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肖耀猛 黃霄龍 楊繼賢 韓繼秋 張宜清 金建德


“雙碳”戰略對國家能源政策、可持續發展管理理論和實踐產生了長期深遠的影響,能源企業對可持續發展管理的需求也應運而生。兗礦能源作為負責任的能源企業提出“雙碳”背景下能源企業可持續發展管理與實踐的課題研究。
一、實施背景
(一)雙碳背景下國家能源發展政策影響
2020年9月,中國明確提出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雙碳”)目標以來,“雙碳”一直受到廣泛關注。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碳”被多次提及。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發布《“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煤炭消費比重下降至 56.8%。國家能源局發布《2022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提出目標:增強供應保障能力,全國能源生產總量達到44.1億噸標準煤左右,原油產量2億噸左右,天然氣產量2140億立方米左右。
(二)可持續發展研究與實踐現狀
國內外學術界和企業界對可持續發展路徑研究和實踐始終保持高度熱情,關于可持續發展內涵、理論、評價體系和實踐等角度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在可持續發展管理理論研究與實踐之間沒有形成有效統一的共識。特別是在“雙碳”背景下,有關研究和實踐相對較少,可借鑒性成果不多。
(三)雙碳背景下能源企業發展需求
“雙碳”背景下,國內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將呈下降趨勢,但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煤炭占據一次能源消費主體地位在較長一段時期內不會改變,高碳能源清潔化、低碳化、綠色化,能源企業可持續發展將成為理論和實踐的重點。兗礦能源堅持戰略引領發展,順應能源發展趨勢,專注于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深遠探索,把“雙碳”戰略作為提升核心競爭力、價值創造力和可持續發展力的重要途徑,制定“雙碳”背景下未來5至10年發展戰略,致力于建設成為國際一流、可持續發展的清潔能源引領示范企業。
二、主要做法
(一)梳理奠定基礎理論和方法
1.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理論認為當代人類為更美好生活對資源環境的需求,必須在不破壞后代子孫的生存發展的基本需求之上,人類社會才能得以永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理論遵循公平性、持續性和共同性原則。能源企業的持續性,既包含資源儲量的豐富程度,能滿足現在生產的需要,也能滿足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生產的需要;也包含對未來接續產業的規劃,特別是雙碳背景下,可通過適度轉型實現持續發展。
2.利益相關者理論
利益相關者概念是由弗里曼首次提出,認為影響企業經營發展的因素不僅包括企業的股東,也包括顧客、供應商和社區等,他們都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利益相關者。企業各方利益相關者的投入與支持對企業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沒有他們也就沒有了企業,企業應追求各利益相關者的整體利益以及他們之間利益的平衡。
3.績效管理主要方法
關鍵績效指標法是將企業最頂層設定的總體目標逐級分解,提煉出對績效影響最關鍵的指標,再將這些指標細化至各部門或崗位,通過細化的若干個小目標的實現,完成企業總體目標。目標管理法是由企業領導與員工共同商榷績效總體目標,目標確定下發后,定期對目標完成情況進行監督,并依此為依據做出考核獎懲的一種管理方式。平衡記分卡既包含反應過去績效完成情況的結果性指標,又包含反應未來趨勢的先導性指標,對于有明確的戰略目標、追求長期發展的企業比較適用。
