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凝眉
(湖南工業大學 體育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7)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以龐大的人口基數為基礎,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我國的經濟發展已經步入了新常態,在此過程中,我國的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收入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同時也大大提高了人民的收獲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但與此同時,農村地區仍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只有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作為一門“必修課”,這樣,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就會得到極大的發揮,才可以凝聚起一股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面推動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和“中國式現代化”三個方面,是“實現鄉村振興,走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以此為指導,要想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業強國的目標,就需要有中國式現代化的視野去進行思考怎么樣實現現代化農村。
“鄉村振興”是十九大報告提出的,要以解決“三農”問題為中心,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村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為工作目標,是推進我國農村的現代化提供了一支“強心針”。而體育特色小鎮的建設是作為“鄉村振興”的重點環節之一,實質上是把體育產業與鄉村振興進行有效的結合來驅動農村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體育特色小鎮的建設也是實現全民健身計劃鄉村公共體育服務管理的重要內容。要讓鄉村的體育產業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的新增長點,推進體育特色小鎮是應有之義,更是實現體育產業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抓手。
創建體育特色小鎮,對于探索中國體育發展之路、促進我國體育產業、促進新型城市化、促進城鄉和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規劃,2018 年,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文件,這是我國全面,系統的有關鄉村振興的五年。2019 年6 月,《關于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明確地提出了:“產業振興”是振興農村經濟的關鍵一環,也是所有農村問題都要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的關鍵。”文件的頒布指明了當前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建設目標和實現方向,再一次將“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通過城鄉一體化發展,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城鄉之間發展的差距,最終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在城鎮地區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強化青少年體育工作,推動體育特色小鎮的建設有助于農村群眾體育、農村傳統體育文化以及競技體育的全面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的步伐。發展鄉村群眾體育,不僅可以豐富村民的業余生活,鍛煉出強健的體魄,還可以培育出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從我國國情出發,尋找一條適合我國發展的體育特色小鎮,以實現我國體育特色小鎮可持續發展,為助推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幫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國家戰略的角度來看,鄉村振興是國家戰略的一部分。鄉村振興的前提是生態宜居,是鄉村發展的一大優勢,也是最寶貴的資源。有利于加快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體育特色小鎮作為一種新型產業形態,融合了體育、健康、休閑、旅游等多種產業,具有多業態融合發展的優勢。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地不斷深入,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他們對居住環境表現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通過體育特色小鎮的建設,不僅可以改善鄉村居民的居住環境和經濟水平,還能促進居民體育生活品質的提升。為此,我們要明確體育特色小鎮的發展方向,促進其可持續發展,以促進鄉村振興,這有利于加快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體育特色小鎮作為一種新型產業形態,融合了體育、健康、休閑、旅游等多種產業,具有多業態融合發展的優勢。
體育特色小鎮的建立既帶動城鎮的體育消費,又能調動人民對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對體育相關產業起到帶動作用。對促進周邊地區的文旅、餐飲食宿、健身、休閑養老等業態的創新發展都有幫助,舉辦體育賽事也可以為體育特色小鎮帶來更多的人流量。同時還能有效地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以及農民的就業問題,也能增加農村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帶動城鎮經濟,保障農村居民的體育消費。
高質量發展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局息息相關,是“十四五”甚至更長時間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旋律。因為體育特色小鎮的建設被賦予新型城鎮化的抓手、鄉村振興的支撐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平臺等眾多期望,所以體育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加快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體育特色小鎮作為一種新型產業形態,融合了體育、健康、休閑、旅游等多種產業,具有多業態融合發展的優勢。體育特色小鎮的建設,既能調動人民對運動的積極性,又能利用“宜居”“宜游”的優良生態環境,使人們通過體育鍛煉和休閑旅游等方式達到“健心”的目的,擺脫“亞健康”的生活狀態。
