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宗魁
摘 要: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學話語有效性因其教師隊伍、教育教學觀念、學情的特殊性而面臨困境和挑戰:課堂抬頭率低,教學活動學生參與度不高、參與程度不深,學生無法通過科學的思辨接受思政課教學話語,思政課教師教學話語過于抽象,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話語相對缺乏,這些進一步影響了學生踐行。因此,應增強教師學術理論話語向思政課教材話語的轉化、教材話語向教學話語的轉化、教學話語向學生話語的轉化,積極開展“學生為中心”的思政課教學話語表達與傳遞方式改革,增強思政課教學話語的有效性,提高學生課堂抬頭率,提高學生主動參與思政課教學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及其最新理論成果的真學、真懂、真信、真行,從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高校 思政課教學話語 有效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高校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要“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1]2020年12月18日,中宣部、教育部聯合印發的《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提出,高校應持續開展思政課“學術話語、表達方式、呈現形式研究,以及思政課程與教材、教學評價之間的互動研究”。可見,以高校思政課學術話語轉化、教學話語表達和呈現為主要內容的思政課教學話語及其有效性研究對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針對性,具有重要意義。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有效性
(一)思政課教學話語有效性
什么是話語?國內外各學科專家一直在探尋,但一直沒有達成一致意見。目前主要有言語事件說、言語成品說、段落篇章說、符號系統論、言語行為說等不同的觀點。這些觀點盡管研究角度不同,含義多樣,表述也不同,但也存在一些共識:話語是在交際中產生的,有施教者和受教者,在特定語境下產生等。本文認為“話語,是指在特定語言文化環境中,用于言語交流的范疇、概念和術語”[2]。
不同的課程有不同的話語,不同課程的教學有特定的表達課程問題的語言方式、語句方式、核心概念或觀念,并在該課程領域形成一套專業的教學術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就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區分不同對象,按照思想政治理論課特有的語言方式、語句方式、核心概念或觀念表達、以受教者能夠接受的話語方式生動傳達教育實施者教學目的的話語。思政課教學話語除了具有政治性、理論性外,還要符合時代特點,話語方式要容易被受教者所接受。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有效性不是課堂教學效果評價,課堂教學效果評價可以通過考試、學生評教來實現。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教育要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是“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的主渠道、主陣地。[3]因此,思政課教學話語有效性衡量標準應該也只應該是思政課教學話語接受者的思想和行為。據此,我們認為思政課教學話語有效性是指通過思政課教師對思政課學術話語、教材話語的有效轉化,經過思政課教學話語的表達和有效傳遞,接受者對思政課教學話語內容“內化于心”與“外化于行”的一致程度。具體包括接受者是否真聽、真學、真懂、真信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從而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思政課教學話語有效性的內容
思政課教學話語有效性,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基礎層次:真聽和真學,其有效性的外在表現為思政課課堂抬頭率、課堂參與度的提高;中級層次:真懂、真信,其有效性的外在表現為接受者思辨力和獲得感的提高;高級層次:真行,其有效性的外在表現為接受者知行統一的踐行度。其中真聽是前提,真學是基礎,真懂是關鍵,真信是核心,真行是根本。
(1)是否真聽。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上看,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與集中。是否真聽,前提是思政課教學話語內容、形式是否引起接受者的有意注意。外在表現就是學生在思政課課堂上是否抬頭。只有學生抬起頭,有意注意思政課教師傳遞的話語內容,接受思政課教師傳導的話語形式,才會有主動參與學習的沖動。
(2)是否真學。只有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才能引導學生真學,思政課教學話語才能有效傳導給受眾。真學,首先要知道思政課開設的意義,功利性地聽、功利性地學,都不會真心接受思政課的教學話語;其次,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當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科學指南;最后,用心去學,拿出精力去學,只靠考試前突擊背誦一遍是不可能真正學到思政課教學話語的精髓的。是否真學,關鍵的外在表現就是課上課下、線上線下是否主動參與了思政課的“學習”。這里的學習指的是狹義的學習,是一種不但可以使個體知識技能、方法過程得到持續變化,同時也使情感與價值得到改善和升華的行為方式。
