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陸兵 倪羌莉 袁驥
摘要 基層黨組織是黨在新型農村社區戰斗力的基礎,只有加強基層黨建,通過基層黨建實現組織振興,才能為新型農村社區的發展提供堅實的政治保障。著重闡述了黨建引領新型農村社區治理的必要性,總結了黨建引領江蘇新型農村社區治理的成功實證經驗,分析了黨建引領新型農村社區治理的困境并提出了黨建引領新型農村社區治理的路徑,以期提供相適應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 黨建;新型農村社區;治理
中圖分類號 D66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3)10-0211-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0.047
Abstract The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Partys fighting power in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Only by strengthening the grassroots Party building and revitalizing the organization through the grassroots Party building, can we provide a solid political guarante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This paper emphatically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the Party construction leading the newtype rural community governance, and sums up the successful empirical experience of the Party construction leading the newtype rural community governance in Jiangsu,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dicament of the Party construction leading the newtype rural community governance, and advances some paths for the Party construction leading the newtype rural community governance,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corresponding reference opinions.
Key words Party construction;New rural community;Governance
新型農村社區是介入城市街道社區和傳統農村村落的新興城鎮社區,已經成為我國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的普遍社會現象[1]。另外,新時代的新型農村社區治理現代化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2]。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區治理的關鍵在于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習近平的講話精神進一步為黨建引領和提升社區治理水平指明了方向。2022年中央1號文件也明確提出,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切實有序地進行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的重點工作,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的步伐。基層黨組織作為黨在新型農村社區的組織基礎,加強新型農村社區的黨建工作,強化黨組織在新型農村社區管理中的核心作用,是城鄉一體化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新時代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必然選擇[3]。
1 黨建引領新型農村社區治理的必要性
1.1 黨建為新型農村社區治理提供政治保障
新型農村社區黨組織是基層管理的“領頭雁”,是社區治理革新過程中最基本、最直接、最重要的力量[4]。只有不斷加強社區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力、思想指導力、群眾組織力、社會呼吁力,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的作用,才能做好社區基層黨建工作,提高基層黨組織在群眾中的凝聚力。只有真正把黨的工作做到群眾心中,才能在社區治理工作中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
1.2 黨建為新型農村社區治理提供和諧環境
