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賢,宋光,楊崇格,路青,韓華宇,劉嘉敏
在全球一體化的發展進程中,我國海軍多樣化軍事任務不斷增加,擔負各類訓練作戰任務較以往周期更長、頻率更高、強度更大[1]。海勤人員作為海軍重要的作戰力量,維護其健康對于海上作業安全和戰斗力生成具有重要意義。由于其作業、訓練及生活環境等方面的特殊性,其疾病譜與其他人群相比存在差異。目前已發表的海勤人員體檢結果相關文獻,研究時間跨度較窄、樣本量整體偏小且結論不一致,無法準確反應我國軍事海勤人員的疾病譜及患病情況。為全面了解軍事海勤人員健康狀況、發病特點和規律,針對性地做好軍事海勤人員醫療保健和疾病預防工作,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健康管理方案,提高其健康水平,筆者對2022 年3 月10 日前公開發表的我國軍事海勤人員疾病譜的相關文獻進行Meta 分析。
1.1 文獻納入與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①研究對象為我國軍事海勤人員;②文獻報道我國軍事海勤人員年度體檢結果或健康鑒定結果;③疾病診斷來自于部隊療養中心或體系醫院。(2)排除標準:①信息不完整,不提供樣本總數或各類疾病患病人數;②疾病診斷來自巡診、部隊醫院住院結論;③研究內容只針對單一疾病進行分析;④研究內容以系統為疾病分類依據;⑤會議文獻;⑥重復發表或基于同一數據的重復研究。
1.2 文獻檢索策略以“海勤/海軍/艦艇/潛艇+疾病/疾病譜”為檢索詞計算機檢索中國知網、重慶維普、萬方數據、中華醫學會數據庫,以[(disease)OR(disease spectrum)AND (Navy)]為 檢 索 式 于Pubmed 搜集海勤人員疾病譜的相關文獻,檢索時限均為建庫至2022 年3 月10 日。
1.3 文獻篩選與資料提取由2 位研究者獨立篩選文獻、提取有效數據并交叉核對,如遇分歧請第3 位研究者商議解決。資料提取內容包括:第一作者姓名、發表年份、研究時間、海勤人員年齡、樣本量、所患疾病、單病種患病人數等信息。
1.4 納入研究的質量評價由2 位研究者獨立進行納入文獻的質量評價,并交叉核對結果。質量評價采用澳大利亞Joanna Briggs Institute 循證衛生保健中心推薦的分析性橫斷面研究的質量評價[2]。從樣本量是否足夠、是否詳細描述研究對象、是否采取有效方法確定疾病、測量方法是否標準、資料分析方法是否恰當等9 項內容對文獻進行質量評分,每項研究給出0~9 分總質量分數,得分越高文獻質量越好[3]。
1.5 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評價使用Stata 16.0軟件進行Egger’s 檢驗對相關數據進行量化評價,判斷是否存在發表偏倚,P<0.05 即存在一定發表偏倚,反之不存在顯著偏倚。
1.6 統計學處理采用Stata 16.0 軟件進行Meta分析。根據不同文獻報道的同種疾病患病率進行合并率計算,根據異質性大小采用不同效應模型,并以患病率及95%CI表示。以I2評估異質性大小,若異質性較小(I2<5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反之,采用隨機效應模型。
2.1 文獻檢索結果數據庫初步檢索文獻共3 325篇,其中Pubmed 942 篇,中國知網1 071 篇,重慶維普308 篇,萬方數據1 004 篇。合并查重后,通過閱讀篇名及摘要初篩得到文獻71 篇,再通過納入和排除標準復篩后,進行質量評價,選擇評分為6 分以上(優良)的文獻,最終納入文獻11 篇[4-14]。
2.2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文獻發表時間為1994-2021 年,海勤人員總數為12 552 人,年齡范圍為18~56 歲,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見表1。

表1 我國海勤人員疾病譜納入文獻特征表
2.3 單個率的Meta分析結果 根據異質性檢驗結果,主要疾病占比情況均存在統計學異質性(I2>50%),因此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單個率的Meta 分析。結果顯示,我國軍事海勤人員疾病患病率從高到低依次為牙齦炎(32.21%)、屈光不正(20.59%)、高 尿 酸 血 癥(16.20%)、高 脂 血 癥(14.35%)、脂肪肝(13.29%)、阻生齒(10.88%)、齲齒(10.02%)、腰椎間盤突出(6.78%)、肝功能異常(6.05%)、結膜炎(3.45%)。見表2。

表2 我國海勤人員疾病譜Meta 分析結果
2.4 發表偏倚分析Egger’s 檢驗結果顯示,關于牙齦炎(t=0.96,P=0.34)的文獻不存在顯著發表偏倚;關于屈光不正(t=3.09,P<0.01)、高尿酸血癥(t=3.88,P<0.01)、高脂血癥(t=3.53,P<0.01)、脂肪肝(t=2.46,P=0.01)、阻生齒(t=2.40,P=0.02)、齲齒(t=4.74,P<0.01)、腰椎間盤突出(t=3.40,P<0.01)、肝功能異常(t=2.17,P=0.03)和結膜炎(t=3.24,P<0.01)的文獻存在顯著發表偏倚。
2.5 亞組分析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人類的疾病譜不斷發生變化。筆者根據體檢時間分為2010 年前(含)和2010 年后2 個亞組,分析我國軍事海勤人員疾病譜的變化。Meta 分析結果顯示,與2010 年前相比,2010 年后海勤人員牙齦炎、屈光不正、高尿酸血癥、脂肪肝、高脂血癥的患病率顯著升高(P<0.01)。見表3。

