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
導讀課目標的制定,要緊緊依“標”托“本”。在這里,“標”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 ;“本”既指“小學語文教材”,又指作品本身。定準航向,就要依托“標”與“本”,實行“三看”原則。
(一)看課程標準,明學段目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各個學段的總體教學目標和具體學習內容提出了明確要求。以童話閱讀為例,在“學習內容”中,從第一學段的“學習講述”到第二學段的“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講述”,體現了層級要求。依據總目標及具體要求,導讀目標制定才不會有失偏頗。
(二)看語文教材,尋冊次目標
閱讀的冊次目標就藏在教材“快樂讀書吧”欄目里,一般以“小貼士”的形式出現。依然以童話閱讀為例,二年級上冊“讀讀童話故事”要求學生學習閱讀封面,養成愛護書籍的習慣;三年級上冊“在那奇妙的王國里”要求學生學習通過想象代入故事,感受人物悲喜,體會童話魅力。
(三)看作品本身,思教學價值
每部經典作品都有其獨特的文本價值,我們要充分研讀作品,從作品豐富的教學價值中尋求合適的導讀點進行導讀,以體現作品的獨特價值。比如童話故事《青蛙和蟾蜍》整本書閱讀指導,可以進行如下教學價值定位:

如果把一本書的具體內容比喻為內部世界的話,那么書的外部信息,如封面、封底、腰封等,就可以稱之為外部世界。遵循“由外而內”的一般閱讀規律,整本書導讀可以設置“初識作品—精彩引讀—制訂計劃”三個基本板塊。
(一)初識作品
初識作品,學生可以從書的外部信息,如作家簡介、名家推介、相關故事了解作品地位;可以從書的外部特征,如封面、封底、腰封等了解作品風格與基調;可以從目錄、梗概、序言等整體感知作品內容與主題。
1.運用光環效應,給學生留下美好印象。從某種意義上說,閱讀者對一本書的初步印象,常常決定了后來的閱讀品質。在初識作品環節,我們可以運用光環效應,借作家作品的地位、榮譽及傳奇經歷等吸引學生。如介紹《魯濱遜漂流記》的影響時,將相關數據標紅加粗,在PPT上動態展現,每一個數字的出現都會給學生強大的視覺沖擊力:“《魯濱遜漂流記》暢銷300年,被譯成100多種文字,19世紀末版本超過700版,發行量過億,吸引了幾十億的讀者。”
2.巧借目錄、梗概、序言等內容“整體感知”作品。整體感知是鳥瞰式的、粗線條的,也是整本書閱讀必須經歷的過程。 例如《三國演義》是一部經典名著,借助目錄帶領學生梳理人物與情節,初步感受作品“褒劉貶曹”的創作價值觀,可降低學生的畏難情緒,為學生走進作品打下良好基礎。
(二)精彩引讀
初識作品之后,教師要善于結合文本特質,選取合適的文本內容,并將其設計為導讀點,進行精彩引讀,使學生進一步走進作品。
1.精選關鍵內容,感受人物,初品主題。《草房子》一書塑造了生活在油麻地的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禿鶴、紙月、桑桑、杜小康、細馬……在眾多人物中,學生往往因為名字而對禿鶴最感興趣。關于禿鶴的內容很多,哪些可以成為理解禿鶴的關鍵?經過梳理可以發現,禿鶴獨特的外貌,最能表現禿鶴調皮搗蛋的片段,以及最后他成為“最英俊少年”的結局,是理解禿鶴的關鍵內容。緊扣關鍵文段品讀,學生既建立了對禿鶴的初步印象,又觸摸到了作品關于“成長”的主題。
2.精選獨特情節,感受新奇,引發推測。《愛麗絲漫游奇境記》的主角愛麗絲發現了一只奇特的兔子,跟著它掉進了一個兔子洞……冒險由此開始。教師可以巧妙抓住這一離奇情節,讓學生聯系生活經驗,大膽想象與預測:兔子掉進了一個什么樣的洞?它會遇見什么?會有什么奇怪的事情發生?如果是你,你會有什么表現?猜猜愛麗絲會有什么表現……學生好奇心重,對于冒險類、奇遇類作品永遠充滿興趣,這樣的猜與讀,最能激發他們一探究竟的閱讀欲望。
