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兵 馬德培 干勝道
【摘要】ESG是環境(Environmental)、 社會(Social)與治理(Governance)三個因素的簡稱, 是企業履行環境、 社會和治理責任的核心框架及評估體系, 與新發展理念高度契合。我國尚未出臺統一規范的ESG信息披露標準與披露指引, 上市公司“迎合”披露與信息披露率低, 制約了 ESG生態系統的發展。在系統分析國際ESG信息披露標準以及ESG信息披露原則(指引)建設與發展動態的基礎上, 對比分析GRI、 SASB、 ISO26000等國際ESG信息披露標準以及信息披露原則(指引), 借鑒國際ESG發展經驗, 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ESG信息披露框架、 提升ESG信息披露質量與信息透明度, 助推“雙碳”目標與生態文明建設等宏觀政策在微觀企業層面加快落實, 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ESG信息披露;環境;社會;治理;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 F275?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0994(2023)11-0135-8
“生態興則文明興, 生態衰則文明衰。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 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 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習近平,2021)。當前, 國際環境錯綜復雜, 世界經濟增速放緩, 氣候變化、 環境污染等嚴重威脅人類生存。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面臨的發展形勢復雜而嚴峻。貫徹新發展理念, 構建新發展格局, 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可持續發展, 是時代與歷史的必然選擇(王鵬偉和賀蘭英,2021)。與新發展理念高度契合的ESG理念, 正是衡量企業或商業投資中可持續性和道德影響最核心的環境(Environmental)、 社會(Social)與治理(Governance)三個因素, 其本質是企業追尋長期可持續投資回報, 實現企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統一, 為高質量發展指明道路以及踐行高質量發展提供必要工具, 助推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然而, 國際上缺乏ESG信息披露統一的標準與框架, 我國ESG信息披露尚處于探索階段, 影響著我國ESG評級、 投資以及ESG理念的發展。鑒于此, 本文系統梳理分析當前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GRI)、 可持續會計準則委員會(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SASB)、 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等制定的國際主流ESG信息披露標準及其最新動態, 比較分析國際主流ESG信息披露原則(指引)、 范圍與進展及其對中國ESG信息披露啟示, 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ESG信息披露標準與框架提供有益借鑒, 建立健全中國ESG生態體系, 推動企業落實新發展理念、 生態文明建設、 “雙碳”目標, 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 由可持續發展理念到ESG理念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于2018年發出嚴重警告: “溫室氣體排放量正在加速上升, 一系列嚴重的氣候事件一觸即發, 地球上的生命正在遭受威脅, 人類活動已經導致氣溫較工業化時代之前上升了1℃。同時預測認為, 如果氣溫超過1.5℃的臨界值, 反饋循環將失控, 進而引發一連串的氣候變化事件, 嚴重破壞了地球的生態系統?!比?019年法國遭受熱浪侵襲、 2020年美國的一場干旱誘發野外森林火災、 2021年北美冬季風暴等氣候極端事件似乎驗證了該委員會的預測。過去十年間的災難性氣候事件越來越多, 超過190個國家簽署《巴黎氣候變化協定》(簡稱《巴黎協定》)證明了全球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存在可能性。然而, 世界上各國國情以及經濟發展迥異, 維持全球契約與當初建立全球契約一樣困難重重, 如美國2020年11月退出《巴黎協定》、 2021年1月拜登宣布美國重返《巴黎協定》, 進一步說明各國政府、 民間組織與企業、 個人必須積極行動起來, 求同存異, 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 共同應對發展所導致的環境與社會問題。
