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文靜
摘 要:媒體對司法活動的報道是當今法學界與新聞傳播學界共同關注的課題。監督司法本是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應有之義,但是,隨著傳統的輿論格局發生變化,媒介審判現象頻發。厘清輿論監督與媒介審判之邊界問題,有利于新聞媒體明確自身角色與責任,形成媒體與司法之間良性互動的和諧關系,從而推動二者共同發展。本文通過系統歸納總結相關文獻,并結合現有的各項規章制度,試圖為劃定輿論監督與媒介審判之邊界提供建議,探索防止新聞媒體越界的具體舉措。
關鍵詞:輿論監督;媒介審判;邊界建構
中圖分類號:C912.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3)05-0125-04
在我國,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代表公眾行使各項權利。新聞記者的采訪、報道為公眾與司法機關之間搭建了橋梁,擴大了司法監督的范圍和力度。輿論監督實質上是人民的監督,是人民群眾通過各種媒介對黨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1]。進入互聯網時代,自媒體不斷發展,主流媒體的話語權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為了牢牢掌握輿論引導的話語權,部分新聞媒體通過獨家、首發等形式來增加自身的關注度。激烈的媒體競爭下,部分媒體逐漸忽視了自身的角色與定位,對公眾賦予自身的輿論監督權認識不夠深刻,出現了一些越界行為。針對這種現象,本文主要探討了輿論監督與媒介審判的邊界,旨在尋求合適的新聞媒體自我管理舉措,規范新聞媒體的報道行為,最大限度規避媒介審判現象。
一、輿論監督與媒介審判的邊界建構
輿論監督與媒介審判之間的邊界不是從國外“移植”來的,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我國新聞傳播實踐的過程中逐步明確的。目前,我國輿論監督與媒介審判的相關規章制度雖然還不夠完善,但是,我們仍可以從中尋找可以借鑒的內容,并結合我國新聞傳播的具體實踐,為輿論監督與媒介審判劃定邊界。
通過梳理現有的條例規定可以發現,雖然我國沒有專門的新聞法,但是,對于新聞報道的相關規定一直在不斷完善,新聞傳播行業的準則與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規定共同建構起輿論監督與媒介審判之間的邊界。隨著新聞傳播實踐的不斷深入和相關問題的逐漸暴露,這一邊界不斷明確,對新聞傳播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關于人民法院接受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若干規定》《關于司法公開的六項規定》均明確了新聞媒體的相關行為,肯定了新聞媒體具有輿論監督的權利,同時,也明確禁止新聞媒體干預司法審判活動,即進行媒介審判。
(一)2019年修訂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
該準則第六條第四項規定,新聞工作者應維護司法尊嚴,依法做好案件報道,不干預依法進行的司法審判活動,在法庭判決前不做定性、定罪的報道和評論,不渲染兇殺、暴力、色情等。
該準則從新聞工作者的職責出發,明確禁止新聞媒體干預依法進行的司法審判活動。媒介審判所包含的法庭判決前進行定性、定罪等內容也被明確禁止。由于司法案件多為具有重大社會影響的刑事案件,包含大量具有沖突性的內容,因此,該準則還限制了具體的報道內容(如兇殺、暴力、色情等),明確指出不得渲染此類細節內容。由此可見,媒介審判已被明令禁止。“不干預依法進行的司法審判活動,在法庭判決前不做定性、定罪的報道和評論,不渲染兇殺、暴力、色情等”,正是對輿論監督與媒介審判之間的邊界建構。《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從新聞工作者應該具備的道德要求出發,劃定了輿論監督與媒介審判的邊界,揭示了媒介審判的非正當性。
(二)2009年施行的《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
該辦法第十八條規定,新聞記者使用新聞記者證從事新聞采訪活動,應遵守法律規定和新聞職業道德,確保新聞報道真實、全面、客觀、公正,不得編發虛假報道,不得刊播虛假新聞,不得徇私隱匿應報道的新聞事實。
該辦法從新聞記者采訪、報道活動的角度出發,對新聞媒體具體的新聞傳播實踐作出了規定。媒介審判在法庭審判之前便作出定性、定罪報道及評論,顯然是沒有事實依據的,也未遵循真實性、客觀性原則,因此,不符合新聞報道應遵守的相關原則。新聞記者在新聞報道活動中必須遵守法律規定和新聞職業道德,嚴防媒介審判,一切以事實為準繩,僅對已經發生的事實進行報道,避免干預司法活動。《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從新聞實踐的角度出發,劃定了輿論監督與媒介審判的邊界,指出了新聞記者應遵守的新聞報道原則。
(三)2009年實施的《關于人民法院接受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若干規定》
該規定第一條明確指出,人民法院應當主動接受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對新聞媒體旁聽案件庭審、采訪報道法院工作、要求提供相關材料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具體情況提供便利。
第九條明確規定,人民法院發現新聞媒體在采訪報道法院工作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新聞主管部門、新聞記者自律組織或者新聞單位等通報情況并提出建議,違反法律規定的,依法追究相應責任。