隨著城鄉的發展差距拉大以及農村城鎮化制度的完善,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選擇外出務工,在城市里落戶或定居。一方面我國農村體育的發展存在著基礎薄弱、人才缺乏、文化底蘊薄弱等問題。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到2020 年,農民工總數達到28560 萬。其中,農村流動人口16959 萬,農村流動人口13101 萬。從流動人口的工作地域來看,流動人口的平均年齡是36 歲,40 歲以下的人口占66.8%。目前,由于我國農村存在著大量的人才流失現象,主要表現為缺少有知識的人,缺少有知識留守在農村的人。因此,在農村地區,人才、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存在著突出的問題。要想實現鄉村振興,就需要一批高素質的管理人才,然而,由于城鄉二元社會結構,農村體育一直是全民健身工作中最薄弱的一環。而且,在城市化加速發展的背景下,城市化已經是個吸滿人才的機器,把大量的人口吸進了城市,鄉村體育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而日漸衰落。
另一方面,體育保障的環境形勢嚴峻,農村基層民主采取村民自治為主的形式。在外出勞動力中,以青年勞動力為主,這些農民是鄉村體育的骨干,由于長期的外出,鄉村變成了一座空城,這也顯示出了鄉村體育產業的“空心化”。農村人口在外流動的過程中,也阻礙了城市體育資源進入鄉村。因此,鄉村的體旅融合資源開發、傳承體育傳統民俗文化、農村體育產業開發、農村體育服務供給等方面,都缺少外部動力的問題。長久以來,也導致了城市居民的體育生活的空間不能向農村擴展,使它愈來愈狹窄,這也導致了農村體育因為缺少了城市優質體育專業資源的滲入,而變得缺乏活力。
政策制度是實現鄉村振興更高水平發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對相關政策制度文本進行梳理發現,我國有關體育特色小鎮政策制度較為匱乏。一方面,頂層設計的精細化有待提升。在鄉村振興戰略的系列規劃中,農村體育均有一席之地。 如2022 年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提出,支持農民自發組織開展村歌、“村晚”、廣場舞、趣味運動會;在《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中,國家在2022 年發布的文件中,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農村全民健身”,這是“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村體育發展的戰略引導、政策支持和現實關懷。但是,這些文件都是從宏觀的角度進行的頂層設計,盡管其中包含了一些指導意見,但是并沒有對具體的、可操作的實施細則和方法進行細化,還沒有形成一個政策框架體系。需要出臺配套的制度政策,以激發體育特色小鎮促推鄉村振興戰略更高水平發展的活力與動機,從而將高度融合,將體育特色小鎮與鄉村振興落到實處。
當前,城市和農村的體育發展存在著不均衡和不協調。而城鄉體育發展的不均衡,最直觀的體現在:鄉村體育場地和設施的缺乏和體育公共服務的薄弱。要使體育小鎮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就一定要具備健全的體育基礎設施,然而,當地的經濟基礎卻是限制我國特色體育小鎮穩定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而由于農村土地的分散性,體育特色小鎮建設中,農民擁有的人均體育場地及設施不是很充足。第六次國家體育場地普查資料表明,盡管我國鄉村體育場地面積從8 年前的18%迅速上升到了如今的41.38%,但是,在照明設施、開放時段服務、場地器材使用指引服務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和不合理的問題,與城市中成熟完備的體育場地設施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在鄉村地區,體育場地設施的供給還存在著很大的欠缺,且種類比較單一,主要以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所修建的乒乓球桌、籃球場、基礎健身器材等為主,可對于排球場、足球場、游泳池、健身房等可以滿足廣大農民及鄉村旅游人群多樣化的健身與休閑需要的體育場地設施卻相對匱乏。而目前,我國的體育小鎮大多還處在起步階段,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和挑戰。總的來說,在農村地區,無論是高品質的體育基礎設施還是體育特色小鎮的建設,都還不夠健全,這就導致了體育產業與體育特色小鎮的融合發展受到阻礙,很難為鄉村振興提供更高水平的發展動力。
人才是聚集是特色小鎮健康發展、實現可持續經營的關鍵因素。體育特色小鎮建設中,應充分利用國家相關政策,進一步提高優秀人才待遇水平,對引進的優秀人才,在醫療、住房、子女入學等方面給予政策幫助。同時,要建立健全工作人員的升遷和薪酬體系,以吸引社會體育專業的人才。與此同時,要加強對自然生態資源的保護,并健全各類高層次人才需求的公共體育服務支持體系。以“宜業”“宜居”的良好生態環境為依托,以“人地關系”為紐帶,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從而產生“人地聚集效應”。
目前,我們國家的人力資源還沒有構建起一套適合于運動行業的人才儲備系統。在農村地區,應該對體育人才進行宣傳和認可,讓那些走出農村的青年們再次返回農村,為自己的家鄉進行建設。與此同時,在農村,可以為學生們提供實習和就業的機會,將人們喜愛的體育項目傳播開來,從而推動體育特色小鎮的健康發展。實施農村體育專業人才建設工程。人才是第一資源,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引進農村體育專業人才對于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通過制定農村體育專業人才引進計劃,加強對現有農村體育專業人才的培訓、提升,從而進一步完善體育特色小鎮的體育發展的專業隊伍,切實發揮鄉村振興人才服務保障作用,為戰略實施提供有力保障。
體育正逐步向全民化和休閑化方向發展,并與多種體育元素集聚和融合,構成了新的體育產業,因此,在體育特色小鎮的建設和發展中,應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制訂科學的發展方針,以“體育+”為載體,以促進“鄉村振興”為目標,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一地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品牌正在打造,農村體育工程將在所有體育特色小鎮內被提上發展日程,創建鄉村體育賽事、戶外健身基地、鄉村康養中心等有關農村體育工程也逐漸得到了重視,充分發揮基層政府的統籌作用,對鄉村體育的管理工作起到積極作用以及加強對鄉村體育的政策支持,并要有針對性地規劃并實施有特色的鄉村體育項目,從而提高基層政府在鄉村群眾中的可信度和影響力。在實施鄉村體育治理的進程中多個主體的多元治理。
以配套全民健身的人人適用的健身鍛煉為基礎的器材設施為前提,各種正式組織或者非正式組織的社會體育組織所提供的公共體育服務和全民健身服務為導向,在無形的和有形的作用下,對傳統的鄉村生活方式向現代城市生活方式的轉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使鄉村居民擁有了配套的硬件健身設施以及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專業指導,讓更多的農業人口參與到體育健身中,并積極舉辦鄉村體育賽事,讓更多人投入鄉村體育的氛圍。這樣,鄉村居民也能夠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樣福利待遇的農村體育服務和全民健身活動。總之,落實農村體育配套設施,是實施體育特色小鎮的重要保證。同時,體育特色小鎮應當要結合當地體育特色和民俗傳統體育文化,形成一種多產業、多文化、多類型的體育特色小鎮。
發展體育特色小鎮事業助推鄉村振興、滿足農村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必須解決的重要議題。為此,國家深入推進全民健身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破除體育特色小鎮在助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從政策制度、基礎設施、農村留守人群的人才不足等方面,提出切實有效的實施對策,力求通過多措并舉、多方合力來幫助農村體育更高水平發展,順應農村居民對高品質生活的內在追求。從根本上說,體育方面的治理目標就是使體育成為助推鄉村振興、民族振興、產業振興、人民幸福的主力,真正地實現體育強國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