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Brundtland Commission)第一次將可持續發展引入政治領域并在《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報告中給出明確內涵。1992年, 102個國家元首在巴西召開地球高峰會議上簽署了《21世紀議程》, 自此可持續發展理念被普遍接受, 并迅速成為指導全球發展的重要原則?!耙惶装l展框架, 一套發展目標”的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在2015年聯合國峰會上以《改變我們的世界: 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報告形式獲批通過, 該議程涵蓋全球發展領域的各個方面, 復雜而龐大的指標體系覆蓋了從資源環境、 經濟發展到社會公平等眾多領域。為了積極動員企業和利益相關方共同創造一個我們想要的世界, 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在1999年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提出“全球契約”(Global Compact)構想, 并于2000年正式成立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UN Global Compact,UN GC)。隨后, UN GC陸續發起或聯合發起全球契約城市計劃(Global Compact Cities Program,GCCP)、 負責任投資原則(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PRI)、 可持續證券交易所(Sustainable Stock Exchanges,SSE)等重要倡議, 極大地推動了全球可持續發展。隨著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組織(UN PRI)倡議將氣候變化、 環境污染、 資源稀缺、 企業治理等重要議題納入投資策略考量體系, 并將議題歸納為環境(E)、 社會(S)與治理(G)三個方面。2004年, 世界大型金融機構在UN GC的倡議下, 在共同發布的《關懷者勝》(Who Cares Win)報告中首次提出了ESG概念。2006年, 在UN PRI的推動下, ESG投資理念逐步形成。
ESG投資理念是幫助投資者關注環境(E)、 社會(S)和治理(G)等要素對投資價值的影響, 投資決策中通過負面篩選, 回避或淘汰如煙酒、 軍火、 化工等“罪惡股票”(Sin Stock)投資標的, 從而獲得超額回報并促進金融體系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 世界各國高度認可ESG投資理念并加大ESG投資比例。截至當前, UN PRI接納全球投資機構超3600家, 包括國內51家機構(其中包括10余家頭部公募基金公司), 已有90%的G20國家制定了ESG信息披露義務及相關政策規則, 極大地提升了ESG投資效率。實際上, 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形成發展進程中伴隨著ESG理念從醞釀、 萌芽到快速發展。實踐中, 可持續發展理念與ESG理念可被視為等同, 而且ESG理念是一個更精確的術語(克勞斯·施瓦布和彼德·萬哈姆,2021)。ESG理念的核心觀點是企業經營活動在追求經濟指標的同時必須兼顧環境保護、 社會責任和治理成效, 從而實現企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一以及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ESG理念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在企業界的具象投影, 是企業社會責任、 環境責任、 綠色發展等理念的集大成者, 具有高度包容性(王大地和黃潔,2021;黃世忠,2021)。最為重要的是, ESG理念發展為影響力加權會計(Impact-Weighted Financial Accounts)實現企業外部性的環境、 社會與治理非財務信息量化計量提供了可能, 進一步促進了企業信息披露質量與信息披露透明度的提升。
二、 國際主流ESG信息披露標準制定的發展歷程與最新動態
ESG信息披露標準是企業踐行ESG理念的政策法規, 也是投機機構以及中介機構進行ESG評級的準繩(或標尺), 更是判斷企業是否存在“漂綠”(Greenwashing)行為的依據。由于全球ESG理念發展的進展程度不同, 目前缺乏國際上統一的ESG信息披露標準。國內外ESG信息披露標準主要有三類: 一是政府或監管組織、 資本市場各交易所發布的法律法規、 披露指引, 如美國、 英國、 中國香港地區等; 二是國際組織發布的ESG信息披露標準或指引, 如GRI、 SASB、 ISO26000等; 三是ESG評級公司或指數編制公司按照評級或指數要求編制的標準, 如明晟(MSCI)、 道瓊斯(Dow Jones)、 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 富時羅素(FSER)等。根據畢馬威(KPMG)、 GRI、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南非斯泰倫博什大學聯合發布的2016年《可持續報告準則與政策的全球趨勢》, 全球已發布的ESG信息披露標準共有383個, 其中政府部門發布223個、 金融監管部門發布69個、 交易所發布44個、 行業監管部門發布15個。然而, 由于ESG信息披露標準龐雜且數量眾多, 給企業如何選擇標準進行ESG信息披露以及ESG評級帶來了較大困難, 進而導致ESG信息披露與評級質量良莠不齊。因此, 構建普適性、 普惠性、 系統性的全球統一的ESG信息披露標準, 成為國際組織、 各國政府等共同努力的方向。
