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留貞
摘 要:美術作業不僅是對知識技能的考查,也與核心素養的培養相關,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反思不足、總結教學經驗,不斷優化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展美術素養。然而,傳統的小學美術作業設計存在形式單一、方法陳舊等問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不高。在大單元教學背景下,教師應積極改善作業設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提高作業的趣味性、實踐性、連續性等,從而提升學生的作業完成度,使學生通過長期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美術技能和綜合素質,實現全面發展,這對于實現減負提質的教學目標也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作業設計
作者簡介:濮留貞(1981—),女,江蘇省蘇州市滄浪新城第一實驗小學校。
隨著義務教育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美術學科也發生了新的變化,美術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相關知識技能,更要致力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重視學生品質、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方面,小學美術教師需全面把握教材內容,注重教學的階梯性,根據主題開展情境化教學,從而加深學生對美術的理解;在作業設計方面,要立足學生成長規律、發展需求,注重作業的趣味性、實踐性、合作性等,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新思維,使學生充分感受到美術的樂趣。本文結合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的特點,探索系列化作業設計方法,以供相關教育工作者參考。
一、大單元教學的內涵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家越來越重視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學科教育,要求教師在講授基礎知識技能的同時,保證教學內容的選擇性、多樣性,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為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奠定良好基礎[1]。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大單元教學模式主要是整合相關課程,體現內容、知識以及技法之間的關聯性,根據教學目標和標準,選擇合適的方法和手段,促使學生形成系統認知,提升學生實際運用美術技法的能力。美術學科學習是提升小學生藝術素養的重要途徑,但是傳統教學模式存在一定限制,以教師為主體,將教材內容按照課時設計課程教案,講授的知識具有片面性,且學生通常是被動接受知識,并未進行深入思考,也沒有形成系統性的知識結構,實際應用能力偏低。大單元教學則能夠彌補上述不足,將具體任務或者主題作為核心,重組教學內容,使學生接受的知識更為全面,且不會受到某個章節課程的限制,有利于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同時,教學方式更多元,教師可以從多個維度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深入挖掘相關教學資源,全面整合教學內容,基于現有的課程設置,優化和改進教學模式。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美術教師需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以培養核心素養為目標,從整體上把握小學階段的所有教材,將內容形成系統性結構,全面分析相關教材,構建不同知識之間的聯系。作為管理者、組織者,教師需引導學生主動關聯新舊知識點,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并注重學習的階梯性,關注不同課題之間的邏輯性,優化課題學習次序,最終實現大單元教學,幫助學生系統、遞進地掌握知識和技能。
二、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的具體實踐
(一)聯系新舊知識點
在設計教學課程時,教師需全面解讀課程標準、教材內容,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聯系新舊知識點,并將其應用于真實情景。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教師需根據美術語言、美術門類、學習活動方式等,全面梳理大單元教學。
美術語言主要涉及色彩、線、形等,人美版小學美術教材包括“紅色的畫”“冷色”“暖色”等章節,可以與“添畫人像”進行有機融合,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預先準備好的人物圖片上進行創作,引導學生回顧舊的知識點,深入認識色彩[2]。小學美術課程包括國畫、版畫等門類,其中,國畫包括“動物的臉”“花鳥畫”等章節,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要將相關內容進行整合,提前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筆墨用法、構圖等,再分析學習過程中涉及的歷史等學科領域,優化子課題教學,合理安排課時,以項目式學習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學習活動方式方面主要包括造型、設計、欣賞等,其中,造型是教學中的難點內容。以人美版教材為例,“放學了”一節中要求刻畫人物,學生本身已經掌握一定的動態繪畫基礎,教師可以將相關知識充分結合,以小見大,設置情景化主題,比如“熱鬧的大街”等,讓學生對正面、側面、運動、靜止等不同類型人物繪畫進行觀察,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構架。
