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奮軍
囿于各種復雜原因,經過基層派出所調查的案件中,以證據不足對違法嫌疑人作出不予處罰的案件占較大比例。為實現執法公正,最大限度地維護社會穩定,基層派出所需要及時、全面開展案件調查,盡量避免存疑不處罰案件的發生,并從矛盾化解、釋法說理等方面做好存疑不處罰案件的后續處理工作。
一、導致出現存疑不處罰案件的原因分析
(一)調查不及時
辦理案件最主要的是收集證據,證據是案件處理中最為寶貴的資源。根據《110接處警工作規則》第十六條的規定,“對接報的符合本規則規定范圍中的重大案(事)件,應當根據警情的性質、事態規模、緊急程度,及時報告分管負責人,并按照工作預案和分管負責人的指示,迅速派警處置”。在接到警情的第一時間根據警情性質及時調查處置是基層民警的基本職責。如果調查不及時,必然會影響案件的順利辦理。
例如,某派出所辦理的馬某某毆打他人案。2022年10月29日凌晨3時許,閆某(女)報警稱,其在耕地時被同村李某毆打致傷,要求處理。派出所民警接警后告知閆某先自行去醫院治療,民警并未到現場進行處置,直至11月3日才對違法嫌疑人李某傳喚詢問。李某拒不承認毆打閆某的事實。而閆某案發后第一時間前往醫院治療,醫療費用5000余元,因未第一時間對受害人體表檢查,導致傷情鑒定時體表未發現外傷,鑒定機構作出無輕微傷的鑒定意見。后來,上級機關以違法事實不成立作出不予處罰的決定。因對結果不服,閆某多次向信訪、紀檢、督查部門投訴辦案民警,引發社會不良影響。
(二)調查不全面
警情發生后,全面收集證據是正確判斷警情性質的基礎,如果證據收集不全面,將影響案件的定性及正確處理。例如,某派出所辦理的張某某毆打他人案。2021年某月的一天,韓某和其丈夫任某在平整耕地時,因土地糾紛與張某發生爭執。后韓某被張某騎電動車致傷。當地派出所民警接警后及時到現場進行了調查,因現場無證人,張某否認其毆打韓某的事實,警方作出了不予處罰的決定。韓某不服提起行政復議。在復議過程中,韓某稱現場不遠處有兩名證人存在,但派出所未進行調查。最終,公安機關的不予處罰決定被撤銷。
(三)行為人缺乏誠信意識
因行政處罰會對違法嫌疑人帶來不利影響,調查處理中,違法嫌疑人基于避重就輕的心理對案件事實否認、抵賴、拒不交代的情形時有發生。在證據“一對一”的情況下導致案件事實存疑,無法對違法嫌疑人作出行政處罰的情形也時有發生。
(四)證人拒絕作證
執法辦案中,證人證言是認定案件事實的重要證據之一。囿于各方面的復雜原因,證人不愿意作證或拒絕作證的情形時有發生。尤其是在農村熟人社會,證人因熟人關系拒絕作證的情形更為普遍,導致案件事實存疑無法對違法行為作出行政處罰。
執法實務中,因各種復雜原因導致證據不足,案件事實存疑不予處罰的原因不一而足,還有如受害人缺乏證據保護意識、誣告陷害等,既有客觀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觀方面的原因,處理不當將嚴重影響案件辦理的質效。
二、避免發生存疑不處罰案件的措施
(一)及時處警調查
案發后快速反應、及時處警調查是獲得證據的關鍵。毆打他人、故意傷害、故意毀損財物、尋釁滋事等案件的證據很容易滅失。特別是被害人的傷情狀態、財物的損毀狀態、視頻監控資料等客觀證據。例如,某派出所辦理的詹某某故意傷害案。2021年8月1日18時許,潘某與詹某等人在某酒吧聚會時,因瑣事發生爭執。詹某持盤子朝潘某額頭部砸了一下,致潘某頭部受傷。經鑒定,潘某的損傷為輕傷二級。詹某對鑒定意見存有異議,要求重新鑒定。經重新鑒定,潘某的損傷程度無法確定。根據《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準》5.2.4a)之規定,“面部單個創口或者瘢痕長度4.5cm以上;多個創口或者瘢痕長度累計6.0cm以上”構成輕傷二級。潘某的損傷在4.5cm左右,其損傷程度在輕微傷與輕傷二級的臨界點。因辦案民警第一時間未對潘某的損傷進行人身檢查,錯過了最佳時機,導致關鍵證據滅失,案件無法定性。
警情發生后,民警第一時間到達現場進行處置,及時獲取相關證據是接處警的基本要求,如果拖延時間不進行現場處置,可能導致證據滅失,增加辦案難度。
民警要在案發后第一時間收集證據,通過拍照、人身檢查、現場勘查等方式及時固定證據,通過執法記錄儀、筆錄等多種形式對案件相關人員及時詢問,防止證據滅失。
(二)全面調查取證
根據《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二十七條的規定,“公安機關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違法嫌疑人是否違法、違法情節輕重的證據”。忽視關鍵證據收集影響案件處理,如某派出所辦理的陶某尋釁滋事案。2021年11月1日21時許,刑滿釋放人員陶某在某酒吧內尋釁滋事,打砸酒吧酒水14瓶,報案人報稱其損失高達6000余元。但因未對現場進行全面勘驗,對被損壞財物的殘留物等證據未進行收集,導致案件定性存疑。
在調查取證過程中,民警不僅要收集案件定性的證據,還要及時收集定量的證據,防止只顧警情處置而忽略細節和關鍵性證據。
三、做好存疑不處罰案件的后續處理
(一)注重矛盾化解
因證據存疑導致對違法嫌疑人無法作出處罰決定的情況下,基層派出所民警要從維護社會大局穩定出發,切實防止民轉刑、行轉刑案件或者投訴信訪等問題的發生,及時做好當事人矛盾化解工作。
從理論上講,民事案件事實的認定堅持優勢證據原則,只要一方當事人提出證據證明力大于另一方當事人提出的證據,就可以認定其提出的事實;行政案件事實認定一般堅持證據確鑿充分的認定標準,認定案件事實證明標準較高。在違法事實因證據不充分不能作出處罰決定的情況下,公安機關根據調查的事實在受害人一方證據達到優勢證據的情況下可以對民事賠償責任進行調解。這并不違反法律的規定。調解不成,引導當事人通過民事訴訟或第三方調解等機制化解矛盾也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
在執法實踐中,有的違法嫌疑人為逃避刑事責任而拒絕如實供述,但同時也可能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情形。派出所民警要恰當運用行為人的這種心理,及時就民事賠償部分進行調處。退而求其次,在無法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的情況下讓受害人得到應有的民事賠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案結事了,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在當事人無法達成協議的情況下,可通過協調司法救助、民政救助等渠道為受害人彌補一部分損失,讓受害人得到心理安撫,同時防止因受害人心理不平衡引發的信訪纏訪鬧訪、投訴以及其他問題的發生。
(二)做好釋法說理工作
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是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的基本原則。為確保執法公正,確保無辜的人不受追究,經過公安機關全面調查,對證據不足的疑案,推定為沒有違法事實,對違法嫌疑人作出不予處罰決定,是證據裁判原則的基本要求,也是必須堅持的法律底線。
但在證據存疑不處罰的情況下,矛盾未得到化解,被侵害人的損失未得到彌補,被侵害人產生的心理不平衡問題未得到解決。民警要做好釋法說理工作,在客觀公正調查的基層上,引導群眾區分法律真實與客觀真實,使其理解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對違法嫌疑人不作出處罰是法律理性的要求,并教育引導群眾理性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