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民居作為北方建筑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因其獨特的形成背景、建筑形態、裝飾與細部文化而聞名,但因地域性及傳播等原因,大眾對其了解較少。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將這一璀璨的文化進行傳播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具身認知理論認為人在空間中身體可以感知外部環境,進而傳遞到腦子里形成對該空間的認知,產生獨特的心理感受。在具身認知理論的指導下,以晉中民居建筑文化為主題,進行展示設計,能夠增強觀眾的主體性,讓觀眾通過身臨其境的感受,更深入地了解晉中民居的文化內涵。
1 具身認知理論與展示空間設計
1.1 具身認知理論概述
20世紀60年代認知心理學開始成為西方心理學界的關注焦點,具身認知是其中的新興研究領域。梅洛·龐蒂提出的身體現象學和貝特森、瓦雷拉提出的生物科學觀是具身認知理論形成的基礎,最初是為了批判傳統離身理論[1]。具身認知是包括大腦在內的身體的認知,身體的解剖學結構、身體的活動方式、身體的感覺和運動體驗決定了我們怎樣認識和看待世界,我們的認知是被身體及其活動方式塑造出來的,它是一個運行在“身體硬件”之上并可以指揮身體的“心理程序軟件”[2]。具身認知中身體是第一性的,正因為身體這一客觀介質與周圍環境產生接觸,大腦接收到這一信號,最后轉化為人的認知,所以在具身認知理論中身體與認知是緊密聯系且有先后關系的。
1.2 具身認知理論與展示設計
展示設計和具身認知理論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具身認知理論首先就是身體與空間的互動,具身認知理論重視感官、肢體、環境等對認知的塑造作用,具有具身性、體驗性、情境性的特點[3]。而在當今展示空間設計中,設計核心也逐漸從“以展品為中心”轉向了“以受眾為中心”,更加注重為公眾服務,與具身認知理論的觀點不謀而合。因此在展示空間的設計中,可以將具身感受、實際體驗以及情境營造三個方面結合起來,為觀眾帶來許多創新和獨特的體驗,增強展示空間的活力。
2 晉中民居建筑文化探究
2.1 晉中民居建筑文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晉商建筑的基本形制為狹長形的建筑空間,因其地理位置處于山西晉中地區,處山西境內兩大山脈——太行與呂梁山脈之間,兩大山脈的走向皆為南北向,所以受西北風影響較大。其氣候受太行、太岳、呂梁山的重重阻隔,夏季風呈南北向由東南向西北減弱。所在地區的黃土具有柱狀節理或垂直節理結構,呈南北向分布。所以,因處于海拔800米以上的黃土高原,冬天刮西風,山西民居也多為平面長寬比為2:1的南北狹長式住宅,可以避免寒風的侵襲。夏季炎熱,狹長式建筑也能減少日曬。
2.2 晉中民居建筑文化形成的人文原因
山西交通閉塞,人們生活自給自足,小農思想根深蒂固,且有深厚的尊卑思想,這一點反映在住宅上,體現為建筑深長,從前至后,尊卑有序的狹長式深院。且晉中民居建筑主人社會身份多為商人,在中國古代,商人是低人一等的職業,所以在晉商的思想中,雖有錢卻不及達官貴人,所以建筑較為封閉。總而言之,小農經濟封閉思想及尊卑有序的文化造成了山西狹長式民居:喜歡深院,建筑狹長,多進建筑,有上有下,內外有別。
2.3 晉中民居建筑文化的特征
2.3.1 基本形制
因為晉商需要出去經商,所以其住宅的選址多為驛道附近,方便其外出與歸來。如著名的喬家大院坐落于山西省祁縣境內。祁縣歷來為交通之要沖,享有“金祁縣”之美譽。其所處的汾河灣地區,地勢坦蕩,交通便利,盛產石材、金屬等物產資源。
