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萬挺
(中共張家口市委黨校,河北張家口 075000)
東盟作為中國重要的貿易伙伴,地理位置相互毗鄰,政治、人文等方面交流頻繁。2002 年,中國與東盟國家共同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南亞國家聯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揭開了中國與東盟經濟貿易合作的新篇章;2022 年1 月1 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一個占全球GDP 總額近三分之一的超大自由貿易區將中國與東盟的命運更加緊密地連結在一起。
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依然嚴峻,面臨著諸多不穩定因素,復蘇艱難,歐美等主要進口國的市場需求依然低迷。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不斷制造對華貿易摩擦,企圖通過建立貿易壁壘來限制我國經濟發展;波及全球的新冠疫情,導致國際產業鏈、供應鏈斷裂,嚴重沖擊全球貿易,中國經濟面臨需求萎縮、供給沖擊、預期減弱三重壓力,遭遇多年未有的嚴峻考驗。破解難題、緩解壓力,必須在堅持以內循環為主體、積極擴大內需的同時,繼續加大力度開發國際市場,暢通國際循環,以國內國際雙循環推動中國經濟中高速發展。以出口導向為主的東盟,盡管與中國的經濟貿易合作發展中面臨諸多結構性問題,但是,經濟互補性強、貿易份額大,在中美、中歐貿易前景走弱的背景下,借助RECP 合作,開辟國際循環新通道十分必要。
由表1 分析發現,2016 年到2021 年,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額在不斷增加,其中:2016 年中國對東盟貿易出口額為16 894 億元,2021 年為31 255 億元,較2016 年增加了近1 500 億元;2016 年中國對東盟進口額為12 978 億元,2021 年為25 489 億元,比2016 年增加了近1 300 億美元;同時發現,中國對東盟貿易順差在不斷擴大,2016 年進出口差額為400 億元,2021 年近600 億元,反映了中國對東盟貿易優勢在不斷增加。
表1 2016—2020 年中國—東盟雙邊貿易額統計表計量單位:億元
由圖1 中國與東盟進出口主要商品統計圖發現,中國與東盟進出口的商品主要有五類,分別是電機、電氣、影像設備及零附件,礦物燃料、礦物油及其產品;瀝青等,核反應堆、鍋爐、機械器具及零件,塑料及其制品和鋼鐵。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的主要產品前五類基本相同,不同的是雙方商品貿易所占比例有所不同。
圖1 2021 中國與東盟進出口主要商品統計圖
表2 中國與東盟貿易指數統計就貿易密切、貿易質量、貿易潛力、貿易活力和貿易環境五個方面分析了中國與東盟的貿易合作發展程度,分別來看,貿易密切指數反映的是雙方貿易依賴的程度,從2016 年起,中國與東盟的貿易依賴不斷增加,2020年貿易密切指數達到了134.47%,較之2016 年增加了16.8;貿易質量指數反映的是雙方的貿易質量情況,貿易指數越高表明雙方貿易關系越健康,貿易質量指數基本維持在102%左右;貿易潛力指數反映的是雙方未來經貿發展的密切程度,2020 年雙方貿易潛力指數達到138.84%,為近五年的最高值,表明雙方經貿合作潛力巨大;貿易活力指數反映的是雙方市場貿易的活躍程度,2020 年雙方貿易活力指數為143.00%,較2016 年增加了16%,表明雙方貿易市場活躍;貿易環境指數反映的是雙方貿易環境的優劣狀況,貿易指數越高表明雙方的貿易環境越是良好,2020 年貿易環境指數達到686.82%,表明中國與東盟的貿易環境良好,發展環境友好。這些數據反映了“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雙方經濟貿易往來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基礎,促進了中國與東盟的對外貿易的發展。
表2 2016-2020 中國與東盟貿易指數統計
中國和東盟在出口市場存在著競爭性,中國主要的出口貿易伙伴分別是東盟、歐盟、美國、日本、韓國和中國香港地區,占比分別為14.4%、15.4%、17.1%、4.9%、4.4%和10.4%,總占比近65%;而東盟主要的出口貿易伙伴分別是中國、美國、歐盟、日本、韓國以及中國香港地區,占比分別為32.2%、15.7%、11.3%、9.3%、7.1%和5.6%。雙方主要貿易伙伴中,主要包括歐盟、美國、日本、韓國和中國香港地區,雖然雙方是各自的最大貿易伙伴,但雙方在對外貿易出口市場存在著一定的競爭性,出口市場的重疊為雙方對外貿易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壓力。由此可見,東盟這些國家與中國的出口產品在第三國市場的爭奪是比較激烈的。
中國與東盟的產品競爭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機電產品競爭性。機電產品一直是中國和東盟對外貿易的主要產品,在經濟貿易中的占比較大,對于各國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據海關統計信息的發布,2021 年中國對東盟進口機電產品貿易額1.21 萬億元,占我國出口東盟所有商品的47.7%;而2021 年中國對東盟出口的機電產品貿易額達到1.69 萬億元,占東盟出口我國所有商品的比例為52.7%。同時,我國和東盟的機電產品在國際上都具有較弱的競爭優勢,我國與東盟之間機電產品貿易的競爭性關系在國際市場上趨于平穩。二是農產品競爭性。在東盟成員國中,除了新加坡以外,其余均為發展中國家,與中國一樣,都是以農業發展為基礎性產業。同時,由于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農產品成為兩個經濟體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導致相同類別的農產品在國際市場呈現一定的競爭性。