表3 我國軍事海勤人員疾病譜亞組Meta 分析結果
3.1 我國軍事海勤人員的主要疾病及相關因素分析海勤人員高發疾病與其特殊的環境、飲食、行為習慣和心理特點有關[15]。海勤人員海上航行風浪大、作息不規律、睡眠質量差、人員密集、儀器設備繁多、艙內作業噪聲大,而艙室空間狹小、遠航時間長、體能訓練及運動量相對較少。這種特殊的作業環境和繁重的戰訓任務易造成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壓力,導致海勤人員長期精神緊張。生理和心理刺激會使機體交感神經興奮、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及5-羥色胺升高,引起肝臟血管收縮,致使肝組織灌流量減少,造成肝臟代謝功能異常[16]。海勤部隊地處沿海,多攝入海鮮等高嘌呤食物,同時伙食標準較高,易過量攝入高脂類食物,心理因素與高嘌呤、高脂飲食都易造成尿酸代謝紊亂,引發高尿酸血癥;而高尿酸可抑制催化三酰甘油的酶,使血清三酰甘油分解減少[17],高脂飲食和運動量少導致脂肪代謝不足,體重指數增加,引起高脂血癥和脂肪肝[18]。牙齦炎、齲齒發病率居高不下是由于出海期間維生素缺乏、淡水資源緊張、口腔衛生不良以及心理壓力大所導致[19]。海上作業照明條件有限,艙室狹窄,視覺負荷重,眼睫狀肌過度調節,易導致屈光不正;艙內環境潮濕、空氣循環差、衛生條件不良,利于細菌繁殖,易導致結膜炎[20];海勤人員海上航行波動大,腰部長期震動勞損,處于緊張狀態,且工作空間狹小,床鋪尺寸小,海勤人員活動受限,體位姿勢不良,引發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21]。
3.2 我國軍事海勤人員疾病譜的變化原因分析一是膳食結構的改變,特別是高脂、高嘌呤食物的攝入過量,導致代謝類疾病患病率顯著升高[22];二是行為習慣的改變,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用眼習慣和作息習慣改變,導致屈光不正患病率升高;三是訓練作戰任務強度加大,遠航護航任務增多,導致海勤人員生理和心理壓力加重,引發牙齦炎、代謝類疾病等患病率升高。四是衛勤保障能力的提高,隨著對海勤官兵健康的重視,醫療保障能力不斷提高,體檢設備更加先進,體檢項目更加全面,疾病檢出率增加。
3.3 我國軍事海勤人員主要疾病預防對策通過對海勤人員疾病譜的分析,了解其健康狀況,制定合理的疾病預防策略。(1)改善工作環境:降低噪音和電磁輻射,在高噪聲環境中佩戴耳塞,改善照明強度,緩解視力疲勞,改善床鋪條件,提高睡眠質量,提高艙室衛生條件,改善通風,注意防霉消毒[23];(2)調整膳食結構:補充維生素及優質蛋白質,增加粗糧、蔬菜、水果和飲用水的供給,減少油脂的攝入,針對高尿酸血癥或高脂血癥等特殊人群制定專屬食譜[24];(3)加強體育鍛煉:因地制宜制定訓練方案,增加訓練設施,開展體育訓練,嚴格體能考核;(4)加強心理疏導:關注海勤人員心理健康,開展心理宣教、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等干預措施[25];(5)糾正不良習慣:口腔健康重在預防,正確刷牙,定期洗牙可以改善口腔衛生,預防牙齦炎、齲齒[26];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長時間用眼,控制電子產品使用時間,戒煙限酒,規律作息[27];(6)制定個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在海勤人員療養期間,建立健康檔案,制定健康管理方案,通過健康教育、個人行為干預、飲食指導、體能訓練、中醫干預、心理與精神干預、出院后健康跟蹤等多種手段維護海勤人員健康[28];(7)提高健康鑒定水平:建立標準化、優質化、信息化的體檢系統,提高疾病的檢出率。
3.4 局限性本研究的局限性:一是由于搜索到的一些文獻研究敏感性較高、內容信息不全、疾病以系統為分類依據,因此符合要求的文獻數量較少;二是海勤人員每年進行1 次療養或鑒定,而療養存在流動性,無法甄別數據有無重復;三是由于各單位沒有明確統一的體檢標準,體檢項目不同,因此易出現疾病的漏診,導致結果存在一定的偏倚[29];四是納入的文獻缺少對艦艇和潛艇人員分組信息,因此不能對海勤人員的類別進行亞組分析。在未來的研究中,上述局限要加以重視,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