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連接長江和黃山,是一個重要的港口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兩山一湖”即黃山、九華山、太平湖旅游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池州市有著較為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和人文景觀資源,可利用旅游資源帶動經濟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池州市深入貫徹落實“一改兩為”,即改進工作作風、為民辦實事、為企優環境的精神,抓重點,補短板,官民聯手,推動景區發展,發展高質量旅游經濟。當前池州市深入開發旅游資源,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仍舊存在一些問題。通過對池州市發展旅游現狀進行研究分析,提出相應對策,從而推動池州市旅游經濟持續有力發展。
關鍵詞:池州市;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隨著人們逐漸把發展經濟和旅游聯系起來,“旅游經濟”這個詞被人們重新提及并重視。所謂旅游經濟,就是在旅游活動過程中發展商品經濟,在旅游的過程中通過進行商品交換而產生的各種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用旅游帶動本地經濟發展這一理念在近幾年被深入貫徹。池州市坐擁九華山、牯牛降、蓬萊仙洞、杏花村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資源,想要實現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明晰當地現有旅游資源的發展概況和發展前景,立足于人民需求,抓住發展機遇,及時調整戰略。
一、池州市旅游資源現狀
(一)池州市旅游總體概況
池州市總面積8 272平方公里,轄內有三縣一區。其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生態經濟示范區,曾獲得“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等稱號,同時也是省級史文化名城,被譽為“千載詩人地”。池州市的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到近1 400年前。2000年6月池州撤地建市,成為江南古老而年輕的省轄市。其東南部地區為山區骨架,中部為丘陵地區,西北部地勢較為平坦,河流湖泊眾多。雖然地貌較為多樣,但池州市的總體氣候溫暖,四季分明。池州市還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在科技、衛生、體育、教育、交通等各項社會事業方面都有所發展。
(二)池州市歷史文化資源
池州市依山傍水,人杰地靈,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其歷史文化資源可從文學、戲曲、民俗三方面來分類。從文學上來看,池州市背靠九華山,依傍長江,曾有許多詩人在池州的靈山秀水之中寫下廣為流傳的詩作。池州市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晚年時期的心靈棲息地,他在晚年時曾五次前往那里,并寫下了許多贊美當地秀麗山水景色的詩句,其中《秋浦歌十七首》較為優美;晚唐詩人杜牧在《清明》這首詩中寫下“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杏花村也因此聞名天下,根據多年的考察研究,詩中的杏花村就位于池州市貴池區。許多著名的詩人詞人例如蘇軾、白居易、王安石、李清照、陶淵明等都曾游歷過池州,留下了數千首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蕭統組織文人編寫的《昭明文選》,就是在池州完成并刻板印刷的。從戲曲方面來看,池州市是中國儺戲的發源地,其中池州儺戲和青陽腔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石臺目連戲和文南詞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池州市也是安徽省黃梅戲的重要流行區域,黃梅戲也在池州市廣泛傳播。從民俗方面來看,池州市民俗眾多,一些傳統并富有本地特色的民俗文化反映了該市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鮮明的文化特色,如東至花燈、九華山廟會被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池州市發展旅游經濟的優勢和難題
(一)池州市發展旅游的優勢
首先,池州旅游資源條件良好。池州市綠水青山,人杰地靈,人文景觀、自然景觀豐富多樣,而且有不同的觀賞價值。池州市著力整合旅游資源,綜合開發旅游項目,根據旅游者的喜好和需求,設計并推出一系列層次風格各異的旅游產品,樹立品牌形象。
其次,池州市交通發達。G3、S103等國省干線穿境而過,使池州市實現了與上海、南京、杭州等中心城市及武漢都市圈、合肥經濟圈中主要城市的高速聯網。2013年7月29日,池州市九華山機場建成通航,周邊還有合肥、安慶等民航機場,現也已開辟出至北京、上海等多地的航線。池州市水運主要由長江和“六河一湖”即青通河、七星河、九華河、秋浦河、白陽河、堯渡河、升金湖構成,坐擁長江黃金岸線162公里,沿江達海,承東接西。