1.損害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泄露國家秘密、商業秘密的;2.對正在審理的案件報道嚴重失實或者惡意進行傾向性報道,損害司法權威、影響公正審判的;3.以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法官名譽,或者損害當事人名譽權等人格權,侵犯訴訟參與人的隱私和安全的;4.接受一方當事人請托,歪曲事實,惡意炒作,干擾人民法院審判、執行活動,造成嚴重不良影響的;5.其他嚴重損害司法權威、影響司法公正的。
該規定是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專門明確了人民法院接受新聞媒體輿論監督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及問題,內容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明確新聞媒體具有監督人民法院的權利,人民法院也具有主動接受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責任與義務,應當為新聞媒體的監督提供便利。但是,這種監督并不是毫無限制的監督,而是在一定邊界內展開的監督。由此可見,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的權利,但是,這項權利也具有一定的限制,新聞媒體應當在承擔一定義務的基礎上行使自己的權利。新聞媒體要承擔的義務包括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利益,保守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公正報道;維護被報道者的名譽權等人格權,保護其隱私及安全;維護司法權威等。《關于人民法院接受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若干規定》從新聞媒體的權利與義務出發,劃定了輿論監督與媒介審判的邊界,明確表示新聞媒體具有輿論監督的權利,但是,應當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行使權利。
(四)2009年實施的《關于司法公開的六項規定》
該規定開頭便表明了目的:落實公開審判的憲法原則,擴大司法公開范圍,拓寬司法公開渠道,保障人民群眾對人民法院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提高司法民主水平,規范司法行為,促進司法公正。
該規定從立案公開、庭審公開、執行公開、聽證公開、文書公開、審務公開六個方面明確了需要進行司法公開的內容,并著眼于司法公開的各個程序,具體闡述了各個環節需要公開的內容。雖然該規定是從人民法院的角度來明確相關內容的,但是,從具體要求中也可以總結出新聞媒體需要進行輿論監督的內容。司法公開是憲法規定的原則,是為了保障人民群眾對人民法院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新聞媒體進行輿論監督是人民群眾賦予的權利,目的也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由此可見,輿論監督與司法公開是相互配合的,二者都是為了保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但是,新聞媒體應當嚴格遵守相關法律規定,防止越界。《關于司法公開的六項規定》從輿論監督的范圍出發,劃定了輿論監督與媒介審判的邊界,指出了新聞媒體監督司法活動的具體內容,對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活動具有指導意義。
此外,《憲法》《刑法》《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關于加強民意溝通工作的若干意見》也均對新聞媒體的傳播活動作出了規定,指出新聞媒體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輿論監督,維護司法公正與司法權威,避免媒介審判發生。
二、防止越界的方法
在輿論監督與媒介審判的邊界建構中,相關規定分別從新聞工作者應該具備的道德要求、新聞實踐、新聞媒體的權利與義務以及輿論監督的范圍四個方面劃定了輿論監督與媒介審判的邊界。從邊界建構中可以看出,新聞媒體是輿論監督與媒介審判的主體,因此,新聞媒體只有從根源上認清二者之間的邊界,在輿論監督的邊界內進行監督,自覺規避媒介審判,才能形成權利運用的良性循環,維護司法權威與公正。
(一)新聞媒體要尊重報道客體
新聞媒體通過新聞采訪與報道活動來行使自身的輿論監督權利,新聞采訪活動必然要圍繞著報道客體展開。由于司法活動社會影響較大,其報道客體具有顯著性,人們對報道客體的情況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因此,新聞媒體要在滿足人們知情權、參與權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尊重報道客體,并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對報道客體進行報道。一方面,新聞媒體要尊重報道客體的名譽權、肖像權等人格權;另一方面,新聞媒體也要保護報道客體本身享有的隱私權等[2]。目前,部分媒體在報道司法案件時,不僅會夸大報道客體本身的情況,還會通過各種手段挖掘報道客體的其他信息,放大事件的沖突性、戲劇性,以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這些現象超出了輿論監督的范圍,是媒介審判的慣用伎倆。
新聞媒體尊重報道客體,既是新聞行業的職業道德所要求的原則,也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的義務。新聞媒體應明確界限意識,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輿論監督,尊重報道客體。