晉中民居大多屬于“枕山、環水、面屏”的空間模式,實質是“負陰抱陽”,指在這個空間中,既要有陰涼的地方供人休息,又要有陽光充足的地方供人活動。晉商住宅通常采用圍合型的四合院布局,中心為寬敞的庭院,四周則是錯落有致的房屋,中間坐北朝南的是正房,四周為廂房,呈現出長寬比為2∶1的狹長式形態,如“一明兩暗”型及拓展型“兩暗三明”型等。“一明兩暗”就是建筑的正房或廂房為三開間時,中間一間為明間,作為客廳;兩側為暗間,為臥室用處。當正房出現五開間時,就會出現“三明兩暗”,即中間三間為明間,兩側一間分別為暗間[4]。
2.3.2 建筑關系
根據晉中民居建筑的數量,可將整個民居劃分為單進、二進和三進等不同的類型。在正院中,二進和三進的建筑被視為內宅,是主人日常居住和生活的核心區域。為了區分前后進,通常使用廳堂或院墻配合院門進行劃分。這種建筑關系的形成,與古代長幼有序、尊卑有序的傳統思想觀念有關系,屋主及長者通常住在內院或正房,而仆人等身份地位較低的人住在外院。此外,根據內外院廂房數量的差異,前后建筑以不同的方式串聯,形成了如“里五外五”“里五外三”“里三外三”等多種布局形式[4]。
2.3.3 建筑細部
(1)屋頂。晉中民居建筑的屋頂設計,多以單坡頂為主,如靈石王家大院和喬家大院等。這種單坡屋頂的特點在于其后墻較前墻高,整個屋頂自后向前呈45度角傾斜。從功能上來看,這種屋頂的設計可以有效抵御黃土高原地區的風沙,也因山西地區降水較少的原因,具有能把雨水引入院中并在院中用儲水工具進行儲存的功能。從文化上來看,它體現了晉商善于保護家業,節約資源,“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傳統觀念。這種獨特的建筑結構不僅豐富了晉中民居的建筑風貌,更成為北方建筑文化的一大獨特亮點。
(2)墻體。晉中民居建筑整體建筑以高大的圍墻與外界相隔,展現出封閉性與防御性。出現像堡壘一樣的設計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因為晉商需要經常在外奔波,家中只剩女眷老小,所以高大的圍墻能最大可能地防止外部人員進入,有一定的安全性。第二亦能凸顯其尊貴地位,古時有“高門大戶”的說法,所以在傳統觀念中,高高的大門與圍墻可以展現房屋主人顯赫的財富和社會地位。
(3)滲透方式。晉中民居的建筑空間組合,巧妙地運用建筑與自然元素,如墻、門、窗、植物與山石等,來實現各空間的分隔與滲透。這種設計不僅豐富了空間的層次感,更使兩個或以上的空間相互融合,形成獨特的空間美學。喬家大院通過門洞聯結內外院,使得空間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而王家大院也有相似的設計,王家大院的堂屋必須通過廊道繞行,內外宅之間通過中院進行連接,不能直接到達,增加了空間的層次感。
2.3.4 裝飾元素
(1)磚雕。因為晉中民居所在地區盛產石料,所以石頭廣泛地應用于晉中民居中的照壁、柱礎、門墩等部位,大部分為青石雕和砂石雕,雕刻手法吸取眾家之長,或浮雕或鏤孔或陰或陽的藝術手法,形象大多飽滿而莊重[5]。雕刻內容以植物紋樣、動物形態、日常生活為主題,題材通俗且富有生活情趣。
(2)木雕。木雕藝術被廣泛運用于宅門之上、柱頭之處、屏風隔斷以及門窗邊框等建筑細部,以裝飾和美化空間。這些建筑構件上的木雕作品題材廣泛,多源于民俗事件,技法精湛,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
3 具身認知視角下的晉中民居建筑文化展示設計策略
3.1 具身感受
首先在具身認知理論中,觀眾的身體是第一性的,因此在對晉中民居建筑文化進行展示設計時,應以觀眾為主體,考慮觀眾的身體感知及動作,通過模擬晉中民居建筑狹長形的空間布局,將其建筑形態作為展廳的原型,為觀眾打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讓觀眾在參觀過程中能夠自由舒適地在展區中游覽,感受到晉中民居建筑的獨特魅力。