3.精選文本特色,感受魅力,學習表達。《神筆馬良》一書中的精美插圖,由我國著名漫畫家張光宇所畫,至今被完整保存在清華大學博物館里。結合這一特色,抓住低年級學生愛看圖、愛猜測的特點,在插圖上“大做文章”,讓學生感受閱讀的快樂,感受中國特色插圖藝術之美。
再如,《水滸傳》的人物綽號不僅符合人物特點,而且取名角度豐富,如長相體型、特殊本領、所用兵器、職業身份等,做到了人“號”合一。教師可在導讀中讓學生看圖片猜綽號,看綽號猜人物,視頻、圖片、文段交替運用,引導學生發現綽號規律。學生在“品”綽號之時,感受到了表達之趣,初識了人物之貌。
4.精選典型文段,學習策略,領悟方法。教師應根據不同文體,引領學生探尋不同的閱讀策略,使童謠有童謠的讀法,寓言有寓言的讀法,科普作品有科普作品的讀法。
如,《讀讀童謠和兒歌》一書中,可選擇童謠《搬雞蛋》進行導讀。在課堂中巧妙滲透趣讀童謠的閱讀策略:結合插圖讀童謠,把童謠讀準確,多種方式讀童謠。層層升級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趣味中悄然習得讀兒歌的方法,為學習新兒歌做好準備。
再如,科普讀物中的科技術語,是學生持續閱讀的干擾因素。對于米伊林的《十萬個為什么》,可選取“為什么面包里放上酵母就會發起來”這個文段進行導讀。學生對“酵母”這樣的專業術語會有困惑,可以借助工具書、專業人士的解讀、“秒懂百科”視頻,逐步引導學生知道:借助酵母能制作面包,能提供能源,做化肥。這一范例使學生消除了對科技術語的畏難心理,從而讓他們輕松走進文本,持續閱讀。
(三)制訂計劃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計劃是目標與行動之間的橋梁。在完成對學生的興趣導讀之后,還要引導學生制訂閱讀計劃,養成按計劃閱讀的良好習慣。
制訂閱讀計劃的常見元素有:閱讀時間、閱讀量、閱讀收獲、閱讀評價。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年級、不同要求制訂閱讀計劃。低年級最好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簡單易操作。如《讀讀童謠和兒歌》,可以設計“摘星星”計劃表,學生每背一首童謠或兒歌,就可以涂滿一顆小星星。然后讓學生比一比,看誰的星星最多……

到了中、高年級,應適當增加閱讀時間、閱讀量、閱讀任務。如《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周閱讀記錄單,提出了簡單評價的要求:談談本周令自己印象最深的故事,用一個詞或句子概括自己讀這個故事的收獲。
到了高年級,閱讀計劃除了有閱讀時間、閱讀量的要求外,閱讀任務也應有一定的思維含量。如《水滸傳》閱讀任務:為喜歡的英雄好漢制作人物卡片(如下表)。

閱讀是非常個性化的事情。教師可以提供計劃單,提倡學生按計劃行事,也要給學生自由,允許其按照自己的方式制訂閱讀計劃。
新課標指出,整本書閱讀應當讓學生“豐富精神世界”。著名兒童文學家梅子涵先生曾說過,每一本有意義的書,就是一盞燈。“快樂讀書吧”整本書閱讀導讀課,便是以兒童喜歡的方式,把燈點亮,拎到孩子們面前。語文教師應依托課標與教材“精準定標”,以兒童為本位,用正確的方式打開與兒童成長相契合的整本書世界,成為學生走向遼闊閱讀海洋的快樂導航人。※
[本文系湘潭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小學語文‘快樂讀書吧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XTJK021BJJ020]
(作者單位:湖南省湘潭市湘鄉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