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公宣

近年來,福建省建寧縣公安局按照“做強警區、動態用警”的思路,對警務模式進行制度化升級、流程化再造、系統化重塑,扎實推進“兩隊一室”警務模式改革,有效集成警力、集聚信息、集中注能,切實提升“派出所主防”的能力與水平,為實現公安機關基層治理現代化注入新動能。
以資源“集約化”為導向
推動“單兵出擊”向“集群作戰”轉變
科學布局,劃分“四大警區”。立足轄區地廣人稀、節假日與平時的人口流動呈“潮汐”狀態、農村警力緊缺等實際情況,建寧縣公安局根據各鄉鎮地域特點、經濟特點、治安特點、人口特點、警力特點,將全縣9個鄉鎮劃分為四大警區,并綜合考慮地理位置、經濟基礎、警力資源等情況,確定警區“中心所”。
整合重組,打造“最強大腦”。優化派出所警力配置,一批年輕民警加入一線警隊。按照人崗相適、人事相宜、人盡其才的原則,充分整合原各派出所警力資源,將經驗豐富、研判能力強的民警調整至警區綜合指揮室,切實將警力特長之“能”,轉化為推動工作之“優”。
目前,各警區綜合指揮室都按照“1+2”(1名民警+2名輔警)模式,配強值守隊伍,承擔警情處置、指揮調度、分析研判等日常勤務的運行管理,實現扁平化、流程化運行,細化責任落實,確保定崗定位。
頂層統籌,提高“集結速度”。每個警區由一名縣公安局領導班子成員擔任指揮長,立足各警區實際,制定勤務模式的啟動程序、工作流程和規范要求,保證在處置突發事件、開展重大活動安保時,能夠快速集中優勢警力資源,迅速展開工作。
2022年年底,伊家鄉三名村民發生口角,引發數十名村民聚集,眼看社會治安風險驟增,場面難以迅速有效控制。伊家派出所立即向南部警區指揮長報告。警區隨即調集其他派出所警力趕赴現場,迅速把控現場秩序,化解事態。
“銜接緊密、配合默契,讓先期接處警民警時時刻刻都能得到警區的有力支援,這就是‘兩隊一室在合成作戰中體現出的整體聯動、高效處置。”南部警區負責人表示。
以賦能“一體化”為牽引
推動“事后兜底”向“止于未發”轉變
實現“整體智治”。各警區綜合指揮室高效聯動縣公安局指揮中心、鄉鎮綜治辦,強化日常勤務調度、警情研判、線索分析、指令推送、處警監督等工作,推動上下資源共融、內外力量互融。
2022年8月,結合多起警情研判,西部警區綜合指揮室發現一私藏槍支和非法狩獵的線索。8月19日,縣公安局統籌調動警力,開展集中收網行動,現場抓獲涉槍犯罪嫌疑人2名、非法狩獵犯罪嫌疑人3名,收繳槍支3把。
除患“精益求精”。每逢桃梨采摘季節和圩日,建寧縣內各鄉鎮人流、車流激增,綜合指揮室開展常態分析研判,社區警務隊以定點清查、動態布警相結合的方式,有針對性地開展治安巡查、交通整治,切實凈化轄區治安和交通環境。
近3年來,建寧縣公安局共查處“五類十項”嚴重交通違法行為36723起,排查清理治安隱患300余處。2022年以來,全縣交通事故總數、死亡人數、受傷人數、財產損失數同比分別下降47.06%、25%、54.55%、27.59%。
以掌控“全域化”為標準
推動“急中求慧”向“了如指掌”轉變
網格夯基,打造“警務陣地”。以信息采集為抓手,結合“百萬警進千萬家”活動,將系統信息與網格信息融合,全面推動警網融合、信息聯通。2022年以來,各警區利用基層基礎信息,成功破獲多起事關民生的案件,抓獲各類犯罪嫌疑人134名。
筑巢引鳳,動員群防群治。廣泛發動小區物業、場所保安等群防群治力量,組建“蓮鄉義警”隊伍。縣公安局指揮中心通過“三臺合一”平臺,對義警進行扁平化調度,協助警方開展信息搜集、糾紛調處、現場保護、傷員救治等先期應急處置工作。
2022年10月,均口鎮一女孩小寧報警,稱其與父母發生激烈爭執。經了解,小寧家位置偏遠,距離派出所15公里,且山路崎嶇,民警出警到場至少需要半小時。接警員擔心女孩情緒失控,做出過激行為,馬上就近調度村里的“義警”先行前往現場調解處置。僅過了8分鐘,“義警”便到達現場。經過一番勸說后,小寧父母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一家人重歸于好。
“糾紛變少了,一有事發生,民警和‘蓮鄉義警就過來處理,人際關系也越來越好了。”群眾的直觀感受真實反映了“兩隊一室”警務改革帶來的新變化。
合力保安穩、同心促提升。如今,建寧縣社會治安環境進一步改善和提升,“群眾安全感率”排名全省各縣區前列,“道路交通秩序及安全治理好評率”排名福建省第三、三明市第一,“執法工作滿意率”排名也同比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