本成果所講的可持續發展是指能源企業融合各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和期望,采用多種適宜的績效管理方法,以公司治理為基礎,充分考慮“雙碳”背景,構建環境、社會和公司管治三個一級要素的管理體系,并以這三個要素展開強化措施和實踐,引領企業可持續發展。
(二)構建可持續發展管理體系
1.雙碳背景下,能源企業應可持續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雙碳”背景下,兗礦能源意識到可持續發展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堅持探索能源企業清潔、高效、低碳、和諧、安全、綠色、健康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對利益相關者負責并與他們實現共贏發展,已經成為兗礦能源高層領導和全體員工的共識。
2.以可持續發展為前提,確定戰略方向和目標
“雙碳”背景下,兗礦能源在充分審慎考慮國內國際雙循環、國內統一大市場、能源保供等內外部因素下,以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堅持系統思考、綜合施策、統籌推進,明確發展思路、目標和實施路徑,前瞻性的確定了具有能源企業可持續發展特點的礦業、高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智慧物流五大戰略發展方向以及主要產業目標。
3.以戰略為導向,構建可持續發展管理體系
兗礦能源董事會是可持續發展事宜的最高負責及決策機構,對可持續發展策略及匯報承擔全部責任。董事會可持續發展委員會負責制定并審查可持續發展管理愿景、目標和策略,評估可持續發展管理工作情況以及面臨的風險和機遇。兗礦能源以具體、定量、實際、相關、時效為原則,采用可持續發展管理理論和方法,參照國內外可持續發展相關指南與規范,結合五大戰略發展方向和現狀、“雙碳”背景與利益相關者期望,建立了可持續發展管理體系。
可持續發展管理體系由三級要素和相應指標構成,縱向上,各層級要素和指標從上往下逐級分解,從下往上逐級支撐;橫向上,各類別要素和指標即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形成了有機完整的管理體系。兗礦能源可持續發展管理體系3個一級要素涵蓋環境、社會和公司管治,3個一級要素分解為6個二級要素,6個二級要素分解為15個三級要素。其中,一級要素“環境”只涵蓋1個二級要素是綠色運營(包括氣候變化、排放管理和資源管理3個三級要素,共23個指標,其中氣候變化2個指標、排放管理13個指標、資源管理8個指標);一級要素“社會”分解為3個二級要素社會回饋(只有1個三級要素,共5個指標,名稱也是社會回饋)、健康安全(包括安全管理和職業健康2個三級要素,共7個指標,其中安全管理4個指標、職業健康3個指標)和員工關愛(包括員工雇傭和員工發展2個三級要素,共17個指標,其中員工雇傭11個指標、員工發展6個指標);一級要素“公司管治”分解為2個二級要素公司治理(包括財務、產量和廉潔建設3個三級要素,共17個指標,其中財務7個指標、產量5個指標、廉潔建設5個指標)和高質發展(包括產品與服務、供應鏈管理、創新和質量管理4個三級要素,共15個指標,其中產品與服務2個指標、供應鏈管理3個指標、創新8個指標、質量管理2個指標)。
可以看出,兗礦能源可持續發展管理體系共84個指標。可持續發展管理體系的建立,有利于分析可持續發展發展水平,有利于促進可持續發展工作協同推進,有利于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確定可持續發展議題
1.充分識別可持續發展議題
兗礦能源通過調查問卷、座談會、走訪、路演、反路演、投資者熱線、民主生活會、業務交流會等多種方式與渠道,與利益相關者溝通交流,傾聽他們的聲音,了解他們的需求和關注點。兗礦能源以可持續發展相關指引和標準為基礎,結合管理層、行業專家、員工和其它利益相關者溝通情況,考慮宏觀政策和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識別可持續發展議題。
表1 利益相關者主要關注的議題
2.評估可持續發展重要性議題
兗礦能源通過網絡問卷調查開展重要性議題調查,通過相對重要性二維矩陣評估模型,開展重要性議題評估。評估結論可以為兗礦能源可持續發展管理研究與實踐提供幫助和指導。