農村社區管理的最大問題是農民參與度不高、態度冷淡、部分居民委員會管理能力不足、群眾動員能力弱。通過基層黨建活動,明確規范社區黨組織的職責任務、決策程序、監督管理等,動員群眾參與基層管理,形成居民議事協議模式,激發社區居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形成共建、共治和共享的治理結構[5]。
1.3 黨建為新型農村社區治理提供物質保障
新型農村社區大多是舊農村集體拆遷合并的社區或分散農村集中自建居住。將基層組織的優勢轉化為集體經濟發展的優勢,通過社區基層黨的建設活動,有效整合現有分散、利用率低的農村資源,設立集體所有的農業專業合作社,優化社區集體資產管理模式,民主參與、決策、監督,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圍,壯大社區集體經濟,為社區治理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6]。
1.4 黨建為新型農村社區治理提供文化保障
創新“黨建+文化”組織宣傳形式,提高新型農村社區基層黨建工作水平,通過“鄉愁收心,黨建設搭橋,為民生服務”持續提供多元化服務,因地制宜地引導文明鄉風建設為新型農村社區治理而蓄勢[7-8]。
2 黨建引領江蘇新型農村社區治理實證經驗
2.1 強化組織構筑堡壘,推進社區管理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一是加強組織建設。連云港贛榆區西棘蕩村打破傳統的黨組織設置模式,設立工業、農業、老年、個人私營等4個黨支部,對黨員制定審查細則,根據基本要求、日常管理、發揮作用、民主評價、鼓勵約束五大項目,遵守紀律、參加“三會一課”、繳納黨費、志愿者服務等為加分減分子項目,把對黨員的管理約束轉化為剛性分值,讓黨員明確“不能做什么”“必須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二是完善工作制度。蘇州市相城區黃埭鎮馮夢龍村落實村干部的職務目標責任制,做好分內事、網格事、難題3件事,每天下基層去在村里兜兜,去群眾家里走走,網格位上坐坐,討論工作難題。開展了“夢龍微教室”,村里的干部每月臺上輪流講,談業務,談工作,談問題。推進黨員管理五項制度、黨員積分管理制度、“三會一課”制度、“主題黨日”制度、固定學習日制度、“政治生日”制度。三是發揮模范的領導能力。連云港謝湖村充分發揮了黨員干部的帶頭模范作用。通過開展6個黨組的建設評價活動,黨員干部可以率先培育櫻桃新品種,每年在內部評價致富能手,充分調動基層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主動性,推進村干部同產業發展大戶聯系,幫助解決發展難題帶動黨員群眾創新創業,櫻桃種植戶逐年增加,櫻桃經濟受益人口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同,為全村的櫻桃產業的提高錦上添花。
2.2 加強民主協商,推進“三治融合”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完善黨組織領導、政府責任、民主協商、社會合作、公共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持的社會治理系統,建設人人負責、人人享受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因此,要形成共同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結構,必須推進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融合”治理機制,革新基層民主協商方式。第一,要堅持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對整個社區議事協商流程把控。海安市興雅社區在日常議事中,在黨總支的指導下,統一開展議事會的相關活動,如成立議事會、公開協商事項、征求村民意見、組織召開協商民主議事會議、進行民主協商、公告協商民主結果、監督執行協議結果等通過健全“社區事務公開制度”,保證全體協商程序公正透明,保障協議的結果落地。第二,基層黨組織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將民主協商全面融入民主選舉、決策、管理、監督的全過程,激發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主人翁”意識。連云港西棘蕩村制定村民會議協調事項列表,讓居民參加社區事務管理、參政議事,包括資金管理類、資產管理類、資源管理類、村務等議事事項。第三,基層議事機制依法保障基層群眾組織的自治權利,有效地引導群眾在反復協商中加強程序意識、規章意識,依法工作,依法維護權利,養成尊重規則和合同行為的自覺和習慣,運用法治的思考來管理基層的各項工作。蘇州市馮夢龍村確立了村里的法律顧問制度,邀請律師參加村民的議事,實現了事前審問法。村民可以立即向法律顧問咨詢鄰居的糾紛、合同糾紛、事故賠償等法律問題,全村開展律師的法律咨詢67件。
2.3 加強廉政建設,推進治理能力
新型農村社區的廉政建設是鞏固基層社區治理基礎的關鍵,是社會管理改善民生、穩定的基礎的保障。首先,建立廉政機制,連云港西棘蕩村確立了村務監督委員會的主要職責,監督村“兩委”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以及上級黨委、政府決定的情況、各項制度的建立和執行情況、任期目標的執行情況、民主選舉、民主政策決定、民主管理情況、村務公開、民主財務工作情況和村干部廉潔自律情況,以群眾監督從源頭上預防腐敗。第二,宣傳廉政文化。蘇州市馮夢龍村深入挖掘馮夢龍廉政文化的內涵和要素,設立了四知堂、德本堂、新言堂、馮夢龍廉政文化訓練中心、清蓮園、油郎油坊等廉政文化項目,開展廉政教育主題活動,提高基層社區的黨風廉政活動能力。
