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
1. 福特擬投35億美元建廠 從寧德時代獲得電池技術
來源:證券時報網 宋騰虎
當地時間2月13日,福特汽車宣布將與中國供應商寧德時代合作,在密歇根州建造一座價值35億美元的電動汽車電池工廠。福特表示,這家位于密歇根州馬歇爾市附近的工廠將雇傭2500名工人。該廠預計將于2026年投入生產,每年將生產足夠40萬輛電動汽車使用的電池。福特將從寧德時代獲得電池技術。截至收盤,福特汽車漲2.83%。
2.貝特瑞與北大戰略合作 加速新能源材料前沿成果轉化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王珞
中證網訊(王珞)2月15日,由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承辦的“高校區域融合助力深圳新材料產業發展交流會”在深圳市舉辦。交流會上,貝特瑞(835185)與北京大學材料學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戰略咨詢、平臺建設、人才建設等方面展開戰略合作。
據悉,雙方將依托各自優勢,開展重大項目科研攻關和前沿工程應用技術研究成果轉化,聯合打造北京大學與貝特瑞新材料集團的產學研合作平臺,并逐步共建聯合實驗室、示范基地等創新平臺。
3.興業銀行落地全國首單碳資產轉型債券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責編:田蜜
2月15日,興業銀行作為主承銷商,成功落地無錫華光環保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度第四期超短期融資券(轉型/碳資產),該筆債券是全國首單碳資產轉型債券。
本筆債券發行規模2億元,期限268天,采取固定利率+浮動利率發行,其中浮動利率掛鉤碳排放配額(CEA)收益率,募集資金全部用于天然氣熱電聯產項目。經過第三方機構獨立評估,該熱電聯產項目每年預計可實現節能量22.04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6.73萬噸。
轉型債券是指為支持適應環境改善和應對氣候變化,募集資金專項用于低碳轉型領域的債務融資工具。該筆債券通過票面利率掛鉤碳資產收益率的結構設計,既實現了企業對存量碳資產的盤活,又滿足了轉型項目較低成本融資需求,為企業低碳轉型發展拓展了融資渠道。
據相關機構預測,隨著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各項交易機制的不斷健全和市場擴容至八大行業,納入配額管理的碳排放總額規模每年預計將超過80億噸,相當于歐盟碳市場現在配額的5倍,前景廣闊。
4.2022年超5700家中國芯片公司消失
來源:鈦媒體
中國“芯片淘金熱”,如今出現了“退潮”跡象。2月16日,鈦媒體App 從企查查方面獲得的獨家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吊銷、注銷芯片相關企業達5746家,遠超過往年,而且比2021年的3420家增長了68%。目前,中國現存芯片相關企業超17萬家(注:僅統計企業名稱、名牌名稱、經營范圍含芯片的相關企業)。這一數據讓人感到驚訝。根據鈦媒體App此前獨家披露,去年前8個月,中國吊銷、注銷芯片相關企業達到3470家。而如今,9月到12月相四個月內,國內竟增加了2300多家吊/注銷芯片企業。這意味著,平均每天就有超15家芯片企業注銷工商信息。隨著美元加息通脹、脫鉤以及全球半導體行業進入下行周期,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國內芯片行業也很難“獨善其身”,處于“內憂外患”的關鍵時刻。
5.畢馬威為元宇宙和數字孿生建立卓越中心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近日,畢馬威已經為元宇宙和數字孿生構建了卓越中心(CoE),旨在加快元宇宙和數字孿生在沙特阿拉伯和更廣泛地區的應用。其中,畢馬威還將建立一個強有力的集合體,包括利用微軟的基礎設施和游戲平臺,通過愛立信提供 5G 技術和網絡支持,Metakey 作為技術伙伴來開發 3D 實物。同時,畢馬威已為沙特阿拉伯的元宇宙用例分配了專門的共同投資基金,與公共和私人合作伙伴合作,加快技術的實際應用。
海外視角:
1.歐盟委員會上調今年經濟增長預期
