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坤 石國建 姜 潔
(黔南民族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貴州 都勻 558000)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也是中華民族現代化文明的新時代文化使命。在習近平文化思想中提到的“七個著力”點中就“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作出具體要求,如何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就需要不斷發掘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提煉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做好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作為未識別民族的亻革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千百年來植根于中華民族這片熱土,表達著亻革家人特有的文化儀式、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并在長期的歷史沉淀過程中,彰顯了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樣性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各族人民在長期生活和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民族精神的總和,蘊含著特殊的體育文化價值和身體活動形式”[1]。關注地域邊緣化的亻革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思考在現代化時代語境和在多元文化的交融共生場域下,不僅是亻革家文化的傳承、弘揚與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文化思想建設推進中發揮民族文化力量的重要內容。但也有學者發現,文化創造的主體在傳統體育的傳承與保護中的作用卻未能發揮,顯示為失位狀態,外界力量為主的客位保護容易引起文化誤讀、被政策裹挾、經濟挾持等現象的出現[2]。亻革家體育文化傳承的主體基數銳減,傳承場域的窄化和失位,文化理論闡釋和研究被曲解和邊緣,甚至遺忘化等現實問題。另一方面,在《即將消失的民族》一書中認為亻革家人的文化和風俗是掙扎于生存邊緣的發展,或許一夜間所有特色文化都即將消失,或許融入主流文化,可能結果都會最終消失[3],雖然任何一種物態文化在社會意識形態中,可能都找不到那個社會意識部分含有的基層和高層意識形態的形式[4],但如何避免和扭轉這一困境問題,亟須采取實際行動和交出完美答卷。基于此,聚焦亻革家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發展狀態,通過思考亻革家體育文化價值透視,提出對其深入發掘和弘揚的有效對策,以期為未識別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通過在中國知網檢索、萬方和谷歌學術等檢索引擎進行檢索,進一步地篩選、剔除、分類和研判,現階段國內外研究有一定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一方面學者參編與出版了一系列綜合性著作。《黃平縣志·民族志·亻革家》(1993)《頭戴太陽帽的土民——黃平亻革家》(2004)等著作,都對亻革家民族做了較為詳細的介紹與闡釋。民間內部留存的資料則有高國璋的個人文集《德潤筆耕》(1997),廖朝隆主編《亻革家民族研究文集》(2006),羅義貴、羅德華著《亻革家典籍與民族源流》(2008),《亻革家族稱走向問題討論文集》(2010)等[5]。另一方面相關學者對亻革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基礎研究,主要集中在亻革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現狀[6]、發展困境[7],亻革家武術傳承研討與影響因素等[8,9],并提出對策建議[5]。近年來,劉振坤等學者在亻革家人傳統體育項目:亻革家武術(亻革家拳、亻革家棍)、蘆笙舞、踩親舞、迎親舞、板凳舞、對歌、斗鳥、斗牛等研究上[01],也有一定的階段性成果。還有在亻革家歷史文化研究、群認同研究、旅游開發與保護研究等方面,專家學者們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但亻革家人作為未識別民族的一種,也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現有研究成果,對亻革家人這一特殊群體的研究,還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一是理論分析與宏大敘事較多;二是成果地域性特征明顯;三是中觀與微觀討論偏少;四是實證研究較為薄弱;五是視角不夠宏觀且數量不多的不充分不平衡問題,這不利于亻革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現代化發展。
民族傳統體育既是具有體育特性的一種文化表現形式,又是內蘊民族傳統的一種文化形態,是民族傳統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體育文化,亻革家傳統體育文化通過傳統體育項目,在外顯上體現在肢體語言,在內延上表達著思維觀念,在行為上表現著一種區域性的文化自信。在亻革家傳統體育文化中,不論是寓意著“尚武精神”的武術射箭項目,都還是具有“民族特性”的板凳舞、踩親舞等內容,能看到亻革家人在傳統體育項目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著自己的民族文化,獲得一種發自內心的、本源性的、深層次的、持久性的民族文化自覺自信自強;作為一種未識別民族的傳統文化,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亻革家人在服飾、節慶和信仰等方面上所展現的武術文化、尚武文化,形成了內涵豐富的體育文化形態,這不僅僅是亻革家人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邏輯歸屬,也一定程度上豐富著體育文化的多樣性與多元性,為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養分和精神動力源。
文化自覺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條件。現階段,中國文化在自信自強上的提升與影響越發明顯,當我們從一種純粹的文化自覺走向完全的文化自信,這既是基于文化共享的文化主體性價值的實現,也是在文化重構的“我構”與“他構”關系中,實現從“他構”向“我構”的回歸[11]。少數民族文化重構是本民族成員對民族情感認同、心理認同和精神認同的重建與融合,也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基礎。亻革家民族體育文化是亻革家人民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對無意識的形體動作,加以動態、固定、豐富和完善形成自己思維觀念上顯性展示,也是對亻革家文化認同的具體詮釋與體現。以亻革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為展現,既是對亻革家人身份歸屬感的認可與認同,也是亻革家人對自身文化的詮釋與彰顯。如何對這些文化進行保護、傳承與發展,就需要找到文化自覺的方向,形成對民族文化的自覺保護和堅定傳承,喚醒民族自覺性和文化自信力,在傳承亻革家民族體育文化中增強民族團結和國家凝聚。
在歷史發展演變過程中,亻革家文化沒有文字,卻用各種文化載體來記錄自己的民族歷史,為亻革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成為亻革家民族精神文化營養供給源。亻革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作為一種歷史沉淀的、動態的和肢體為主的文化產物,需要在新時代文化變革與發展里,一方面要加強對亻革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研究,形成全面、科學、可持續的研究成果,既能為后來研究者提供相關資料,同時也為全人類的民族文化多樣性、多元性、豐富性提供一定的史料支撐和史料借鑒。另一方面,要增強對亻革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歷史責任感,無論亻革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一種動態的傳承文化符號,還是靜態的民族文化形態,都是民族文化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加強傳承者責任感與使命感,結合全媒體發展環境,更好地將亻革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內容保存與弘揚,為子子孫孫們留下身體鍛煉和精神供給的寶貴財富。
