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月 王祖紅 李麗 李棗 肖瀟 袁自水
【摘要】“發蒙針法”起源于《黃帝內經》,是用于治療耳無所聞、目無所見的一種針法。文章通過探討“發蒙針法”的原文內涵,總結其針刺要點及適應病癥,并結合現代醫家觀點及針刺禁忌,繼承和發揚《黃帝內經》傳統針法,為臨床治療提供思路及理論依據。
【關鍵詞】發蒙針法;黃帝內經;針刺要點;主治病證;針刺適應癥;針刺禁忌癥;作用機理
【中圖分類號】R764.45【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23)10-0055-03
“發蒙”一詞最早見于《周易》[1],蒙卦爻辭說:“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周易》蒙卦雖常被用來闡述教育方法[2],但“蒙卦”與“發蒙針法”又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本文“發蒙針法”源于《黃帝內經·靈樞》[3],其中“發”,《說文解字》曰:“發,根也。”[4]本意為頭上毛發,這里指“升發”“送出”,是升發向上的意思;“蒙”有“蒙昧”“蒙受”“欺騙”等意思,有頭腦九竅“昏聵不清”之意。“發蒙”也就指在頭腦九竅受到邪氣蒙蔽時通過向上生發的方法進行治療。因此,“發蒙針法”是用于針對耳朵聽不見、眼睛看不清、心中昏聵、頭昏目眩、以喚醒蒙昧的針法。根據《內經》記載,《靈樞·刺節真邪篇》曰:“夫發蒙者,耳無所聞,目無所見。”[3]表明發蒙方法治療適應癥,后言“夫子乃言刺府腧,去府病”表明發蒙所治療的疾病病位在腑,針刺“必于日中,刺其聽宮,中其眸子,聲聞于耳。刺邪,以手堅按其兩鼻竅,而疾偃其聲必應于針”。提出了針刺的部位、時間、針感及操作要點等。
1針刺要點
1.1針刺部位 聽宮穴是“發蒙針法”主要的作用部位,也有學者將“發蒙針法”的作用部位拓展到耳門、聽會[5],這些耳周穴用于治療耳相關疾病。耳鳴耳聾病獨取聽宮穴行“發蒙針法”,原文有“刺其聽宮”。聽,即聞聽;宮,室也,在這里指耳竅。聽宮指人體接受從外而來的聲音,納入聲音的宮室之中。聽宮為足少陽膽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的交會穴,可起到同時疏通三條經脈的作用,從而聰耳啟閉,本穴是手太陽經最后1個穴,經氣布散于耳中,為治療耳疾之要穴,故可用于治療耳鳴。
1.2針刺深度 本穴開口取穴,“發蒙針法”需刺入較深,如穴位命名所言,宮乃深宮后庭,足夠的深度才能達到“中其眸子,聲聞于耳”的針感。聽宮穴常規針刺深度為0.5~1寸[6],林國華教授認為,刺入1.4寸,方可起到激發經氣,運行氣血的作用[7]。在配合飛法時,將針緊貼下頜骨邊緣方向刺入1.5~2寸。殷克敬教授采用“發蒙針法”治療神經性耳鳴及梅尼爾氏綜合征時刺入1.5寸[8]。不同醫家對針刺的深度有不同的見解,根據臨床經驗,在采用“發蒙針法”治療特發性耳鳴時可根據患者高矮胖瘦的不同,以及對于針感的耐受程度,刺入1.4~2寸。
1.3針刺角度 “發蒙針法”內經原文中對于聽宮穴針刺的角度沒有明確記載,選擇張口直刺。《針灸甲乙經》對于聽宮的描述:“聽宮,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9]就西醫學來說,聽宮下分布耳顳神經、耳大神經、面神經及其分支,以及顳淺動脈分支和顳淺靜脈屬支,針刺時應注意避開皮膚顳淺動脈,垂直刺入后沿骨度方向及外耳道走向緩慢刺入深處,拔針時亦應根據刺入方向緩慢退出。林國華教授針刺時沿著骨度方向緩慢垂直刺入[7],殷克敬教授選擇采用聽會向聽宮方向30°斜刺[10]。
1.4針感“中其眸子,聲聞于耳” 內經原文對于“發蒙針法”針刺聽宮穴的針感主要表現為“中其眸子”與“聲聞于耳”兩個部分。對于“中其眸子”,從經絡循行上看,手太陽小腸經“……至目銳眥,卻入耳中”,手少陽三焦經“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足少陽膽經“……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針感可由經絡循行由眼到目。從解剖上看,位于內耳的咽鼓管開口于鼻腔,眼睛的鼻淚管通于鼻腔,因此眼睛與耳朵之間存在著一條通絡,所以“中其眸子”是“發蒙針法”刺激聽宮穴針感的反應及體現。在臨床上,其具體可表現為有針感傳至眼部,甚或是眼球微微濕潤。清代張志聰《靈樞集注》言:“眸子耳中之珠,刺耳之聽宮,尚疾于發目之蒙,是耳竅與目竅之相通也。”[11]對于“眸子”雖認為是耳中珠子,而并非眼睛,卻也同樣認為能夠治療眼部和耳部的疾病。