來源:經濟參考報 秦天弘
歐盟委員會2月13日發布2023年冬季經濟預測報告,將歐盟和歐元區今年經濟增長預期分別上調至0.8%和0.9%。此前發布的秋季經濟預測報告預計,2023年歐盟和歐元區經濟均增長0.3%。
報告指出,歐洲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依然很高。消費者和企業繼續面臨高昂的能源成本,核心通脹1月份仍在上升,將進一步侵蝕家庭購買力。由于通脹壓力持續存在,歐洲央行將繼續采取緊縮貨幣政策,這將對企業活動造成壓力并拖累投資。此外,受地緣政治持續緊張影響,能源價格還可能繼續攀升,進一步加劇通脹。
冬季經濟預測報告維持2024年歐盟和歐元區經濟增長預期不變,分別為1.6%和1.5%。報告預計,2023年歐盟通脹率將從2022年的9.2%下降到6.4%,2024年將降至2.8%;2023年歐元區通脹率將從2022年的8.4%降至5.6%,2024年降至2.5%。
2.瑞銀:應避免持有過高的美元多頭頭寸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記者:張枕河
中證網訊(記者 張枕河)2月15日,瑞銀發布報告表示,短期內(一個月或更短)投資者可以考慮逢低買入美元,但美元近期受到的支撐是短暫的,預期美元在年末前將輾轉走軟,投資者反而可以考慮逢高賣出美元,避免持有過高的美元多頭頭寸。
報告表示,美聯儲正處于加息周期尾聲。雖然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表示壓抑通脹的工作任重道遠,但隨著先前加息的影響陸續傳導至經濟,加息周期即將結束。美國通脹應在今年上半年回落,從而減少大幅加息的需要。
此外,利差優勢減少料將令美元承壓。去年,美德10年期利差擴大是驅動美元升值的重要動力,但今年有關支撐力度可能會減弱。自1990年以來,當利差收窄時,歐元兌美元在6個月及12個月內分別上漲1.5%及2.1%。
3.新興市場備受投資者青睞
來源: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 記者:莫莉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預測顯示,2023年,全球經濟的表現可能好于幾個月前的預期。1月30日,IMF在更新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上調了2022年、2023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認為經濟呈現出韌性跡象。這是IMF一年來首次上調經濟增長預期。同時,該報告稱,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今年和2024年的平均增速將分別達到4%和4.2%,高于2022年的3.9%。相比之下,發達經濟體今年增速可能僅為1.2%,2024年為1.4%,低于2022年的2.7%。全球復蘇好于預期以及新興市場加速發展,對于新興市場資產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另外,有跡象顯示,全球通脹可能已經接近峰值,美聯儲也正放緩加息步伐。除此之外,投資者對美國科技股的長期熱情明顯降低,這意味著風險投資者正在尋找其他機會,而新興市場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對于新興市場資產年初的上漲能否持續,各界看法不一。相比而言,當前新興市場股市仍舊比2021年2月的高點相差30%左右,這也意味著其未來還存在一定的上揚空間。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低迷之后,預計新興經濟體的增長速度將再次超過發達國家。摩根大通經濟學家預計,新興市場今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將比發達經濟體高出1.4個百分點。
4.外媒:隨著中國重新開放,跨國公司高管正陸續返回中國
來源:環球時報 文簡
多家外媒注意到,隨著中國重新開放,跨國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正在陸續返回中國。
