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釗涵 李光杰
摘 要:2019年高中語文統編教材的選文中,增加了革命文化選文的比例。革命文化教育是高中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教好新教材中的革命文化選文?本文探索了三種教學策略:“1+X”閱讀教學模式與革命文化教學相結合;提高教師對革命文化選文的文本解讀能力;創設革命情境,開展沉浸式語文教學。
關鍵詞:高中語文;統編本;革命文化;策略
作者簡介:王釗涵(1998—),女,佳木斯大學。
通信作者:李光杰(1968—),男,佳木斯大學。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要弘揚革命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努力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革命文化,培養學生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語文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統編本教材中革命文化選文的意義,在對選文題材進行歸納整理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革命文化選文教學策略。
一、革命文化的內涵與發展
董成雄在《革命文化涵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意蘊與實踐路徑》一文中指出:“革命文化是在革命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在實現政治目標的具體實踐中,對政治理想、政治觀念、政治路線和政治保障等進行的文化價值建構。”[1]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新的時代內涵的革命精神。這些革命精神由革命文化凝聚而成,又反過來滋養革命文化,賦予革命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革命文化對高中生的成長有重要的價值引領作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對革命文化同樣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論述,并且明確指出革命文化對于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推動國家的現代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師教好統編高中語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選文很有必要。
二、革命文化選文的新時代意義
從國家層面看,革命文化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重要精神紐帶,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使代代相傳的革命文化基因刻在學生的骨子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在編選上充分體現了國家意志,如《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一文以工匠精神為主題,展現了當下時代所需要的品質,向學生傳達了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為宗旨,卻能為成功鋪就通天大道的道理,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同時,將培養學生文化自信這一項重要工作融入語文教學中,還有利于充分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
從新課標和課堂教學層面看,將革命文化元素融入語文課程,既可以發揮其本身的育人價值,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中國現代化發展對于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時代的人才必須具備核心素養,才能為社會、為國家做出貢獻。例如,教材中的《“探界者”鐘揚》一文為我們講述了鐘揚將自己的一生獻身種子事業,展現了他對“生命的高度和廣度”的不懈探索。學生通過此文的學習,可以體會到鐘揚對生命價值的理解。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涵蓋了文化傳承與理解,而繼承和弘揚革命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革命文化教育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必不可少的環節。
從個人層面看,人生價值的實現在于對社會的貢獻。教材擇選了一些中國革命進程中領袖人物、革命人物的作品,使學生在學習選文的同時,可以更加深入地走進作者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感受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對命運的把握以及為時代變革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例如,《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文向我們展現了青蒿素的發明過程。通過榜樣人物價值觀的引領,可以激發新一代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為新時代奉獻的熱情。
三、統編本高中語文革命文化選文的體裁分類
統編本高中語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選文具有文質兼美、眾體兼備的特點。本文對32篇相關選文的體裁進行了歸納總結。詳見下表(表1)。
由此表我們可以看出,教材中革命文化選文體裁豐富,其中,小說類、通訊類、詩歌類居多,其他體裁相對較少。教師在實際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當把握各個體裁的特點,梳理每篇革命文化選文的背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求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統編本高中語文革命文化教學的基本策略
(一)“1+X”閱讀教學模式與革命文化教學相結合
溫儒敏教授在“全國統編教材與語文學科素養”講座中闡述了“1+X”閱讀教學方式。“1”即一篇文章,“X”即多篇文章,“X”是對“1”的進一步延伸和鞏固。該模式能將單篇和群文聯系起來,幫助學生實踐閱讀方法,鞏固所學知識,拓寬閱讀視野[2]。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應用于革命文化選文中詩歌類、散文類、小說類文本的教學。在具體操作前,教師應做好教學設計。一方面,教師要明確所教授“1”的主題情感,參考《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對于革命文化選文的教學提示進行教學設計。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結合影視片段,拉近學生與作者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教師要尋找“X”資源,進行“X”拓展閱讀。以詩歌《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為例,教師可以逐層分解課標中的教學要求,并精心研讀教材,引領學生體會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品味詩歌的語言,領悟詩歌的內涵。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學習目標: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歌畫面。課堂結束后,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郭沫若的《天狗》《鳳凰涅槃》《地球,我的母親》,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體會作者的愛國情懷。
