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華
[摘 要]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是高校政黨組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支撐。十八大以來,全面有效的黨建戰略對高校黨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建立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動態管理體系,能促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有效地實踐,可以自下而上加強基層黨建工作的內涵,也能引領大學生朝著正確的思想途徑前進。
[關鍵詞]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培養管理;動態管理體系
[中圖分類號]D26文獻標志碼:A
大學對于社會主義現代主義建設者及接班人的培養和發展至關重要,而學生入黨積極分子是高校黨建工作重要的支撐力量和后備儲存力量。學生入黨積極分子的培訓和選拔及管理是塑造和確保黨建工作質量的根本,在關于新環境下加強黨的發展和治理措施的研究報告中,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黨員發展和管理的措施工作必須更加科學,符合基于數量控制、結構優化、質量改進和發揮作用的新的總體目標[1]。因此,針對新形勢、新要求,做好高校發展學生黨員工作,必須著力建設一支積極入黨的學生隊伍,以“高標準、嚴要求”把好“入黨關口”,保證學生入黨積極分子的活躍性與充沛性。[2]
1 學生入黨積極分子管理現狀
1.1 入黨積極分子的素質問題
隨著世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高校學生的思想價值觀發生了變化,主要的指標有以下幾個方面。一些學生積極分子對于黨的忠誠度和客觀性較為缺乏,對黨的基本理論不了解。同時,負面因素、家庭和其他社會影響,在不同程度上促使一些學生加入政黨,導致功利主義普遍存在。并且,一些學生認為,加入政黨的目的是促進未來的就業和晉升,促進收入增加,這導致入黨積極分子的動機存在差異。一些政黨組織僅關注入黨積極分子的數量,卻忽視了對黨員發展的關注,在黨員管理方面的方法和方式缺乏有效手段。
1.2 入黨積極分子的審查問題
高校中多數黨員的發展考核,學習成績是對學生入黨積極分子的成就和職務的評估的主要方式,缺少對學生實際情況和政治特點的評估。因此導致黨員評價方法過于簡單和機械,無法進行深入的篩選與研究,也無法衡量基準,沒有對學生入黨積極分子的“入黨關口”進行嚴格的控制。因此導致入黨積極分子的素質參差不齊,有的不僅沒有起到模范作用,還不如普通學生,這對入黨積極分子以及隊伍的建設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1.3 入黨積極分子的教育和培訓問題
一旦學生申請入黨成功,培訓以及教育一般會持續一年以上。許多高校雖然強調對黨員的教育和培訓,但是對入黨積極分子的培訓并不那么嚴格,還是以學習理論和講課為主。由于缺乏對每個學生入黨積極分子的教學跟蹤和動態管理系統,導致許多學生入黨積極分子不再堅持,未來的活動積極性也會減少。而積極分子在沒有經過適當培訓和教育的情況下成為黨員,這最終會黨建工作的順利實施[3]。因此,基于上述原因,有必要考慮建立一個動態的治理體系,對入黨積極分子進行培訓和教育,以便從源頭上凈化黨組織。
2 建立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動態管理體系
2.1 深化學生入黨動機研究
要做好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動態管理,我們需要從“入黨過渡期”開始,了解他們的入黨動機[4]。通過對黨支部書記和學生會成員的個別訪談,可以全面了解他們的家庭環境、真實情況、思想和信仰。其次,還應了解同學們對于入黨積極分子的印象,并記錄他們的談話,以剔除入黨動機不純的學生。
2.2 關于評價內容和指標的科學制定
制定學生入黨積極分子的量化標準和綜合標準,科學確定評價內容,合理評價。鑒于目前學生黨員發展的實際情況,本文制定了一套學生入黨積極分子考核的基準指標,具體見表1。
主要內容基本要素包括:(1)政治特征。應認真考慮積極分子是否了解黨的政治意識;能否對自己嚴格要求,并堅持向黨組織匯報思想情況;能否認真學習黨的理論和政策;(2)學習和行為。就教學而言,主要關注的是學生能否積極參加各種教育活動,是否存在逃學、早退或遲到現象;學習是否優秀、是否有獎學金和其他與教育有關的獎勵;一門課程以上成績不合格的學生將被排除在積極分子名單之外。就行為而言,主要的問題是入黨積極分子能否有所作為,并在此過程中發揮積極的領導作用。結合“積極分子工作先行”的實踐,設立民主管理崗位、志愿者工作、學習工作等方面的義務,讓積極分子參與鍛煉活動,然后積極參加每季度的活動,積極參加學校活動,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勤奮工作,表現出明顯的素質和尊重紀律[5]。特別是要檢查積極分子是否遵守法律、社會秩序和校規:違反校規、法紀、校紀的,責令其退黨;非法使用嚴重危害安全的電子設備的,責令其退黨;未經批準,擅自離校多天,予以退黨;(4)生活方式,特別要提到的是,對積極分子的個人生活、個人衛生和臥室衛生的審查,對生活健康、節儉和謙虛的給予加分;(5)民主評議。主要目的是評估面試過程中積極分子申請者在思考、學習、履行職責、聯系和服務同學等方面的滿意度;(6)導師的審查和評價。參與者的導師將評估他們的日常表現,對于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并積極幫助有需要的學生的積極申請者,將給予加分。評估在職申請人的量化標準是100分,包括扣分項目和獎勵項目等10個項目[6]。分數=20%自己的分數+(老師的分數+輔導員的分數+小組的分數)×80%。100分為優秀,90-99分為積極,80-89分為基本,低于80分為消極。評估的結果對于決定一個積極分子是否能夠順利入黨非常重要。
