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偉東
摘 要:時代進步,國家發展,帶動設施蔬菜種植技術也得到前所未有的進步,與傳統蔬菜種植方式相比,設施蔬菜技術可以克服自然環境、土壤條件等不利因素影響,通過人為調節環境,促進蔬菜良好生長,加快實現蔬菜優質高產目標。開發設施蔬菜,既能提高農民收入,又能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為此,應加強設施蔬菜栽培技術推廣,指導科學防治病蟲害,進一步提高設施蔬菜種植效益。
關鍵詞:設施農業發展;蔬菜病蟲害防治;策略
我國重視發展農業,在實際開發過程中投入大量物力和財力,推進農業生產自動化和機械化。目前,雖然設施農業相關技術和設施發展迅速,但設施建設仍然不足,設施農業發展困難。在蔬菜種植業發展過程中,要不斷整合各個技術環節,需要有效提高蔬菜種植效率,提升整體產量質量與綜合效益。
1 設施蔬菜病蟲害發生特點
1.1 小型蟲害成災規模大
設施蔬菜栽培管理強度較大,大規模發生蝗災等大型害蟲的可能性較小,主要以小型害蟲為主。其蟲卵在設施蔬菜的棚室內度過寒冬,待春季溫度回暖蟲卵開始繁殖,具有一定的規模性。
1.2 病菌暴發
大棚溫度通常需要嚴格把控,尤其是夜間大棚需要封閉保溫,漫長的夜間保溫造成大棚內濕度顯著增加。盡管控制大棚的溫度有助于設施蔬菜生長,但是過大的濕度也為部分喜愛潮濕環境的病原菌滋長提供了適宜環境。灰霉病是設施蔬菜的一種疾病,是潮濕環境下的一種常見病。設施蔬菜需要在大棚下生長培育,這導致潮濕成為設施蔬菜長期生長的客觀環境,造成潮濕型病原菌長期困擾設施蔬菜的生長問題。
1.3 土傳病害
設施蔬菜培育方式決定了其具有固定性強的特點,通常情況下設施蔬菜的種植類型過于單一,導致設施蔬菜培育難免使用連作,而連作又會導致設施蔬菜分泌物、病根殘留增加,造成設施蔬菜生長的微生物失衡,有害病原持續增加,最終導致病害大規模爆發。大棚培育的方式沒有充足陽光照射殺滅土壤中病菌,且沒有及時培育抗病的設施蔬菜品種,易造成土傳病害長期泛濫。
2 設施農業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經濟發展迅速。國家對農業發展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進一步完善和推廣了各種國家項目。生產自動化和機械化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設施農業具有發展空間,蔬菜種植業發展朝著提高蔬菜種植效率和產量、增加農民收入的方向發展。越來越重視提高農業勞動力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合理化。經濟政策和管控措施越來越嚴格,更加貼近實際,推出《全國農業經濟發展戰略規劃》,提升農產品質量和標準,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需求。
設施農業發展進入成熟期并呈現快速發展趨勢,但設施農業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沒有充分應用科學技術、種植結構不合理、病蟲害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影響了設施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
3 蔬菜病蟲害防治措施
3.1 農業防治
病蟲害防治工作需引起種植人員高度重視。在蔬菜種植前先進行翻地操作,在蔬菜種植階段及時修整枝條、疏通果實等,確保蔬菜生長情況更加穩定,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在選擇蔬菜品種時,盡量選擇抗病性強的品種,從根本上減少病害發生。通過調節棚內溫度和濕度,采用滴灌、暗灌等技術取代傳統的漫灌方式,降低棚內濕度。為防止病蟲害傳播,應在休養期進行土壤消毒,降低病蟲害傳播速度。種植人員需及時清理雜草,保證土壤中含有充足水分,再將地膜覆蓋在土地表面,并保證大棚頂膜密封性。
3.2 生態防治
生態防治作為一種較為新穎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具有防治效果持續時間久、環境破壞作用小等特點,被廣泛應用在農業種植領域。生態防治是基于對生態學理念的合理運用,加大對蔬菜種植中的水源、土壤和各種生物要素等的保護力度,最大限度降低環境因素引發病蟲害問題的概率。針對不同的蔬菜品種,調節土壤濕度和通風性,嚴格控制大棚內部濕度和溫度,使蔬菜健康生長得到保障,降低蔬菜發生病蟲害的概率。