(3)是否真懂。真懂是以真學為基礎的。真懂不是滿嘴的馬克思主義概念和術語,而是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但能夠自發抵制自由主義、新權威主義、新民族主義、文化保守主義等社會思潮和各種錯誤、腐朽思想,而且能夠通過科學的思辨,對歷史虛無主義和各種錯誤的社會思潮進行有效區分,更重要的是能夠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緊密結合新時代新實踐,既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外在表現是學生科學思辨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
(4)是否真信。學生堅定自身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忠誠度。“真理越辯越明”,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一味地說教、單純地灌輸是很難讓人信服的,只有師生間建立起平等的對話方式,學生才會有獲得感,才能真正接受思政課教學話語,才能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4],才能達到“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5]的境界。
(5)是否真行。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學考察時,與青年學生分享他的讀書心得時指出,學術、知識不能只是在嘴上,要聯系實際,做到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學以致用。思政課教學話語的有效性,根本在于真行,在于親身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包括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聯系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的實際情況,解決實際問題。
二、 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學話語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一)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特殊性
應用型本科教育是在我國經濟建設現代化和高等教育大眾化推動下產生的一種新型的本科教育。和普通本科高校相比,應用型本科高校不僅辦學定位、辦學模式有別于普通高校,教師隊伍、教育教學觀念和生源差異也很明顯。
1. 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特殊
應用型本科高校多是1999年以后新建或者升格的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整體學歷、職稱不高,理論研究水平和普通本科高校相比也有差距。從高職高專升格而來的本科高校教師普遍偏重技能培養,思政課學術話語向教學話語的轉化能力不足;新建民辦高校(含獨立學院)教師隊伍相對年輕,不穩定,教學能力本就很弱,加上教學信心不足,思政課教學話語主導能力就更弱了。
2. 應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教學觀念相對陳舊
應用型本科高校部分思政課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陳舊,主要表現在:第一,把思政課當成一般的基礎課程、專業課程,認為思政課的主要功能是知識傳授,忽視了其價值引領、能力培養、人格養成等功能。少數思政課教師認為學生能熟練記住道德規范、法律條文、政治理論等,自己的思政課教學就有效果,思政課教學話語就有效,而不是考慮學生是否已經將思政教育內容內化為自己的思想認識、行為準則、價值信仰。第二,把思政課教學變成簡單的灌輸和嚴肅的說教,思政課教學話語缺乏時代性,話語表達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慢慢地大學生會對此類教師的教學話語失去興趣。第三,思政課教師課堂情感交流能力缺乏,不注重理論聯系現實的分析,造成思政課教學話語不能以理服人。上述教育教學觀念不轉變,思政課教學話語的有效性就很難得到保證。
3. 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學情特殊
應用型本科生源在高考招生錄取時,普遍分數不高,基礎較差,學習的主動性不強。從個性特點上看,多數工科思維明顯,對抽象的理論不接受、不信服;喜歡碎片化學習;對政治理論的灌輸和說教式的教學方式有逆反心理;缺乏理性思辨。在進行思政課教學話語轉化時,思政課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這些個性特點,增強思政課教學話語的有效性。
(二)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學話語有效性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高校思政課教學話語傳遞過程一般可以分為:教學話語構建、教學話語準備、教學話語表達與傳導、教學話語接受這四個環節,從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學話語的傳遞過程上看,思政課教學話語的有效性面臨以下困境與挑戰。
1. 教學話語接受環節
教學話語接受指思政課教學話語受教者,主動聆聽、接受、思考、解讀施教者傳導給自己的思政課教學話語,并積極回應、感悟、應用、踐行的過程。
從教學話語接受環節來看,應用型本科學生思政課課堂抬頭率低,玩手機、打瞌睡的較多,還有的學生課堂上忙著完成其他課程作業或者看課外書。調查顯示,有半數以上學生不聽或者不是真聽。
2. 教學話語表達與傳導環節
教學話語的表達與傳導是指思政課教師把體現黨和國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要求的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等話語內容借助特定的語境、結合思政課教學話語特有的語言方式、語句方式傳導給接受者,以達到預定目標的過程。