明確展覽主題也是具身感受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可以從晉中民居建筑文化的形成背景、選址原因、基本形制、滲透方式等多個維度切入,構建一條清晰明了的敘述線索。采用主題板塊的形式,引導觀眾逐步深入了解晉中民居建筑文化的獨特魅力。而且可以在其中融入一些晉商人物故事以增強展覽的敘事性和吸引力。
觀眾通過眼睛和耳朵及觸覺來感知環境,所以在展示設計中也需要精心策劃導覽系統,可以通過設計與晉中民居建筑有關的圖文并茂的展板、實物展品等多種形式,讓參觀者能夠更加生動地感受晉商文化的魅力。
3.2 實際體驗
實際體驗指的是在展示空間中設計一些互動體驗環節,比如可以創建以晉中民居建筑為原型的三維立體(3D)模型。將晉中民居的建筑、房屋、門窗、雕刻等細節在精確的測量后通過細致的建模展現出來,然后將這個三維立體模型放置于數字化互動裝置中。這個裝置可以設計成各種形式,如觸摸屏、投影儀、虛擬現實設備等,以便觀眾能夠與之進行互動。觀眾以主人公的視角通過觸摸屏幕來探索晉中民居的每一個角落。此外,還可以在裝置中加入一些互動功能,如音效、動畫等,以增強觀眾的沉浸感。例如,當觀眾觸摸到晉中民居的大門時,大門伴著“咯吱”一聲的音效被推開,雕刻精美的照壁出現在觀眾眼前,或者在觀眾走過某個角落時,裝置可以展示出一些與晉中民居相關的歷史典故和文化知識。
同時還可以設置手工制作區域,如木雕石雕體驗區,觀眾可以在這里親手體驗晉中民居中建筑細部雕刻傳統工藝的魅力。觀眾可以在專業師傅的指導下,親手雕刻木塊或石塊,體驗晉中手工藝人雕刻的樂趣和技巧。
3.3 情境營造
展示空間的設計應當與展示內容相互呼應,創造出沉浸式的體驗。通過運用具身認知理論,設計師可以將展示內容與參觀者的身體感知相結合,為參觀者營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首先可以模仿晉中民居各空間的滲透方式,通過設置景觀節點、視覺焦點等方式增加空間的層次感和節奏感,營造出富有變化和韻律感的空間效果,讓觀眾在行走中感受到晉中民居建筑的韻律美。其次可以通過視覺元素營造情境,比如運用晉中民居建筑磚雕、木雕、壁畫中常用的色彩、紋樣等視覺元素,結合傳統的家具、器皿等實物展品,輔以展廳中的空間布局、光影效果等,讓參觀者感受到藝術品所傳遞的晉商文化的深厚底蘊。
4 結語
以具身認知理論為指導,以晉中民居建筑文化為主題進行展示設計,是一種有效的文化傳播方式。通過還原真實的晉中民居環境、注重細節處理和增加觀眾的參與性和互動性,可以讓觀眾更加深入地了解晉中民居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進一步推動晉中民居建筑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引用
[1] 王靖,劉志文,陳衛東.未來課堂教學設計特性:具身認知視角[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5):71-78.
[2] 葉浩生.具身認知:認知心理學的新取向[J].心理科學進展, 2010(18):705-710.
[3] 付雅琦,彭先桃.具身認知視域下的兒童感統訓練[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1(4):116-119.
[4] 王子瑜.晉中大院建筑形態特色分析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7.
[5] 楊敏.晉商傳統民居建筑裝飾中的三雕藝術[J].現代裝飾(理論),2014(12):150-151.
作者簡介:崔文莉(1992—),女,山西長治人,碩士研究生,講師,就職于中北大學藝術學院。