(一)GRI標準制定的發展歷程與最新動態
1984年12月發生在印度博帕爾市郊聯合碳合物公司農藥廠泄漏毒氣的惡性環境污染事件, 引發殼牌公司討論如何編制并發布環境報告, 被學界認為是GRI指南出臺的前奏。受此事件影響,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美國非營利性組織對環境負責的經濟體聯盟(Coalition for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Economies,CERES)于1997年聯合發起成立GRI, 該組織的秘書處設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CERES于1997 ~ 1998年開始籌措資金、 招募人員、 搭建網絡平臺, 最先發布“全球報告倡議”項目。1999年UNEP加入GRI并成為共同的合作方。2002年, GRI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國際組織, 以UNEP官方合作中心的身份成為了聯合國成員, 并將總部設在了荷蘭。2003 ~ 2006年, GRI相繼完成一系列機構的任命, 建立了自身獨特的治理結構, 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成為永久性總部。GRI初始目標是協調與溝通投資界、 監管機構、 企業界等各方, 構建一個全球廣泛認可的報告框架, 從而對企業環境(E)、 社會(S)和經濟方面的表現進行評估、 監控和披露。GRI所采用的ESG信息披露框架和標準是由全球可持續標準委員會(Glob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GSSB)開發而成, GRI標準是最早和當前使用最為廣泛的ESG信息披露標準。GRI同時也是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的先行者, 其目標是幫助全球各地政府和企業了解氣候變化、 人權、 治理和社會福利等關鍵的可持續發展議題, 并采取實際行動予以解決。GRI標準創造了一種共同語言, 并向不同利益相關方傳達組織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積極或消極影響, 從而提高組織的透明度。目前, GRI 已經成為全世界應用最廣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框架。GRI自成立以來, 為提高GRI標準質量以及為報告組織和報告受眾提供決策有用信息, 不斷發布新版GRI指南, 這些指南逐步成為行業標準。GRI標準的發展歷程見圖1。
GRI在2000年發布的第一代《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影響遍布歐洲、 南美、 北美等地區的眾多國家、 機構組織以及企業, 50個機構以G1版本為基礎編制并發布可持續發展報告, 有力地推動了可持續發展報告的規范性。隨著GRI成為獨立的國際組織, 修訂并發布第二代《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GRI,2002)在較短的時間完成。由G1版本到G2版本, GRI做出較大努力, 同時也受到如聯合國前秘書長科菲·安南、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以及跨國公司(寶馬公司、 荷蘭皇家殼牌集團、 杜邦公司)等的高度評價。2006年10月5日, GRI在總部正式發布第三代《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 隨后于2011年、 2014年G3版本上適度修訂并增加部分議題, 即G4版本, 直到2016年10月正式將G4版本提升為GRI標準, GRI聲稱以后不再發布新一代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 僅是在GRI標準的基礎上不斷更新, 自此GRI標準正式確立。
但由于不同行業如石油、 農業、 煙草等差異性比較大, 該標準無法體現行業差異。因此, 為了提升GRI標準的適應性以及健全行業標準, GRI于2021年10月5日正式發布修訂后的《通用準則》與《GRI11: 石油和天然氣行業標準》, 其中新版《通用準則》中的《GRI1: 基礎》取代GRI101(2016版)、 《GRI2: 一般披露》取代GRI102(2016版)、 《GRI3: 實質性議題》取代GRI103(2016版)。而GRI11的出臺不僅有助于披露與礦產開采業當前經營和業務的影響有關內容, 而且還有助于石油和天然氣開采行業如何改變生產方式以及支持行業未來整體向低碳經濟過渡, 同時也為利益相關者評估高能耗、 高污染行業發展機會和風險提供信息。與此同時, GRI還發布了《農業、 水產養殖和漁業部門標準》、 《煤炭行業標準》(草案), 開放征求公眾意見或建議(Wen,2021)。有理由相信, 隨著GRI致力于行業標準制定, 必將進一步提升ESG信息披露質量與信息披露透明度。
(二)SASB標準制定的發展歷程與最新動態
