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漢卿是元曲四大家之首,為元雜劇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作品多以當代生活為藍本,真實地反映出底層百姓的生活圖景,深刻地批判黑暗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的苦難。在他筆下誕生出許多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趙盼兒風月救風塵》(以下簡稱《救風塵》)便是其中之一。《救風塵》講述了風塵女子趙盼兒巧用風月手段從花花公子周舍手中智救姐妹宋引章的故事。整部作品理想與現實主義并存,表達了作者對壓迫者的強烈批判以及對底層人民反抗強權、維護自身利益的歌頌,具有極高的藝術成就和深厚的美學意蘊。本文試從戲劇結構、人物塑造和語言風格三個方面來分析《救風塵》的藝術特色。
1 結構布局 別出機杼
對于《救風塵》的戲劇結構,王國維先生曾評價:“關漢卿之《救風塵》其布置結構,亦極意匠慘淡之致,寧較后世之傳奇,有優無劣也。”全劇圍繞趙盼兒“智救風塵”一事展開,結構嚴密、場面緊湊,通過趙盼兒、宋引章、周舍三者之間的矛盾沖突不斷推動劇情發展[1]。
巧設伏筆,前后照應。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指出:“編戲有如縫衣……每編一折,必須前顧數折,后顧數折。顧前者,欲其照應,顧后者,便于埋伏。”伏筆的運用不僅讓整部作品的結構更加嚴謹,也使情節的發展更為合理。
在第一折中窮秀才安秀實尋求趙盼兒為自己和宋引章保親未果,便打算放棄轉去求官應舉,而趙盼兒卻說“你且休去,我有用你處哩。”這里并未交代留下安秀實的用意,直到第四折公堂對證時才給出原因:趙盼兒早料到周舍家是個“吃人窟”,留下安秀實就是為了讓他在關鍵時刻作指認周舍罪行的證人,還能成全他與宋引章再續前緣。
第三、四折是全劇的高潮,戲劇沖突在這兩折里集中爆發,關漢卿在刻畫趙盼兒與周舍之間精彩的對手戲時同樣提前埋下兩處伏筆:周舍擔心自己休掉宋引章之后趙盼兒臨時變卦讓自己“尖擔兩頭脫”,便要趙盼兒發誓。趙盼兒為博取信任便依著他發了個毒誓“我不嫁你呵,我著塘子里馬踏殺,燈草打折臁兒骨。[2]”聞言放下心的周舍要小二去準備酒、羊、紅羅,趙盼兒卻說自己已經提前準備好,并且表示“你的便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哄得周舍心蕩神搖。這兩處伏筆在接下來的劇情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趙盼兒得知宋引章已經成功拿到休書便瀟灑離去,發現自己被騙的周舍追上二人蠻橫地說趙盼兒收了自己的酒、羊和紅羅就是自己的老婆,趙盼兒則不慌不忙地表示這都是自己的東西,怎么算是他的呢。氣急敗壞的周舍又說“你曾說過誓嫁我來?”趙盼兒更是直言不諱地譏諷道“遍花街請到娼家女,那一個不對著明香寶燭,那一個不指著皇天后土,那一個不賭著鬼戮神誅。若信這咒盟言,早死的絕門戶。”此時大家才恍然明白前文的用意,禁不住拍案叫絕[3]。
懸念迭起,反轉不斷。在第四折中,成功解救出宋引章后,姐妹二人匯合,隨后追上來的周舍騙宋引章說休書上只有四個指印不作數,待宋引章拿出休書檢查時,周舍一把奪過咬碎。周舍認為休書已毀,殊不知趙盼兒對他的為人了如指掌,提前換走了真休書。短短一段情節中,三次反轉環環相扣,豐富劇情的同時,也進一步深化了趙盼兒機智冷靜的人物形象,讀來妙趣橫生。
2 人物形象 生動豐滿
王季思先生曾評價關漢卿的作品道:“關漢卿偉大的創作天才,首先表現在劇中人物的塑造上。”這得益于他對現實社會的關注和思索,他久居社會下層,并且“躬踐排場,面傅粉墨,以為我家生活,偶倡優而不辭。”因此筆下人物被刻畫得個性鮮活、飽滿且真實[4]。