對于“聲聞于耳”,在臨床上有耳部聽到鳴響、耳內清明、耳中雷鳴、耳周清涼感等不同表現。林國華教授在治療時要求行針后患者能感受到耳中有鳴鳴作響,針后可耳內清明[1]。殷克敬教授要求行針可控制針感往來[2]。為達到“中其眸子,聲聞于耳”的針感,據內經記載,需配合“以手堅按其兩鼻竅,而疾偃其聲必應于針也”,對于“偃”主要有兩層含義,其一為“仰面倒下”,其二為“停止”。支持“仰面倒下”的醫家認為,平躺后,從胸腔到口咽壓力突然升高,因為空氣通過咽鼓管到達中耳腔,從鼓膜的內側加強壓力,有效減輕鼓膜內陷與耳內閉塞感[3]。林國華教授與飛法相結合,囑患者深吸一口氣后屏住呼吸,一手捏住鼻竅,突然松開手指的操作與“偃”的第二重含義“停止”相類似,即突然放開鼻竅打開屏住的呼吸,以使氣達于外[1]。兩種方法雖在解釋上不同,但均可使針感通過經脈傳遞到病所,主要發揮導氣上行的作用,以使氣至竅通,氣血充和,氣血運行順暢,濡養耳竅。在囑患者捏鼻鼓起時,常常同時閉上雙眼,從中醫學認識,眼、耳、鼻等外竅均與外界相通,閉眼捏鼻可使氣不外泄,集中作用于耳部。從西醫學上看,強制閉上眼皮、強制睜開緊閉的眼皮可以激活鼓膜張肌,鼓膜張肌肌腱又能夠限制造成耳鳴的聲音的異常震動[12]。
1.5針刺時間“必于日中” 《黃帝內經》原文中提到針刺時間于“日中”,日中則陽氣盛,于“日中”針刺有利于調動機體陽氣至耳,而起到“發蒙”的作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亦有記載:“東方陽也,陽者其精并于上……故使耳目聰明。”[13]陽氣的升騰作用也是維持耳聰目明的重要保障。
2主治病證
“發蒙”即開發朦聵,朦為失明,聵指耳聾,其主要表現如《靈樞》中“耳無所聞,目無所見”。也有學者運用“發蒙針法”治療突發性耳聾。《醫學入門》言:“耳鳴乃是聾之漸也。”[14]表明耳聾大多由耳鳴發展而來,從治未病“既病防變”的觀點來看,對于耳鳴的及時診治是防止耳鳴變為耳聾的關鍵,故可在耳鳴時運用“發蒙針法”開發朦聵以達到治療目的[15]。殷克敬教授亦將“發蒙針法”與九六補瀉結合用于治療美尼爾氏綜合征取得良好效果[16]。劉精微[17]則指出本法不但可以用來診治眼疾和耳病,還可以在高血壓病、癔病方面起到治療作用。所以在臨床當中可以拓寬本法的病種,更好地為患者解除病痛。
3治療禁忌
“發蒙針法”針刺過程中配合捏鼻鼓氣法類似于西醫學中咽鼓管吹張法瓦爾薩爾手法[18],在臨床操作中對于大部分人是比較安全的,但對于乳突切開術、眼眶腫瘤、開顱手術的患者應當慎用,避免出現硬膜外積氣、眼眶水腫、顱內積氣等不良反應。對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15],由于“捏鼻鼓氣”過程中,鼻腔內的感染性分泌物可通過咽鼓管逆流入中耳內,從而引起中耳內病變,也當謹慎對待。
4作用機理
不同的醫家對機理有不同的見解,于正群等[19]認為其作用可能是經過鼓氣,將針感放射到全耳各處,使經脈運行通暢,從而實現治療目的。崔秀芳等[20]認為“發蒙針法”可導氣上行,開啟耳竅,減輕耳鳴。現代機理從耳部解剖、神經血管功能等對“發蒙針法”及針刺耳周穴的作用機理進行研究。李晶晶等[21]認為其起效機理與調節鼓膜功能有關,由于聽宮下有耳顳神經,針刺耳周穴位神經元異常放電受到抑制,從而調節鼓膜功能。宋文卉等[22]認為是通過提高了聽神經傳導的興奮性,而達到治療效果。李虹竹[7]認為直接刺激聽宮可改變低氧缺血的內環境,促進耳神經的恢復。患者閉口憋氣,造成耳內負壓改善,能夠加快耳部的血液循環,糾正體內的瘀血狀態。李漫等[23]同樣認為可以調節內耳微循環,改善內耳神經功能,促進內耳毛細胞損傷的恢復。
耳鳴(Tinnitus)是指在完全沒有外部聲源或電刺激存在的情況下,患者自覺在耳內或顱內有聲音的一種主觀癥狀,并非是外界存在的聲源而是一種對于內在聲音的感知[24]。是臨床常見病和疑難病,據當前的統計分析[25]發現,在中國有10%的人出現過耳鳴的癥狀,其中進行過就醫的僅僅5%,耳鳴的發作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由此易產生不安、急躁,甚至壓抑等情感,給患者帶來巨大生活和心理負擔。因此,將“發蒙針法”拓展于該疾病,繼承并發揚《黃帝內經》傳統針法,豐富了臨床治療方法,為耳鳴患者提供一種行之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佚名.周易[M].北京:中華書局,2011:789-856.