隨著可持續發展、 ESG投資理念深入發展, 越來越多的政府、 國際組織、 企業等意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但是, 缺乏一套明確的、 合理合規的、 完整且權威的信息披露標準將環境、 社會和治理(ESG)等相關問題整合起來, 亟待創建具有針對性、 適應性的全球可持續的會計準則引導企業經營活動滿足可持續發展要求。鑒于此, 非營利性組織SASB于2011年在美國成立, 哈佛商學院的羅伯特·艾克爾斯(Robert Eccles)成為該組織的創始主席(王大地和黃潔,2021)。SASB專門制定可持續會計準則, 初始目標是提高遞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文件中關于可持續發展信息披露的有效性, 從而協助投資者作出科學決策。該委員會最主要職能是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制定會計準則, 其名稱與職能類似于為全球企業制定財務會計準則的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FASB), 但其實屬于兩個不同性質的組織。SASB的愿景是創建一套具備全球適應性的企業可持續發展會計準則, 使全球不同組織能夠識別并向外部報送可持續發展會計信息, 以期提高可持續發展實質性信息質量而有助于投資者決策。2012年, 美國國家標準協會(ANSI)認定SASB為標準制定機構, SASB在實務界的知名度以及社會認可度得到快速提升。2017年, SASB正式成立可持續發展會計準則標準委員會, 2018年正式發布第一套具有全球適應性的企業可持續發展會計準則(SASB準則)。SASB準則的發展歷程見圖2。
SASB準則致力于構建一套全球企業適應的且可利用會計計量方式來量化企業可持續發展相關議題的指標, 其特征顯著區別于GRI標準。SASB準則的主題描述清晰、 結構化明顯、 規范性較高、 標準設置詳細, 進而確保所制定的標準和數據可比性、 完整性、 中立性、 可驗證、 適用性, 能實現同行業橫向可比以及企業自身可持續發展縱向可比, 及時發現行業與企業之間的差距, 為管理層進一步關注環境保護、 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提供方向性指導, 從而不斷地完善企業ESG管理并提升信息披露質量。為提升SASB準則的可操作性以及快速編制ESG信息披露標準, SASB于2021年3月宣布SASB準則的可擴展業務語言(XBRL), 同時聘請普華永道為開發SASB 77個行業標準的XBRL分類標準提供技術支持。采用結構化XBRL格式的SASB信息披露標準有利于非財務信息搜集和整合, 進一步簡化了企業信息披露流程, 提高了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數據可比性與可訪問性以及信息披露質量與實用性, 降低了信息使用者的時間與機會成本。然而, 由于SASB準則主要針對美國資本市場企業設計信息披露標準且發布以及企業實踐應用時間較短, 遺漏潛在可持續發展議題, 部分指標因相關性弱、 個性化強而導致實用性不強, 進而誘發可持續發展議題錯判或遺漏。
(三)ISO26000標準制定的發展歷程與最新動態
ISO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的簡稱, 是全球標準化建設領域的一個國際性非政府組織, 是世界上規模最大、 權威性最強的非官方標準化制定專門組織。ISO的前身是國家標準化協會國際聯合會和聯合國標準協調委員會, 于1947年2月23日成立, 其日常辦事機構是設在瑞士日內瓦的中央秘書處, 每年召開一次的“全體大會”為ISO最高權力機構, 理事會是其重要的決策機構。我國于1978年成為ISO正式會員, 在2008年第31屆國際標準化組織大會上正式成為常任理事國, 由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代表中國政府參加。ISO的目的和宗旨是: 在全世界范圍內促進標準化工作的開展, 以便于國際物資交流和服務, 并擴大在知識、 科學、 技術和經濟方面的合作。其主要活動是制定國際標準, 協調世界范圍的標準化工作, 組織各成員和技術委員會進行情報交流, 與其他國際組織進行合作, 共同研究有關標準化問題(鄭寓等,2015)。ISO標準涵蓋內容廣泛, 其制定的標準體系包括ISO9000、 ISO9001、 ISO9004等, 目前ISO已發布17000多項國際標準, ISO26000標準是其之一。在2020年的第43屆ISO大會和第113次理事會會議上討論了《ISO戰略2030》的衡量體系和實施計劃, 并就ISO標準體系前瞻性研究框架和組織治理等重要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ISO26000是ISO制定編號為26000的社會責任(SR)指南標準, 該標準首次用更具廣泛含義的SR替代企業社會責任(CSR)。為了回應社會對社會責任標準的關注度, ISO社會責任工作組起草并且聯合多方利益相關者參加并制定了ISO26000, 并于2010年11月1日在瑞士日內瓦國際會議中心正式發布。這套標準包含了社會責任(SR)的內涵、 原則、 特征、 核心議題、 細化指標等, “組織治理、 人權、 勞工實踐、 環境、 公平運營實踐、 消費者問題、 社區參與和發展”等七項核心議題為ISO26000標準的主體內容, 七項核心議題下設有37項細化議題以及217個細化指標。