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本身不具有歧視性,但是思維和語言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語言是現實的思維,是思維的物質外殼;語言的外殼又總是包含著思維的內容。作為思維的符號,語言在具體的使用過程中,反映了語言使用者的思維。性別歧視現象在語言表達中經常出現。本文將從語言學的角度簡要分析俄漢語言表達中的性別歧視現象,主要是對女性的歧視。
1 俄漢語言表達中性別歧視現象的體現
由于男性中心主義的客觀存在,性別歧視現象中,對女性的歧視要多于男性。關于語言表達中的性別歧視現象,學術界很早就有相關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多成果,形成了專門學科。對語言表達中的性別歧視現象的研究與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興起的婦女解放運動有關。當時隨著“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國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跨入了社會主義社會。女性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世界范圍內也興起了女性主義運動,性別歧視遭到強烈批評。但在長久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性別歧視觀念、行為、言語一時之間都是難以改變的[1]。下面將從構詞、詞序、詞匯語義以及稱謂語這幾個方面來看俄漢語言中的性別歧視現象。
1.1 構詞法
俄語是屈折語,往往需要通過詞綴來構成不同的意義及語法形式。在俄語中,首先創造出的是陽性名詞,然后陰性名詞是由陽性名詞加后綴派生構成的,具有從屬派生的地位,例如學生(учитель)和女學生(студентка)、老師(учитель)和女老師(учительница)等。這些都是陽性名詞先出現,陰性名詞處于派生地位。語言是文化的鏡子,由構詞的關聯也可以觀察出男性與女性的地位差異。在人們的觀念認知中,女性是附屬于男性而存在的。
通過對漢語的造字結構進行拆解,新華字典中以“女”為偏旁的有221個漢字,表達貶義的漢字,有奸、娼、妓、婊、姘、奴、婢、妖、嫉、妒、婪等,這些貶義的“女”字偏旁漢字表現出對女性的歧視[2]。除此之外,代表女性的“陰”字也常常用來表達貶義,如“陰險、陰謀、陰暗”等。在一些表示積極意義的、帶有“女”字偏旁的漢字中也存在一些歧視現象,例如“妖”字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意義,既可以指“嫵媚”,也可以用于表達“邪惡”之意;“嬌”字既可以指“美好、可愛”,但也有“愛憐過甚、脆弱、不堅強”之意,比如用來形容小時候受到太多的溺愛,以至養成脆弱、凡事缺乏毅力的脾性,會用“嬌生慣養”,形容一個人不堅強時會用“嬌氣”。而嬌、嫵、姣、娟等也多形容女性的容貌、儀態等外在,而非肯定女性的內在修養,也透露著對女性的不尊重[3]。“女”字偏旁漢字的意義變遷,也可以看出性別歧視問題。如“嫖”的古義最初是指輕捷、勇健的樣子。如“嫖姚”一詞,意指勇健輕捷的樣子。漢文帝和竇皇后之女,也就是有名的館陶公主,就叫劉嫖。但現在,嫖的古義基本被人忘卻了。
1.2 詞序
詞序在語言系統中同樣占據重要的地位,反映了人們的思維及邏輯習慣,俄語里表達兩性的并列詞語中,在一般的語言習慣當中都是男前女后的順序,例如男女(мужчина и женщина)、父親母親(отец и мать)、爺爺奶奶(дедушка и бабушка)、夫妻(муж и жена)、哥哥姐姐(брат т)、弟弟妹妹(сестра)、男孩女孩(мальчик и девочка)等[4]。漢語中也有許多類似表達,在遇到表男性與女性的詞匯同時出現時,會將表男性意義的詞匯放在前面,例如“男女”、“夫妻”、“爸媽”、“爺爺奶奶”、“兄弟姐妹”、“郎才女貌”、“夫唱婦隨”等[5]。
1.3 詞匯語義
俄語表達中關于男性的詞匯大多數是正面積極的,而關于女性的詞匯會帶有負面消極的含義,包含有對女性的不尊重之意,下面將通過一些例子來看這種不平等現象。
俄語中有很多形容女性的詞匯多為貶義,而一些描寫男性的中性詞表現為積極語義,如刻薄的女人(баба-перец)、出賣色相來換取情報的女人(секс-бомба)、情婦(театральная жена)、未婚先孕的女人(барышня),而“精力充沛的成年人”(юноша)卻偏向指男人[6]。
此外,俄語中還有大量貶義詞將女性進行物化。例如:跳蚤(блоха),喻指令人厭惡的尖刻女人,母牛(корова)用來代指笨拙、肥胖的女人,山茶花(камелия),用來代指風流女子或妓女,蝮蛇(гатюка)、喜鵲(сорока) 指嘰嘰喳喳的女人,木偶(кукла),多指沒有頭腦的女人。
漢語諸如此類的表達也有很多,一些諺語表達中充滿了對女性的歧視,例如,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頭發長見識短、最毒婦人心、女子無才便是德、紅顏禍水。
以上諺語都是對女性的偏見和否定,認為女性沒接受過多少教育,沒有什么學識,只能依附于男性,并且對女性的外貌加以評判。
此外,一些對于男性的評判也是以女性為參照的,認為如果男性不具備某種品質,就算不得是男性,潛意識把成為女性當作一種“降格”。例如“男兒有淚不輕彈”,在人們的認知里男性應該是堅強的,所以即使遇到困難也不能通過哭泣來宣泄自己的情感,其實這也暗含了一種對女性的偏見,即女性比男性更愛哭。
1.4 稱謂
首先是俄語中姓名的組成,俄羅斯人的名字由三部分組成,即名+父稱+姓。姓是家族的代碼,具有家族屬性,父稱即為父親的姓。在俄羅斯文化中還存在有這樣的現象,當用來表達夫妻二人或者一家人時,會選擇使用男方姓氏的復數形式,例如Петровы可以用來指彼得洛夫一家。
俄語中一些陽性名詞可以表示統稱,但對于女性會有特殊標記,通常情況下陽性名詞能夠指代既有男性又有女性的場合,例如學生(студент)和女學生(студентка)、老師(учитель)和女老師(учительница)這兩組對立詞中,студент和учитель不僅可以表示“男大學生”和“男老師”,更多情況下可以統稱“大學生”和“老師”,使用范圍比陰性名詞要廣。在一些場合下,用陽性名詞稱呼對方會比使用陰性名詞更加正式,也更能表達對對方的尊重和禮貌,這是由于很多職務在過去是由男性擔任的,所以只有陽性形式。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女性也逐漸參與到各個行業領域當中去,也出現了相應的陰性形式,但是在正式介紹或填報身份、職務時,都不應該使用相應的陰性名詞,這側面反映出對女性的歧視。
