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熠

地圖作為人類形象思維的一種方式, 地理學的第二語言, 擔負著認識、模擬、載負和傳遞地理信息的功能。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 地圖不僅具有表述、顯現地理事物和現象, 幫助學生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進行知識遷移的功能, 還具有幫助學生建立地理空間概念、強化空間思維模式的作用。充分利用地圖來學習地理知識, 不僅是中學地理教學的客觀需要, 也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現實要求。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很多學生因不了解地圖語言的表述方式, 不能很好地掌握地圖閱讀的方法和技巧,忽略了對地圖的有效利用。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教會學生正確的地圖閱讀方法, 并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 對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學地圖的閱讀方法
中學地理教學地圖作為地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除了運用地圖學獨特的科學方法來容納和存儲地理信息外, 還具有內容簡明、重點突出、色彩美觀、一般比例尺較小、密切結合教學需要、需充分考慮學生年齡特征等特點。教學地圖的閱讀遵循一定的方法, 閱讀的一般流程如圖 1所示。
教學地圖的閱讀技巧
1. 學會閱讀圖名
很多人閱讀教學地圖時, 往往忽略圖名, 認為只要看懂了圖例就能讀懂地圖, 所以一開始就對照圖例看內容, 實際是進入了一個誤區。這樣往往會導致讀者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分析得出地圖的主題, 而這些圖名早已明確告知。圖名就像一篇文章的標題, 能告訴讀者地圖要表示的核心內容。養成讀圖先讀名的好習慣, 可以為讀者節約很多時間。
2. 做好空間定位根據地理事物所處的絕對位置 (經緯度 )、 海陸位置、 地形區域或其他相關位置, 準確定位地圖表示的地理區域, 有利于學生聯系所學知識分析地理問題。特別是一些需要學生自己根據圖形判斷地理區域的練習類教學地圖, 如果學生不能準確判斷地理區域, 那么從圖上判讀出的結果就可能是錯誤的。
3. 重視圖例。閱讀地圖是用專門的圖式符號系統表示地理內容的, 如果不了解地圖上每一條線道、 每一種符號和顏色、 不同字體和大小的注記所表示的地理意義,就不能開啟地圖這座寶礦, 也就發現不了其中隱藏的地理信息。目前中學地理教材中教學地圖的圖例一般包括兩類: 一是統一圖例, 二是分幅圖例。統一圖例是在各類地圖中一般都會出現的符號的簡單說明, 如首都、 省級行政中心、一般城市等行政符號; 洲界、國界、 地區界、省界等境界線符號; 海岸線、河流、湖泊、運河等水系符號; 鐵路、高速公路、公路等交通符號; 山峰、沙漠、等高線等地理符號。
4. 分析地圖主體
如果說圖名是核心, 圖例是鑰匙, 那么地圖主體才是讀者需要挖掘的地理信息寶庫, 前面所有的步驟都是為了地圖主體閱讀服務的。地圖可分為普通地圖與專題地圖兩大類, 它們最大的區別在于地圖閱讀的側重點不同。
拿到一幅教學用普通地圖, 應先分析各單一地理要素信息。對各種單一地理要素的分析, 有助于了解地理要素的空間差異, 以及空間分布特點。然而僅了解這些還遠遠不夠, 還需要綜合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因為各種地理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如地形條件能造成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產生局部差異。地形條件不僅制約著河流流向、河網密度等水系特征, 還制約著氣溫、降水等氣候特征,海拔每升高100m, 氣溫會下降 0. 6℃ , 降水也會隨著海拔的升高而發生變化; 水文和氣候條件的變化又會與地形條件一起影響植被的生長, 在山地的陽坡會生長喜陽植物, 在山地的陰坡則生長喜陰植物。地形和水系對社會、人文要素的空間分布與發展也具有明顯影響, 如只有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方, 才有可能發育人口眾多、工農業發達的大中城市; 地形和水系對水陸交通網的建設、布局也起著重要作用。反過來, 土質植被信息、 社會人文因素的空間分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地的地形、水系和氣候狀況。
總之, 不論什么圖型的地圖, 閱讀時只要真正做到了 知其然 !, 即明確了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 還做到了 知其所以然 !, 即了解了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 明白了地理事物如此分布的原因, 才算真正讀懂了地圖。
結束語
中學地理教學地圖既遵循地圖學的一般原則, 又有自己的特點, 這就決定了中學地理教學地圖在閱讀時既要遵循地圖閱讀的一般方法, 又有一些獨特技巧。這些閱讀方法和技巧的掌握不僅讓學生在教學圖的閱讀過程中事半功倍地獲取有效信息, 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效率, 而且進一步提升了中學生的公民基本素養, 符合當今素質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