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體書店是讀者重要的精神家園,在數字時代背景下,實體書店受到互聯網浪潮沖擊,經營情況不佳,急需轉型。實體書店可以依靠數字化轉型和技術賦能,與數字科技創新融合,拓寬廣度,提升高度,傳承為讀者服務的精神、為閱覽服務的初衷、為文化服務的擔當,在數字時代背景下,找尋自身存在的價值。
關鍵詞:數字時代;“互聯網+”;實體書店
一、數字時代背景下實體書店的發展現狀
(一)數字時代概念
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數字化轉型已成為時代所趨,數字文化也成為文化發展的重要表現形式。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全新信息技術的涌入[1],推動了時代前進,而數字化成為重整資源、重創經濟、重塑格局的重要手段。當前,數字技術以全新理念模式融入文化、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推動生產生活進程,同時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深刻影響。
(二)數字時代背景下實體書店的困境和改變
2022年,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公布了《全國實體書店經營情況調查報告(2022)》,目的在于了解實體書店經營存在的難點痛點和相關政策落地實施情況,協助實體書店實現創新優化、高質量發展。報告顯示,實體書店中非國有書店相對于國有書店來說,對書店困境的感受更深。國有書店多數為自有物業,非國有書店尤其是民營書店需要租賃公共用房,租金壓力大。2022年相對于2021年書店收入銳減,眾多書店表示現金流量遭受影響,且大部分書店主要收入來自紙質書籍,日常支出占比最大為人工,其次為房租[2]。實體書店目前面臨的困難按順序依次為:營業后無人光顧、收入下滑導致房租水電人工費用難以支付、無法正常營業、書籍貨款無力結清、其他困難。在調查問卷開放性問題中,部分實體書店表達了對書店未來發展的擔憂。由報告可知,目前實體書店經營情況不容樂觀。
過去,書店是在狹小空間中擠滿書籍的代名詞,而近幾年,文藝、格調、咖啡、甜品,甚至是攝影、網紅等詞都開始與書店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大量書店關張的新聞不絕于耳。“感謝這一趟充滿價值且不悔的旅程。”誠品書店深圳店在公眾號發出這句話,預示書店停止運營,明星書店言幾又的閉店也給業界帶來不小的沖擊。北京貓的天空之城概念書店、武漢十點書店、南京先鋒書店、廣州1200bookshop珠江新城店等也紛紛宣布閉店。
實體書店在遭受數字時代帶來的沖擊同時,需要思考所處的位置,線上零售、電子閱讀盛行等現象都在擠壓實體書店的生存空間,書店經營遇到瓶頸。讀者對于購書的需求有所改變,閱讀方式也隨之更新,快捷便利的電子閱讀更為讀者所追求,實體書店本身的優勢無法體現,因此必須尋找突破口,做出改變,跟上時代的發展,迎接數字時代帶來的挑戰和機遇[3]。數字化是重構實體書店結構的重要方式,眾多實體書店開始全新嘗試,引入先進的數字技術和智能化科技,改變傳統的實體書店經營和銷售模式,升級實體書店的體驗感受,發揮數字科技的優勢,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實現線上與線下聯動,加強多元化管理。
二、數字時代背景下實體書店轉型的路徑探索
(一)連鎖書店
新華書店作為國有圖書發行企業,門店多位于城市核心地區,且多數自有產權,無需支付租金,壓力相對較小。隨著實體書店的競爭愈加激烈,2018年新華書店網上商城上線,意味著從傳統模式向數字模式進發。北京路新華書店是廣州老店,通過裝修升級,煥然新生,采用庭院的布局方式,將嶺南文化特色加入書店空間設計,書店定位升級為新型公共文化閱讀空間,實現多元化發展,創新推出書房定制服務,可以根據需求定制書房系列項目。此外,數字化對于新華書店的影響也體現在書店設備升級上,引進現代機器,為讀者提供智慧服務,引導讀者閱覽購買。
眾多實體書店隨著數字化、電商和電子書的發展而無奈倒閉,西西弗書店卻抵擋住了互聯網的沖擊,迅速崛起。西西弗書店空間設計顏色溫暖,燈光柔和,矢量咖啡的加入成為書店的一大亮點,氛圍文藝溫馨,且西西弗書店在售賣圖書的基礎上,與作家進行聯動,利用數字時代的優勢,在互聯網宣傳曝光,提高知名度,吸引讀者前往消費。西西弗書店在舉辦的活動中加入科學的思考,譬如親子活動,通過書籍帶動兒童探索知識的美妙世界,吸引父母為孩子購買圖書,將書店作為媒介,傳達生活與閱讀的契合概念,將書店品牌化、生活化,打破人們對書店的印象壁壘。