(二)細化課題內容
地方性課程資源比較豐富,教師在實際教學時可以適當開發并應用,將地方文化有機融入課程中,使學生感受廣泛的文化情景,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更好地落實當地文化傳承[3]。以人美版教材為例,“小扇子”一節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認識傳統扇子,了解其不同用途,并嘗試創新扇子設計和制作。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時,可以結合當地的蘇扇文化,科學設計大單元教學,從了解到繪制扇面,再到制作團扇、折扇,引導學生展現自己的大膽設想,強化其動手能力,培養其創新意識和能力。同時,采用小組學習、交流模式,讓學生在自主合作的模式下,探究學習美術知識,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在基于本土文化資源開展的一系列教學活動中,學生通過實地考察、查閱資源以及小組交流等,能夠充分了解當地文化精華,從而熱情參與當地文化保護。
(三)創建真實情景主題
在課程開發和利用方面,教師應充分利用文體活動以及傳統節日等資源,緊密結合社會時事,合理構建真實情景,以使學生更好地投入創作。在具體實踐中,教師需設立有意義的真實情景,讓學生通過合作,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其知識應用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4]。具體而言,教師需充分挖掘教材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關聯點,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提升教學趣味性、吸引力。以人美版教材為例,在進行“立體賀卡”教學時,教師可以聯系“色彩明度” “色相”等知識點,將禮贊生命作為主題,讓學生自行查找相關資料,應用繪畫、設計技巧,設計并制作立體賀卡。
三、小學美術作業設計的常見問題
(一)設計理念存在問題
美術作業不僅要考查知識技能,還要考查學生的美術素養。然而,由于小學美術課程一般不需要進行考試考核,部分學校以及教師對小學美術的重視度不足,還存在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美術學科教師的情況,同時并未充分認識到作業對學生美術素養、審美情趣發展的重要性,在設計作業時通常只是讓學生完成一幅畫或者手工作品等,形式比較單一,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還會限制學生相關技能的提升[5]。
(二)設計方法陳舊
部分教師在設計小學美術作業時存在一定的隨意性,且相關作業未能充分考慮學生的成長規律與興趣點,作業形式單一且內容枯燥,作業設計方法陳舊,學生難以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樂趣,這影響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不利于充分發揮作業的優勢和作用。
四、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的系列化作業設計要點
(一)注重趣味性
小學生的心理、生理尚未發育完全,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可能無法對美術學科保持長久熱情,因此教師需注重作業設計的趣味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接受持續的美術教育,能夠提升色彩運用等能力,也有利于培養審美情趣。如果作業設計單一、枯燥,學生可能無法準確理解課程內容,甚至喪失學習興趣[6]。比如在人美版教材“船”一節中,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精神,教師可以通過精美的造型圖片吸引學生的興趣,并積極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海浪音效和船只遨游的景象,從聽覺、視覺等方面打造立體化教學氛圍,加深學生對這一內容的認識和理解,還可以在黑板上粘貼海底生物裝飾,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創作熱情,并提出具體的作業要求,讓學生主動思考、分析,利用課后時間拓展知識。
(二)注重連續性
美術學習是長期過程,一般從簡單到復雜層層遞進,因此作業設計也要注重連續性,由淺入深。教師在學習初期,應以引導學生獨立完成簡單作品為主,隨后逐漸滲透豐富的美術知識和技巧,不斷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7]。同時,教師應提供一定的指導,引導學生完成連續性作業,確保其能夠掌握相關技巧和方法。比如在“茂密的花”一節中,教學目標包括了解花卉基本知識、掌握畫面構造技巧和完成主題繪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展示真實照片,并簡單介紹整個畫面的特點,同時展示對比照片,引導學生比較、分析花的特點。在第一次作業中,引導學生認真觀察花的形態、連接特點,畫出自己喜歡的花;第二次作業則可以讓學生適當發揮想象,充分利用夸張手法,畫出心目中的花;在第三次作業中引導學生對比、分析畫作,深入認識前后遮擋關系,并在原有畫作基礎上添花,最終使得花鋪滿畫面。這種層層深入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完善創作作品,逐漸提升其技能水平。