漢語的姓名組成也存在男女不平等現象。在大眾認知里,新生兒要跟父親的姓氏保持一致。這是因為隨著西周確立了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宗族概念逐步深入人心。雖然現在人們的觀念已發生轉變,一些新生兒在取名字時也存在跟隨母親姓氏的現象,但所占比例還是較低,絕大多數新生兒還是隨父姓。
從一些稱謂中也可以看出漢語表達中存在的性別歧視現象,例如“女司機”這個稱呼,通常人們認為男性開車技術會比女性更勝一籌,認為“女司機”是“馬路殺手”?!芭緳C”實際上是存在貶義的,是對女性能力的一種質疑和否定。另外,漢語中還有很多職業和身份,只有女性擔任時,才會特別強調性別,如“女博士”“女領導”等。
2 出現性別歧視現象的原因
性別歧視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多樣化的,和一個民族的歷史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緊密相連。
2.1 經濟政治因素
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一種反映,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古代,起初是母系社會,人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因此“姓”作為一個表述人身份來源的符號,是“女”字偏旁。姓名文化是逐漸發展起來的,早期只有貴族有姓,而這些姓也多是“女”字部首或與“女”字有關。如“姬”“嬴”“魏”。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逐漸步入父系社會,男性開始從事更多更重要的生產勞動,逐漸形成了以男性為核心的社會秩序[7]。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參與政治生活的絕大多數是男性,女性早期沒有參與政治生活的權利。男性長期居于要職,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由于男性擁有了主導權,但是社會分工又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形成了對女性的諸多束縛,此時女性可發揮的作用變小。再加上各種法律以及思想的禁錮,女性無法獨立生存,只能依附于男性,并形成一種普遍認知,女性的地位越來越低。而思想觀念又影響著語言,所以也就形成了對女性的語言歧視。
2.2 宗教信仰和傳統思想因素
宗教信仰是俄羅斯民族的文化核心,東正教是基督宗教主要流派之一,圣經中就充滿了對女性的偏見和歧視。在《圣經》里,創造世界的耶和華為男性,他創造的亞當也是男性,夏娃作為亞當的妻子只不過是亞當一根肋骨的衍化物,這一傳統觀念認為男性更富有創造力,并且圣經中的《創世紀》關于上帝造人的神話成了語言起源學說的聯想依據。在他們看來,既然上帝創造了亞當這天下第一個男人,語言中的“性”范疇就應該將陽性置于首位。如果順序顛倒,就會陰陽顛倒,主次不分,不符合語言習慣。所以說在這種基督宗教文化中,女性也就變成了男性的附屬品。東正教文化將這種觀念傳播到人們的頭腦中,作用于人們的語言思維,形成了性別歧視。
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對于中國思想文化影響較深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禮”,“仁”的基本觀點是要愛人,但是這是有分寸的,不能長幼無序,尊卑不分,不顧等級規定?!岸Y”是儒家思想的另一核心,是指儒家提倡的行為準則和禮儀制度,它既包括禮儀,也包括社會政治秩序,也有長幼、尊卑、等級之分。后來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學地位空前提高。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將儒家思想的“仁”和“禮”高度提煉出來,提出“三綱”的概念,用天地、陰陽、春夏,比喻君臣、夫婦、父子相互依存的關系,就是三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這種儒家思想中的尊卑有別與女性歧視的形成有著緊密關聯[8]。
3 總結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已經意識到這種性別歧視現象的存在,并且有諸多學者對此進行研究,從語言方面入手,進行改革,對推動實現男性和女性社會地位平等有重大作用,但要消除這種現象仍然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從思想觀念上進行徹底的改變?!?/p>
引用
[1] 陳春紅.俄語成語中的女性社會性別定型語用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6.
[2] 孫慧潔.俄漢語言性別歧視現象探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58(4):271-272.
[3] 周民權.俄漢社會性別語言的語用對比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4] 李紅鑫.論俄語語言中的性別歧視[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6.
[5] 周民權.國內俄漢語界社會性別歧視研究探微[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3,21(3):1-4+9.
[6] 周民權.國內俄語學界社會性別語言學研究略論[J].中國俄語教學,2011,30(2):24-28.
[7] 張璐.俄漢諺語中女性形象的對比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8.
[8] 趙玲.從俄漢諺語中的性別定型看性別歧視[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
作者簡介:邱春立(1999—),女,河北邢臺人,碩士,就讀于天津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