二維矩陣評估模型,其中一維是指議題對利益相關者的重要性,另一維是指議題對于兗礦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兩個維度分別進行比對評估,評估結論在坐標軸的橫坐標和縱坐標上分別展示。為確保議題評估具有廣泛認可度,評估過程采用調查問卷和德爾菲法等方法。問卷范圍覆蓋各類相關者以及特別邀請的行業專家,并按相關者數量比例發放問卷,同時賦予不同權重。
(四)可持續發展管理實踐
1.推動戰略轉型升級,加強內部管控
1)聚焦雙碳目標,能源企業快速推進戰略轉型
兗礦能源順應世界能源行業形勢變化,主動融入國家“雙碳”戰略布局,聚力守正創新,快速制定戰略,實施轉型變革,規劃打造五大產業支撐格局。礦業產業在現有多種非煤礦產資產的基礎上,拓展鉬、金、銅、鐵、鉀等礦產領域,實現由單一煤炭開采向多礦種開發轉型,推動礦業智能高效、做優做強;力爭5至10年煤炭清潔開采3億噸,建成8座以上千萬噸級綠色智能礦山。高端化工新材料產業按照高端綠色低碳發展方向,延伸現有化工產業鏈,建設化工新材料研發生產基地,推動高端化工新材料延鏈強鏈、價值提升;力爭5至10年,化工產品產量2000萬噸以上,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工品占比超過70%。新能源產業推進風電、光伏及配套儲能等新能源產業項目開發建設;依托現有煤化工產業優勢,有序發展下游制氫等產業發展,推動新能源戰略優先、發展提速,爭做傳統能源企業轉型發展的示范者;力爭5至10年,新能源產業與礦業、高端化工新材料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在現有裝備制造產業基礎上,專注發展高端煤機制造等傳統優勢產品,拓展風機等新能源裝備制造,培育中高端系列產品,推動高端裝備制造重點突破、專精特新。智慧物流產業統籌產品、用戶、第三方服務商,構建智慧化物流體系,推動智慧物流數字驅動、協同增效。
2)強化內部管控體系,確保戰略可持續落地實施
管控體系。兗礦能源高度重視內部管控機制和體系建設。一是完善以風險為導向的內部管控運行機制,建立風險管理體系及相關管控流程,每年辨識重大生產經營風險并制定相應控制措施。定期評價重大風險管控效果,針對發現的問題,及時改進完善管控措施,提升管控能力和水平。二是構建國際化管理體系,強化制度管控。兗礦能源把國際化管理體系的建立作為公司內部管控與國際管理接軌的重要舉措,在公司層面結合實際推廣國際化管理體系,在管理體系建立和實施過程中,推動內部管控制度建設。兗礦能源制定了以管理體系手冊為牽引的管理體系,對企業的內外部環境、高層領導在體系眾的作用、企業總體目標實現和體系運行的策劃、支持體系運行所需的資源、體系運行管控、績效評價和管理體系的改進創新等做出了具體規定;制定了管理體系考核辦法,對管理體系的建立、方針目標及重點工作管理、貫標培訓、管理評審、內部審核、認證審核、內審員管理、基礎資料管理、檢查與考核等方面做出了具體規定。管理體系具有較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和可操作性,相關制度流程層層細化,對內部管控和戰略風險管控起到了制度保障作用。
財務管控。兗礦能源以ERP系統為載體,以實行資金統一管理為目標,建立集中式會計核算體系和分布式成本控制體系相結合的新型財務管控機制,形成了“三級核算、四級管理、六級分析”的財務管控系統,全面夯實財務管控運行基礎。全面預算管理體系:深化“全面預算、責任落實、經營調度、動態分析、督導評價、審計考核、獎罰兌現”的一體化目標管理考核體系,劃分生產單位、輔助單位、金融貿易單位及其他單位四個板塊科學設置考核指標。財務共享管理體系:通過統一規范會計科目、信息系統、業務流程、會計政策和數據標準,建立了財務共享管理系統,財務處理方式由分散操作向流程化、標準化執行變革。資金管理體系:堅持“集中統一、分層管理、上下聯動、市場化運行”原則,合理確定各單位年度資金安排,嚴格按照市場化利率水平確定資金收益,強化資金全周期、全過程監管,確保資金使用安全合規。
國際化管控。兗礦能源在澳大利亞秉承“透明、規范、高效”的經營理念,堅守“人員、安全、誠信、卓越、創新”的核心價值觀,打造高效融合的企業文化,注重屬地化管理,實施“澳人治澳”,形成了一個高效融合的董事會,一支優秀的本地管理和領導團隊,取得顯著成效。隨著世界向低碳經濟推進,兗煤澳洲將可再生能源項目的開發以及追求煤炭以外的礦產和商品多樣化作為支撐未來業務可持續性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探索新能源行業和其他商品機會。
2.奮楫趕超跨越,加強高質發展
1)強化管理創新,提高能源企業管理現代化水平
