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若蕾
摘 要:本文基于價值共創理念,結合實踐工作經驗,從產學研融合、新聞傳媒資源整合、地方輿情中心建設、新聞人才培養四個方面入手,闡述了高校、黨委宣傳部、媒體單位以及學生價值共創模型,分析了部校共建新聞學院的建設現狀,旨在為新時代新聞學院建設與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價值共創;新聞行業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3)05-0154-03
新聞學院是培養新聞人才的重要陣地,目前,眾多高校陸續開展的“部校共建”工作,為新聞學術資源研究以及人才培養供給提供了更多便利條件。但是,一些人認為部校共建模式也面臨著一些困境,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輿情教育缺失”問題。如何實現各方的價值創造,已經成為了當下新聞學院發展的重要內容。基于此,本文以“價值創造”理論為基礎,將地方黨委宣傳部、新聞學院、媒體單位、新聞學院學生作為價值創造的主體,探討了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加強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建設,為新聞教育發展和新聞人才培養提供更多的理論基礎和現實依據。
一、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建設現狀
(一)時代背景———加速產學研融合步伐
一直以來,部校共建都是國內新聞教育界的熱捧話題,之所以會出現目前這種情況,從表面上看,部校共建模式能夠實現多方資源的整合,通過搭建合作平臺,豐富了新聞教育的路徑。從本質上分析,部校共建在經過長期學術研究后,能夠為人文社科學的發展提供助力。整體而言,部校共建新聞學院,是新聞教育育人上的創新舉措,通過充分調動社會資源、打通媒體與高校溝通渠道的綜合體現,促進產學研融合和社會學科拓展[1]。
(二)資源整合———新聞傳媒資源互補
對新聞傳媒資源進行整合,并發揮其互補優勢,是我國新聞行業的主要趨勢。有學者指出,當下的媒體資源在各種新傳播技術的加持下,可以進一步促進資源的整合,加快資源整合速度,而此過程也會對傳統的新聞生產方式帶來較大的影響與沖擊。新聞傳媒行業資源主要包括信息來源、媒介技術、受眾廣度三個方面,其質量好壞直接與新聞行業發展掛鉤[2]。由于在對新聞媒體和傳媒資源進行挖掘時,還需要大量新聞人才,而發展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則有利于新聞人才的培養,更有利于開創資源整合與互補的新局面。
(三)聯動發展———共建地方輿情中心
大數據技術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高校科研工作的進展,而地方輿情中心的建設也與高校的發展相契合。目前,高校科研+大數據技術憑借自身優勢,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服務。實踐證實,地方輿情中心建立后,能夠主動承擔重點學術課題研究工作,利用大數據功能進行輿情分析,進而拓展主流價值觀輿論引導、新聞輿論傳播特征分析、網絡輿情監測處置等各項工作。
(四)基層需求———加強新聞人才培養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新聞傳播方式、途徑均發生重大改變,對于各級宣傳部門和新聞院校而言,加強新聞人才的培養,不僅能夠滿足基層傳媒需求,也是培養數字化新聞人才的關鍵舉措。在新時代背景下,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具備較強的實操能力。此外,還要有一定的創新能力。立足于人才培養的角度分析,部校共建新聞學院,能夠為新聞人才的培養搭建平臺,傳授新聞行業最前沿、高新的咨詢、技術等,如影視調色、剪輯、攝影等,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新聞專業人才自身業務能力[3]。
二、價值共創理論
(一)價值共創理論發展
價值共創理論來源于營銷管理學,是該學科的關鍵組成部分之一,現如今,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企業市場競爭環境的改變,價值共創理論也有了新的定義,有關價值的創造不再由企業獨立完成,而是各方廣泛參與,通過互動共同創造。目前,針對價值共創的研究,在內容上主要包括兩個領域,分別為消費領域和生產領域。從學科的角度出發,價值共創則主要集中在思想學科、宏觀經濟理論等學科上。國內外學者通過大量研究認為,價值共創強調每個參與方均要在價值形成以及創造過程中發揮自身應有的作用。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價值共創理論開始逐漸運用在更多領域,不僅促進該領域發展,也為其發展態勢的改善提供更多助力[4]。
(二)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價值共創
