科學報道了新冠疫苗的相關信息,減少了公眾接種疫苗的阻礙,提高了公眾的接種意愿。
參考文獻:
[1] 史安斌,李雨!.“疫苗猶豫”中的媒體角色:平臺治理與敘事重構[J].青年記者,2021(9):90-93.
[2] 蔣玉鼐.三家央媒2016兩會“推特”報道的盤點與啟示[J].中國記者,2016(4):62-63.
[3] YeungMPS,LamFLY,CokerR.Factorsassociatedwiththeuptakeofseasonalinfluenzavaccination inadults:asystematicreview[J].JournalofPublic Health,2016:183-194.
[責任編輯: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