創新機制。自主創新是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努力在多變的內外部環境中尋求新的突破,在改革創新中挖掘新的潛能,實現轉型跨越可持續發展。為吸收總結推廣先進的管理思想、模式和方法,激發廣大員工積極參與管理創新的熱情,提升全員管理創新能力和水平,兗礦能源制定了管理創新活動管理辦法。2021年,兗礦能源加速實體產業動能轉換,邁出轉型升級步伐,以建設“四型”礦井為方向,深入開展“兩優三減”行動,深化推進“兩化融合”,高效推進智慧礦山建設,積極推進云計算、大數據、5G等關鍵技術應用,煤炭板塊向“智能高效”轉變,化工板塊向“價值高端”延伸,裝備制造向“提質提效”邁進。
數字化轉型。兗礦能源以數字化轉型為主線,以工業互聯網體系工程建設為重點,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產業鏈、價值鏈中深度融合應用,覆蓋山東本部、陜蒙、澳洲、加拿大等,公司與所有分支機構實現互聯互通,為安全生產、日常經營活動提供高速通道。統一公共井下高速無線寬帶網絡,作為工業網絡延伸,所屬礦井均建成骨干萬兆工業網,建成煤炭行業第一家云計算中心,承載公司ERP、OA、HR、財務、物資、營銷、人力資源、法務、資金、稅務、風險、安全生產等上百套業務系統。投資3億元,建成煤炭行業首家第四代ERP全覆蓋及周邊系統建設,形成大數據工程及ERP全覆蓋,實現礦業領域安全、生產、經營等大數據分析應用能力。建成投用全國能源行業首家財務共享中心,工作效率提升50%,業務人員精簡80%。
精益管理。樹立精益理念,引入六西格瑪、MES、質量屋、6S、精益生產等工具和方法,突出管理模式創新、流程再造、價值創造和效率提升,建立完善“四大管理體系”,推動企業向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一是內部市場體系,將外部市場理念和機制引入企業內部,與精益生產相結合,實施業務流程再造,構建市場管理架構,以經濟杠桿優化資源配置,以市場手段推動管理升級,構建內部市場架構。二是全面預算體系,區分生產、銷售、物資供應和后勤服務四大板塊,分別建立個性化全面預算管理機制,實現了全面預算由靜態管理向動態管理、價值管理向實物管理的創新轉變。三是績效考核體系,堅持工資收入與單位經濟效益、工作績效、崗位價值掛鉤聯動,推行“基礎工資+績效工資+創新創效工資”薪酬結構,有效調動了廣大干部職工工作的積極主動性。四是風險管控體系,構筑了以風險部門風險預控、審計部門內部審計、紀委監督、工會職工代表民主評議為主要手段的全方位、全過程風險防控網絡,確保有效管控重大風險。
2)強化技術創新,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兗礦能源以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宗旨,以主導產業核心技術突破為重點,聚焦主導產業和新型戰略支柱產業發展方向,依托國家科技攻關、科技支撐及“863”“973”等各類科技計劃,堅持自主創新,注重產學研合作,集中力量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在大型礦井建設、厚煤層綜放開采、超大采高綜采和綜放、智能開采、重大災害防治、大型煤氣化、煤炭間接液化、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高端裝備制造等方面,突破掌握了一批擁有自主可控知識產權的重大關鍵技術,部分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實現了由引進消化吸收到技術引領的根本性轉變,核心技術競爭優勢持續增強。2021年,兗礦能源投入研發費用11.40億元,重點圍繞煤炭安全綠色開采、煤礦智能化、煤炭清潔利用等關鍵技術進行研究,取得新突破,實施完成科技成果84項,已通過上級技術鑒定成果25項,其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科技成果19項。申請專利193項,其中發明專利56項;已取得授權專利222項,其中發明專利21項。
3)提速動能轉換,發展質量持續提升