1.作用分析
在部校共建新聞學院中,無論是政界,還是學界,甚至是業界,均要廣泛參與到新聞媒介生態體系中,并在其價值鏈中不斷循環,從而創造更多價值,實現多方共贏。基于上述分析認為,將價值共創理論及行為模式與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建設相結合,是把握新時代新聞教育的關鍵,同時,也能夠為高質量政務的宣傳、高水平媒體單位的建設和高價值新聞教育的發展搭建更加廣闊平臺。
2.基本要求
結合《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的文件要求,部校共建新聞學院,既要牢牢把握時代特征,也要與高校新聞人才培養轉型相聯系,更要兼顧到人才思想政治建設,全面提升未來新聞行業就業人員職業素質[5]。
3.行業導向
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在價值共創的引導下,立足于通過增強宣傳部門、高校、媒體和學生之間的協作,將價值共創作為行業的主要導向,大力培養新型復合型全媒體人才,使處在價值鏈上的各主體資源共享的同時,實現高頻率互動,重點突出跨專業、跨領域知識融合、技能融合的重點和難點,為實踐創新提供新模式。
4.聯動共生
從既往新聞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看,由于傳統機制下,價值鏈主體缺乏溝通,畢業生畢業后往往很難適應新聞和傳媒行業的發展。在新政策的引導下,無論是行業實踐需要,還是人才培養要求,會使各主體形成聯動效應,發揮價值鏈合力,實現共同創造、創新[6]。
三、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價值共創各主體
從價值共創理論在各領域的實際應用情況看,在共創價值過程中,主體之間的行為要以互動為主。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各主體之間,也要進行相應的互動,形成高效的互動機制。
(一)高校
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為高校新聞教學改革提供更多便利條件。如今,高校針對新聞專業的教學方向、教學模式等進行了整合、優化與調整,開始運用更加先進的自動化管理平臺,充分發揮文化服務職能。新時期,高校還要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改進自身服務,與新媒體銜接,實現協同發展。針對各類教學活動,要加大宣傳力度,豐富活動形式,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VR技術、AR技術組織相關活動,或者借助多種先進設備,從視覺、聽覺多個方面增強讀者感知,為學生帶來更多具有交互性質的服務體驗。此外,通過科學技術的多年發展與運行,數字化和信息化技術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簡單的技術范疇,而是具有更加嚴密的邏輯架構[7]。目前,在應用數字技術時,不再將其作為內部組織單一節點變現的主要工具,而是借助大數據功能,對內部運營、管理流程進行整合,突出價值鏈增值過程。在這種情況下,要求高校不僅要具備大數據整合思維,還要關注數據整合能力的提升,立足于戰略發展高度,從全局出發,全面把握內部大數據流通與運用的整個過程。
(二)政府
由于新媒體的發展,各種新聞傳播平臺逐漸走進大眾視野,新華社、央視網、各級政府政務服務等開始入駐移動短視頻傳播平臺,通過引導大眾輿論,及時對不正確的思想和行為進行糾正,在傳播時代主流價值觀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政府部門要借助新媒體的優勢,包括先進技術、快速傳播速度等,通過不斷交流與觸碰,發揮自身獨特的主流新聞傳播價值,滿足新聞專業學生多元需求,而且這也是大眾文化傳播所需要的。值得注意的是,技術的發展是無法決定教學工作的未來,政府在價值鏈上所發揮的公信力和權威性不容置疑,在輿論引導和監督管理中仍然發揮巨大優勢,只有借助優勢,才能不斷提高部校共建新聞學院的質量。一般認為,傳統媒介能力出現分化后,會導致媒介種類不斷增加[8]。但也有學者認為,目前媒介傳播形態演化的主要趨勢是分化,傳統媒介并不會消亡,而是進一步分化。為應對現階段以及未來出現的職能分化,政府要加速自身的輿論平臺建設速度,實現服務平臺的轉換,針對“新常態”進行戰略轉型,并且將目光放在“聚焦精簡”上。
(三)學生
在整個價值鏈上,部校共建中學生是被培養的主體,也是未來從事媒體行業的主力軍。對于學生而言,依托部校共建的教學模式,雖然能夠為未來就業提供更多支持,并且更加貼近崗位實際情況,但是也應該注意到,無論是新聞產品還是新聞生產過程,都有極大的“一次性”的特點,加之環境復雜,所以,要引導學生進行正確區分,使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進行靈活運用。與此同時,教學過程中,校外實訓基地基礎條件比較薄弱,一旦項目發生變動,容易導致實訓終止,從而無法發揮教學作用,因此在形成長效的教學機制上,尚需要對此類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并制定相應的解決對策,以保證學生實戰化教學的順利開展[9]。而值得關注的是,由于學生、校方訴求不同,也會導致組織協調難度增大,學生雖然希望學校多組織觀摩實訓,但因企業工作環境條件差、休息時間少等原因,不愿到一線崗位就業。學校屬于教育行業,行業性質上的本質差異,也會增加協調難度,所以雙方均要承擔一定的風險。
