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



心靈獨白:給我一個細胞 還你一片森林
福建——鑲嵌在祖國版圖東南地區的“綠色明珠”,是連續40余年森林覆蓋率保持全國第一的“生態寶庫”。這得益于40余年春回大地的國家改革開放,更是源于20年前福建開啟的“耕者有山、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利”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聲,探索“國家留得頃頃青山在,林農致富家家奔小康”的綠色發展康莊大道。林改的號角也激勵著林業科技工作者踴躍投身林海,以科技支撐林改的大潮。
福建,對南京林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施季森來說,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愫。“八閩大地,是我學術生涯起步和成長的地方。是師長的諄諄教誨和踐行足跡引導自己走上林木育種之路;是福建業界幾十年如一日的支持,合作團隊的共同努力,支撐起了林業科技服務林改、服務林木種業發展的天地和舞臺。”福建是他感恩之地,也是他為之默默耕耘了近五十載的“第二故鄉”。
杉木育種薪火相傳一甲子
跑好每一代人的“接力棒”
閩水泱泱,武夷環翠。年復一年,仲春時節的洋口林場,正是杉木雜交育種最忙碌的一段日子。
就是在這里,一段“扎根深山60年,一棵杉木做到底”的綠色佳話為當地老百姓所傳唱。而施季森和他的導師、弟子們正是這段佳話的重要主人公。
1959年,時年24歲的陳岳武開始開展杉木良種選育研究。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后,施季森成為陳岳武的首批研究生和科研助手,在陳老師指導下開展杉木第一代良種推廣和杉木第二代育種研究。于1980年率先完成了我國杉木第一代遺傳改良,選育出生長量平均提高15%的第一代優良品種,在全國14個省、區推廣應用。
在陳老師指導下,施季森于1982年春完成了《杉木多世代遺傳改良程序》和《第二代杉木育種實施方案》的制修訂,并全身心投入杉木第二代遺傳改良研究。1985年1月,陳岳武老師不幸積勞成疾,藥石無醫、英年早逝。時年33歲的施季森放棄了學校安排的赴英留學機會,賡續老師未竟的杉木育種事業。
施季森帶領合作團隊,在國內首次建立了杉木生長和材性聯合遺傳改良理論與方法,并把它拓展到產量、材性、抗性和養分高效利用等多性狀聯合遺傳改良。杉木通過三代遺傳改良,材積生長累積遺傳增益提高了75%,木材品質提高了10%以上。施季森及其合作團隊培育的杉木良種先后在全國14個省區推廣1500多萬畝,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為促進生態福建、美麗中國建設和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釋放著源源不斷的“綠色紅利”。2019年,施季森被推選為世界林聯林木種子園國際學術大會執行主席,促成世界林聯林木種子園國際學術大會首次在中國成功召開。20多個國家的30多位代表,現場考察了福建第三代遺傳改良的良種生產基地,給予高度評價。
如今,施季森培養的鄭仁華、陳金慧、邊黎明等新一代杉木育種學術骨干,正圍繞福建杉木育種和種業創新目標,在八閩大地上,與洋口林場等國家和省部級良種基地,開展廣泛地協同攻關,共同推進杉木第四代遺傳改良研究。
“南林——福建緊密合作,薪火相傳取得的進步,皆為過往。我們作為每一代‘接力賽中的一員,跑好我們這一代人手上的‘接力棒,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應盡之責”施季森如是說。
回望六十年,南林與福建緊密合作的四代人,咬緊杉木育種不放松,科技先行,久久為功,為福建林改助力,為“世界杉木看中國,中國杉木看洋口”的綠色佳話不斷添彩。
創新林木良種細胞工程
推進現代林木種業發展
傳統良種繁育技術在我國林木種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許多常規技術難以繁育的重要用材樹種和珍貴樹種,還停留在“一粒種子,繁育一株苗”的低效業態。創新林木良種細胞工程繁育技術體系,發展現代林木種業,是施季森林木育種創新團隊解決林木種業發展中的“卡脖子”問題的又一重要貢獻。
施季森團隊提出了“給我一個細胞,還你一片森林,成就一個產業”的大膽設想。組織團隊通過6000多個日日夜夜的科技攻關,攻克了杉木、雜交鵝掌楸等重要用材和觀賞樹種體細胞胚胎發生,以及植株高效再生技術體系,獲得國家授權發明專利20多項;通過不斷測試完善,形成了成熟的林木良種細胞工程繁育工廠化生產技術體系,繁育效率較傳統方式提高了近100倍。2013年,團隊與企業合作,建成投產了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林木良種細胞工程繁育工廠,培育的杉木、雜交鵝掌楸等優質種苗,不僅為福建林改和扶貧種苗提供了支撐,還銷往全國10多個省(市、區)。相關科技成果分獲國家級、省級3項科技獎項。在過去的10多年中,施季森團隊的合作企業,累計生產和銷售雜交鵝掌楸體胚苗木910萬株,杉木優良無性系組織培養和體胚培養苗木6300萬株;累計實現銷售收入7283萬元、利潤1941萬元,為當地農民創造了960個就業機會;生產的苗木在福建、江蘇、江西、廣西、湖北、湖南等地速生豐產林建設和城市綠化中得到廣泛應用。
本期焦點人物小檔案:
施季森,男,漢族,1952年12月生,中共黨員,南京林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原副校長。長期致力于林木遺傳育種科學研究,在重要用材樹種杉木和雜交鵝掌楸分子標記輔助、基因和細胞工程育種、新品種選育及良種細胞工程規模化繁育等方面成績突出,為保障國家木材安全和實施“雙碳”戰略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多年來,他帶領合作團隊,圍繞福建杉木育種和種業創新目標,在國內首次建立了杉木生長和材性聯合遺傳改良理論與方法,并把它拓展到產量、材性、抗性和養分高效利用等多性狀聯合遺傳改良,創建了杉木多世代遺傳育種程序,引領我國林木生長和材性聯合遺傳改良研究,經3代改良的良種,材積生長量提高75%,木材密度提高10%,獲國家和省級審(認)定杉木良種180余個,在南方14個省、區推廣良種造林1500多萬畝,獲國家科技一、二、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