《華爾街日報》12日報道稱,大眾汽車公司的高管在1月底2月初訪問了中國,梅賽德斯-奔馳公司的管理層人員也在近日有訪問中國的計劃,蘋果、輝瑞的CEO也計劃在下月訪華。《華爾街日報》稱,對于一些高管來說,實地考察當地業務并與經理會面是優先事項,而更多人則喜歡會見當地的業務合作伙伴和政府官員。報道還說,預計未來幾個月將有數十名高管參加在中國舉行的各種商業會議。
此前,德國媒體已透露多家汽車企業CEO計劃訪問中國,一些中層員工也被公司要求前往中國,進行業務學習。
金融:
1. 1月中國中小企業發展指數止跌回升
來源:新華社 記者:王雨蕭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1月份,中小企業發展指數(SMEDI)為88.9,比上月回升1個點,扭轉了去年初以來持續震蕩下行態勢。
其中,分項指數和分行業指數均全面回升。分行業看,交通運輸郵政倉儲、住宿餐飲行業上升明顯,分別比上月上升1.7和1.8點,升幅最大。從分項指數看,宏觀經濟感受指數、成本指數和投入指數連續兩個月上升,綜合經營指數、市場指數、勞動力指數、資金指數和效益指數止跌回升;資金指數和勞動力指數處于景氣臨界值100以上,宏觀經濟感受指數、綜合經營指數、市場指數、投入指數和效益指數處于景氣臨界值100以下。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馬彬分析,總體來看,隨著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穩經濟各項政策舉措落實,當前經濟運行呈持續恢復態勢。也要看到,部分中小企業仍面臨生產經營困難和結構升級等問題,要持續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
2. 央行超量續作4990億元MLF 利率保持不變
來源:經濟參考報 記者:向家瑩
2月15日,央行官網公告稱,為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開展499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和2030億元7天期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分別為2.75%和2.00%,均與此前持平。政策面繼續支持銀行信貸投放“適時靠前發力”。
Wind數據顯示,15日有3000億元MLF和6410億元逆回購到期。這也意味著,最新MLF操作連續第三個月實現“超量平價”續作,這也是MLF利率連續第6個月保持不變。
本次操作符合市場預期。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在企業融資需求增加、穩增長政策發力共同作用下,1月實現信貸“開門紅”,接下來為拓展經濟回升勢頭,需要銀行信貸投放繼續“適時靠前發力”。本月MLF加量續作,將直接為銀行補充中長期流動性,增加其放貸能力。
3. 銀行低利率“攬客” 消費貸市場升溫
來源:經濟參考報 記者:向家瑩
在擴內需、穩經濟的政策指導下,金融機構紛紛加碼消費信貸業務。近段時間,多家銀行加大消費貸利率優惠力度,推廣相關消費貸產品,當前頭部銀行消費貸最低利率已普遍降至4%以下。
業內人士預計,伴隨經濟形勢向好,消費回升有望帶動消費信貸回暖,加之消費信貸機構積極發力,消費信貸業務有望走出低谷。同時,對于消費者而言,應注意消費貸款用途僅用于個人合理合法的消費支出,不得將貸款用于購房、投資等非消費領域以及法律法規禁止的用途。
4.香港科技ETF(159747)早盤沖高漲2.14%,騰訊控股、網易-S漲超2%
來源:中國網財經 責任編輯:張紫祎
中國網財經2月16日訊 港股回暖,網絡游戲板塊漲幅居前。截至09時55分,騰訊控股、網易-S漲超2%,香港科技ETF(159747)漲2.14%。
2023年2月11日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下發年內第二批國產網絡游戲版號共87個,2022年12月和2023年1月單次分別過審國產游戲版號84和88個。中金公司認為,版號下發頻次及單次過審數量逐步進入相對穩定區間,游戲版號審批常態化趨勢持續,有望持續提振行業信心、推動供給端回暖。
5.銀行理財資金增配債市加速 同業存單和短期信用債“最吃香”
來源:財聯社