《救風塵》中的趙盼兒是放眼整個戲劇史上也少見的女性形象,十分具有典型性。她是成熟老到的清醒者,作為一個風塵女子,多年來她看過太多姐妹的悲慘結局,心酸之余也讓她對現實有著清醒的認識:“御園中可不道是栽路柳,好人家怎容這等娼優?他每初時間有些實意,臨老也沒回頭。”她清楚如自己一般的風塵女子只是下層的“路柳”,是無法栽種進上等“御園”中的,因此在聽聞好姐妹宋引章打算嫁給官宦子弟周舍時她出言勸阻:“那做丈夫的便做不得子弟,他終不解其意。那做子弟的他影兒里會虛脾。”誰知涉世未深的宋引章已經迷了心竅:“我嫁了,做一個張郎家婦,李郎家妻,立個婦名,我做鬼也風流的。”趙盼兒深諳世事、眼光深邃,由此可見。
她是重情重義的拯救者,婚后的宋引章并沒有過上自己想象中錦衣玉食的生活,而是被“朝打暮罵,看看至死”,寫信央求趙盼兒相救。收到信的趙盼兒雖然生氣,可內心深處對同命相連的姐妹依然飽含同情,“慣曾為旅偏憐客,自己貪杯惜醉人”,雖為風塵身,卻胸有俠女情,緊要關頭還是選擇不計前嫌,挺身而出救姐妹于水火[5]。
她是機敏聰慧的布局者,對付身為鄭州同知之子的周舍,一個身份低微的趙盼兒原本毫無勝算,可通曉人性的她知道這些紈绔子弟身上最致命的性格缺陷就是貪婪和好色,決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為他量身打造一出風月計:“我到那里,三言兩句,肯寫休書,萬事俱休;若是不肯寫休書,我將他掐一掐,拈一拈,摟一摟,抱一抱,著那廝通身酥,遍體麻。將他鼻凹兒抹上一塊砂糖,著那廝舔又舔不著,吃又吃不著,賺得那廝寫了休書。”趙盼兒有頭腦,也有膽量,雖然對手是與自己身份地位懸殊的權豪勢要,依然能不落下風。面對周舍的發難,她謊稱自己因愛生妒;接著又設計一出“引章鬧店”,逼迫周舍寫下休書;見他猶豫,二話不說立下毒誓,還自備聘禮以表“誠意”,把渣男的心理摸得一清二楚:你敢花言巧語騙我姐妹墮入你的虎穴,我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任你身份高貴,狡猾奸詐,也決計逃不出我這“煙月手”。最終,技高一籌的趙盼兒成功從周舍手中救出了宋引章,讓壞人受到了懲罰。至此,一個完整豐滿的風塵俠女趙盼兒形象被成功塑造了出來。
而劇中的另一個主要的女性角色宋引章則是個與趙盼兒幾乎完全相反的“傻女人”。她幼稚天真、目光短淺、虛榮任性,為了“嫁入豪門”而狠心拋棄曾經與自己定下婚約的秀才安秀實,一心要嫁給官宦子弟周舍,把別人三言兩語的假意殷勤看作是十分“知重”自己的表現;“一年四季,夏天我好的一覺晌睡,他替你妹子打著扇;冬天替你妹子溫的鋪蓋兒暖了,著你妹子休息。”多年積累的經驗讓趙盼兒早看穿這些身著“虼螂皮”的權豪勢要有著怎樣丑陋的靈魂,一針見血地道出:“你道這子弟情腸甜似蜜,但娶到他家里,多無半載周年相擲棄,早努牙突嘴,拳椎腳踢,打的你哭啼啼。[6]”
可早已被花言巧語和膏粱錦繡蒙蔽了雙眼的宋引章根本聽不進她的勸告,甚至揚言“我便有那該死的罪,我也不來央告你。”可最終,曾認定的“良人”卻化身豺狼險些要了自己的命,而前來搭救自己的正是自己曾經發誓“再不央告”的姐妹,極具諷刺意味。雖同在風月場,宋引章卻對現實沒有清醒的認識,最終為自己的糊涂付出了代價。
劇中的反面代表人物是自稱“酒肉場中三十載,花星整照二十年”的鄭州同知之子周舍。他狡詐、虛偽、兇殘又好色。第三折周舍與店小二之間的一段對話,從側面表現出他的狂妄與荒唐:
(周舍同店小二上,詩云)萬事分已定,浮生空自忙。無非花共酒,惱亂我心腸。店小二,我著你開著這個客店,我那里稀罕你那房錢養家?不問官妓私科子,只等有好的來你客店里,你便來叫我。(小二云)我知道。只是你腳頭亂,一時間那里尋你去?(周舍云)你來粉房里尋我。(小二云)粉房里沒有呵?(周舍云)賭房里來尋。(小二云)賭房里沒有呵?(周舍云)牢房里來尋。
這看似夸張的手法,又何嘗不是關漢卿對那些所謂“上層人士”無情的揭露與批判?
