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髓,是無數圣人先賢和勞苦大眾智慧的結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入校園,與中小學教育有機融合,是學生了解傳統文化,感受文化魅力,提升人格修養的重要途徑。語文學科和語文教師因其特殊的課程性質和教學任務,肩負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重任。分析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方法策略,是有效推進傳統文化進校園的重要舉措。
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以國家意志的形式要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扎實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同年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師范大學看望師生時,曾態度鮮明地說:“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的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我覺得‘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的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也曾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入校園是我們所有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是我們必須深刻領會國家精神,扎實推進的一項重大工作任務。
從國家教育行政部門頒布相關文件提出相關要求以來,各地中小學熱烈響應,開辦了種目繁多,異彩紛呈的文化課程。學校認真,家長支持,社會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取得了初步成績,但隨著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持續推進,問題也逐步開始暴露。如傳統文化進校園過于注重形式,學校缺少對文化的本質性理解和實質性滲透。再如某些學校開辦文化課程的目的不在于讓學生感受文化,受其熏陶,提升素養,而在于單純地應付上級教育部門的檢查。此外,個別地方和學校資金缺乏,活動的開展缺乏后續支持,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實質效果受到質疑。結合地方實際分析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探究研究出一系列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是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取得預期效果的關鍵所在。通過對本地區地方學校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現狀的分析研究,筆者提出了以下解決途徑和策略,拋磚引玉以資交流參考。
一、 把握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協調好形式與內容的關系
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旨在讓學生深刻理解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受其熏陶感染并內化為一種文化涵養,進而全面提升生命品質,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萬眾矚目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中堅力量。顯然,傳統文化進校園在內容和形式的關系上,必須以內容實質為主,形式為輔。必須透過形式的表層外衣,極力彰顯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讓參與者受洗禮受感化。
二、 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合進學科教學中,滲透進學校教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從基層學校開展現狀來看,80%以上的學校是利用大課間時間,即一周抽一個下午的時間采取興趣小組的形式組織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如甘肅省隴西縣渭州九年制學校。這是目前大多數學校采取的方式,可以在相對集中持續的時間里,讓學生融合進特定的文化氛圍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但在其他時間里,學科教學中卻很少有傳統文化的滲透,傳統文化對學生的熏陶感染在整個學校教育中難以持續,難以與應試教育和諧共存。事實上,傳統文化在校園的滲透,完全可以與各科學科教學相融合。如在語文課中滲透傳統人格教育,孝悌教育;政治歷史課中滲透愛國教育,民族教育;地理生物課融合自然生命教育,啟迪學生對生命自然,全球環境問題的關注;美術音樂當然主要是藝術的熏陶感染,課程中可以穿插進古典樂器,國畫等的介紹和欣賞,喚起孩子內心對美的感知和向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絕不是語文課程和語文教師特有的職責,全校各科教師都應竭盡齊力,從自身課程特點出發,開創特色鮮明的傳統文化進校園課程體系,讓學生在學校整個課程學習中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耳濡目染之間傳統文化自然會積淀在自身綜合素養之中。長此以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自然才會融合進國人的綜合素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行動才會取得預期效果。
三、 各級政府、相關教育行政部門應高度重視,提供有力的經費保障
《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由教育部頒布,從國家行政機關層面予以認可和印發,意味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進校園的開展,應由當地政府牽頭,各機構部門協調配合提供支持。同時,社會各界應全面配合學校相關活動的籌備和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學校個體勢單力薄,能力有限,絕不能高質量地完成。現實情況卻是,學校活動的開展沒有上級財政部門的經費支持,沒有服裝器材教具的采購能力和權限,得不到上級相關部門的配合支持,學校活動展開步履維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各級領導和學校負責人應高度重視,全面部署,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去履行相關職責。同時學校應加大對教師隊伍的培訓力度,對一些能力欠缺的教師進行崗位調劑,不斷提升教師自身道德素養,增強教師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感知。最后有關財政部門應全力提供有關經費,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提供有力保障。
四、 結合地方實際,開辦特色鮮明的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活動創意和籌備上,應結合地方實際和民族地域特色,開辦一些“接地氣”,學生易于體驗和領會的特色活動。此方面可以借鑒西南地區學校對當地民族歌舞民族工藝發掘的寶貴經驗。隴西一向以“中國藥都,李氏故里”享譽中外,可以結合本地的李氏宗祠以及相關建筑文物,舉辦“中華姓氏文化”系列活動,讓孩子對姓氏文化在實地體驗中有深入了解和體會,并激發對自己的“姓氏”的研究興趣,感受綿延千年的姓氏文化魅力。此外也可以結合當地在中藥材產業方面的獨特優勢,以2018中國中醫藥產業博覽會為契機,并借助當地的中醫藥產業博覽園,舉辦“中醫藥文化”系列活動,讓孩子對固態處于歷史教科書中的與《本草綱目》《千金方》等中醫藥典籍有關的中醫藥文化有切身的體會和認識,感受古人與疾病抗爭的獨特智慧。事實上,生活處處皆有傳統文化的印跡,關鍵在于留意和發掘。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要想效果顯著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在長久地堅持中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地探索和嘗試新的方式方法。傳統文化進校園必須牢牢把握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協調好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并與學校各個學科做好融匯交流,不斷探索不斷努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定能達到理想的預期。
參考文獻:
[1]錢立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探索研究[J].學周刊,2017(35):75-76.
[2]夏愛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探索與研究[J].學周刊,2017,20(20):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