(四)媒體單位
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人工智能以及大數據功能與社會各個領域已經達到了深度融合。在大數據背景下,社會被互聯網連成一個整體,大眾接收信息的方式和習慣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種變化既包括積極方面的影響,也包括消極方面的影響。而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對媒體單位服務進行優化,不僅能夠確保服務更加全面,而且具有層次性和互動性。新媒體的出現與發展對傳統媒體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大眾文化視域下,兩者雖然呈現此消彼長的發展態勢,但兩類媒介均將傳播大眾文化作為關鍵,以輿論引導為關鍵[10]。媒體單位作為文化職能部門,在充分發揮其傳統傳播優勢的同時,要正確看待新媒體的發展,并且利用新媒體拓展服務范圍,實現兩者的深度融合,協同發揮大眾文化傳播的引導作用,幫助部校共建新聞學院教育教學改革以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從而更好的為部校共建提供服務。
四、結 語
綜上所述,隨著傳媒產業的發展,新聞生產與分發方式發生轉變,這種轉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宏觀上,主要是指對新聞傳媒行業整體業態面貌的重塑;二是微觀上,主要體現為重塑產業業務鏈條。在價值共創理念下發展部校共建新聞學院,不僅能夠為學生、高校、媒體和政府部門之間的交流提供便利,而且也能夠實現共建共贏的目標,通過創新新聞學院建設模式,一方面能夠提高新聞人才培養的質量,另一方面也能夠推動新聞教育的發展。但是,任何一種理論在與實踐應用相結合的過程中,均要緊緊圍繞行業發展趨勢,除了建立更加完善的溝通交流機制外,部校共建新聞學院還要根據實際反饋情況,不斷形成相應的跟蹤機制,為理論的后續應用和改進提供依據。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在充分利用價值共創理論的基礎上,要深入了解新聞行業現實需求,完善聯絡機制,應對實時變化的行業趨勢,從而使人才培養與行業精準對接。
參考文獻:
[1] 沈正賦.部校共建新聞學院2.0版的深度打造與發展圖景———基于《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的出臺與實施[J].新聞春秋,2019(4):85-91.
[2] 王莉.全媒體語境下地方高校馬克思主義新聞人才培養———以“部校共建”為依托[J].傳媒論壇,2021,4(24):25-26+31.
[3] 錢聰,李鳳娥.部校共建新聞學專業人才雙向交流機制探索與實踐———以河套學院為例[J].傳媒論壇,2021,4(19):21-22.
[4] 楊柳.部校共建背景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與發展研究———以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傳媒實驗教學中心為例[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1(9):156-159.
[5] 宋依霖,陳雪.部校共建背景下新聞傳播類專業課程設置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13):22-23.
[6] 化睿云.部校共建模式下的實踐教學改革研究———以西藏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為例[J].西部學刊,2019(23):131-133.
[7] 陳冬業.媒介融合下地方高校傳媒實驗室建設路徑研究[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22,43(2):115-120.
[8] 陳曉旭,揭其濤,楊超.“部校共建”背景下地方高校新聞傳媒類教育的探索[J].傳播力研究,2019,3(8):150+152.
[9] 楊向東.青海師范大學新聞學院開展“部校共建”社會實踐大篷車活動[J].西部學刊,2018(7):2.
[10] 伍順比.民族院校“部校共建”新聞學院的探索與實踐———以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為例[J].西部學刊(新聞與傳播),2016(6):70-72.
[責任編輯: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