[2]李佳琦.蒙與發蒙——《周易·蒙卦》所“蒙”為何[J].天府新論,2021(2):49-54.
[3]佚名.靈樞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065-1072.
[4]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8:20-21.
[5]崔秀芳,李仕學.“發蒙”針法治療特發性耳鳴的臨床觀察[J].中國民間療法,2020,28(8):45-46,61.
[6]胡雪勇,胡玲,裴景春,等.經絡腧穴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213-215.
[7]李虹竹.發蒙針法治療突發性耳聾的臨床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8.
[8]李銛鋆,胡文靜,杜旭,等.殷克敬教授“發蒙針法”治療美尼爾氏綜合征驗案舉隅[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21,40(1):85-88.
[9]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
[10]李敏,寇久社.殷克敬教授聰耳息鳴療法治療神經性耳鳴驗案舉隅[J].環球中醫藥,2014,7(8):596-597.
[11]張志聰.靈樞集注[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12:995-997.
[12]韓朝,丁娟.中耳肌肉生理及病理[J].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2019,33(5):6-10.
[13]佚名.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105-1108.
[14]李梃.醫學入門[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654-657.
[15]張婉,陰倩雅,馬祖彬.淺談發蒙針法[J].中國針灸,2021,41(4):376.
[16]李銛鋆,胡文靜,杜旭,等.殷克敬教授“發蒙針法”治療美尼爾氏綜合征驗案舉隅[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21,40(1):85-88.
[17]劉精微.《靈樞》“五節”、“氣街”刺法及其主病的探討[J].中國針灸,1984(3):29-33.
[18]劉婭,孫建軍.咽鼓管吹張在分泌性中耳炎治療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2021,21(1):65-68.
[19]于正群,李建權. “發蒙”針刺法治療耳聾介紹[J].中醫雜志,1983(10):64.
[20]崔秀芳,李仕學.“發蒙”針法治療特發性耳鳴的臨床觀察[J].中國民間療法,2020,28(8):45-46,61.
[21]李晶晶,林國華,陳世云,等.發蒙法配合子午流注針法治療神經性耳鳴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9,38(3):302-306.
[22]宋文卉,馬祖彬,賈茹.發蒙針法治療耳鳴案1則[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52):273.
[23]李漫,沈紅強,白樺,等.中藥及針灸治療突發性耳聾100例療效觀察[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6(10):853-856.
[24]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耳科專業組.2012耳鳴專家共識及解[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2,47(9):709-712.
[25]李紀輝,磨賓宇,馮海燕,等.耳鳴患病率和危險因素流行病學研究進展綜述[J].當代醫學,2018(2):178-180.
(收稿日期:2022-08-24編輯:陶希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