3 黨建引領新型農村社區治理的困境
3.1 團隊建設機制不健全
新型農村社區管理主體力量是村干部,他們是國家權力在社區的代言人,是黨和國家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重要紐帶,是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宣傳者和執行者。據調查研究,在年齡和學歷方面,蘇南社區村的干部大多在80后、90后,學歷在大多在大學學歷以上,年輕學歷高但經驗淺。蘇中、蘇北地區村干部年齡多數在50歲左右,學歷在高中以上,年長學歷不高但經驗深。社區的領頭人很難選擇,一般工資較低,蘇南社區村委員會可以通過大學生“村官”考試選拔,退役軍人成為村書記,極少數是公務員編制。蘇中、蘇北地區村干部有大學生“村官”考試選拔,但堅持留下來的很少,村書記基本上是合同編制,科技素養不足,擔負社區智慧治理的重擔能力不夠強。總之,目前還沒有形成科學規范的考核和獎懲機制,社區干部隊伍的進退制度還沒有健全化,一些社區不可避免地面臨村干部隊伍脫節的風險。
3.2 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意愿不高
蘇南、蘇中地區的新型農村社區大多是農村拆遷、安置集中居住區,居民是失地農民,戶籍在原村,存在“多村融合”現象,新型農村社區對居民的管理和服務仍然只是表面淺淺的水平,一些居民切身利益涉及的經濟、戶籍等問題由原來的村子解決。社區在推進管理和服務的過程中缺乏底氣,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意愿不高,有些政策有時不能很好地執行。
3.3 社區工作逐步行政化
新型農村社區村干部在政治壓力和自我利益的共同驅使下,不得不圍繞鄉鎮任務指標開展工作,不能及時滿足農村社區多元化需求。上級目標任務第一,居民需求不及時完全滿足,居民會對黨組織的認同度降低。調研發現社區兩委干部大部分工作精力都耗費在鄉鎮提出的目標任務上,很難全面考慮社區集體事務。
3.4 公共服務投入力不大
在新型農村社區的治理過程中,公共服務保障仍然依賴于政府的投入。由于新型農村社區是“多村融合”居住,居民很難同意將原村的集體經濟收入用于新的社區,社區治理維持中產生的支出只能依靠收取房地產費,不能使用原行政村的集體經濟支出。因此,公共服務保障多數為“可見”“可觸摸”的硬件的投入,居民在公共文化、精神文明等方面的投入保障不足。
4 黨建引領新型農村社區治理路徑
4.1 鞏固基層黨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領導作用
基層黨組織是社區治理的核心和領導能力,只有充分發揮社區治理中的領導地位,才能實現鄉村振興戰略要求的“治理有效”。要加強一個主體責任意識,社區黨員干部要認真學習理論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立足于黨建和社區治理工作之間的結合點,著眼于社區治理中問題,把各項工作責任落到實處。要提高基層干部待遇,從大學生村官、有錢人、退伍軍人、歸鄉創業者和農村“現代鄉賢”中選拔社區干部,實現社區干部隊伍的年輕化、知識化,推進社區干部隊伍的培養,防止村干部隊伍脫節。要加強基層黨員干部的培訓,一方面要加強理論武裝。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維護“兩個維護”,做到“兩個確立”,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理念,密切干群之間的聯系,做到忠誠擔當,加強決策的執行能力,成為新時代社區的好干部[10]。另一方面,提高業務能力。結合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踐,結合社區干部工作實際,制定精準的業務培訓內容,引導、實用化村干部學習,知行合一,提高社區干部整體素質,實現社區智慧治理[11]。
4.2 培養多元主體推進協同共治社區
新型農村社區的充分治理需要政府主導、居民自治、社會多元主體參與共治。一種是充分發揮駐村“第一書記”、科技特派員的社會資源協調作用和政府部門間運營的載體作用,提高社區管理水平,為民服務能力,精準扶貧等工作[12]。第二,充分發揮轄區單位參加社區治理的作用。積極推進駐區學校、企業、科研院所、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等部門向社區居民開放文化、教育、科技、衛生、體育等活動設施,向社區提供人力、物力、設施支持,推進共同建設、資源共享。第三,發揮社區內部組織建立居民生活共同體,融合鄉賢、鄰間、流動黨員、外經商等力量,建立有效的交互平臺,引導他們關心和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并確立具有約束力和激勵功能的居民公約,逐步提高社區的責任感,最終在主人翁的心理狀態下,形成堅固的社區身份和歸屬感[13]。
4.3 構建“三治融合”提高治理水平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因此,在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社區治理系統,體現基層治理整體水平。首先,加強社區調解組織和仲裁員隊伍的建設,定期開展法律宣傳、法律咨詢、法律援助等活動,將法治思考、法治方法融入基層自治機構,鼓勵居民運用法治思考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消除矛盾[14]。其次,深入挖掘傳統美德的現代價值,制定道德規范、村規民約等行為準則,引導整個社會的心理狀態,構建愛黨愛國、崇德向善、重義守信的精神共同體,強化了社區治理的軟實力[15]。第三,以社區黨委為統籌,建立社區物業、居民代表、志愿者組織等聯合治理服務團隊,積極參加社區議事,積極推進“三治融合”,引導建立樸素民風,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16]。