2.3 嚴格的標準評估程序
為進一步提高篩選過程的效率,一般在一年評議期結束時,組織在職黨員進行集中評議,原則上在每年6月初至12月底由黨總支組織舉行[7]。審查是基于“民主、公開、公平和誠實”的原則,必須嚴格按照咨詢公眾、征求意見、同行評議、分學科評議、結果反饋等步驟進行,并安排各班代表對被抽調的學生黨員進行具體指導,確保評議過程中不出現紕漏,討論材料簡短,但程序步驟必須規范。
2.4 合理使用評價結果
堅持標準,根據不同的教育以及評價方法進行考核,并結合學生入黨積極分子的實際情況,及時制定后續行動[8]。考核結果優秀者,優先推薦發展;考核結果合格者,以定期培訓提升講座的形式進行教育培訓。最終成績由學生黨支部根據個人實際情況綜合的評分,整個考核期為期6個月,排除考核不合格的入黨積極分子[9]。對學生入黨積極分子的動態管理,重點要加強把控“入黨關口”過程,打通“入黨出口”,提高學生入黨積極分子的質量,有助于提高班風、學風建設,保證了學生黨員的質量,建設規模、結構以及人員素質均符合要求的黨員隊伍非常重要。
3 建立培訓和教育體系并實施
對學生入黨積極分子的教育、培訓和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對入黨積極分子的管理和培養是建立黨員隊伍問題的重要措施。對學生入黨積極分子的培訓和教育應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3.1 完善培訓環節
建立和完善黨校、教員和班級學習小組相結合的教育體系,通過三級統籌、三級協調的教育培訓體系,對學生入黨積極分子提供全面培訓。應特別注意對落后的積極分子進行最后兩級的教育和培訓[10]。通過更多的教育、進一步的研究和培訓,可以對學生入黨積極分子的思想動態和日常運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3.2 創新培訓形式
可以使用各種培訓方法,例如,為入黨積極分子建立學生動態檔案,在學生培訓和入黨積極分子的動態管理之間建立聯系,并調查入黨積極分子的日常表現,將其記錄在培訓檔案中,全面了解入黨積極分子思想、意識、行為等方面的動態,進行管理。開展 “先工作,后入黨”的活動,實施入黨積極分子“主動承接任務與責任”的培訓原則,并在日常的表現中對其進行評價,實現培訓與教育相結合的目的。建立聯系入黨積極分子宿舍制度,成員之間的定期交流制度,有助于他們對良好行為的建立充分了解[11]。并利用博客、微博等新媒體的使用,改進對入黨積極分子的培訓,繼續致力于現代形式的創新教育。
4? ? 結束語
對入黨積極分子動態管理的研究和實踐,可以提高學生的入黨積極性,并鼓勵積極分子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搭建學生入黨積極分子整體素質的發展平臺,建立良好的學生黨員發展模式,能保證學生黨員隊伍的純潔性和進步性。同時,通過嚴格的考核、逐點遞進的評價和提醒等各個環節來培養入黨積極性,能確保入黨積極性的整體質量,展現現代大學生黨員的形象,為高校黨組織注入新鮮血液。
參考文獻
[1]賴潔珊.淺析新時期高校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培養教育路徑[J].南方論刊,2022(02):47-48+51.
[2]律野.疫情下高職學生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教育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22,24(01):103-107.
[3]戴銀.依托責任區管理考核的高職院校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培養模式研究——以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學生黨支部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21):249-251.
[4]李曉飛,趙鑫煒.高校學生支部入黨積極分子動態管理模式探究——以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經管學院入黨積極分子骨干班為例[J].時代報告,2020(11):26-27.
[5]白雪飛.高校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動態培養考核體系的構建探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0(11):173-174+239.
[6]于莉莉.新時代少數民族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培養工作探析[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3):99-100.
[7]苗蘊玉,王新.全面從嚴治黨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培養探索[J].青年與社會,2020(30):38-39.
[8]張鐵成.開展“六個一”培育工程,構建教師黨員和學生入黨積極分子“雙培養”機制[J].品位·經典,2021(11):129-132.
[9]韓雪,吳文平,劉鳳波.以志愿服務為載體的高職院校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培養路徑探究[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3(01):31-32.
[10]郭天鵬.高職院校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培養質量提升研究[J].教師博覽,2021(12):4-5.
[11]溫展明,張珂.基于可視化分析的高校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入黨動機測量研究[J].長江叢刊,2020(11):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