東京的蔦屋書店在數字時代背景下,并沒有借助媒體力量,而是將空間打造成生活提案的媒體,順應時代潮流,將高水平、多元化的文化風格融入書店設計,充分考慮現代讀者的生活方式,從讀者的角度出發,設計書籍陳列方式,同一區域的書籍旁邊擺放相關商品,充分利用信息媒介告知讀者,書店不僅販賣書籍,也販賣生活方式[4]。并且蔦屋書店增加便利的線上預約系統,將數字技術與文化價值完美結合,打破線上與線下的局限,享受數字科技帶來的便利交流,讓讀者在實體書店的體驗中找到自我。
南昌的衷琴局&樊登書店是全國首個上鏈全民閱讀空間,將音樂與閱讀相結合,以互聯網數字化為平臺。在這里,每本書都擁有獨一無二的數字身份標識。讀者只需掃描書籍上的二維碼,就可以查詢書籍相關版權信息,并加入鏈上書友會,實現數字借閱和分享,以書會友。同時依據互聯網大數據提供的信息,迎合當代讀者閱讀需求和喜好,分割實體書店空間,選書、閱讀、會友、茶話均可實現,周末舉辦大型沙龍活動,給在緊湊節奏下生活的讀者別樣視覺享受和感官體驗。
(二)獨立書店
冬風散浮云,萬物始于野。成都浮于野書店中“浮于野”三字音譯自Flaneur,是漫游者的意思,也代表遠離主流,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浮于野書店塑造幻想與虛構的離地之美,兩家店分別被稱作大浮和二浮,大浮以詩歌為內核,二浮側重小說,將數字概念引入其中,在線上平臺輸出書店理念,積極宣傳書店活動,吸引讀者前往,展開線上共讀和線下討論。浮于野白日是書店,人們在這里享受看書學習辦公的思考時間,同時其在傳統書店屬性上加入獨特風格,提供輕食、民宿,甚至人們可以購買定制服裝、逛藝術展;夜晚浮于野化身愜意空間,提供特調酒飲,開展露天集市、音樂派對、帳篷露營等活動,給讀者以更多可能性。浮于野將實體書店的可能性無限放大,2022年浮于野舉辦了很多活動,譬如Tove芬蘭領事館和浮于野獨家電影放映會、“浮涂浮涂”有獎涂鴉異術家選拔賽、“野虹部落”喬伊斯《死者》圍讀、“宇宙深處回憶人類”藝術群展、“小票兒”關于詩的展等,日常可報名活動包括“一日店長”無門檻兼職店長、“銀弧詩會”讀詩聊詩活動、“野虹部落”小說圍讀活動、“以書換酒”用一本閑置書換一本特調、“遁跡派對”電音、爵士、民謠等各類live、“人均藝術家”協助個人籌辦展覽演出、“獨立創作系列”小說詩歌短片投稿、“浮于野放映隊”組隊觀影活動等。2022年底的“在天臺,普拉提”活動告訴讀者勇敢跳出身體的舒適區,引申呈現美、創造美、統籌美的空間與身體美學。浮于野書店全方位考慮讀者感受,拓寬營業范疇,用實際行動表達喜歡書籍、熱愛生活的主旨。孤立與匯集、節制與游樂、靜默與申張,浮于野書店皆為上述。浮于野書店會豪邁地設想稠密韌實的閱讀景觀,與思索及創作平行,作為基本的存在方式。
鄭州的野狗商店是一家充斥獨特設計的獨立書店,于2018年由獨立策劃不二飛和插畫師李夢創立,主打“每一只野狗都在生活的荒野里自由奔跑”的原創理念,優選并販售全球精品雜志、獨立出版物與藝術書籍,并與眾多國內優秀設計師、插畫師合作,引入藝術家插畫、繪本、攝影集等,出售各類有趣周邊,充分考慮當代讀者喜好,打造由雜志書店、咖啡休閑區、藝術展覽、獨立出版、原創設計等組成的創意內容廠牌,加深讀者記憶點。在野狗商店,可以欣賞藝術家用一筆、一紙、一肖像創作的涂鴉作品,感受作品簡約灑脫的奇幻世界。從讀者角度出發,提供繪本,當讀者靈感迸發,可自行發揮創作。不被固定、無法定義,在野狗商店,一切皆可變化生長,它用實際行動告知讀者,數字時代下實體書店呈現的可能性遠比想象更多。
(三)主題書店
長沙十二時辰是一家數字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復合型體驗空間,在長沙歷史文化街區鬧中取靜,以“晨、昏、晝、夜”為主題,設計時注重空間與讀者的互動,將空間進行分割,將數字、便捷和智慧融入其中,打造不同的主題。一層的“時間漫游”將數字閱讀與咖啡、花園等場景聚集,讀者可以盡情享受交談分享的樂趣,借助旋轉的互動屏幕裝置為數字技術加持,呈現時間的流動,實現人和空間沉浸式閱讀與交流,用智能方式向讀者介紹、推薦書籍。二層的“精神即興”利用互聯網平臺優勢,搜集讀者消費愛好數據,依據讀者需求,打造現代私密空間,為讀者提供舒適閱讀體驗。三層的“靈感旅行”在舉辦展覽之余,提供豐富的線上內容,實現線上線下無界閱讀。書店內的平板電腦、互動屏幕、無感支付和線上小程序無一不是數字時代的產物,數字化閱讀已深深印入讀者的生活。