4.4 開拓各種渠道提高社區公共服務水平
新型農村社區的有效治理離不開物質保障,政府財政資金的支持只能滿足于社區公共服務硬件的配套,提高社區承擔公共服務整體水平必須強化社區自身的造血功能[17]。社區基層黨組織要結合本社區的實際情況,領導社區經濟的多方向發展,向社區居民提供包括醫療衛生、社會救助、農業生產、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社會治安、文化教育、科學技術法律等各種公共服務。規劃城鎮建設用地范圍內的新型農村社區,發展物業經濟、社區置業、主導產業培養等方式,增加集體資產、資源、收入,提供農業生產服務和城鎮生活相關配套職能[18]。在農村地區的新型農村社區中,主要居民是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鼓勵社區干部率先發展特色農業、電子商務等項目,探索社區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路徑,提高居民創業就業水平。社區黨組織積極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專業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引領特色產業發展,帶動居民增收富裕[19]。
參考文獻
[1] 王敏.新型農村社區在基層社會治理創新中的作用分析[J].鄉村科技,2018(25):10-12.
[2] 范子娜.新型農村社區在基層社會治理創新中的作用[J].散文百家,2019(12):247-248.
[3] 馬明堂.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與鄉村振興的措施探討[J].南方農業,2020,14(21):89-90.
[4] 邵燕.強化基層黨建與引領鄉村振興:以江蘇省江陰市為例[J].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2021(2):16-19.
[5] 張樂.黨建引領城市社區治理的模式和機制:基于紹興市探索實踐的分析[J].中國領導科學,2021(6):102-108.
[6] 何侍昌.激發貧困治理共同體內生動力的影響因素及其應對策略[J].重慶社會科學,2021(10):17-29.
[7] 李秀蓮.新時代背景下創建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的探索:以蘭州市城關區為例[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21(2):63-64,98.
[8] 李冠鵬.發揮基層黨建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作用[J].智庫時代,2019(46):13,25.
[9] 張加輝.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創新:以福建省棪樹村為例[J].福州黨校學報,2019(3):21-26.
[10] 顏俊儒,梁國平.鄉村治理視角下新時代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提升[J].理論探討,2019(2):145-149.
[11] 占金云.加強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思考[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6,30(1):120-124.
[12] 李軍,龔銳,向軾.鄉村振興視域下西南民族村寨多元協同反貧困治理機制研究:基于第一書記駐村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20,41(1):194-202.
[13] 李慧鳳,孫莎莎.從動員參與到合作治理: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實現路徑[J].治理研究,2022,38(1):102-113,128.
[14] 房玉霞.鄉村振興背景下全面加強黨對鄉村治理的引領路經探析[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20(2):107-110.
[15] 楊揚.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型農村社區治理創新路徑探析[J].山西農經,2021(19):30-31,36.
[16] 劉婷.農村社區治理的困境和解決路徑探討[J].黑龍江糧食,2021(6):69-70.
[17] 趙悅.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農村社區治理的困境與路徑研究:以 S市J村為例[D].開封:河南大學,2019.
[18] 韓芳.社會組織參與成都市農村集中居住區社區治理研究:以高新區S社區為例[D].成都:中共四川省委黨校,2018.
[19] 蔡杰.以黨建為引領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12):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