ISO在制定ISO26000標準流程中, 廣泛聯合了包括GRI、 聯合國相關機構等國際相關權威機構, 充分借鑒并發揮相關國際組織以及各會員國的經驗與技術優勢, 兼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與需求, 廣泛吸納并聽取各會員國專家意見與建議。技術和管理領域首次突破、 由CSR擴展到SR、 涉足社會領域標準, 是ISO26000的核心變化。ISO26000標準的制定與發布, 適用范圍大為拓寬, 重要性顯著提升, 既是ISO發展中的里程碑, 更是全球社會責任運動的里程碑。正是用SR代替CSR, 除履行國家職能、 行使公權力的國家機構以及代表國家履行國際義務的政府組織外, ISO26000標準適用于所有類型組織, 如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 公有與私有等各種類型組織??偠灾?ISO26000標準是一種國際SR語言, 是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聯系橋梁, 使實現環境(E)、 社會責任(S)等外部治理內部化與企業內部治理外部化的有效聯動成為可能。盡管社會責任績效披露未包含在ISO26000標準中, 但其核心議題卻覆蓋了GRI報告指南議題, 二者目標一致, 都是致力于經濟、 環境和社會責任績效的信息披露。然而, 需要注意的是ISO26000僅為SR指南, 不是一套企業管理體系, 不能用于第三方認證, 不能作為規定和合同使用, 且企業利用ISO26000標準認定需要向ISO付費, 對于中小型企業來說成本較高, 從而和質量管理體系標準(ISO9001)以及環境管理體系標準(ISO14000)顯著不同。
三、 國際主流ESG信息披露原則(指引)及其披露進展比較
ESG信息披露是按照ESG信息披露標準將企業履行環境責任(E)、 社會責任(S)以及治理責任(G)的信息以統一規范的報告框架向外部披露, 以便于監管層、 評級機構以及投資者等利益相關方及時了解企業ESG信息并作出決策。高質量的ESG信息披露, 一方面有助于增強企業非財務信息透明度, 搭建利益相關者信任關系, 提升企業聲譽, 促進可持續發展; 另一方面有助于ESG評級機構獲取評級數據并進行科學、 客觀、 公正評級, 向利益相關者傳遞企業“向善”信息, 進而實現外部治理內部化與內部治理外部化的有效聯動, 推動可持續發展。然而, 目前不同國家或地區所選擇的ESG披露標準不同, 全球缺乏統一規范的ESG信息披露原則(指引), 進而導致ESG信息披露質量良莠不齊, “迎合”披露、 碎片化披露、 單因素披露等現象普遍, 嚴重制約了ESG實踐。因此, 亟需深度剖析當前國際主流ESG信息披露原則(指引), 求同存異, 化繁為簡, 摒虛存實, 構建具有普適性、 普惠性、 系統性的全球通用ESG信息披露原則(指引)。
(一)國際ESG信息披露原則(指引)比較
目前, 國際主流ESG信息披露標準采用GRI、 SASB、 ISO26000、 IIRC(國際綜合報告委員會)、 CDP(碳排放信息披露項目)等, 其中最為廣泛的是根據GRI、 SASB、 ISO26000標準來制定ESG信息披露原則(指引)。ESG信息披露原則(指引)從披露原則、 披露目標、 披露指標體系、 適用范圍等層面制定ESG信息披露框架。
由于ESG信息披露原則(指引)依據的標準不同, 因此其在指標設計、 適用范圍、 披露目標等層面均存在較大差異。具體來看, 本文總結了國際主流ESG信息披露原則(指引)異同, 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 盡管GRI、 SASB以及ISO26000所規定的信息披露與ESG密切相關, 但其所編制的報告均不是完整意義上的ESG信息披露報告, 但是相關企業或組織可以依據GRI、 SASB以及ISO26000指南或指引, 選取ESG相關指標編制企業或組織的ESG信息披露報告。由于企業或組織選擇不同標準的信息披露原則或指引, 導致ESG信息披露報告信息內容不同, 最為關鍵的是按照三個標準制定的信息披露原則(指引)編制的ESG信息披露報告定性描述性指標占比較大, 缺乏定量信息披露, 制約了ESG評級以及實踐。
(二)國際主流ESG信息披露進展
比較完善的國際主流ESG信息披露體系主要集中在美國、 歐盟及英國與中國香港地區等國家或地區, 但由于ESG信息披露原則(指引)依照的標準不一致, 各個國家或地區的ESG信息披露框架也不同。從披露時間來看, 美國較早地開始并逐步規范ESG信息披露, 中國香港地區于2011年開始探索ESG信息披露, 而歐盟ESG信息披露起步于2014年; 從披露強制性來看, 目前國際主流的ESG信息披露主要有“完全強制披露”(以美國、 法國和中國香港為代表)、 “強制+自愿披露”(以歐盟和英國為代表)以及“不披露就解釋”(以巴西和新加坡為代表)三種模式。美國、 歐盟及英國、 中國香港地區以及巴西ESG信息披露情況對比分析見表2(李文和房雅,2020)。