民族傳統體育既是各民族以肢體運動為主的一種娛樂方式,又是在人的發展中增強個人體質和技能培訓的一種學習方式,體現著娛樂性與教育性。因此,亻革家傳統體育文化本身也帶著人們的本性需要娛樂性和消遣性。進入新時代,全面開啟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物質追求不再是人們的唯一追求與向往,對精神生活的滿足就可以在亻革家人自我創造的傳統體育文化中獲取,在他們本民族自身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中,就通過豐富多彩的傳統體育項目來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消遣閑暇時光,更加讓自己的身體健康、身心健康得到進一步的協調與協同發展,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娛樂消遣指數中提升未識別民族的幸福指數。
亻革家人作為亻革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創造主體,對本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認同與自信,是其發展與弘揚的重要基石。首先,通過鄉村振興、全民健身、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等戰略與政策的引導與落實,做好民族文化的利用與保護,加強對亻革家人傳統體育文化的發揚與傳承。其次,釋放亻革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釋放力,通過具體的體育項目和精神內涵,不斷加強傳承主體對自身文化的自覺自信自強,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思想觀念上,發自內心地認可亻革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從行為意識上,去感知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帶來的精神力量,在民族體育文化的交流交往中,提升民族體育文化發展向心力和民族體育文化傳承的凝聚力,展現出鑄就和發揚本民族輝煌的信心和決心,推動本民族體育文化的可持續性和高質量發展。
不斷加強對亻革家人傳統體育文化本源理論闡釋與認知,需要在學校層面和社會層面共同發力。一方面,從回歸學校來講,各級各類的學校都要加強對亻革家人體育文化的常識,如在小學階段,傳統體育文化的融入是讓學生感知民族文化的特性與多彩,從肢體動作上讓學生得到規訓和熏陶,增強對民族體育文化的喜愛與興趣。在中學階段,從歷史文化上加深學生對傳統體育文化的理解與認知,增強對民族體育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在高校階段,將多元體育文化進行多維度融合,讓它成為職業教育類文化建設、物質建設、制度建設和行為建設上的統一。另一方面,在社會發展上看,做好民族文化政策的落實與實施,對亻革家人傳統體育文化進行本源性、內生性、原生態的闡釋,加強研究資料的整理以及專著的出版,系統地進行亻革家人體育文化的刊發,讓亻革家人體育傳統文化得到廣泛的關懷,讓大眾對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喚醒與回歸,進而形成國家主導、社會參與、人民喜歡和社會關心的發展格局與良好環境。
亻革家傳統體育文化的載體打造,首先,我們要將亻革家人的體育傳統文化與競技體育進行有機地融合,與時俱進地創編改造,融入各種社會活動。其次,從文化的內容上,政府和相關的主管部門就是要出臺相關制度,搭建發掘和外宣的平臺,讓亻革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走出區域、走向社會和體育文化展現的中央。再次,體育項目要充分利用學校成熟的育人體系,借助體育與健康課程、舞蹈與藝術課以及課外興趣俱樂部等進行有機融合,并與學校的大小型文體活動聯動起來,形成大平臺、大載體,大宣傳、大推廣、大應用和大實踐的亻革家體育文化良好發展環境。
加強亻革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是實現其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建立健全亻革家傳統體育文化發展體制機制,是推進亻革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訴求。首先高位推進,做好發展頂層設計。給予未識別民族傳統文化一定的政策支持和專項經費補貼,夯實文化發展的經濟基礎。其次,與時俱進,做好具體工作落實。地方政府部門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針對存在傳承保護與弘揚的現實困境,進行問題清單梳理,針對問題出臺促進文化發展的具體實施意見方案。再次,全面促進,做好文化實效發展。具體的操作部門就方案實施如何做?推進過程中怎么做?后期做成什么樣?如何形成有效獎勵機制和督導評價機制,形成聯動的價值傳導閉環管理制度機制,實現一體化建設管理,進而促進亻革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取得實效發展。
中華傳統體育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亻革家傳統體育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體育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內容,隨著時間推演和歷史推進,我們未識別民族的文化不應該被遺忘和消亡,甚至不容以任何理由和借口讓亻革家優秀傳統文化缺失和消滅在文化繼續多元的新時代,理應在國家全力地倡導文化的多元性和加強文化交流交融的前提下,進一步做好優秀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隨著世界文化的彼此相互影響,作為民族文化的享有者和保護者,我們更應該肩勇挑重擔,做民族文化的建設者與弘揚者,共建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高質量發展格局,共享我們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饕餮盛宴,為實現亻革家人傳統體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為滿足亻革家人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動力源泉。
亻革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無論是加強對亻革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認知理解,還是增強對優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自信自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內蘊的豐富內涵和文化價值,都應得到繼承、保護與弘揚。文章僅是從亻革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價值透視和推進策略,提出了一些較為宏觀、系統的一種理解,如何具體落實與實施,還缺乏更為深入的思考。從文化融合的維度與視角上看,不斷加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聯動性和協調性,也是今后需要不斷深入探討的方向,為推動中華傳統體育文化之一的亻革家傳統體育文化向著更好、更健康的方向強力發展。站在新時期文化使命的起點,把握好亻革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時代內涵,促進亻革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與發展,是做好文化守正創新、堅定文化自信自強、凝聚中華民族精神力量的重要內容,為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前進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