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科技創新與綠色創新。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帶動全面創新,推動產業進一步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賓陽竹編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七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蘊含著賓陽人民的勞動和智慧,見證了我國悠久的文化傳承歷史,不僅是賓陽歷史長河中重要的文化符號,也是賓陽重要的經濟產業之一。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賓陽竹編也由純手工向半手工、半機械、流水線生產轉變。本文通過對廣西賓陽竹編的現狀分析,探求如何將現有的竹編產業化,通過傳承發展及成果轉換以形成新質生產力,并提供實踐路徑。
1 問題的提出
202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指出,“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1]”新質生產力,本質上仍是一種生產力。所謂“新質”,就是在質態、本質上,這一生產力與“舊”的傳統生產力有所區別,在驅動方式上不同。而定性是“生產力”,就是說這一生產力要應用到現實的生產中去,產生實際的經濟效益[2]。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作為一個新生概念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普遍接受[3]。2018年12月20日,廣西賓陽竹編被列入第七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歷史的產物,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保護人類智慧和進行文明傳承的重要措施,而賓陽竹編作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其的傳承保護工作任重道遠。
在數字化時代,生產力的躍升、數字經濟的發展、科技創新的不斷突破和新質生產力的提出能有效促進廣西賓陽竹編的傳承和發展。基于此,本文從賓陽竹編的發展現狀著手分析,根據文獻分析法、田野調查法及調查情況整合出廣西賓陽竹編目前的傳承挑戰,探究廣西賓陽竹編當代傳承路徑,促進賓陽竹編的高質量發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貢獻力量。
2 賓陽竹編的傳承現狀
賓陽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偏南,縣境東、西、南三面邊緣都與土山相連,擁有較多的山地與丘陵,土層較為深厚,優越的地理使賓陽縣的竹木產量相當可觀。“靠山吃山,有竹用竹”的賓陽人民,用竹絲篾片造就了別具地方特色的以“新、奇、美、特、優”等特點著稱的竹編文化[4]。
賓陽竹編在廣西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其歷史悠久,迄今已有近千年歷史。但竹編是農業時代的特殊產物,在步入工業時代后,作為非遺的竹編,其外部社會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竹編這一原本在農業社會十分普遍的文化形態漸漸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土壤。經分析,賓陽竹編的傳承目前存在制作效率不高、傳承場地欠缺、傳承人才不足及價格定位不清四個問題。
2.1 制作效率不高
首先,大部分手工藝人表示,過去都是用村里田地的竹子來制作竹編,但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和現代化的發展,村中大多數人家都開始蓋房子,占用了較多土地面積,可供選用的竹子數量減少了,手工藝人尋找原材料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不利于提高制作效率。其次,竹編作品精度要求較高,無法通過機器制作,實現大量復制。制作一件完整的竹編作品就需要采用純手工的方式花費較長時間將竹編作品的形象完整地展現出來,而手工制作相對于機器,自動化復制效率較低,很難大規模生產,因而制作效率低,導致經濟效益不高,無法吸引更多人參與到竹編制作和傳承中來。
2.2 傳承場地欠缺
要為賓陽竹編制作提供更多后備人才,當地需要開展一定規模的開班教學活動,通過竹編師傅的親自指導和現場實踐,才能使這項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然而,竹編匠人們的工作室空間有限,只能容納少數學習者進行竹編技藝學習,不利于大規模集中教學,而竹編匠人們時間精力有限,也無法滿足所有學習者們的培訓需要。因此,缺乏足夠的傳承場地使得學徒們無法得到充分的學習和訓練機會,也無法大規模培養傳承人才。
2.3 傳承人才不足
傳統手工類非遺傳承人青黃不接是非遺保護中存在的一個普遍性問題。在中國傳統鄉土社會,手工藝類非遺依托于工匠、藝人的手工制作,非遺工藝品制作技藝也是大量工匠、藝人安身立命、賴以為生的基本技能。但隨著工業化與現代化的影響,機器大生產造就的工業商品大量充斥到民眾生活當中,使得民間工匠、藝人遭遇現代性危機。傳統竹編工藝生產耗時長,產出低,加之市場需求被工業化產品虹吸,普通藝人靠竹編技藝往往難以維持生計。同時,竹編技藝學藝周期長,學徒需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這使得不少年輕人放棄拜師學藝。隨著老一輩藝人的逐漸老去,新生力量無法有效接續,非遺傳承人出現嚴重斷層,傳統竹編技藝面臨傳承危機,甚至出現“人亡技息”的局面。
2.4 價格定位不清
賓陽竹編仍保留傳統的工藝生產方式,還未從根本上改變其保守的生產模式,作品題材仍然較為單一、缺乏創新,傳承人亦存在對自己的竹編作品價格定位不清的問題。在采訪中筆者了解到,身為師傅的傳承人制作的一件簡單的竹編作品售價為300元,而購買徒弟制作的竹編作品也需200元。普通的竹編作品無法滿足人們對傳統藝術的精神需求,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不夠強,因為價格問題,又無法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前來購買,這就導致竹編行業的經濟效益不高,也不利于竹編的傳承和發展。