1. 美國ESG信息披露進展。美國ESG信息披露是從單因素E披露開始, 如美國通過《證券法》的S-K監管規制的第101條(重大環境合規成本與投資)、 第103條(環境法律訴訟)、 第303條(環境趨勢及不確定事項)等條款對上市公司環境信息強制披露作出規定; 美國環境保護局根據《溫室氣體報告規則》, 對具有大量排放源的上市公司要求強制披露溫室氣體排放責任; 依據《資源保護與回收利用法》(RCRA)、 《固體廢物處理法》等對上市公司資源保護與回收、 固體廢物處理方案等信息進行披露等。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 美國是全球最早制定專門針對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制度的國家, 并于2012年以“解釋性條例”形式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在氣候變化方面的信息。直到2015年, 美國對聯合國提出的SDGs作出回應, 在首次發布的《解釋公告IB2015-01》中考量完整的ESG信息,并于2016 ~ 2018年連續發布《解釋公告IB2016-01》和《實操輔助公告No.2018-01》要求披露ESG完整信息。2019年, 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發布了《ESG報告指南2.0》從利益相關者、 重要性以及ESG指標度量等方面提供ESG報告編制指引。2021年2月, SEC宣布將審查上市公司氣候變化風險披露情況, 以此確保上市企業和投資者更加重視實質性的氣候信息披露。發展至今, 美國的ESG信息披露關于E的信息披露水平在全球范圍內的體系中較為成熟, 在披露標準上, 美國采用GRI、 SASB與ISO26000等國際主流的信息披露標準, 這些標準應用范圍較為廣泛。
2. 歐盟及英國ESG信息披露進展。歐盟自2005年聯合國發布《關懷者勝》(Who Cares Win)即開始表明支持ESG發展, 也是積極響應聯合國SDGs和PRI的區域組合之一, 并開展一系列關于ESG信息披露、 標準、 評級等相關制度制定工作。歐盟從最初響應聯合國的氣候變化、 環境保護、 可持續發展等呼吁開始, 先后關注E、 S, 并最終要求實現ESG三項議題全覆蓋, 可以說歐盟對ESG的關注度高于全球其他區域。歐盟在踐行PRI即將公司董事會、 員工薪酬以及利益相關者參與等議題融入ESG統一考量(EC,2010)。2014年歐盟頒布的《非財務報告指令》(Non-financial Reporting Directive,NFRD)首次將ESG三因素列入其中, 但也僅是要求員工人數超500人以上的大型企業集團對外披露ESG信息, 且僅E因素強制披露、 S與G因素自愿披露, 實際上并非完整意義上的ESG信息披露(EC,2014)。2015年聯合國提出SDGs, 歐盟積極響應, 并要求監管機構、 投資者重點關注氣候與環境議題。2017年歐盟修訂《股東權指令》(Shareholder Rights Directive), 將ESG三項議題全部納入相關條款(EU,2017)。近幾年, 歐盟倡導ESG相關法規與聯合國SDGs保持一致, 不斷修訂相關法規, 同時也積極呼吁明確ESG概念界定以解決其與SDGs信息披露不一致的問題。歐盟ESG信息披露雖與聯合國SDGs和PRI相關信息披露要求保持同步, 但本質是強化SDGs信息披露, 且尚未實現所有企業強制披露ESG信息。英國在脫歐前既遵守歐盟相關法規, 同時也保持著本國的ESG相關規定。2010年英國財務報告委員會(Financial Reporting Council,FRC)發布了《盡職管理守則》(The UK Stewardship Code), 首次要求機構投資者參與被投資公司的ESG事項。在2014年出臺的《投資中介機構的受托責任》(Fiduciary Duty of Investment Intermediaries)特別關注受托者責任中ESG整合的說明(FRC,2010)。倫敦證券交易所自2016年起連續三年發布《ESG報告指南》, 旨在幫助各類經濟實體規范ESG信息披露, 為資本市場提供更多高質量、 易量化和公開透明的相關ESG信息。英國在相關政策法規修訂中實現了ESG三要素的全覆蓋, 相關條例也逐步完善細化。ESG在非財務因素中的重要性明顯提升。
3. 中國內地及香港地區ESG信息披露進展。中國內地ESG實踐起步較晚, 目前尚未明確ESG信息披露標準, 也未制定ESG信息披露指引, 強制ESG信息披露制度建設尚不健全。當前也僅限于AH股并存的上市公司應中國香港證券交易所要求, 按照《環境、 社會與管治報告指引》(簡稱《指引》)編制ESG信息披露報告, 并報送香港證券交易所。因此, 可以說中國內地尚未推行ESG信息披露強制規定, 亟待建立中國企業ESG信息披露標準、 指引, 引導企業實踐ESG理念。但是, 中國內地順應環境保護、 綠色發展、 可持續發展等國際組織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等要求, 實際上已在環境保護、 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出臺了多項法律法規, 要求企業強制披露環境信息(E)以及自愿披露企業社會責任(CSR)。如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頒布《關于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的公告(2003)》以及《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2007)等。近年來, 進一步強化環境保護、 綠色發展、 可持續發展制度建設, 包括將“建立綠色金融體系”寫入“十三五”規劃、 新發展理念、 碳達峰、 碳中和等列入“十四五”規劃等。上市公司層面也不斷強化ESG理念實踐, 加快制度建設, 如2018年中國證監會(2018)修訂了《上市公司治理準則》, 首次確立了ESG基本框架, 并強化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與國際主流ESG信息披露相比, 中國大陸尚處于起步階段。
