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文會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確,閱讀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增長學生的知識,啟迪學生的智慧,提高學生的素質。可是,教材為我們提供的閱讀量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培養小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的工作。那么,如何培養起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呢?
一、以身為范,潛移默化
小學生最喜歡模仿,老師愛什么,家長愛什么,孩子亦愛什么。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教師要以身作則,要表現出對讀書的興趣,經常在學生面前透露自己從哪本書里知道了什么知識。讓學生認識到原來老師的知識都是從書里得到的,從而激發讀書的興趣。
二、營造閱讀的氛圍
在班級中努力營造一種濃厚的閱讀氣氛,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可以在教室里設置一個“圖書角”。在這里放置班級訂閱的書報,學校圖書室借閱的圖書,鼓勵學生將自己閑置的課外書也放到這里與大家共享。學生隨時可以在這里閱讀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促使由被動閱讀轉變為主動閱讀。
三、建立制度,保證閱讀時間
為了保證學生的閱讀到位,可以建立一些制度來確保學生的閱讀時間。如:課前3分鐘背誦經典古詩詞,每天中午15分鐘經典誦讀,放學時大聲誦讀一篇美文,每天的家庭作業中安排睡前15分鐘課外閱讀等。教師要控制好筆頭作業的量,課外閱讀才能落到實處。
四、展示成果,鞏固閱讀興趣
在閱讀的過程中,只有盡量為學生提供展示他們的閱讀成果的舞臺,定期對他們的閱讀情況加以檢查評定,才能進一步鞏固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1.在每周的課外閱讀課時間,開展閱讀和交流,并定時展開評比。如:每讀完一本書,發一張獎勵貼;連續熟背三首古詩發一張獎勵貼,寫作文時,被評為優秀美文的也發一張獎勵貼。這不僅引發了學生間的良性競爭,還利于學生互相鼓勵,維持對課外閱讀的長久興趣。
2.在班級中定期展評學生的讀書筆記、剪貼、手抄報等。在展評過程中,孩子們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對課外閱讀的興趣又進一步得到鞏固。
3.多舉行學生喜歡的課外閱讀實踐活動。如:開展讀書故事會、人物評論會、佳作欣賞會、讀書知識競賽、一日要聞等活動,讓學生介紹在課外閱讀中所了解的故事,要聞,民情風俗,奇聞怪事,并跟大家交流,也可以穩定和保持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
五、推薦優秀的課外讀物
一位名人說過,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我們必須學會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需要的讀物。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選擇讀物時往往帶有盲目性、隨意性,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選擇讀物。既要尊重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要注意避免放任自流。
具體來說,可以向學生推薦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讀物。這類讀物可以進一步充實閱讀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使學生的知識得到不同程度的遷移。其次,向學生推薦中外名著,這類讀物既能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提高文學修養,也能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還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報刊,如《少年先鋒報》《興趣語文》等,這些讀物中,有的接近生活,有的可以開闊視野……它們都具有時代精神,反映時代風貌。另外,現在各類科普讀物和通俗的文學可以向青少年兒童介紹大量新鮮的科學知識,可以打開少年兒童心靈的科學之窗,激起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為其今后的成長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