動能轉換。兗礦能源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大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加速崛起。一是礦業產業向智能高效轉型。進一步筑牢境內外兩個市場、兩地資源協同優勢,兗煤澳洲盈利表現強勁,成為兗礦能源利潤增長的新支撐。堅持“煤質創效”理念,推進“三零”工程和選煤技術升級和智能化選煤廠建設,研究應用煤泥深加工技術,進一步提升煤質管控能力。兗礦能源精煤產品萬噸含雜率保持在1公斤以下,商品煤合格率100%。二是高端化工新材料產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榮信化工4000噸水煤漿氣化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魯南化工成為煤基精細化工品產業鏈“鏈主”企業,有力推動了產業鏈延伸、價值鏈增值。甲醇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標準要求,被授予“采用國際標準產品標志證書”。三是新能源產業向導入期發展。加快培育發展內蒙鋒威光電等項目,啟動山東省內集中式光伏項目前期工作,開展儲能技術專項研發,技術、資源優勢不斷積蓄。四是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實現創新突破。10米超大采高液壓支架樣機工作阻力和采高參數世界領先。液壓支架出廠產品通過近6萬次壽命循環測試,達到歐洲EN1804和美國康壽等國際一流標準要求,處于同行業領先水平。魯西智慧制造園區開工建設,規劃8類高端煤機產品合作項目,全力拓展智能裝備制造產業鏈條。五是智慧物流產業向數字驅動協同增效發展。構建資源配置高效的智慧化物流體系,聚焦鐵路、公路、港航、園區、平臺“五位一體”啟動實施產業資源整合,打造大宗商品多產聯運新模式。
質量提升。兗礦能源建立以質量管理體系為引領的全面一體化管理體系,全面深入導入卓越績效,持續保持管理體系有效運行。兗礦能源領導層及相關人員定期參加中國質量大講堂、質量管理微信公開課、全面質量管理知識競賽等質量知識培訓交流活動,積極主動學習應用質量管理知識和方法,全員質量意識和素質得到提高。深入開展廣大職工普遍廣泛參與的群眾性質量管理(QC)小組和質量信得過班組活動,涌現出一大批水平高、可借鑒、效果好的優秀成果,有效提高了工作質量、降低了成本消耗、提升了員工素質。2021年,兗礦能源榮獲第46屆國際QC小組會議(“ICQCC”)最高獎(金獎)1個,國優QC小組1個,全國質量信得過班組9個,獲獎數量和水平位居煤炭行業首位,被授予高質量發展先鋒稱號。
3.踐行綠色發展,強化低碳清潔生產
1)加強污染源頭治理,爭做環境保護先鋒
兗礦能源廢水排放主要來自于煤礦開采與煤化工生產,建有污水處理廠47座,污水處理能力66.2萬噸/日,污水處理率100%,外排水質優于國家及地方排放標準。兗礦能源廢氣排放主要來自于電廠、煤化工和部分煤礦單位,嚴格開展大氣污染治理,廢氣處理設施齊全完備,長期穩定達標排放。兗礦能源固體廢物主要是煤矸石、粉煤灰、爐渣等,通過井下煤矸分離、充填開采等技術應用,從源頭減少煤矸石排放,煤矸石、粉煤灰及爐渣綜合利用率保持100%。
2)加強礦區生態保護,與自然和諧共榮發展
遵循“政府主導、地企融合、企業出資、協調發展”的總體思路,積極探索實踐煤炭資源開發與生態修復治理協同發展,扎實推進塌陷地補償、治理工作。兗礦能源通過向地方政府繳納復墾(平整)費委托治理塌陷地的方式,履行塌陷地治理義務。2021年,實際治理面積25307畝,超額完成7733畝,年度任務完成率達到144%,穩沉治理率達到95%。兗礦能源“產業導入型”塌陷地綜合治理成效明顯,累計種植46個品種、150萬余株苗木花卉種苗,種植農作物,逐步銜接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被中國林業與環境促進會授予“全國首個厚煤層采煤塌陷地土地預治理+產業導入示范”。
3)開展綠色礦山建設,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
兗礦能源在資源開發過程中科學有序開采,注重保護礦區及周邊生態環境,逐步有序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截至2021年底,兗礦能源所屬6家單位被命名為全國綠色礦山。積極探索發展“光電-儲能”互補電站,加快光伏發電產業布局。增資控股內蒙古礦業公司,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100MW。穩步推進本部分布式光伏電站項目,采取農光、漁光互補模式,提升生態綜合效益和當地產業契合度。加快推進魯南化工3000噸/日OMB新型粉煤氣化技術研發工業示范項目,延伸煤炭深加工產業鏈條,實現煤炭由燃料煤向原料煤清潔升級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