據媒體報道,多家券商機構測算的最新數據顯示,銀行理財資金結束了連續十周凈賣出債券現券之后,已出現連續兩周凈買入,且上周(2月6日至2月10日)凈買入額達685億元,較此前一周(1月30日至2月3日)環比增加592億元,這顯示出銀行理財資金在加速增配債券現券。從券種來看,同業存單和短期信用債是銀行理財資金此輪增配的重點。上周,銀行理財資金凈買入613億元的同業存單以及148億元的信用債,凈賣出銀行資本補充債等其他券種。
國際:
1. 日本1月貿易逆差達3.5萬億日元創單月新高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朱晨曦
中新社東京2月16日電 (記者 朱晨曦)日本財務省16日公布的貿易統計數據顯示,由于進口額增幅遠大于出口額增幅,日本1月貿易收支逆差達3.5萬億日元,創單月貿易逆差新高。
數據顯示,這是日本連續第18個月出現貿易逆差。日本1月進口額為10.05萬億日元,同比增長17.8%,其中煤炭、液化天然氣、原油等產品進口額顯著增加;出口額為6.55萬億日元,同比增長3.5%,其中汽車、礦物性燃料、建筑機械等領域出口增幅突出。日本1月進出口額均創下歷史同期新高。
據日本朝日電視臺16日報道,日元走勢較前一時期相對穩定,但由于煤炭、液化天然氣、原油等能源價格高漲致進口額增加,是貿易逆差創單月新高的主要因素。
數據顯示,在進出口額均創歷史同期新高的同時,日本1月進出口量出現下降。其中,出口量指數同比下降11.5%,進口量指數同比下降2.4%。
日本內閣官房副長官磯崎仁彥在當日記者會上表示,進出口動向受國內外經濟形勢和能源價格波動等各種因素影響,政府將密切關注今后動向。
2. 阿達尼雪崩繼續:首富身家腰斬,印度銀行忙撇清
來源:第一財經 作者:后歆桐
印度企業家阿達尼(Gautam Adani)這一年可謂坐上了過山車。
一年前的2月,他的身家快速登頂亞洲首富,并不斷超越比爾·蓋茨和法國首富伯納德·阿諾特,在8月成為全球第三大富豪。然而,很快他遭遇機構的做空,不僅財富迅速縮水、信譽和經營受損,甚至連累了“印度崛起”。
在企業債價格持續下跌后,阿達尼集團(Adani Group)于2月16日和2月21日通過多家銀行召開會議,試圖穩定投資者對其債券的信心。
此前,美國興登堡研究(Hindenburg Research)的做空報告指控阿達尼集團不當利用離岸避稅天堂和操縱股票,并對其高債務水平表示擔憂,引發阿達尼旗下公司股債均持續大跌,集團旗下7家公司的市值自1月24日報告發布以來,已累計蒸發了1200多億美元(約合8230億元人民幣),旗下債券收益率飆升至兩位數,增加了公司的借貸成本。
不過,雖然該集團的股債齊跌確實引發市場持續擔憂其后續債務違約風險,但眼下,不論是印度本土銀行還是一些國際大行,對阿達尼集團的整體風險敞口尚且可控。
3.通脹下行難改歐洲央行持續加息決心
來源: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 作者:本報記者 劉燕春子
在俄烏沖突發生近一年后,進入2023年的歐盟經濟基礎好于去年秋季的預期。歐盟委員會在最新的預測中,將歐盟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上調至0.8%,將歐元區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上調至0.9%,并且預計歐盟與歐元區均有望勉強避免出現技術性衰退。具體而言,歐盟委員會提出,盡管圍繞預測的不確定性仍然很高,但經濟增長面臨的風險基本均衡。如果近期天然氣批發價格的下跌更有力地傳導到消費者價格,且消費更有彈性,那么國內需求可能會高于預期。盡管如此,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持續的背景下,不排除天然氣批發價格跌勢逆轉的可能性。
面對依然處于較高水平的通脹,預計歐洲央行仍將繼續其加息行動,而這也不免會對歐元區經濟造成壓力。如果無法平衡好經濟增長與抑制通脹之間的關系,歐元區經濟將面臨更大的下行壓力。與此同時,歐元區核心通脹仍未達到峰值,這意味著歐元區仍面臨著滯脹風險。愛爾蘭央行行長、歐洲央行管委會成員布里埃爾·馬赫盧夫表示,預計利率將會升至3.5%以上,對央行采取有力行動讓通脹回落至目標水平持開放態度。
4.10年期美債收益率創下年內新高 50基點加息重新成為美聯儲選項?
來源:財聯社 編輯:瀟湘
基準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周四升至了今年以來的最高水平,當天最新發布的初請和PPI數據,進一步提高了業內對美聯儲將聯儲在更長時間內加息以遏制高通脹的預期。而同日登場的美聯儲官員,更是開始為重新將加息幅度抬升至50個基點造勢!