在生態防治工作中,種植人員可以應用一定的生物理念,采用以菌治蟲、以鳥治蟲、以蟲治蟲的病蟲害防治方式。種植人員全面掌握害蟲的特點后,在蔬菜種植前可以引入天敵昆蟲,對防治害蟲具有一定防治效果。還可以將種植與養殖工作有機結合,在一定的周期內將雞、鴨、鵝等禽類動物在大棚中放養,既可以實現防治病蟲害的目的,還能利用這些禽類動物的糞便,提升土壤肥力,提高種植人員的經濟效益。
3.3 化學防治
在蔬菜的病蟲害防治工作中,最常見的化學防治措施就是向蔬菜噴灑農藥,通過正確選擇農藥種類,直接殺滅大棚內出現的病蟲害,通過對病蟲害的有效處理保證蔬菜正常生長。
農藥按照其作用可以分為殺菌劑和殺蟲劑兩種類型,雖然種植人員可以利用農藥使病蟲害的生長繁殖環境遭到破壞,但是如果用藥種類過于單一,害蟲就會產生抗藥性,導致農藥定期噴灑無法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長期使用農藥會使蔬菜內部出現或多或少的農藥殘留,這些殘留農藥會對食用者的身體健康產生嚴重威脅。利用農藥開展蔬菜病蟲害防治工作時,為避免害蟲抗藥性提升,阻止害蟲進化,減少大棚土壤和蔬菜中的農藥殘留,要對不同的防治病蟲害農藥交替使用,避免長期使用單一藥物。雖然增大農藥濃度可以使病蟲害的處理效果增強,但過高的施藥濃度會對蔬菜產生嚴重影響,得不償失。在配制藥液倍數時要嚴格按照說明書的指導,科學控制農藥濃度。在施藥過程中為了避免藥害產生,要控制施藥次數和間隔時間,一般蔬菜每月的施藥次數最好不要超過4次,間隔時間要控制在7~10天。
3.4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燈光誘殺,利用害蟲趨光性特點,在蔬菜大棚內懸掛太陽能殺蟲燈有效誘殺害蟲。要合理安裝殺蟲燈,一般每公頃土地要安裝15臺殺蟲燈,懸掛高度一般控制在1.2米內,對于飛行距離近較低的有害生物,可以調整懸掛高度。二是性信息素誘殺,為了增強防控效果,可以對甜菜夜蛾、斜紋夜蛾等設置性信息素誘捕器,通常每公頃設置30個左右。種植者應定期更換餌料,以便有效誘殺成蟲。三是黃板誘殺,利用昆蟲趨黃性滅殺小麥蚜蟲、煙粉虱等害蟲,種植人員可以在蟲害高發階段,每公頃設置長寬20厘米的黃板375片,確保黃板間隔滿足誘殺標準,增強對蚜蟲、煙粉虱等害蟲的誘殺效果。
4 結語
在蔬菜種植過程中,種植人員要全面掌握種植技術要點,為蔬菜播種和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完善大棚內的基礎設施,科學規劃蔬菜的種植品種和區域等,采用正確、高效的病蟲害防治措施,為蔬菜的健康生長提供保障,促進蔬菜種植質量和產量的同步提升,促進蔬菜種植經濟效益提升。
參考文獻
[1] 譚久新.北鎮市設施蔬菜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及推廣策略[J].現代農村科技,2021(11):33.
[2] 張群峰,曹金娟,王胤.北京市蔬菜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技術體系及推廣應用[J].蔬菜,2020(8):49-53.
[3] 馬雪俠,劉巧云,安曙光,等.設施蔬菜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9(2):16-18.
[4] 趙相增,柳軍,嵇境元.蔬菜種植技術及病蟲害綠色防控措施[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1(10):8-10.
[5] 魏建業,吳洮男,李正林,丁云鶴,金剛,馮坤蓉.蔬菜大棚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分析[J].農家參謀,2021(15):69-70.
[6] 方志義.無公害蔬菜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方法[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2(2):57.
[7] 陳玨.設施園藝在觀光農業園規劃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南方農機,2021,52(24):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