從教學話語傳導效果來看,盡管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師加強了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多數采用案例教學、討論教學、探究教學,甚至采用翻轉課堂、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但是學生的參與度仍然不高,只對感興趣的話題做簡單的回應,不能和教師形成有效互動。調查顯示,仍然有60%左右的學生不學或者不充分學習思政課,認為思政課是不得不考、但通過期末突擊幾天就可以及格的課程,沒有必要花費太多精力。
從教學話語的表達方式來看,討論法、案例式教學雖然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但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師普遍沒有建立起平等的對話方式,甚至不接受學生的話語,學生無法通過科學的思辨接受思政課教學話語,對多元化的文化和各種錯誤思潮難以有效區分,部分學生對目前我國思政課話語不信或者不真信。
3. 教學話語準備環節
教學話語準備指思政課教師將思政課話語構建者制定的學術理論話語和教材話語借助一定的手段、方法、技術,轉換為能滿足學生現實需求和反映時代新變化的話語內容,轉化為適合不同類型學生可接受的教學話語的過程。
從教學話語的準備來看,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師學術話語向教材話語轉化能力不強,教材話語向教學話語轉化能力不強,教學話語向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容易接受的話語轉換能力不強,造成思政課教學話語過于強調政治性、灌輸性,沒有充分實現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教學話語過于抽象,學生沒有獲得感,造成學生一知半解,不懂或者不真懂。
4. 教學話語構建環節
教學話語構建是指思政課話語體系的制定者和運用者,以黨和國家的意識形態為準則,通過思政課特有的概念、術語和語言方式、語句方式,形成統一的思政課學術理論話語、政策文本話語和教材話語,并構建思政課話語體系的過程。
從思政課話語的構建來看,第一,思政課話語生成來源以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話語、政策文本話語和學術理論話語為主,而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話語相對缺乏。調查顯示,反映大學生話語特點、話語需求的社會實踐話語,在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普遍受到歡迎。第二,思政課教學話語體系構建雖然保證了思政課教學話語的科學性、權威性和嚴肅性,但忽視了話語接受者的差異性,沒有充分考慮應用型本科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個性特征,因此思政課教學話語的針對性受到制約。第三,在一定程度上,思政課教材編寫囿于篇幅、體例等因素,必然以嚴肅化書寫、學術化敘述、結構化論證為思政課教學話語的表現形式[6],但對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而言,只有生動化展示和思辨性說理方式,才能保證思政課教學話語的有效性。以上原因不但造成思政課教學話語不能有效解答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深刻關心的現實問題與迷茫,甚至導致有些學生覺得思政課離自己很遠,不理解甚至不想主動去理解,進而影響了學生踐行。
三、提高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學話語有效性的途徑
筆者以為,提高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學話語有效性,應從以下途徑入手。
(一)增強思政課教學話語的針對性
從思政課教學話語的供給來看,教學話語內容是指構成思政課話語體系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的內在因素的總和,具有普適性。但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教師、教育教學觀念又有自身的特點和實際,因此我們應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編寫適用于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的教材,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思政課教學話語和普通高校要有區分度。同時,思政課教學話語內容又是一定時代的產物,具有時代性,因此,思政課教學話語內容、方式和語境還應該與時俱進,符合時代潮流。
(二)提高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師的話語轉化能力
從思政課教學話語過程上看,學術話語、教師話語、學生話語和教材話語必須共同作用于課堂話語并形成一致性,才能增強思政課教學話語的有效性。增強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學話語有效性要實現三個轉化。第一個轉化,思政課教師學術理論話語、政策文本話語、經典著作話語向教材話語的轉化。思政課教學話語從來源上講包含學術理論話語、政策文本話語、經典著作話語等,以上話語經過專家、學者的整理加工,轉變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材話語。思政課教師必須了解學術理論話語構建過程、背景,熟悉政策文本話語和經典著作話語內容,才能系統把握教材話語內容體系。第二個轉化,教材話語向思政課教學話語的轉化。思政課教材話語具有思想性、理論性、系統性特點,沒有學校、學生的區分度,思政課教師需要對其進行話語轉換,使其“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7],成為學生可以接受的話語,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接受度。如果不進行二次轉化,就很難被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理解,更不要說接受了。第三個轉化,思政課教學話語向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可接受的話語轉化。思政課教學話語屬于教師話語,是以教材話語為基礎,通過備課而構建的,其特點是靈活多變,有針對性、時代性和靈活性。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有其不同于普通本科高校的學習特點和心理特征,因此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做好思政課教學話語和大學生認知特點的結合,實現思政課教學話語向學生容易接受的話語轉化,提高思政課教學話語的有效性。