3 戲劇語言 本色當行
《救風塵》的語言以口語化和個性化為總的特征,雅俗共賞、內涵豐富,作為元雜劇中本色派的代表,關漢卿“代人立心”,設計出貼合人物形象的語言,完整了對人物形象的塑造:趙盼兒之老練潑辣、宋引章之天真爛漫、周舍之貪淫狡猾,個性化的語言設計讓人物更加真實鮮活。而夾雜于其中的一些具有時代特色的俚語、歇后語更是讓整部作品平添許多生活氣息,讀來妙趣橫生。
例如第一折中,勸說姐妹未果的趙盼兒,心中又急又氣,偏偏此時周舍前來求保親,兩人的一段對話十分精彩:
(正旦云)來的敢是周舍?那廝不言語便罷,他若但言,著他吃我幾嘴好的。(周舍云)那壁姨姨,敢是趙盼兒么?(正旦云)然也。(周舍云)請姨姨吃些茶飯波。(正旦云)你請我?家里餓皮臉也,揭了鍋兒底?窨子里秋月——不曾見這等食?
這段戲中“吃我幾嘴好的”“揭了鍋兒底”等都是底層人民常用的口語和歇后語,十分具有生活氣息。趙盼兒深知眼前的周舍是個揣奸把猾、慣會“虛脾”的紈绔子弟,對著他自然沒有好臉色,一連番犀利的言語輸出,凸顯其潑辣大膽的人物性格。而此時的周舍還未達目的,因此對趙盼兒又稱“姨娘”又請茶飯,其做派也與之后兇殘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更見其虛偽。
再比如第二折中趙盼兒打定主意準備營救宋引章之前的兩段唱詞:
【柳葉兒】則教你怎生消受,我索合再做個機謀。把這云鬟蟬鬢妝梳就,(帶云)還再穿上些錦繡衣服。(唱)珊瑚鉤、芙蓉扣,扭捏的身子兒別樣嬌柔。
【雙雁兒】我著這粉臉兒搭救你女骷髏。割舍的一不做二不休,拚了個由他咒也波咒。不是我說大口,怎出得我這煙月手!
即使二人曾生嫌隙,但眼看姐妹受難,仗義的趙盼兒做不到見死不救。她清楚周舍好色的本性,懂得利用自己的優勢,一番梳洗打扮讓自己看起來“別樣嬌柔”,搭配接下來的大段賓白:“我到那里,三言兩句,肯寫休書,萬事俱休;若是不肯寫休書,我將他掐一掐,拈一拈,摟一摟,抱一抱,著那廝通身酥,遍體麻。將他鼻凹兒抹上一塊砂糖,著那廝舔又舔不著,吃又吃不著,賺得那廝寫了休書。”直率犀利的語言讓一個老練的風塵俠女形象躍然紙上。
4 總結
《救風塵》是一部優秀的喜劇作品,其戲劇結構嚴密巧妙,戲劇形象鮮活生動,戲劇語言本色當行。在黑暗的現實背景下,關漢卿讓“身為下賤”的底層女性在戲謔調笑間輕松打敗出身官僚的紈绔子弟,對壓迫者完成一次精彩的反擊。百木凋零方顯青松磊落,世道艱難才見英雄本色。在關漢卿筆下,貧瘠破敗的花園中卻綻放出了堅韌不屈的玫瑰,關漢卿借趙盼兒之口怒斥壓迫者的貪淫殘暴,也用趙盼兒的勝利向被壓迫者注射了一劑“強心針”,號召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團結互助、勇于反抗,讓整部作品閃爍著不朽的人性光輝。■
引用
[1] 張大新,著.中國戲劇演進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5.
[2] 李漁,著.許俊霞,編.閑情偶寄[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7.
[3] 王國維,著.宋元戲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4] 康保成,李樹玲選注.關漢卿選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
[5] 臧晉叔,編.隋樹森,輔編.元曲選[M].北京:中華書局,2021.
[6] 王季思.關漢卿和他的雜劇[J].人民文學,1954.
作者簡介:張乃文(1996—),女,河南開封人,碩士研究生,就讀于河南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