3 賓陽竹編的發展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經驗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機遇走向現代化的國家,都是科學基礎雄厚的國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機遇成為世界強國的國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領域處于領先行列的國家。[5]”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而是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新質生產力作為當今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的要素,其首先會提高生產要素質量,進而優化生產組織形態,還能促進產業體系轉型升級并推動技術創新發展,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6]。鑒于此,對賓陽竹編發展提出以下四個路徑。
3.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賓陽竹編作為廣大民間工匠、藝人在長期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并世代相傳、穩定發展的手工技藝,存在于民眾日常生產生活之中,承載著鄉土百姓的匠心巧思和倫理觀念,記錄與反映著地方社會的精神特質與審美情趣,是中華民族承續千年的造物文脈,凝結著中華民族智慧與創造力[7]。政府應積極制定具有賓陽地域特色的保護政策,針對賓陽竹編的傳播困局加快整體性保護,加大資金和科研創新投入,創立技術創新貢獻獎等獎項,激勵手工藝者為提高竹編技術含量而主動去學習創新,推動基礎研究、人才創新等基礎型工作的持續推進,為生產力的質變積累量變基礎,以提高竹編的生產效率,為盡可能地減少竹編生產環節以及節約竹編生產成本做出一定的貢獻。
3.2 合理利用科技手段
馬克思指出:“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8]”其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關鍵在于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目前,賓陽竹編存在制作時間長和生產零散等問題,無法實現大規模生產,也無法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要實現大規模生產和提高經濟效益,賓陽竹編可以利用現代科技進行改進和創新。首先,竹編生產方面,可以改進生產工藝,例如在某些簡單的破竹等步驟,由純手工向半手工、半機械、流水線生產轉變。同時也可以通過科技賦能,例如在著色晾干階段,額外引入天然香料以增加香薰等功能,在不改變產品質量的前提下,拓展商品的應用途徑。其次,建設賓陽竹編非遺傳承發展基地,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增強產業帶動能力,成立創新研發團隊與高校合作,創作新產品,提升檔次。
3.3 創新作品題材
創新是新質生產力實現的核心。非遺是來源于民間的動態文化,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不斷被充實和賦予新生命[9]。在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的精神文明需求也隨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對于消費者來說,單一的非遺文化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因此,賓陽竹編作品必須從源頭上對作品題材進行創新才能夠吸引消費者進行消費,提高賓陽竹編的經濟效益,將更多年輕一代帶到賓陽竹編的傳承道路上來。可以定期組織老手工藝人學習,提高老手工藝人的文化知識,如此才能讓他們在眾多的現代信息中,找到竹編的創新思路。
3.4 拓寬傳播模式
賓陽竹編可以結合多種非遺元素進行線上宣傳、推廣和售賣。可以利用“非遺1+1”的形式對竹編作品進行升級創新,如可以在廣西當地著名的螺螄粉、六堡茶、銅鼓等非遺文化中提取非遺元素,將其融入賓陽竹編的作品題材、作品包裝盒設計中,依托多種非遺元素為賓陽竹編設計明信片、帆布袋、竹編玩具等文創產品,在抖音、快手等直播平臺進行傳播,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避免文化的單一化宣傳,豐富文化宣傳的多樣性,吸引更多人產生了解賓陽竹編的興趣,走上傳承賓陽竹編的道路,提高竹編行業的經濟效益,激發年輕一代對賓陽竹編的學習熱情,為賓陽竹編的傳承發展開辟“新航道”。
4 結語
對賓陽竹編的保護與傳播本質上是對中華文化的堅守。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賓陽竹編的發展潛力和文化價值在當代并未被充分地認識利用。要堅持把非遺創新擺在非遺傳承發展的核心位置,發展新質生產力,持續深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和開發,讓文化遺產活起來,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新活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背景下,我國文化自信的構筑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積極保護,需要從更加廣闊的維度對賓陽竹編等優秀的地域性傳統文化予以支持。■
引用
[1] 習近平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強調:牢牢把握東北的重要使命,奮力譜寫東北全面振興新篇章.人民日報[N],2023年9月10日.
[2] 魏崇輝.新質生產力的基本意涵、歷史演進與實踐路徑[J].理論與改革,2023(6):25-38.
[3] 巴莫曲布嫫.從語詞層面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基于《公約》“兩個文本”的分析[J].民族藝術,2015(6):63-71.
[4] 覃秋萍.廣西賓陽竹編文化及其現代發展對策研究[J].沿海企業與科技,2018(4):58-61+77.
[5] 習近平.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與實踐[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
[6] 杜傳忠,疏爽,李澤浩.新質生產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制分析與實現路徑[J].經濟縱橫,2023(12):20-28.
[7] 潘魯生.關于農村文化建設的思考[J].設計藝術(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12(5):4-6.
[8]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 談國新,張立龍.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承芻議[J].圖書館,2019(4):79-84.
作者簡介:滕曉王瑩(1996—),女,壯族,廣西南寧人,碩士,就讀于南寧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