最后,池州市高度重視市內旅游的開發。池州市相關部門出臺各種政策法規,促進文旅項目建設,對于投資建設景區基礎設施的企業、以文旅為主營業務并且收入達到一定額度的企業、投資建設信息化旅游項目的企業等直接給予獎勵。同時,當地也為推進文旅融合發展加強了宣傳營銷。
(二)池州市發展旅游的難題
首先,旅游項目的本土氣息不明顯。池州市大部分旅游景區的賣點都是當地自然人文景觀,所以部分游客在游覽時只是匆匆掠過,不能深層次地了解其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和歷史背景。當地也沒有舉辦一些有特色的民俗活動,導致游客并不能深度體驗當地的民風民俗。此外,當地沒有很好地挖掘和利用地區特色,導致大部分旅游景區仍然采用沉悶刻板僵化的傳統商業化模式,開發的旅游項目毫無新意,甚至完全復制其他地區的旅游模式,千篇一律,不具有獨特的吸引力。
其次,當地居民并沒有享受到發展旅游帶來的紅利。部分旅游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夠高,大部分旅游項目都是由外地人開發,很少有本地居民直接參與,導致較多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而留在本地的都是一些老人,造成了比較嚴重的“空心村”現象。
最后,大多數旅游產品都是農產品,附加值低,經濟效益不高。當地人沒有對農產品的銷售模式進行創新,僅僅在對其進行簡單的加工制作之后就進行銷售,并不能體現池州市的特色,也難以抓住產品的賣點。由于缺少深加工產品和知名品牌,市場上的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
三、池州市發展旅游的前景規劃
(一)文化與旅游相融合
文化與旅游相融合是未來池州市發展旅游的一個長期策略。池州市旅游業發展不能只是重視資源而忽視其中的文化內涵。如果打造池州市專屬的文化品牌,傳統旅游也會逐步朝著文化旅游的方向發展,成為熱門的發展方向之一。要抓住文化旅游這個新風口,打造獨具特色的旅游熱門景區,同時以文化藝術活化池州市旅游產品。
(二)森林與旅游相融合
隨著人們生態環保意識的增強,生態旅游漸漸成為旅游業發展的熱點,森林旅游也慢慢被人們熟知。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對森林進行開發,這種開發是一種基于科學的適度開發,能夠為游客提供度假、保健療養、文化娛樂等活動。森林旅游具有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等特點,能夠讓人真正陶醉在森林的悠然靜謐之中,感受大自然的氣息,體會到回歸自然的感覺。而池州市的森林覆蓋率達到60%,是十步一景的江南小城,恰好可以滿足森林旅游的需求。
(三)養生與旅游相結合
養生旅游是一種建立在自然生態環境、人文環境、文化環境基礎上,結合觀賞、休閑、避暑、康體、游樂等形式,以達到延年益壽、強身健體、修身養性、醫療、復健等目的的新興旅游形式。池州市養生旅游產業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資源,在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等方面做好配套措施。
(四)親子活動和旅游相結合
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豐富,越來越多的家長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尤其是近年來,親子旅游的需求不斷擴大,家長越來越希望能有個旅游景點能夠滿足短期、近郊、具有教育屬性等要求,一方面陶冶身心,另一方面寓教于樂。而池州市的景點恰好能滿足這些要求。此外,池州市也可利用親子旅游項目開發親子度假酒店等新項目。只要勇于創新,敢為人先,池州市親子旅游產業未來一定能有所成就。
四、池州市發展旅游經濟的現實路徑
首先,發掘當地優勢,打造特色品牌,形成連鎖效益。在旅游區發展建設過程中,池州市各大景區應以本地特色為基礎,發掘自身優勢。可以重點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特色文化展示區,培育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品。同時,可以將資源優勢落實到建設養生休閑度假區中去,規劃建設杏花村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傳統古村落休閑度假圣地等基地。也可根據九華山、牯牛降、蓬萊仙洞、升金湖等景區的特色打造特色民宿酒店,擺脫傳統賓館的局限,多方聯合各個景區的特點,打造特色酒店、主題酒店、生態酒店等。
其次,多渠道開拓營銷思路,增強品牌效應。池州市的旅游產品以實體店營銷為主,在電子商務日益普及的時代略顯落后。比如,池州市石臺縣的富硒米、富硒茶、富硒木耳等農產品就可以利用網絡,打開銷售渠道,建立石臺縣富硒品牌。同時,目前池州市旅游產品的銷售各自為政,難以形成較大影響力。今后應該將商家們聯合起來,將網絡營銷作為重點,并開發針對所有產品的銷售平臺。商家可以在淘寶、京東、微信等媒體平臺開設店鋪,專門售賣特色產品,還可以加大在各類媒體平臺上投放廣告的力度,強化宣傳。此外,商家還可以通過網絡直播帶貨的方式進行銷售,促進農民實現增收,以先富帶后富,助力共同富裕。