截止紐約時段尾盤,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上漲5.5個基點至3.87%,盤中創下了12月底以來的新高。
隨著美聯儲加息預期在強勁經濟數據支撐下持續升溫,此前幾日尚能勉力支撐的股市多頭,周四也終于無力抵抗。美國三大股指周四全線走軟,標普500指數下跌57.19點,至4090.41點,跌幅1.4%。道指下跌431.20點,至33696.85點,跌幅1.3%;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指下跌214.76點,至11855.83點,跌幅1.8%。
克利夫蘭聯儲主席梅斯特(Loretta Mester)周四就表示,她認為本月早些時候再次加息50個基點的理由充分。她還表示,利率需要繼續向限制性水平邁進以遏制物價壓力,這一觀點得到了圣路易斯聯儲主席布拉德(James Bullard)的應和。
這兩位美聯儲鷹派官員均認為,只要經濟條件許可,決策者不應該排除加大加息力度的可能性。
事件:
1. 國家統計局:2023年1月份一線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轉漲、二三線城市環比降勢趨緩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單曉冰
1月份,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上漲城市分別有36個和13個,比上月分別增加21個和6個。
1月份,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由上月持平轉為上漲0.2%;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環比由上月下降0.5%轉為上漲0.4%。二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由上月下降0.3%轉為上漲0.1%;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下降0.3%,降幅比上月收窄0.1個百分點。三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下降0.1%,降幅比上月收窄0.2個百分點;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下降0.4%,降幅與上月相同。
2. 央行:精準加強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金融支持
來源:新華網 記者:吳雨
新華社北京2月15日電(記者吳雨)記者15日從中國人民銀行獲悉,人民銀行將做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等穩經濟大盤政策工具存續期管理,完善支持普惠小微、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等政策工具機制,精準加強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金融支持。
人民銀行日前召開的2023年金融市場工作會議指出,要提高金融服務擴大國內需求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能力,支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入實施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能力提升工程,進一步健全融資配套機制,推動普惠小微貸款穩定增長。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拓展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第二支箭”)支持范圍,推動金融機構增加民營企業信貸投放。
會議提出,動態監測分析房地產市場邊際變化,因城施策實施好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落實好金融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16條政策措施,積極做好保交樓金融服務,加大住房租賃金融支持,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
此外,會議要求,要系統性研究推進金融市場體系建設,加快完善金融市場法制和基礎性制度,提升服務實體經濟和防范化解風險的能力。推動出臺公司債券管理條例、修訂票據法。推進大型平臺企業金融業務全面完成整改,加強常態化監管,支持平臺企業健康規范發展。
3.全國首個全渠道數字人民幣免密支付公交場景落地義烏
來源:中國新聞網 董易鑫 胡晏瑜 徐麗婷
中新網義烏2月16日電(董易鑫 胡晏瑜 徐麗婷)為推動數字人民幣多元化場景應用融入民眾生活,16日,全國首個實現數幣試點銀行全渠道數字人民幣免密支付的公交場景在浙江義烏落地。
數字人民幣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數字形式法定貨幣,具有支付即結算、便捷安全等特性。公交乘車支付作為數字人民幣推廣的重要場景之一,具有小額高頻的特性且用戶體量龐大,利于數字人民幣的加速普及與推廣。
為此,義烏市交通運輸局推進了數字人民幣在民眾出行方面的場景應用,助力提升數字人民幣用戶黏性,激發數字人民幣在提振消費、服務民生等方面的價值。
據悉,義烏市政府本次投放數字人民幣160萬元,預計可支持80萬人次“一分錢乘坐”覆蓋義烏市內的266條公交線路,活動自2月16日起,活動金額用完即止。
4.商務部:去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12326.8億元 同比增長6.3%
來源:證券日報記者 劉萌
2月16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束玨婷在商務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22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2326.8億元,同比增長6.3%,主要來源地投資普遍增長,中國開放的大門將越開越大。
針對“部分外媒報道說拜登政府將禁止美國企業對一些中國公司進行投資,請問商務部了解的情況如何,是否會予以回應?”對這個問題,束玨婷表示,一國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干預企業的正常商業決策,這種做法破壞市場規則和國際經貿秩序,損害企業和投資者利益,不利于中美兩國,不利于整個世界。2022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2326.8億元,同比增長6.3%。我們將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歡迎包括美國企業在內的各國企業在華投資興業,共享發展紅利。
事實上,近期商務部多次提及“開放”。如商務部部長助理陳春江2月9日在歐洲企業座談會上表示,商務部將持續推進放寬外資市場準入,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不斷提升開放水平。商務部外國投資管理司負責人孟華婷2月2日也表示,將推動合理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加大現代服務業領域開放力度。
5.央企加碼布局新能源,國資委提出這些新要求
來源:第一財經 作者:祝嫣然
積極培育壯大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今年推動國有資本布局優化和央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
2023新年伊始,國家電投、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國家能源集團、華能集團、華電集團、大唐集團、中核集團、中廣核、中節能等多家央企提出了今年新能源方面重點任務和目標。
國資委年初表示,今年推動央企新能源產業發展要成為“重頭戲”。央企要科學謀劃今年和未來一段時期新能源業務發展目標方向、重點任務、路徑措施和工作節奏。重點布局新能源高端裝備產業,大力發展大功率海上風電、高效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裝備和新能源汽車等應用終端體系,推動新能源產業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