(二)新聞媒體要把關報道內容
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具有上傳下達的作用。新聞媒體本身具有職業特殊性,行使輿論監督權利的同時也承擔著社會責任,要履行社會義務。因此,新聞媒體要發揮自身的把關作用,剔除司法案件中可能會對社會秩序造成惡劣影響的內容,最大程度地降低事件的負面影響。比如,新聞記者不僅要全面、真實、準確、客觀地報道事件,也要嚴格把關,避免色情、暴力、兇殺等內容,遵守新聞職業道德。在報道具有惡劣社會影響的案件時,要減少對犯罪細節的描寫,將人們在閱讀新聞作品時可能產生的不適感降到最低;在報道醫患關系等涉及雙方利益沖突的案件時,應聽取雙方的意見,避免新聞報道失衡。
新聞媒體把關報道內容既是人們賦予新聞媒體的權利,也是新聞媒體應履行的義務。新聞媒體在采訪、報道活動中應深入現場,掌握第一手的報道材料,多方求證,確保報道內容準確、客觀。
(三)新聞媒體要區分報道形式
在新聞寫作的過程中,新聞媒體會根據新聞信息的具體內容,采用適宜的新聞報道形式。不同的報道形式承擔著不同的報道職責:消息短小精悍,注重傳達事件的最新發展;評論注重表達觀點與評價,承擔著輿論引導的作用。新聞媒體在報道司法案件時要注意區分報道形式,不僅要恰當使用各種報道形式,使新聞報道形式為報道內容服務,也要嚴格區分各種報道形式的作用,避免造成誤解,影響社會秩序。此外,新聞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時,應根據具體情形區分報道形式,在發布新聞報道時,要明確標注新聞的形式,使人們一眼就能看出新聞報道是消息還是評論,比如,消息需加消息頭,評論需在標題或報道內容中明確表示觀點。
新聞媒體區分報道形式既是新聞形式為內容服務的要求,也是便利人們閱讀新聞報道的途徑。新聞媒體綜合使用各種新聞報道形式,不僅有利于全面深入地報道事件,也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四)新聞媒體要及時糾正失實內容
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時不僅要做到具體真實,確保新聞各要素真實,還要做到總體真實,要反映事物的整體發展趨勢。司法案件所涉及的人物、事物較多,因此,需要相關部門介入調查,通過多方求證,搜集各類線索,力爭做到司法公正[3]。然而,專業調查人員也有可能因為一些細節導致認識錯誤,更不必說未經過專業調查訓練的新聞媒體了。事物本質的暴露過程與新聞記者的綜合素質都有可能導致新聞失實,從該角度來說,在新聞媒體中建立完善的糾錯機制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新聞媒體發現新聞失實后,要第一時間進行澄清糾正,最大程度地降低錯誤信息對人們的消極影響;另一方面,新聞媒體要注重完善糾錯機制,科學設定新聞失實行為的處罰措施,確保實施流程規范,激勵新聞從業人員發布真實、準確的新聞報道。
新聞媒體及時糾正失實內容既是承擔其社會責任的重要表現,也是增強自身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的有效途徑。新聞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的過程中要最大程度地確保新聞的真實性,維護好自身形象。
(五)新聞媒體要明確定位自身角色
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代表人民對社會進行監督,必須認清自身的社會角色。首先,新聞媒體在報道時,應自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新聞采訪活動。司法案件中,司法機關有權對案件做出定性、定罪、量刑等,新聞媒體作為監督者,需要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但也要避免對司法案件進行媒介審判[4]。其次,新聞媒體不僅要明確定位自身角色,意識到報道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也要在行業準則的自律與公眾的他律之中明確自身角色,依法進行監督。此外,新聞記者也要嚴格要求自己,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信念,努力做到為人民服務。
新聞媒體明確定位自身角色,既有益于發揮輿論監督作用,也有助于推動權力的合法運行。新聞媒體要時刻牢記自身職責,自覺承擔起弘揚社會主旋律、傳播社會正能量、維護社會秩序的使命。
三、結 語
新聞媒體作為新聞報道的主體,必須厘清輿論監督與媒介審判之間的邊界。新聞媒體只有做到尊重報道客體、把關報道內容、區分報道形式、糾正失實內容、明確定位自身角色,才能真正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避免掉入媒介審判的深淵。
輿論監督與媒介審判之間的邊界仍在隨著新聞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變動。新聞媒體要防止越界,不僅要遵守現有的各項規章制度,也要緊跟社會實踐的發展,不斷調整自身的報道行為,從而合法監督司法案件。
參考文獻:
[1] 沃爾特·李普曼.輿論[M].常江,肖寒,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2] 劉丹.論大眾傳媒輿論引導與“輿論審判”的關系[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4.
[3] 范貞.傳媒監督司法審判的邊界[D].廣州:暨南大學,2013.
[4] 賀.媒體審判:錯位的新聞監督[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6.
[責任編輯: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