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群慧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在一定意義上,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意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五個方面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這既是理論概括,也是實踐要求,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明了一條康莊大道。
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作為國資國企人,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式現代化的九個本質要求,也是對高質量發展中所有國有企業的要求。如何在新征程中不斷擴展、深化中國式現代化,值得每一個人去思考分析。
現代化是一個復雜的歷史現象和發展過程。關于現代化,我認為應該從兩個方面去認識。
一方面,它是歷史現象,是一個文明的發展過程。從歷史現象看,現代化被廣義地看作是一場由西方社會發端,后傳遞至全球范圍內,至今仍在進行的人類文明轉型發展的變化,涉及由工業革命帶來的經濟、政治、科技、文化、思維等人類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深刻的社會變革。我們提出現代化,其實是在描述文明的發展過程,是社會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再到信息文明以及生態文明的過程。
另一方面,當描述現代化時,我們更加關注其經濟發展的一面。狹義上的現代化,是指工業化或者由工業化而可以去動用經濟社會的一系列的變革的過程。工業革命讓傳統的經濟結構改變,讓農業主導的國家逐漸演變為工業主導,繼而引起了整個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社會產品的變化。
除了這兩個方面,我們也應理解兩類國家的現代化發展,即理解現代化的兩種路徑。第一類是英國那種類型的先發國家,第二類是處于后發位置的廣大發展中國家。
我們要進一步認識到在兩種國家類型中現代化路徑的豐富性。先發國家的經驗雖然對后發國家現代化道路的選擇具有借鑒意義,但后發國家的現代化路徑絕不會是先發國家的照搬,即使都是后發國家,不同國家的現代化路徑也都會有這樣那樣的差異。
可以說,選擇什么樣的現代化道路,首要是要由國家的國情來決定,成功的現代化道路一定是符合其基本國情的。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月7日重要講話時指出的: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更要符合本國實際,具有本國特色。
展望未來,中國的現代化將分兩步走: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到2050年全面建成現代化。我認為,在2050年之前,我國經濟發展也會經歷三個關鍵節點。
第一個節點是到“十四五”結束(進一步延伸到2027年),我國建設新發展格局、現代化經濟體系將會取得重大進展,人均GDP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達到高收入國家門檻的水平,這對于一個超過14億人口的大國而言,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就。
第二個節點是2035年,我國將正式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形成新發展格局,我們預測人均GDP將達到25500美元左右,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前提是2025年—2035年我國經濟需要實現4%~5%的潛在增速目標。
第三個節點是在2050年左右,如果從2035年到2050年能夠實現3%~4%的潛在增速目標的話,到2050年前后,人均GDP基本實現比2035年翻一番,約為48700美元,開始步入高等發達國家行列。我國人民共同富裕也將基本實現。至此,中國將真正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當然,我這里所說的預測是基于外推式的經濟結構趨同理論進行的。如果環境允許,這樣的預測才有可能實現。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面臨的不確定性正在增多,尤其是在機遇期和風險期并存的情況下,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
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有三大風險值得注意:一是經濟全球化受阻帶來的創新乏力風險;二是重大突發性公共事件帶來經濟衰退風險;三是重大國際政治軍事沖突和全球危機帶來的極端環境風險。

因此,必須要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
在未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國有企業必須強化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使命擔當,圍繞著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也就是說,強化建設中國式現代化使命,這是中國國有企業在現代化新征程中改革發展的邏輯基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
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是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企業微觀制度基礎之一,既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這個中國最大的國情,又堅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這個市場化改革方向。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企業微觀基礎制度之一。面對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使命,國有企業要持續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一個現代化國家,必須有現代化經濟體系支撐。作為現代化經濟體系重要支撐的國有企業,需要進一步優化國有資本布局和結構,進一步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服務于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農業強國建設的需要,服務于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和區域發展戰略的需要。
這啟示我們,要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而進一步完善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強化國資委對國有企業使命定位、戰略方向、資本布局的監管,避免國有資本脫離主責主業,“管資本”應該把管企業的資本和管企業的使命、戰略等統一起來,這顯得尤為重要。
此外,我們還應為國有企業的建設設立標準,就像品牌要做創新領先的一樣。加速推進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世界一流企業的培育和形成,成為新時期國有企業奮斗的目標。
在此基礎上,我認為,“世界一流企業”應具備四個維度要素:
一是價值導向維度,包含企業使命、社會責任、組織文化、企業價值、企業家精神等指標。
二是資源基礎維度,包括企業的人力資源、核心產品及服務等核心指標特征。
三是動態能力維度,該能力既包含公司治理能力,也包含組織、管理和技術等方面的創新能力。
四是戰略引領維度,包括企業的戰略定位、規劃等。
通過改革發展,國有企業已成長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中國式現代化要求的、具有現代屬性的現代新型國有企業,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面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使命新任務,現代新型國有企業要以追求卓越、志在一流的使命擔當,通過把握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趨勢,有效提升企業技術牽引和產業變革的創新力,通過對標世界一流企業全面提升企業產品品牌價值創造力,通過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加快提升企業現代治理和管理能力,通過積極融入國際經濟大循環快速提升企業的全球影響力,從而積極推進現代新型國有企業跨越發展為世界一流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