在歐美等國家的影響下, 中國香港于2011年開始探索ESG信息, 并于2012年建議在港交所上市的公司按照《指引》進行信息披露, 這也是全球較早披露相對完整的ESG信息, 但處于非強制披露階段, ESG信息披露率較低。2016 ~ 2020年, 中國香港地區的ESG信息披露制度經歷了“建議披露—不遵守就解釋—半強制信息披露—強制披露”這一過程, 究其主因: 一是ESG理念被納入《負責人的擁有權原則》中, ESG投資帶來超額收益, ESG理念受到高度關注與追捧; 二是生態環境、 綠色金融、 可持續發展等政策法規實施, 監管層將企業ESG信息納入監管, 而有效監管必須要求上市公司ESG信息強制披露。這期間中國香港發布了《綠色金融策略框架(2018)》《綠色債券框架(2019)》《綠色及可持續銀行業的共同評估框架(2020)》等, 為ESG信息強制披露提供了政策法規依據(香港金融管理局,2019)。2020年7月中國香港再次修訂《指引》, 并要求上市公司于2021年按照新版《指引》強制披露ESG信息。由此發現, 中國香港地區的ESG信息披露歷經近10年從最初的“建議披露”到期間“半強制披露”直至變為“強制披露”。中國香港地區ESG信息披露發展進程見圖3。
四、 國際主流ESG信息披露對中國ESG信息披露的啟示
綜上分析發現, 目前中國內地尚無統一的、 明確的ESG信息披露標準與原則(指引), 不論在標準建設還是在披露原則(指引)方面, 均滯后于國際主流ESG信息披露, 嚴重阻礙了中國ESG生態體系建設。一方面, 中國正在推行生態文明建設、 “十四五”規劃與“雙碳”目標, 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 構建新發展格局, 客觀上需要企業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 全方位、 全領域、 全流程積極踐行ESG理念, 加強科技創新與產品研發, 積極踐行低碳、 綠色與可持續發展; 另一方面, 隨著中國資本市場逐步開放, 期貨公司、 證券公司等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取消, 國際資本加大中國資本市場布局, 并按照國際ESG信息披露標準對投資標的進行評級, 未能考量中國本土特色以及企業ESG的實際情況, 同時因中國缺乏ESG信息披露原則(指引), 信息披露不規范以及信息獲取路徑受限, 從而導致中國企業ESG評級得分不高甚至降級, 有損中國企業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的形象。如2021年MSCI更新了A股上市公司最新ESG評級結果顯示, 最受關注的A股藍籌股貴州茅臺(SH600519)由B降至最低CCC級, 引發業界熱議(楊坪,2021)。鑒于此, 結合前文分析, 考量中國本土化實際, 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啟示, 以期推動中國ESG信息披露與國際接軌, 提升ESG信息披露質量。
(一)加快推動中國ESG信息披露標準化制定
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的技術支撐需要標準, ESG信息披露標準是做好ESG信息披露的前置條件。只有統一規范、 設計科學的ESG信息披露標準, 企業才能按照標準進行ESG信息披露, 不同企業才能實現信息可比。2021年10月,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 要求建立健全碳達峰、 碳中和、 生態系統建設和保護、 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綠色生產以及綠色消費等標準化建設, 正式啟動低碳、 綠色生產與消費等方面國家級標準建設。制定中國ESG信息披露標準, 一方面嚴格以《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制定的碳達峰、 碳中和、 環境保護、 生態系統、 綠色生產與消費等國家標準為依據, 從企業采購、 生產與銷售等環節制定企業E與S信息披露標準, 既要考量標準的科學性與前瞻性, 也要考量標準的適應性與普適性; 另一方面, 借鑒國際主流如GRI、 SASB、 ISO26000等ESG信息披露標準建設的先進經驗, 既要考量與國際主流標準接軌, 也要注重適用性, 更要體現中國特色。同時, 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與修訂, 既要向國際標準化制定組織傳達中國聲音, 又要在國際標準中體現中國元素。
(二)加快頒布中國ESG信息披露原則(指引)
ESG信息披露原則(指引)主要包含信息披露原則、 指標體系構建、 信息披露范圍等核心內容, 是指導企業統一規范ESG信息披露的指南。當前中國內地除部分企業應國際組織以及香港證券交易所規定向外報ESG信息披露報告外, 因缺乏統一規范的中國ESG信息披露原則(指引), 且為非強制披露, ESG信息披露率低、 披露質量低、 不規范、 “迎合披露”, 往往披露正面信息, 披露負面信息的鮮見, “漂綠”現象多見, 行業與企業間信息披露缺乏可比性, 極大阻礙了ESG生態發展, 因此亟待加快制定中國ESG信息披露原則(指引)。應統籌考慮, 將目前按照《環境保護法》等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強制披露企業環境信息(E)、 自愿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CSR)以及可持續發展報告進行整合, 統一頒布中國ESG信息披露框架。信息披露指標設計層面, 既要涵蓋適應我國企業的國際主流ESG信息披露指標, 也要包括具有中國特色的指標, 消除指標“水土不服”; 信息披露指標內涵層面, 定性與定量相結合, 適度考量披露指標與企業財務報告的銜接。