東盟與中國雙邊貿易的快速發展有其內在的必然性,中國與東盟各國所處氣候帶的不同,導致中國與東盟自然資源稟賦不同。中國的礦產資源儲量位列世界第一,越南的稀土儲量位列世界第二,稀土金屬是軍事、化工等產品的重要原材料,其中中國稀土金屬儲量約占世界總儲量的二分之一,中國出口稀土總量約占世出口總量的80%,中國作為稀土產量大國,是稀土進口大國,也是越南最大的稀土進口伙伴。同時,東盟擁有較為豐富的熱帶資源、棕櫚油、銅,這是中國需要大量進口的產品。其中:馬來西亞和印尼生產的棕櫚油占世界總生產量的85%,2021 年,馬來西亞棕櫚油的產量約為1 960萬噸,印尼棕櫚油的產量約為4 500 萬噸。中國是世界第二大棕櫚油進口國,2021 年棕櫚油進口量為465 萬噸,是印尼和馬來西亞的重要出口國。
一是農產品互補性。中國—東盟一衣帶水,有著悠久的農產品經貿交流歷史,自然條件的差異使雙方具有不同的農產品資源,互補性很強。如今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人口基數大意味著需求大,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為世界對外貿易發展提供了基礎。以大米為例,東盟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大米輸出組織,中國是東盟農產品的重要出口國,2021 年,柬埔寨出口大米為62 萬噸,其中:歐盟16 萬噸,中國30 萬噸,其他16 萬噸,中國占二分之一,是柬埔寨重要的大米出口國。同時,東盟作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合作伙伴,除了機電產品外,農產品也是東盟進口中國的重要貿易對象,中國農資產業具有先進的生產技術、優質的產品,農資貨源供應豐富,與東盟形成良好的互補。二是橡膠產品互補性。橡膠是四大工業原料之一,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發展過程中,對于橡膠的消耗也越來越大,成為世界第一大橡膠消費國和進口國。國內天然橡膠生長主要集中在海南、云南和廣東部分地區,由于種植面積小,導致產量無法滿足國內工業發展的需要,因此,需要通過不斷增加進口額來補全橡膠需求量的缺口,中國橡膠對外依存度超過80%。而東盟則是橡膠最大的生產組織,其中泰國、印尼、越南是世界重要的橡膠產出國,2021 年,中國進口天然及合成橡膠為783.5 億噸,占世界橡膠消耗的40%左右。
中國和東盟是世界兩大經濟增長引擎,同時是彼此最大的貿易伙伴,加強產業融合,有利于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有助于世界經濟的復蘇,要充分利用RCEP 的政策,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力度,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挖掘好中國的內需潛力:一是要堅持“引進來”,要促進國內經濟循環,刺激消費,從東盟國家進口生產所需的資源以及居民消費所需的優勢水果等農產品。二是要堅持“走出去”,要發揮中國在發揮紡織服裝、機械制造、石化等產業方面優勢,加大對東盟國家的產業投資,減少中間流通環節,促進東盟經濟發展;鼓勵外貿企業提升自己實力,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加強企業間的合作,實現東盟國家勞動力成本優勢和中國制造業產業鏈配套完備優勢之間的互補。
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國際經濟發展出現停滯,中國作為首個恢復經濟增長的國家,為世界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主要得益于市場活力的恢復。激發市場活力,一是要持續改善營商環境,深化市場主體準入準營退出制度改革,要保證渠道暢通;創新管理手段,以新理念創新新方法,要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要繼續統籌好政府—市場兩只手的關系,既要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又要實現宏觀調控的科學、規范、有效;二是建立“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平臺,實現市場貿易信息及時性、全面性和準確性,協助外貿企業了解東盟國家的市場需求,從而有目的地生產產品,實現產銷無縫對接。
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生效實施,極大地改善了中國與東盟的貿易環境,為兩大經濟體的貿易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是,基于國家不同的發展情況,貿易規則不可能惠及所有的成員國。因此,中國仍然需要不斷改善貿易環境:一是要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加大人民幣的結算力度,從而減小金融貿易風險;二是要建立東盟國家貿易投資風險監測和預警系統。區域全面合作意味著國家之間貿易合作更加深入廣泛,而不是技術貿易壁壘的消失,由于國家之間政治環境、投資環境和營商環境的不同,容易使企業忽視貿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要推動標準和合規評定互認,助力企業化解貿易壁壘,降低貿易成本,增加企業貿易便利,促進企業發展。
相比于經濟政治問題,文化問題也不容忽視,[1]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加強中外人文交流,提升國際傳播能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2005 年,人文交流成為中國與東盟的重要合作內容,深化人文交流有利于中國與東盟人民增強文化共識,加深感情交流,從而實現民心相通,達到政治互信。深化人文交流需要注重以下幾點:一是要創新交流機制,人文交流的方式不能千篇一律,要積極改進形式、提升吸引力,突破傳統人文交流障礙,構建中國—東盟文化交流體系,拓寬文化交流渠道;[2]二是要加大人才培養,支持各類機構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人力資源交流培訓活動,鼓勵對中國與東盟進行人才交換培養,加大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打造人文交流平臺;[3]三是要注重雙方旅游文化的交流,中國與東盟是彼此重要的旅游合作伙伴,加大旅游業的合作,同樣可以促進中國與東盟的人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