(三)研究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個性特征,開展“學生為中心”的思政課教學話語表達與傳導改革
(1)思政課教師在思政課教學話語準備上應該關注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不同的心理發展特點。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師應針對學生特點,發現學生的興趣點,開展平等的師生對話交流,提高課堂抬頭率,增強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對話的能力;設置思政課話語熱點,開展分組討論、師生對話、辯論,提高學生主動參與思政課堂的積極性;找到學生的爭鳴點,不向學生灌輸結論性觀點,引導學生自己去感悟、體會、體驗,主動去了解、弄懂、弄通人生疑難問題;“親其師,信其道”,思政課教師應開展與學生的深層精神對話,探求學生的興奮點,及時糾正學生不符合主流價值觀的觀點,倡導“知行統一”,實現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歷史觀、價值觀的全面塑造。
(2)思政課教學話語在表達上,不能照“屏”宣科、照本宣科。從心理學的規律來看,當受眾感覺與某種話語之間出現隔膜的時候,就有可能出現“話不投機”的心理障礙,降低與之接觸的熱情,其影響力就會大打折扣。因此,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學會用學生能夠接受的話語甚至用學生的話語表達思政課學術話語和教材話語。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學話語在表達上,必須要貼近時代、貼近學生,否則就失去了親切感和真實感,不能使學生信服。
(3)思政課教學話語的有效傳遞,要適應全媒體時代的語境。新時代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為學生翻轉學習帶來了便利,也給思政課教學話語有效性的傳導帶來很大的挑戰。[8]尤其是思政課教學話語的語境“虛擬化”問題,為思政課教學話語的有效“落地”帶來很大困難。當前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學話語在“虛擬化”的多媒體語境下,存在三種錯誤的觀點:一是教學話語過度淺顯化的傾向。話語淺顯就會喪失思政課教學話語的政治性和理論性,難以引起學生共鳴。二是將思政課教學話語雞湯化包裝,某種程度上過分迎合學生,雖然暫時獲得了學生共鳴,但明顯偏離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三是不作為,對社會熱點難點問題避重就輕,不觸碰、不談論、不解讀新出現的思潮和事物,高校思政課關切、批判現實的話語不足,丟失了建構思政課教學話語的主動權,甚至拱手讓出了建構思政課教學話語的主導權。
四、結語
思政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正確的思想不去占領,錯誤的思想就會去占據。因此,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思政課教師應該盡快適應全媒體時代的思政課教學話語語境,上接“天線”(國家構建的思政課教學話語體系)、下接“地氣”(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可接受的話語方式),努力增強思政課教學話語的有效性,促進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對思政課教學話語的真聽、真學、真懂、真信,最后做到知行合一。
參考文獻:
[1] [3] 田心銘.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學習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 [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1(1):1-10,155.
[2] 何理.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的要素結構[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105-115.
[4] 于景森.學思用貫通 知信行統一[N].學習時報,2019-03-11.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6] 王婷,閻樹群.高校思政課話語質量:歷史、困境與進路——基于中國文化理性的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20(10):92-99.
[7] 張明.基于“三貼近”原則的高校思政課教學話語創新研究[J].高教學刊,2020(7):37-39.
[8] 梁慶婷,包娜.全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困境反思[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6):56-64.
基金項目:2021年山東省教育教學研究課題“高校思政課教學話語有效性研究” (2021JXY060),“德州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平臺孵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