(四)無人零售書店
蘇州九分之一書店是一家24小時營業的無人書店,書店面積僅有12平方米,是實體書店目前可以申請經營許可證的最小面積,“九分之一”寓意“最小的書店”,用詞巧妙,通過分數形式量化空間構成,使其成為“地方”的一部分。書店空間選用玻璃材質,通透干凈,掃碼注冊會員后會自動開門,走進去像是參觀小型主題展覽。九分之一書店坐落于生活街區的拐角處,容易被忽視,但一旦進入,就不會遺忘它的存在。書店擁有不同文化身份成員組成的選書團隊,比如設計師、建筑師、藝術家、教育家等,為書籍的閱讀打開邊界,選書人從書店角度出發,用策展形式規劃書店書籍主題,書籍統一包裝,用盲盒賦予讀者驚喜,用書籍連接書店與生活,讀者間接從不同視角探索書籍世界。九分之一書店不斷探索思考經營方式,旨在回歸書籍本身表達的意義,使讀者享受有書、看書、品書的生活方式。
三、數字時代背景下實體書店轉型的現實意義
(一)實體書店轉型對于讀者的現實意義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說:“實體書店需要思考的是,除了賣書之外,還能承擔什么文化功能。至少它可以成為一座城市里文化活動與精神交流的場所。我們既然不吝惜投以重金建設博物館、歌劇院,那同樣可以考慮對實體書店也進行扶持。因為散布于街頭巷尾的書店,其文化功能并不亞于音樂廳,甚至一定程度上講,書店更能夠進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如果實體書店真有一天不復存在了,我們會發現失去了很重要的東西。”隨著城市的讀書學習風氣盛行,書店作為文化活動場所,對涵養城市文化和讀者氣質具有潛在價值和作用。
長沙梅溪書院不定時舉辦活動,秉承“惟楚有材,于斯為盛”的文化精神,使讀者盡情感受閱讀的魅力。書店琳瑯滿目的圖書和文創周邊,以及思想交流會、文化沙龍、講座為讀者帶來全新思考。廣州不安分書店在2022年舉辦了名為“書菜計劃”的線下活動,主題為“讓買書像買菜一樣日常”,將1000本書打包成書籍盲盒,裝在印有不同蔬菜的紙袋中,擺放在攤位上,并標價為39元,書店裝修成菜市場模樣,讀者可隨意閑逛并挑選自己喜歡的“蔬菜”書籍。“蔬”實為“書”,意味讀萬卷書,以“書菜”為諧音,為讀者帶來閱讀新風尚,建立書籍與讀者之間的日常觸點。書店承載著一座城市的氣質與情懷,賦予讀者在現代快節奏生活中慢下腳步的能力,給予讀者不斷前行的力量,共筑城市的文化生活。
(二)實體書店轉型對于書店自身的現實意義
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提出公共領域理論,根據他的說法,在公共空間內,交往是以閱讀為中介、以交流為中心、以公共事務為話題的“公共交往”。實體書店在精神層面提供著閱讀、聆聽與交流的世界。作為文化交流的公共空間,書店功能更應拓展,書店經營思路更應與時俱進。如今實體書店一度凋零,大眾對于書店的印象仍停留在販賣書籍層面。然而,線上平臺的發展壯大對實體書店造成沖擊,這種現象也讓我們深思,實體書店的經營思路必須進行調整,單純銷售書籍不能成為數字時代背景下實體書店生存和發展的唯一目的[5]。
四、結語
實體書店的內核在于空間與內容,舒適的空間規劃與設計,讓書店成為現代文化美學的縮影。數字時代背景下的實體書店愈加開放包容、多元融合,不管是當下還是未來,實體書店所承載的商業功能、文化價值、社會意義毋庸置疑。實體書店在基本的閱讀功能之外,也需關注書店自身與讀者持續更新的需求和可能,提供創新內容和附加價值。實體書店發展,究其本質是將愛書人匯聚一堂,碰撞思想,尋求共鳴,做城市文化和生活精神的引路人。
參考文獻:
[1]李軼南,莊宇寧.融媒體時代書店的空間生產與符號建構:以先鋒書店為例[J].編輯之友,2022(12):29-35,42.
[2]張窈,楊忠楊.我國主題書店的經營特色與啟示:基于66家年度主題書店的樣本分析[J].科技與出版,2022(7):80-89.
[3]李淼.城市實體書店場景建構探析:基于知識交往視角[J].中國編輯,2021(10):43-46,52.
[4]胡仰旺.數字時代背景下實體書店室內更新設計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22.
[5]張翼飛.全民閱讀背景下鐘書閣實體書店轉型發展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2.
作者簡介:
陶莞,長沙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