(三)注重生活觀察
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需從實際生活出發,布置生活觀察型作業。比如“彩墨畫魚”一節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魚的基本知識,學會畫魚的步驟和技巧,巧妙運用色彩搭配。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各種魚的圖片,讓學生互相交流自己喜歡的魚及原因,激發其創作欲望,同時講授相關繪畫技巧和知識,并布置彩墨畫魚的作業[8]。為了更好地完成作業,學生會主動觀察魚的形狀、色彩以及結構等,作品完成質量更佳,且他們在展示畫作時也會主動交流、討論創作中的趣事。這種模式不僅能夠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幫助學生有效提升繪畫技能,也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
(四)注重合作學習
學生共同配合,協作完成作業,有利于實現全面發展。以“板報設計”一節為例,經過系統學習后,學生要了解板報設計的基本步驟、方法,靈活運用相關法則,確保作品圖文并茂、富有特色,同時鍛煉實踐能力、團隊精神以及創新能力。教師需提出具體要求和標準,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共同完成制作手抄報的作業,包括合理規劃整體版面,突出報頭、標題等,填充相關插圖和文本,并做好畫面裝飾,適當調整不合理之處[9]。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學生自行劃分職責,相互配合完成作業,不僅能夠提高作業效率和質量,也有利于培養其團隊協作意識和精神,獲得良好的合作體驗。
(五)注重實踐性
理論知識的本質是實踐,美術教師需根據學生的成長特點,合理設計實踐性作業,充分考慮環境條件、學生能力等因素,避免出現作業過難的情況,從而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創作能力。比如在學習“橋”一節時,學生要了解橋梁基本結構、種類、造型等,教師可以在正式上課前布置作業,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到實地觀察或者通過互聯網搜集資料,為后續學習奠定良好基礎。同時,學生在小組協作中嘗試進行橋梁設計,能夠有效培養動手能力,充分體會美術學習的意義,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六)注重分層學習
不同學生的成長環境、接受能力、智力等有一定差異,學習效率和效果也有明顯不同。在設計作業時,教師需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相應的作業,為其提供自主選擇的機會,提高教學的靈活性和針對性。以“圖書封面設計”為例,這一課的教學目標包括了解裝幀設計、掌握封面設計知識和鑒賞。教師需展示不同類型的圖書封面,幫助學生全面了解設計要素,加深認識和理解。在布置作業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提出相應要求,包括主要組成要素、主題突出且有適當表現手法、色彩鮮明且構圖美觀。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作業,能夠積極展示和分享創作,體會到作業完成的成就感,從而更好地鍛煉繪畫能力、想象能力,不斷取得進步。
結語
小學美術教育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不僅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能力,也有利于學生養成熱愛生活的態度,不斷強化創新意識和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大單元教學模式具有明顯優勢,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深化其對美術學科的認識和理解。因此,教師需結合大單元教學理念,注重作業的趣味性、連續性以及實踐性等,促使學生真正感受美術的魅力,激發其學習熱情和興趣,不斷提高其美術素養和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陳慧貞.小學水彩社團開展混合式教學的策略探究[J].教師教育論壇,2022,35(2):64-66.
劉昕笑.淺談傳統文化元素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運用[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2,38(7):157-160.
高慶霞.小學美術教學與信息技術的巧妙結合[J].中國新通信,2022,24(12):179-181.
付潔.將陶藝融入小學美術教學的策略探討[J].江蘇陶瓷,2022,55(1):6-8,12.
董萬強.基于“三導”策略構建小學美術高效課堂[J].學園,2021,14(35):87-89.
陶小陵,劉菲菲.真實性學習視域下美術鑒賞大單元教學策略研究[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22,24(4):132-137.
許曉丹,王新.信息化環境下基于主題的單元式美術教學研究[J].中國新通信,2021,23(16):225-226.
劉立軍.基于主題統整的小學美術教學單元開發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9,35(12):73-76.
王冬培.基于探究性學習的小學美術單元教學策略:以“成角透視”單元為例[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19,35(3):164-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