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青
人文教育理念是指對受教育者進行的具備“實踐性”與“具身性”的教育方式,旨在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格塑造境界與個人價值,其核心是涵養教育。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語文教師要深刻認識到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的必要性,以及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創造能力的重要性。基于新課改倡導的核心素養理念與人文教育理念,語文教師要組織靈活的閱讀教學活動,將文本解構、閱讀情境、文章要素等與人文教育本質相結合,積極拓展閱讀教學路徑,科學探索閱讀教學策略。
從一定角度看,小學語文是為學生全學科學習奠定基礎的“根基性”學科,語文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不可分割。語文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必須著重凸顯語文知識富含的人文性,立足小學生的閱讀需求與人文教育理念,激發小學人文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要想做到這一點,語文教師必須認識到小學生人生經驗欠缺、認知能力薄弱的特點,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采用小學生易于接受的多樣化組織形式,借助小學生真實獲得的閱讀情感體驗,讓小學生實現聯系生活、了解社會、豐富自我的學習目標。例如,在講授《哪吒鬧海》一文時,語文教師須預先設計教學目標:自主流利地朗讀課文,通過閱讀感受、感悟文本;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想象哪吒鬧海的場面,用自己的語言復述該故事或創編該故事。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減少刻板講解,留出充足的時間與小學生展開互動:“同學們認為哪吒為什么要鬧東海?”“你認為他鬧得結果如何?為什么?”利用這些具體問題引導小學生邊讀、邊思、邊答。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與哪吒鬧海相關的其他作品,比如《西游記》,保持小學生持續閱讀的興趣;要求小學生自主做好閱讀筆記,將自己喜歡的語段或者語句摘抄整理,并與同學分享、討論,不斷摸索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閱讀策略,為之后更深層次的群文閱讀教學打好基礎,從而提升小學生的基本人文素養和知識遷移能力。
基于人文教育理念科學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語文教師不僅要轉變教學觀念,還要以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為目標,通過創設閱讀情境、改進閱讀教學方法、拓展閱讀領域等,引導小學生深入理解語文閱讀教學的內涵,自主厘清人文教育定位,感知并體驗語文人文教育,有效提升自身人文素養,獲得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