(三)加快完善企業ESG管理及人才培養機制
企業ESG信息披露是否完整規范、 客觀真實, 與企業管理層的ESG管理理念以及從事ESG管理人員的專業水平密切相關。當前, “股東利益至上”思維模式根深蒂固, 管理層短視行為較為普遍, 企業戰略管理中ESG管理與ESG風險防范機制缺失, 嚴重影響企業綠色、 低碳與可持續發展。因此, 應加快完善企業戰略管理機制, 成立企業ESG戰略管理委員會, 將ESG理念植入企業戰略制定與戰略實施全流程。加快修訂公司章程并增設ESG管理專章, 制定ESG管理制度并修訂企業管理制度, 重構并優化企業內部控制體系, 構建企業ESG信息化管理平臺, 提升企業ESG信息管理水平; 加快建立企業ESG人才培養機制, 強化ESG管理人員環境保護、 綠色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等政策法規培訓, 有計劃地培養ESG管理與專業人才, 提升企業ESG管理人員的職業素養, 為提高企業ESG信息披露質量提供智力支撐。
(四)加快構建ESG信息披露第三方鑒證機制
ESG信息披露標準以及信息披露原則(指引)由國家職能部門制定并頒布實施, 企業按照標準以及指引定期披露ESG信息, 作為ESG信息披露監督管理部門, 有責任、 有義務監管企業ESG信息披露執行情況, 但如履行監管企業ESG信息披露質量責任, 就存在“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而誘生身份不獨立問題。當前, ESG信息披露質量良莠不齊, 企業存在“漂綠”行為, ESG信息披露質量監管處于“真空盲區”, 制約了ESG評級質量的提升, 降低了ESG的投資收益, 抑制了ESG生態健康發展, 進而阻礙了可持續發展。因此, 必須加快構建ESG信息披露第三方鑒證機制, 由具備資質條件的第三方中介機構執行企業ESG信息披露鑒證業務, 出具企業ESG信息披露質量鑒證報告。同時, 通過第三方ESG信息披露質量鑒證, 倒逼企業真正重視ESG管理與信息披露, 實現ESG生態系統良性發展, 促進企業踐行ESG理念, 加快推動“雙碳”目標落實以及生態文明建設。
【 注 釋 】
①指美國全國證券交易商協會自動報價表(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ed Quotations)。
②指G20金融穩定委員會(FSB)主席 Mark Carney牽頭成立的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
③指基于氣候相關財務披露工作小組建立的自然相關財務披露工作組(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 主 要 參 考 文 獻 】
黃世忠.ESG理念與公司報告重構[ J].財會月刊,2021(17):3 ~ 10.
克勞斯·施瓦布,彼得·萬哈姆著.思齊,李艷譯.利益相關者[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21.
李文,房雅.全球ESG政策法規研究——美國篇[EB/OL].https://mp.weixin.qq.com/s/Wt85z0Y6mRJa8CM1P7dMRw,2020-06-04.
王大地,黃潔.ESG理論與實踐[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21.
王鵬偉,賀蘭英.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現代西方環境理論的超越[N].人民日報,2021-10-18.
習近平.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獻研究室,2021.
鄭寓,吳燕明,劉詠峰等.水利技術標準國際化理論與探索[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5.
中國證監會.上市公司治理準則[S].證監會公告[2018]29號,2018.
European Commission.Green paper-corporate governance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remuneration policies[R].2010.
European Commission.Parliament E directive 2014/25/EU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6 February 2014 on procurement by entities operating in the water,energy,transport and postal services sectors and repealing directive 2004/17/EC Text with EEA relevance[R].2014.
Financial Reporting Council.The UK Stewardship Code[R].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