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楊紅燕 張素芳 吳懷英
農技推廣不僅是通過實驗、示范、培訓和咨詢,提供與農業生產所有過程相關的技術和應用的重要手段,也是研究、政府機構和農民之間的橋梁。在我國,農技推廣在農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農技推廣體系是國家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和農業社會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支撐著國家科技興農戰略。
我國的農技推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朝和漢朝,當時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中設立了“務農顧問”的職位。設立這些顧問是為了通過示范、培訓和外聯向農民提供技術支持。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農業推廣迅速發展,部分原因是二戰和內戰后人口迅速增長,農業生產力低下,以及自然災害。
進入新時代,做好新形勢的農技推廣工作首當其沖,但在推廣過程中難免會存在一些挑戰。基于此本文介紹當前我國農技推廣體系、新形勢下農技推廣面臨的挑戰以及解決思路和對策,以期為我國農技推廣工作的進一步完善提供參考。
1 當前我國的農技推廣體系
我國農技推廣有五個層次:國家、省、縣、市和鄉鎮。大部分農技推廣與中國農業部有關,此外國家林業局還設立了農技推廣部門。中國農業部、教育部、科技部、國家農業領導工作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這些機構在地方各級也有相應的對應機構。在中央政府層面,中國農業科學院由農業部管理,中國林業科學院由國家林業局管理。
全省開展農業推廣工作的機構包括農業廳、林業廳、科技廳、教育廳、省農業領導工作組、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由省政府管理。在鄉鎮一級,涉及農業推廣的機構包括地方農業推廣辦公室和林業推廣辦公室,分別由市農業局和市林業局管理。
一般來說,大多數農業相關項目的資金都是由省級機構提供的。利益相關者可以向當地政府機構申請項目和撥款,然后由相應的上級機構審查,最終由省級機構審查。
2 新形勢下農技推廣面臨的挑戰
目前,中國每年有6000~7000英鎊的農業技術和應用創新(不包括從國外引進的技術),但其中只有30%~40%是通過推廣使用的,而發達國家農業科技創新應用則為70%~80%。提高中國農技推廣效率需要大膽創新。目前中國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存在三個主要問題:①機構過多,推廣效果不佳;②服務與需求脫節;③大多數推廣機構存在“雙老板”困境。
與美國的合作推廣服務體系相比,中國的農技推廣涉及多達6個機構體系,多達5個層次。每個系統都有自己的項目評估,這導致了對資金和資源的惡性競爭,而不是分工合作,缺乏合作導致農業推廣整體效率損失。
農業推廣中服務與需求的脫節既有歷史根源,也有當代根源。我國的整個農業推廣體系反映了一種歷史上的計劃經濟結構,推廣計劃由上級政府“計劃”,并向下級引導,最終到達利益相關者,而不是市場經濟結構,推廣計劃由利益相關者的需求驅動。農業項目的啟動、研究和推廣以及評估缺乏利益相關者的參與。造成這種脫節的更近期的原因是大學和上述農業機構對教師“學術活動”的需求。因此,擴展并沒有提供大眾所需要的技術,大眾并不總是使用擴展所提供的技術和信息。
所有參與農業推廣的機構,除了國家一級的機構外,都有“兩個老板”——一個是地方(省、縣、市、鄉)政府,在地方一級控制人員預算和資源,另一個是六個機構系統之一的上級機構,提供資源和項目支持。許多農技推廣面臨“雙老板”困境,主要是由兩種不同的資金來源造成的,一種是“學術活動”,另一種是外聯。
3 新形勢下農技推廣問題解決思路及對策
針對上述目前中國農技術推廣體系存在三個主要問題:機構過多,推廣效果不佳;服務與需求脫節;大多數的推廣機構都存在著“雙老板”的困境。
本文作者結合文獻查閱、現場調研以及進一步研究,其主要思路及對策如下:
選擇6個機構系統中的教育部、科技部、國家農業領導工作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不設鄉級行政機構,依靠地方農技推廣辦公室執行推廣任務或計劃。地方農技推廣僅從農業部和國家林業局獲得多種財政援助(例如,贈款和費用分擔補償)。
農技推廣服務與需求之間的脫節可以通過培訓或選擇推廣教師、推廣教師對學術活動的不同期望以及從項目啟動開始讓利益相關者參與來緩解。
各高校可根據興趣和推廣能力,從一流甚至其他高等院校擇優聘任教師為推廣教師,并參與相關利益參與者的再聘任。
采取新的合作模式,即提供僅以科技部為主導的農技術推廣、加強大學教師和當地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密切合作以及采用科技特派員制度,用以解決農技推廣“兩個老板”的問題。
當前,我國農業改革基本到位,全國農技推廣開啟了發展新篇章,但仍存在推廣系統不完善、推廣過程中部門職責重疊、重科研輕實用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應進一步拓寬推廣財政援助方式、削減或若化一些冗余部門的工作,以及鼓勵和引導農民和農業企業參與到推廣中來,實現研和產的深度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