“1+X”閱讀教學模式能使學生的學習范圍不再局限于語文課本,讓學生獲得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拓寬學生的視野,達到良好的群文閱讀效果。
(二)提高教師對革命文化選文的文本解讀能力
文本解讀是語文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基礎,教師只有充分熟悉文本才能順利展開教學。文本解讀中的“讀”是對教師的潛在要求,而“解”是深層次的要求。“解”是在“讀”的基礎之上開展的。“讀”是起點,強調對文本語言文字等基礎知識的了解,而“解”強調對文本情感、意義等深層次的把握。因此,教師進行革命文化選文解讀時應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第一,要作為普通讀者去閱讀體驗;第二,將自身文本解讀的成果轉換為教學設計,使其更好地融入語文教學中。對于革命文化選文的教學,教師必須進行獨特而深入的解讀。針對以上提到的多種革命文化選文,教師應提前完成充分解讀的工作。以對《拿來主義》一文的解讀為例,首先教師應當明確文本的指向性,正確把握文本多重價值中的核心價值。筆者認為,《拿來主義》這篇課文的核心價值在于使學生明白在面對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時,應當秉持怎樣的態度。其次,教師應當深入解讀,分析文本的層次性,梳理把握文章的脈絡層次,感受文章所蘊含的批判力量。最后,教師可以進行比較解讀,體會文本的立體性。同時,教師全面深入地解讀文本不能只局限于作品本身,還應當參考前人對作者創作意圖的闡釋以及對這部作品的評論等。例如,教師可以將《拿來主義的邏輯魅力》一文作為自己的備課參考資料。
綜上所述,教師提升自身對革命文化選文的文本解讀能力非常重要,它直接影響到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果。
(三)創設革命情境,開展沉浸式語文教學
沉浸理論強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某一種情境的全身心投入,進而進入一種沉浸狀態[3]。革命文化選文通常更側重于人物形象和情感,這類文章的學習需要教師引領學生進入一種專注的狀態,從而獲得良好的體驗。因此,教師必須發揮好引領作用,帶領學生進行沉浸式語文學習。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兩點教學建議。
第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角色遷移,讓學生學會在閱讀時,將自己轉換為文本中的人物,站在文本人物的角度來感悟。這樣可以使學生沉浸其中,感受文本人物的所思所感。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突破傳統教學方式,豐富學生的課堂體驗。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角色遷移時,可以利用VR(Virtual Reality)技術輔助教學。教師先將所需要的革命場景導入VR系統中,讓學生戴上VR設備,觀看虛擬教學視頻,從而獲得深度體驗。例如,在教授《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時,教師可以把五四運動的場景導入VR系統,讓學生體驗五四運動時,年輕人的那一股“狂勁”。這樣的虛擬情境體驗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站在詩人郭沫若的角度來感悟這首詩歌,從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第二,教師應當喚醒學生的革命情感,并且創設真實的革命情境,促使學生從文本沉浸學習轉變為真實情境沉浸學習。《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革命傳統作品的教學提出了相關教學建議。教師要重視學生對革命傳統作品有關背景的了解,可以通過實地考察、人物訪談等課外活動加深學生對革命作品的認知。溫儒敏教授在《統編高中語文教材的特色與使用建議——在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國家級培訓班的講話》中指出,對于統編高中語文教材的教學,應當注重情境性,即提倡情境教學。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精心設計,努力使課堂教學更具情境性,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更加豐富多彩。教師在引領學生完成書面任務后,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時間,組織學生參與研學活動,引領學生深入情境。例如,教師可以將《沁園春·長沙》與橘子洲頭景點聯系起來,組織學生去橘子洲研學,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體驗中,感受毛澤東當年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可以將《長征勝利萬歲》與四川雅安五條紅色旅游路線相關聯,組織學生重走長征路線,感受紅軍當年強渡大渡河、翻越夾金山等一系列革命壯舉。這樣,有利于學生從文本沉浸學習轉變為情境沉浸學習。
結語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文化交流日趨頻繁。革命文化具有非常強大的精神力量,能夠引導青少年對我國革命歷史與現代發展形成清晰的認識,自覺抵制不良外來文化。教材革命文化選文內容豐富,有助于學生多方面了解中國的革命文化及其發展。語文課程能夠在革命文化的弘揚和傳承上發揮巨大作用,因此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師,我們應當清楚地認識到教材編排的亮點和特色,結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對革命傳統作品的教學建議,不斷探索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不斷提升自身的革命文化素養,充分發揮革命文化在教育中的作用,以文育人,傳承紅色基因,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董成雄.革命文化涵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意蘊與實踐路徑[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7,9(4):11-16.
崔麗梅,劉秀芳.基于學情的統編教材“1+X”閱讀教學初探:以《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為例[J].語文建設,2021(15):69-71.
蔡偉,陸依潔,李莉.走向沉浸式語文[J].課程·教材·教法,2021,41(11):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