再次,內培外引,建立旅游開發人才隊伍。池州市旅游景區主要集中在轄內各鎮各村,而村鎮內的年輕人大多外出工作,需要大量引進年輕化、活力化、創新型的旅游開發人才,在原有景區的基礎上,創新旅游模式,發展新的旅游項目,使游客能夠邊玩旅游項目邊欣賞自然風光。此外,對于本地人口的流失也應采取措施。例如,景區可以擴大規模,提供更多適合各年齡、各學歷的就業崗位,提高工資待遇,留住本地人才,從根本上解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空心村”等問題。
最后,積極發展傳統文化旅游與自然生態旅游,完善旅游基礎服務設施,積極創新休閑旅游項目。池州市各地的傳統村落可以積極發展傳統村落文化旅游與生態旅游,進一步促進旅游生態化,同時要適當增設并逐步完善旅游基礎服務設施,積極創新休閑旅游項目。現階段可以通過修繕一些古民居和古建筑,達到鄉村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建設有機結合的總目標。同時,可以積極發掘池州市原有的傳統風俗,打造特色文化活動。例如,東至縣泥溪鎮就專門舉辦菊花節、中秋廟會等活動,在這些活動上售賣本地農產品,幫助農民打開銷售渠道。
五、池州市發展旅游的基本遵循
(一)堅持以人為中心
池州市旅游資源豐富,適合發展旅游業。在發展旅游時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以滿足人民的需求為導向。池州市旅游經濟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調動人們參與開發旅游項目的積極性和熱情,做到匯民智、聚民力、集民心。如果開發旅游項目的利益只有少數人獲得,那么它的意義便不大。池州市發展旅游要立足人民,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對于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創新”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近年來,旅游業受到的沖擊較大,池州市發展旅游應積極創新,培育新動力、新載體,創新旅游模式,實現發展。“協調”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池州市不能只注重開發自然資源,發展自然旅游,還要深度開發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文化旅游。另外,還需將所有池州市民調動起來,不能讓發展成果僅僅讓景區附近的人受益。“綠色”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池州市在開發旅游產業的同時也要堅持適度原則,將保護自然與發展經濟相統一,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開放”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池州市應充分利用外部資源,積極開發自身資源,找缺陷,補短板,加快自身發展,通過內部資源與外部資源的結合,創新創造,聯動發展。“共享”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池州市旅游發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強制度安排,堅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先富帶后富,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使全體人民都能富起來,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進。
參考文獻:
[1]劉傳.基于地理文脈的池州市旅游形象傳播方案研究[J].中阿科技論壇(中英文),2021(9):16-18.
[2]潘光仕,郭梅.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旅游發展對策研究:以池州市貴池區為例[J].黃山學院學報,2021(6):24-29.
[3]陳保平,章勇,劉洋.皖南傳統村落生態環境保護與整治初探:以池州市陵陽鎮所村為例[J].池州學院學報,2021(4):6-10.
[4]程曉麗.池州市文化旅游開發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8.
[5]雕然.池州市休閑旅游發展戰略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4.
[6]劉傳,張圓圓.池州市旅游商品營銷現狀與對策分析[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67-70.
[7]陳霞.松鳴巖國家森林公園生態旅游業發展前景展望[J].甘肅林業,2021(4):35-36.
[8]孫宇,張洋.森林旅游及其在我國的發展前景[J].南方農業,2021(18):173-174.
[9]翁棟.基于可持續發展的旅游經濟指標體系評價方法[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21(3):115-118.
[10]劉菽,楊宏偉.山西長城文化旅游產品高質量創新研究[J].晉陽學刊,2022(5):125-129.
[11]查明慶.發揮池州比較優勢 發展養生旅游產業[J].中外企業家,2017(25):79-80.
作者簡介:
張文慧,中國計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